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2。 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同学,了解自己的班级,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思想意识,体会合作的意义,感受集体的力量。
活动准备
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成长记录项目包括:学号、出生年月、身高、体重、个人爱好、个人愿望等基本情况。
活动过程
一、 了解谁产生统计需要
出示本班学生变动情况统计表:
上学期末
本学期转入
本学期转出
人数
42
5
1
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新学期我们班转进来5位新同学,转走了1位同学,46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你们是否了解自己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一些个人情况呢?(板书:了解谁)
[评析:从班级学生人数的变动谈起,创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同学、了解班级的心理需求,为确定统计对象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
二、 了解什么明确统计内容
提问:你们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呢?(板书: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想到:想了解同学的身高、体重;想了解同学的出生年月;想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想了解同学的家庭成员;想了解同学的家务劳动等情况。(板书: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兴趣)
引导: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自己。(板书课题: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先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兴趣小组等情况,好吗?(我们加横线,下面板书:班级)
[评析:确定统计对象后,需要细化统计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释放学生基于生活的人之常情,然后与学生协商,缩小研究范围,过渡到本节课的活动内容了解我们自己,使学生经历统计内容的产生过程。]
三、 怎样了解确定统计方法
1。 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小组讨论:要统计这些内容,应该怎样了解,怎样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呢?(板书:怎样了解:收集数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介绍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板书:个人了解、小组收集、查阅档案、问卷调查)
2。 分工合作收集数据。
要求:为了便于同学们进行统计,我们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把身高、体重归为第一类统计内容,把生日、年龄、兴趣小组归为第二类统计内容。(板书:第一类,第二类)每个小组在两大类中各选一个统计内容开展统计活动。(教师协调各小组选择的内容)
小组分工:4人负责收集数据,1人负责汇总,1人负责校对监督。(板书: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进行组际合作,组织相同研究内容的小组开展交流活动。
汇报:你们小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数据?请把你们收集的数据展示给大家。
提问:收集好数据,接下来该做什么?(板书:怎样呈现:统计表,统计图)
[评析:收集数据对于保证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收集数据方法的处理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例如小组合作与交流)和环境资源(例如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从而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在统计内容的分配上,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避免同一类型(统计表或统计图)的统计内容学生多次重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巩固分段整理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四、 了解后怎样呈现制作统计图表
1。 讨论统计图表的分段方法。
找出范围:从刚才小组的汇总中,你知道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范围了吗?
分段整理:根据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你认为身高怎样分段比较合理?其余统计项目呢?
2。 各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
3。 小组汇报与相互评价。
4。 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活动,大家已经了解了我们自己,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了解了我们自己这么多的情况,有什么用呢?(板书:有什么用处)(学生自由回答)
[评析:根据数据特点将数据进行合理分段是分段整理数据的难点。教师充分利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统计数据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统计知识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
五、 了解后有什么用处知道统计用途
谈话:统计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了解我们,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订做校服。
提问:学校要给同学们做校服,应该给服装厂推荐哪一张统计表呢?
追问:是否可以直接推荐这一张身高情况统计表呢?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明确应该按照服装行业的统一规定将学生的身高情况按大号(140~149 cm)、中号(130~139 cm)、小号(120~129 cm)重新分段统计。
学生按要求重新分段统计。
2。 最受欢迎的节目。
提问:学校举行艺术节,最受我们班同学欢迎的会是哪一个节目呢?应提供哪张统计表?
