小学数学教案【必备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25-26页。
教学目的:
1.记住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2.能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培养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定目标
1."小小售货员"游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乘法应用题的一些数量关系。)
2.教师小结:从上面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应用题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同类型
乘法应用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口头展标l.2)。
[评析:通过游戏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标及时合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
二、导学达标
1.求总价数量关系的教学。
(1)出示例1。
例1.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铅笔每支8分,买3支用多少钱?
②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多少钱?
③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多少钱?
(以上三道题让学生自己解答)
(2)讨论(出示讨论题,四个小组讨论)。
①例1中的三道题都说的是哪一方面的事?
②题里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要求的问题又有什么共同点?
(3)单价、数量、总价含义的教学。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像这样,每件商品的价钱或单位重量的价钱;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单价(板书"单价"):买商品的件数或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作数量(板书"数量");买商品一共用多少钱叫做总价(板书"总价")。请你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例子来。
(4)引导学生总结数量关系。
根据例1的三道题的解题规律,请同学们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总结,教师板书总结出的数量关系。)
(5)看教材,勾画重点句子。
(6)做一做
①指出例l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②举出生活中像例1这种求总价的应用题。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产生成功的愉快感。
2.自学求总产量数量关系。
(1)按照老师教同学们求总价的方法,请你们带着以下思考题自学例2
出示例2(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
例2.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地产莱150千克,4畦地产菜多少千克?
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①两道题都说的什么问题,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什么叫单产量?什么叫数量?总产量?
③知道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2)检查自学情况(投影出示检测题)。
①例2的两道题都是求 的应用题。
②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或每哇地产菜的.重量叫做 ,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波菜叫做 ,一共收多少菠菜叫做 。
③写出求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④例2中的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各是多少?
⑤举出生活中像例2这种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评析:学生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也会学习知识的快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小结。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和数量,用单价乘以数量就可以求总价;知道单产量和数量就可以求总产量。
三、达标测评
1.将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相应的数量名称连起来。
(1)皮球每个35元,买4个皮球一共用多少钱?
数量 总价 单价。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有5只母鸡。每月共下多少蛋?
总产量 数量单 产量
2.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解答。
(1)学校买了4个排球,每个23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2)畜牧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15千克,20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3.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4.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5.把下列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
(1)葡萄园每畦产葡萄200克,有3畦葡萄。 ?
(2)每双童袜2元, , 应付多少元?(补充不同的条件,用不同方法解答。)
6.一个水果店运来150千克苹果,平均放在6个筐里,每千克苹果2元。每筐苹果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解)
[评析:测评题有密度,有梯度,既体现了基础知识要求,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1、2题是检查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是否都掌握;3、4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这节课的基础,而且还要会"选材"和"组装";5题的第(2)题补充不同的条件,要求学生思路要广,思维要灵活;6题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课时:整数乘以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理解小数乘法整数和整数乘法相同。
3、学会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会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出示准备题P1 (多媒体投影)
a、全体学生填在书上。
b、学生相互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 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填空
7。6扩大( )倍得76
0。034扩大( )倍得34
a、先填空,再列式算式。
B、讲授新课:
㈠ 出示例1 每筒面价1。8元,买4筒面付多少元?
1、读题后,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1。8 + 1。8 + 1。8 + 1。8 =7。2 (元) (板书)
2、列出乘法算式:1。8 × 4
a、提问:怎么计算?根据什么?同学间相互讨论。
b、计算讨论:① 先把被乘数扩大10倍得18。
② 然后按整数乘法算出得数。
③ 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不变,积也扩大10倍
④ 要使积正确,应把积缩小10,得7。2。
c、比较: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哪一种方法简 便?
小结: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相同,就是求什么?(几 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㈡ 出示例2 每千克早米价2。16元,买25千克付多少元?
1、全体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2、反馈讨论,指出错误。计算结果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归纳整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三、试一试: 1。25 × 7 = 0。42 × 19 =
a、说一说两题的积各有几位小数。为什么?
b、说一说 1。25 ×7 的意义。
C、巩固练习
练一练 第一题、 第二题和第三题。
D、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
2、小数乘以整数应该怎么计算?
E、布置作业
P3 第四题、第五题和第六题。
课后小结:
本课是小数乘法学习的第一课时,是在整数乘法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探索练习,为新授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试图放手,但我的问题设计的太碎了,如果这样设计问题,可能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价值:(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组算式,发现了什么规律?(2)要求把自己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3)你能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吗?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对新授的内容"1。8 ×4"我想最好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用自己以前的知识去解决,在关键处设计几个问题点拨一下,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些内容,整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在生活中学习新知、感悟计量单位,让孩子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孩子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进行梳理、归类,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这些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设计各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 欣赏日记,揭示课题
同学们,五一长假,六(1)班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欣赏一下(请一生朗读日记),听了这篇日记,你觉得文中出现较多的是什么?
