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2 11:41:48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1、引导观察: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有什么?

  2、汇报交流:比一比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比的方法。

  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图画式应用题

  教学目的:

  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

  一、引入

  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

  1、加法

  [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

  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

  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有多少只蝴蝶呢?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美丽的蝴蝶可真漂亮啊,瞧,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是来捉蝴蝶标本的.呢!

  课件分步出示

  2、左边4人2、右边2人3、大括号和问号,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图意

  分组说图意,有4人小朋友在捕蝴蝶有2人在捉蛐蛐,一共有多少人?

  谁来说说图意,你知道怎样算吗?

  三、课中操

  四、减法图式

  那边的小朋友玩的开心,这边的农民伯伯正忙着呢?出示葵花,看,这是什么?

  先出示颗葵花,再演示农民摘了3颗,再出示大括号和7个最后出示问号。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农民伯伯摘完了葵花还要摘石榴。课件分步出示石榴图,自己说出图意后想一想怎样列式。

  五、练习可自己适当调配

  P51:13 14 15及思考题看图,先说出算式后写算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7、“想想算算”,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这种退位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514-317=2631-784=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老师写出竖式,并在计数器上拔403。

  提问:个位够减吗?个位不够减要从哪一位退1?十位上是0,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

  老师边在计数器上演示,边和讲解:个位上3减7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是0,就要再从百位上退1。这时老师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拔去一个珠子,并在竖式上把百位上的4划去,在它的上面写3。

  提问:从百位退1给哪一位?是几个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把百位上拔起的一个珠子拔去,在十位上拔上10个珠,在竖式的十位上将0划去,在它的上面写上10。

  提问:再从十位上退1给哪一位?是几个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十位上拔去1个珠子,在个位上拔上10个珠子,并在竖式的十位上将10划去,在它的.上面写9,在个痊上将3划去,在它的上面写13。

  请学生把刚才退位的过程在小组里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一说退位过程。

  提问:现在被减数个位上应该是几?够不够减去7,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拔去7,在竖式横线下的个位上写6。

  提问:现在被减数十位上是几?为什么是9?十位上要减去几,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上拔去2,在竖式横线下的十位上写7。

  提问:现在被减数百位上是几?要减去几?得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上的百痊上拔去1,并在竖式横线下的百位上写2。

  让学生看着黑板完整地说一说计算过程。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7,然后再请学生回答:退位以后,每一位分别是几减几,为什么?

  老师示范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指出平时计算时,除了退位点以外,退位过程一般不写。

  2、做课本第69页上的“想想做做”。

  做完后让选取几道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做练习十四第2题前两题。

  4、说出下面哪一道题十位上用9减8,哪一道题用10减8。

  506-283502-283

  三、布置作业

  四、练习十四第2、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120-125页 数的世界、图形王国、统计天地、应用广角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⒈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 P120 1—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复习负数和小数

  1.提问:什么叫负数?什么叫小数的含义和小数的性质?请大家举例说明。

  2.完成P120第1题。

  学生反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再说出一些用正、负数表示的数量。

  3.完成P120第2题

  请学生讲清楚思考的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4.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5.完成P120第3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

  三、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1.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2.完成P120第4题

  学生反馈。说说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

  3.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 0.807 0.078 0.87 0.78 0.087

  4.学生板演。

  四、复习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再怎样求它的近似数?

  学生口答。

  2.练习小数改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完成P120第5题

  反馈。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数的世界”

  第二课时 数的世界(2)

  教学内容: P121 6—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加、减、乘、除法式题,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单计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混合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减法计算。

  (1)做p121第6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每组题里数字相同,得数不一样?这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点对齐相加减)

  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

  二.复习小数乘法计算。

  ( 1)做p121第9题前三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 2)提问:这两题先都看做什么数乘?都看做 48×67,为什么积里小数部分的位数不一样?

  小数乘法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小数乘法,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三.复习小数除法计算。

  (1)做p121第9题后三题。

  指名一人极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算的?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板书:小数除法,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商的小数点和转化后的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四.小结。

  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法计算。小数乘法看做整数乘法算,因数里一共几位小数,积里就有几位小数。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按照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数是小数的,移动小数点,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

  五、练习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指出:要保证计算正确,每次计算后要进行验算。验算时可以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加法和乘法也可以根据交换律来验算。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的什么内容?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哪些和整数相同,哪些不一样?小数各种计算的关键谁再说一说?