学生交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评析: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通过统计活动获得需要的'相关数据和合适的呈现方式后,教师创设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选择统计图表或改造统计图表,体会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六、 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延伸:如果把我们学校的同学都看作一家人,你想了解什么呢?(板书:学校)课后,我们可以和自己的伙伴再次合作,收集学校同学的有关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评析:全课以了解我们自己为线索贯穿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实际应用。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深入,学生从统计班级的课内活动到统计学校的课外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可谓知识与情感双丰收。]
总评
了解我们自己是安排在统计单元知识后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教学活动能围绕着实践与综合的课型特点展开。
第一,注重实践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景的感召下,自觉引起应用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的心理需求,进而在确定统计对象、分解统计内容、讨论统计方法、制作统计图表、感受统计应用等系列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交流,全面而深入地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第二,注重综合性。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让学生在制作中比较,在应用中选择,进一步体会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特征。二是教学线索的综合。采用情感线索与知识线索齐头并进的形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推动中应用知识,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满足情感的需要。三是教学效果的综合。在统计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班集体建设、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运动会体操比赛录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咱们鸡公岭小学的运动会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年级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四年级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课件闪烁行。)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课件闪烁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
4.交流汇报。
好了,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自己对照一下,还有不同做法的请自己写到黑板上来。好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问题。(师:生①很有想像力,他先把这三个方阵的同学集合在一起(课件),先求整个方阵每行的人数10乘3等于30人,有8行,再乘8,就等于240人。
还有什么疑问吗?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生③的想法更是与众不同了,他把队形作了这样的变换(课件),然后我们站到旁边来看,每一行是8乘3等于24人,有10行,再乘10就等于240人。
好了,还有什么疑问吗?那老师还有个疑问,一直憋在心里边很着急?就是这种方法里的10×8是什么意思呢? 80×3又是什么意思呢?哦,我明白了,你是先求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的3个方阵的人数对吧,好,谢谢你。(大家还有疑问吗?)
好了,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一共的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好吧,请小组的四位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第一种方法是先算的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的三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第三种方法也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再算出一共的人数。嗯,你说得太好了,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我们再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算式,他们全都是列的综合算式对吧,那么他们的解题思路与上面这几种比较怎么样?这个和哪种是一样的,这个呢?)同学们,明确了解题思路,你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这三种方法吗?今后我们列式时也可以用综合算式。
好了,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种探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练习1.
他们能想到不同的方法,你们能行吗?那好吧,这儿有个关于鸡蛋的问题,李阿姨在超市上班,这么多的鸡蛋,李阿姨准备一个一个的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教教她吗?请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在草稿本上试着做一做,看李阿姨最喜欢谁的方法。
学生汇报:给大家介绍介绍?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通过认真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李阿姨高兴极啦,因为不用一个一个的数啦,猜一猜李阿姨会用谁的方法呢?为什么?(因为这种方法简单一些)对,李阿姨就是这样想的,今后我们在想办法的时候怎么简单就怎么做,不必舍近求远。
有了大家的帮助,李阿姨工作起来特别带劲,可是,不一会儿,她又愁眉不展了,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她又遇到难题了:我们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我们家3口人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这儿有三个算式,我该选哪一个呢?
1.37×12=444(千克)
2.37×3×12=1332(千克)
3.37×3=111(千克)
这儿有三个算式,我们用手势来帮李阿姨做个选择吧。大家都选的2哪,李阿姨还是有点不明白,不是说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嘛,乘12就行了呀,应该是1才对呀。
噢,听了你的介绍,李阿姨总算明白啦!她们家一年要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呀?想想看,我们地球村有多少个李阿姨这样的家庭哪,你想对李阿姨说些什么吗?
你们说得太好了,李阿姨一定会照你们说的话去做的。
3.星期天,李阿姨家和朋友们一起到动物园去玩耍,成人票15元,儿童票7元,这是李阿姨买票时计算票价的算式,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猜一猜她们一共有多少人吗?(图片)
15×4=60(元)
7×2=14(元)
60+14=74(元)
把你们猜的结果大大的写在草稿本上,1、2、3、举起来老师看看,你们都是写的6个吗?谁来说说你的理由。你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路清晰,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掌声送给他。
刚才,我们帮李阿姨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其实啊,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知识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本每页有多少行,每行有多少个字,你们没数过吧,哈哈,老师就数了,你看:
4.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使他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我们用的作文本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
呀,同学们开动脑筋,编成了这么多的应用题,老师也想来编一个,可不可以,可以呀,那注意听好了:这次上课呀,我写的教案有1500个字,猜猜我怎么提问?(课件)要写几页?你能列式吗?草稿本上做做。完全正确,老师为你鼓掌。
好了,小朋友们,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谁来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来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标注重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结论,更关注的是个性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实践中运用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情境如下:
一:情境引入,感性认识
师:(拿出橡皮泥)你知道它的体积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长、宽、高后再用公式: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师:你还能捏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学生操作:捏成圆柱)
师:现在你会计算它的体积吗?猜一猜,怎么办呢?(学生操作:圆柱捏成长方体)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形状变,体积不变.