对,里面有很多的量。比如:长度、面积、时间等等,其实,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要接触各种量,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它的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量的计量。(板书:量的计量单位)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量,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计量单位,新课的出示显得非常自然]
二、 检查自学结果,整理计量单位
1、师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量的计量?
2、 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单位呢?
容积与体积有什么区别?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与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后板书)
教师出示一根线段、1个1立方厘米、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磁盘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是指长度,哪些是指面积?
(2)、猜一猜:(投影出示)
A、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B、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少长?
(3) 复习进率。
让学生填写第118--119页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进率。
提问:你能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就把这三句话推荐给大家: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师问:如果你是小老师,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呢?(强调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单位间的进率)
练习口答:(投影出示)考考你: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的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
一张课桌宽52 (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六(1)班教室的面积约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4、复习质量单位
检查自学,同桌相互批改,反馈自学情况。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称哪些物体重量一般要用克?请你观察:老师手里的一袋食用盐大约重多少?一袋味精呢?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吨吗?
(象我们学校工地上的1袋水泥是50千克,那么20袋就是1吨)
5、复习时间单位及进率。
时间过得真快,上课至现在已经有十多分钟了,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交流汇报第119页上的内容。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学生问:1个世纪有多少天?老师鼓励他们课后去计算一下)
脑筋急转弯:小明今年五年级啦,今年的2月份刚过了第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吗?他今年几岁呢?
你知道今年是闰年吗?为什么?如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呢?
(3) 关于时间问题,老师也想考考你: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6题,反馈校正。
[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学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计量单位,估算多少计量单位,在重点、难点处精心设计练习,同桌学习、小组探究,自学提问,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这些计量单位。]
6、复习名数的改写。
估算一下:教室黑板的长是多少(4米),宽呢?(1.20米)
象1.20米,就叫做名数,名数有单名数与复名数之分,请你分别写一个,同桌交流一下。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要进行名数的改写,名数之间的改写要注意些什么?看书,在书上找到相关的句子。
完成书上的例题1。邀请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过程)
讲评时强调两点:一要注意:什么单位之间的改写。
二要注意: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7、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教师小结:这里的每组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要注意些什么?
[名数的改写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旨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强调注意点,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四、综合练习,巩固知识
游戏练习:
1、在老师的材料袋里摸一张纸条,然后考考你的同学: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8平方分米。(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小明的身高约是1.56米,体重约是39克。( )
(4)、一个油桶的.容积是20平方分米。( )
(5)、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
(6)、2.25时=2小时25分( )
2、投影出示:把左右两边相等的连一连:
4吨500千克 2时15分
4吨50千克 2时9分
4.05吨4 1/20 吨 2.15时 2 3/20时
4050千克 2 1/4 时
4500千克 215分
4 1/2 吨 135分
五、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请你拿出自己带的实物,观察一下,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获得的信息。好吗 ?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较好地掌握了计量单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课,教学时我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记计量单位及进率,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亲历,让他们经历深层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相吻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生教材:教学时,教师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教具、实物,让学生对抽象的计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带实物进行学习,学生在平时吃的暑片、可乐等实物上见到了克、千克(g、kg)、升、毫升等计量单位,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真正触摸了数学,拓展了课堂知识。
2、激活学生:课堂上,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是在学生自学反馈的基础上完成的,老师只是帮助梳理了一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
3、评价激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等等,让学生经历了对生活经验的感悟过程和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在学生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平移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 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 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 空间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提问:大家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 们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2)谈话: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 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 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评析: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使学生获得大 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 础。]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和右。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1)出示挂图: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 谈话: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之 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 来看,画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 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 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有的同学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 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 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 系吗?同桌讨论后汇报。
[评析: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引导学生讨 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 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 步发展空间观念。]
(2)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 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
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 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 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 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 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B在左边,一会 儿说B在右边。
讲述: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时,一定要说清 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析:联系实际,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 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说的。]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析: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 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 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 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 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 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 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 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 有什么。
(3)请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 听,指名几人交流。
[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 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丁丁和拉拉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玩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每人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 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会怎么说 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 么吗? (评析: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 地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的'积极性,让 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评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 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每个学生都 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
三、实践活动,增强应用意识
1.想一想。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 地站着,(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可能有 的学生说是右手,有的说不是右手,说法不一)
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 不是右手。
(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让学生检验自 己的看法。)说明: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刚好相反。
[评析: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教学难点,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引起学生 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 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 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总之,这段 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 突破了难点。]
2.动脑筋。
(挂图显示学生上下楼梯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思 考: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哪边走?谁走错了?为什么?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表 演体验。)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 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 地走。
[评析: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 下结论。为此,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 来,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 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 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玩得愉快吗?在玩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观察观察,找出各种物体 间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
[评析:教师富有情趣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知识汇报交流学习过程和掌握的学习策略,在自由的氛 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领域 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总结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总评
认识左、右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 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 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1.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 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 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 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运用身边的学习 品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活动,创设购买玩具的情景组 织学生开展猜测、推理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 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2.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 用书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 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还是练习的设计、 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 去发现、去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 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密切联系学生 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