  七、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小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P121 第10-14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关键,已经能熟练地进行小数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除了要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外,还要能正确地求积和商的近似值,能运用运算定律、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练习四则运算

  1.口算。

  (1)p121第12题。

  指名学生口算,结合口算,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小黑板出示。

  0. 25× 4 12. 5 ×0. 8

  0. 2 ×0. 5 3. 74+ 6 26

  2.说出下面的得数比第一个乘数(或被除数)大还是小。

  2.6×9.3○2.6 1.02÷1.2○1.02

  3.做p121第10题。

  提问:怎样用“四会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题。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

  指出:求积与商的近似值,只要看要保留的位数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

  4.做p121第11题。

  学生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统计都做对的人数。

  三、复习简便算法

  1.根据运算定律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母,在圆里里填上恰当的运算符号,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运算定律或规律。板书:

  a十b=b+a

  (a十b)十c=a十(b+c)

  a×b=b×a

  (a十b)×c=a×c+b×c

  a-b-c=a-(b+c)

  a÷b÷c=a÷(b×c)

  追问: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和小数)

  2.做补充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各是依据什么来做的。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根据数据和运算的特点,能简便运算的就用简便算法。

  (2)学生讨论:前面3题可以怎样简便计算?

  四、复习循环小数的概念

  1、2÷3的商用循环小数的简便形式表示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2、2.3÷3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 ),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3、2.89,2.89,2.89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在小数乘法和除法里,怎样求积和商的近似值?应用哪些知识,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六、作业:

  练习册

  第四课时 图形王国

  教学内容:P122 第15—2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先让学生说说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再整理出来。两种方法:

  1、制表:

  3.做p122第16题

  请三位同学板书,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二、复习相关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21.4米,宽13分米,这个菜园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

  认真审题,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要注意些什么。

  (要将长与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面积计算方法“长乘宽”,周长的计算方法“长加宽的和乘2”。)

  2.做17题

  提醒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以相互验证。

  3.做18题

  先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形状,再进行计算。

  三、复习平方千米与公顷

  1.提问:你能说一说不同计量单位的名数换算的方法吗?

  板书:

  乘进率(小数点右移)

  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

  除以进率(小数点左移)

  说明:在乘进率或除以进率时,如果进率是10、100、1000的,只要按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或1000倍移动小数点

  2.感受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大小

  3.做15题

  学生反馈

  4.练习

  0.09平方千米=( )公顷

  12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02公顷=( )平方米

  7吨50千克=( )吨

  40千米800米=( )千米

  5.006公顷=( )公顷( )平方米

  4.7吨=( )吨( )千克

  6.08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888小时=( )日

  2.2时=( )时( )分=( )分

  6.3世纪=( )年

  320秒=( )分=( )分( )秒

  2.5年=( )月= ( )年( )月

  8.5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 )公顷

  6米6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20.08千克=( )吨=( )克=( )千克( )克

  5.做19题

  审题。完成后学生口答。

  6.做20题

  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

  四、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

  第五课时 统计天地

  教学内容: P123 第21—2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简单的统计,包括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同时复习用计算器计算。通过复习,要能比较熟练地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加深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复习计算器计算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计算后交流每题的得数。

  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混合运算。计算后学生说说每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交流每题的结果。

  三、复习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

  1.这学期学过了什么统计表,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结果的?

  2.做第21题。

  统计表里统计的是什么数据?统计的结果如何?投票来选最受欢迎的学科,汇总填在自己的书上

  你能在本子上的横轴和纵轴上完成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里的数据吗?

  请大家在本子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向学生提问题目下面的两个问题,指名回答。

  提问:你认为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

  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从统计图中呢?

  3.做22题,投票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

  汇总填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完成统计图。注意提醒男生,女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

  问题?

  五、作业

  第六课时 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 P124-125 第23—2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交流活动体会

  谈话:同学们,你们前几天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在调查过程中一定增长了很多见识吧?谁来给大家谈你的活动体会?

  学生交流活动体会。

  反馈

  从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在小组中交流。

  交流收集到的天气预报的信息,填在书上的表中。

  学生观察统计表提出一些问题,并选择一些自行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在地图上找7个城市的位置:在我国,通常越往北方,气温越低。

  实际测量

  (1)第25题

  分工,明确要求及测量方法。

  小组合作并及时记录测量结果。

  填写统计表并交流体会。

  (2)第27题

  之前填好统计表。

  审题。

  计算结果,观察,推算,得出规律。

  实际应用,理解影长与实际高度的规律。

  四、完成相应实际应用题第28题

  读题。

  学生探索交流

  交流后独立完成

  如果不分等级出售,总收入为“2400×1.8”即4320元;如果分等级出售,至少可收入“1200×2.4+1200×1.6”,即4800元。所以,分等级出售比较合适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 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