师:我们曾经学过可以把什么图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什么图形求面积呢?
生: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师: 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会求了, 如果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
师: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
师: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二:自主探究,迁移转化
1、引导
师:有的同学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让学生互相讨论,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
生: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 操作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圆柱体模具)和小刀,让学生动手切一切,拼一拼。
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
小组汇报:
生: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6、汇报:
圆柱→近似长方体
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 柱 体 的 体 积 =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师: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底面积和高。
师:如果给你圆柱的`直径(半径或者周长)和高,如何求圆柱的体积呢?
生:根据公式先求出半径,再求出底面积即可…
教学反思: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实践、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直观有效的教学过程不需要教师繁复的讲解,学生在自主动手探索,互动交流讨论的学习空间里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不仅得到实施和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诱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愿望,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能根据题目的特点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算。谁知道什么是估算呢?
生答:就是估计着算,大概的算一下。
生答:就是求咱们刚学的近似数。
生答: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估算。
创设情景
学校开展为灾区捐款活动,一年级捐款714元,二年级捐款987元,两个年级捐款共约多少元?
师:你能帮老师估算出结果吗?
生:714+987=1701
生:714+987≈1700,把714看成700,把987看成1000。
师:同学们,你们说哪种方法对呢?
生1:第一种对,算得很正确。
生2:第二种对,现在要我们算得是大约多少元。
学生展开讨论
师总结:在加法估算的时候,就是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后,再进行计算。
深入探究
1、引出乘法估算
师出示问题:三年级每班平均捐款202元,4个班大约多少元?
师:请你试着估算出他们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202看成200,然后200×4=800元
生:乘法估算和加法估算一样,把要估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计算。
小组合作练习
你现在知道了乘法估算的方法,那就来完成下面的练习吧!
师出示练习题,
妈妈要买5袋饼干,每袋1元8角,带多少钱合适?
要求(1)你试着估算;(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练习估算705×4≈2800298×3≈90099×299≈3000301×11≈3000
师:你们的答案都一样吗?
生: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用相同的方法而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呢?
生:因为前三个算式都只有一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所以得数都一样。而后两个式子都有两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有的同学只把其中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了,所以容易弄错。
师出示例11
生:列式解答
生1:58≈6060×3=180(元)
生2:50×3=150(元)8×3=24元150+24=174(元)
师: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学生解答,并汇报结果
生:2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生:学会了乘法估算的方法。
生2:要想把乘法估算的结果与准确结果接近,就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生3:我们生活中如遇到要估算的情况,我们知道怎么做了。
教后反思:
从现在学生们的'情况来看,他们习惯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意识很淡薄,对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作用,还没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不太习惯”。具体表现在:估算方法的运用不灵活,要求估算结果却进行精确计算等,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白估算的作用与价值,弄清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但估算意识的培养,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练习与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经常的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景与机会,作为估算的起始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估算的意义与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 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内容:
P53-P54的内容及练习八第1-2题。
目标:
1、通过数8、9个的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9,会写8、9。
2、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能准确区分8个、9个和第8个、第9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
重点、难点:
区分基数和序数及比较大小。
教具:多媒体。
学具:小棒。
教法:引导观察法。
学法:观察操作法。
教程:
一、创设情景。
1、从0数到7,再从7数到0。
2、小花猫钓无尾鱼和半截鱼的故事引出8、9。
3、板书:8、9的认识。
二、合作探索:
1、认识8、9。
(1) 引导观察主题图,仔细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图意。
(2) 用8、9说一句话。
(3) 提问小结。从说一句话中,你知道8、9的用途吗?数字8可以是八个任意物体的数目,也可以是第八个、第八名、第八等。
2、基数和序数及大小比较。
(1)操作:拿出数字卡片08,摆一摆,从0排到8,再从8排到0,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涂色:P54蝴蝶图,给从左数第8只蝴蝶涂上黄色,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3)媒体出示:尺子图,引导观察数的顺序。
(4)媒体出示点子图,数7和8,8和9并比较大小。
(5)指导写8、9,练习写8、9。
三、应用拓展:
1、练习八第1题。
多媒体出示动物坐火车的图和火车进山洞的图
2、练习八第2题。
3、从小到大排列下面各数:2、3、5、8、0、1、4、6、9、7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本单元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共36道题。分9加几(8道题),8、7加几(13道题),6、5、4、3、2加几(15道题)三段编排。
1.算法多样化是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1) 学习算法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接受算法;另一种是经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索,创造算法。传统数学教学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把成人认为最好的算法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精讲多练,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技能。但是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明显不足的。新课程提倡后一种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鼓励他们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算法。由于生活背景、思考角度和利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学生的算法必定是多样的。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思维,个性充分发展的表现。绝不是把多种算法一一教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
(2) 新的计算教学可以是这样的过程: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愿望,主动搜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教师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激活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收集操作材料。学生把有关的知识、方法、经验按某种策略有序地组织起来,算出结果。教师保障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帮助解决操作和思考中的困难。学生间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思考,在相互评价中确认或修正自己的算法。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呈现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借鉴。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进行同类题的计算。教师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算法。选择时期引导部分学生改变或提升原来的算法。
(3) 客观地说,学生的各种算法之间是有差距的,甚至个别算法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允许学生选择算法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优化算法,提高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优化算法不应是教师否定学生原来的算法,告诉他们怎样想、怎样算。如果这样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机械接受学习,甚至挫伤学习积极性。优化算法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感觉自己的算法存在不足,如过程麻烦、速度不快等,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然后借鉴、吸收他人算法中的先进成分,改造自己的算法。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促成内在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同伴的算法,鼓励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2.通过9加几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学会凑10的思路与方法。
第86~89页教学9加几,一共八道题。例题和试一试各教学一道,其他题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八道题的计算思路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是有变化的。
(1) 例题着力把学生引上凑10思路。先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凸显认知矛盾,再让学生探索得出一共多少个桃的方法,然后形成9+4的计算思路。
① 学生能在图中很快看到13个桃,但是,他们不会注意得出13个桃的方法,这是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例题的目的不是得数,是算法。因此,组织学生交流前,要安排他们想一想,13个桃是怎么知道的.,理清楚自己数或移的过程。还可以与同桌相互说说,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② 可以这样算不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的算法,是引导他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数学化思考。
凑10是计算进位加的策略,是各种方法的共性。把盒子外面的1个桃移到盒子里面是凑10;一个一个地数,也要先数满10个,再接着往下数。找出各种方法中凑10的共同点,能突出凑10策略,有利于学生数学地思考。
怎样凑10是技巧,要让学生理解把4分成1和3的原因,才可能把这样的思路迁移到其他9加几的计算中去。
(2) 让学生应用例题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其他题,逐步提高凑10的水平。
①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2题,都先圈出10个(或看出10个),再用凑10的方法算。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积累凑10经验。学生往往在圈10个的时候就看到了得数,不再经历计算过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求他们填算式下面的方框,体会凑10的算法。这种形式在初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有组织思路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填数的次序,绝不能颠倒和混乱。
②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借助题组体会,计算9加几的过程可以看作连加的过程,9+1是连加的第一步。从而对凑10有更清楚的体验,计算思路超越填方框那样的模型,显得有条理和比较顺畅。
③ 整理九道9加几的算式,先计算9+1,再依次计算9+2、9+39+9,学生能有许多体会。如9加几的进位加都可以通过9+1+计算。又如,加号前面的数都是9,加号后面的数大1,得数也大1。这些体会能使计算思路简捷、灵活。
3.教学8加几和7加几,进一步掌握凑10法,并鼓励学生应用其他经验计算。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1) 例题先摆小棒再计算,把9加几的凑10策略迁移过来。由于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7,有些学生会把8凑10,也有学生会把7凑10。在交流中出现两种凑10的方法,既教学了8加几,也教学了7加几,而且提升了凑10的水平。
先用小棒摆一摆,是为了体验凑10的活动与过程。如果看图画里的喇叭,可以知道一共15把,但不容易获得进位加的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8+7的抽象计算,思考难度又过大了一点。先摆小棒,能把9加几的进位经验迁移过来,为获得8加几(或7加几)的计算思路搭建平台。
教材突出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数,整理计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让学生看清楚,8和2凑成10,应把7拆成2和5;7和3凑成10,应把8拆成5和3。
(2) 试一试里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巩固凑10法,体会凑10的技巧是灵活、多样的。二是引导学生从9+7=16得出7+9=16。
从相关的算式推理也是一种计算策略,它的特点是利用已知得出未知。教材安排有三点理由: 第一,推理过程简单,速度快,学生喜欢。第二,9加几是进位加法第一段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是可利用的资源。第三,按9+7与7+9这样的关系,36道进位加法可以编成20组,其中16组各2道,还有4组各1道,编组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在10以内加法一图两式中,学生已有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相同的感性经验。那时,两道算式是并列关系,都是根据图意写的。现在要把两道算式变成因果关系,才能组织起推理过程。这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点。想想做做第4题是为学生体会因果联系,进行演绎推理而设计的。
4.教学6、5、4、3、2加几,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算法。
进位的6、5、4、3、2加几一共15道题,从下表可以理解教材的编排。
教学内容:
6+96+86+7
5+95+85+7
4+94+84+7
3+93+8
2+9;
6+65+6
6+5
已有基础:学生能口算9加几和8、7加几;前面没有接触
教材安排:
试一试略加引导,想想做做中掌握;在例题和试一试里教学
(1) 例题教学要以凑10法为主,因为6+5和5+6都是这一段里的新知识。至于怎样凑10,喜欢怎样就怎样算。
(2) 试一试里的6+6,可以凑10算,也可以从6+5、5+6、5+5这些加法推出。4+9和5+8的算法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如果凑10,要让他们体会拆小数、凑大数稍方便些。如果选择9+4、8+5推理,要鼓励并使更多的学生应用这种思路,但不要强求全体学生都这样想。
(3) 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调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相同的。第2题继续引导从大数加小数推理相应的小数加大数的得数,使教学的进位加法题能算得又对又快。
5.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继续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通过下面五点提高学生的能力。
(1) 整理条件。第89页第7题先说一说在图中看到的信息,再填一填,体会要有条理地一个一个讲清楚信息。在解答第93页第7、8等题时,应坚持进行说条件和问题的练习。
(2) 用表格呈现实际问题。第93页第9题的表格里有三个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各个数据,完整地说出每个问题的条件与问题。解答以后,还要比一比三个问题的计算方法,明白求一共有多少都是把大班有的和小班有的合起来,初步体会数量关系。
(3) 根据问题选条件,根据条件选问题。第96页第4题,三幅图表示三个条件,每解决一个问题只使用其中两个条件。第99页第9题里也有三个条件,每选两个条件都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这些练习能让学生体会条件与问题是相关的。
(4) 改变问题的陈述。第98页第7题的问题是现在有多少个?第99页第11题的问题是小明最少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这些问题仍然是加法问题,表达中没有一共这个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 用同样多间接地表达条件。第99页第8题,一班花坛里花的朵数在图中数得,二班的朵数不直接说出来,也无法在图中数,用同样多隐蔽地表达。略微增加思考的难度,使实际问题具有挑战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培养数感。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具准备:
黄豆若干,计数器22个,塑料盆、小桶、纸盒子若干,实物投影仪。
重点难点:
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过程 :
一、活动一 (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数数,初步体会估数)
谈话:今天我们每组的桌子上都有豆子,上数学课拿豆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可让学生说一说)豆子是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的。今天我们看谁会思考、会观察、会从玩豆子中发现数学问题,请大家听清要求: 玩的时候,同学之间要会合作,互相谦让。
玩豆子的时候要注意,别让豆子掉到地上。
同桌两人玩豆子。 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有多少粒。 两人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 看谁猜得最接近。
活动结束时,我就站在这儿,你就马上停止了。
(教师要走近学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合作中的问题)
二、活动二 (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读、写数) 师生互动活动。
你们玩得真开心,我也想抓一把豆子。(教师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我一把抓多少粒豆子?
(1)学生猜,教师不做评价。
(2)怎么知道有多少粒豆子呢?
(3)交流数的方法。
我每组都给你们抓一把豆子(教师边说边抓),数一数到底有多少粒豆子?
(1)小组内数豆子。
(2)小组汇报有多少粒豆子。 在计数器上拨出你们小组数出的数?怎么写这个数,请你试着写一写。
(1)每组派代表到黑板前写数,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写。
(2)老师根据学生写的数,进行适时指导。(例如62: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
(3)同桌交流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我(指教师)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引导学生找一个中间值)
三、活动三 (在估数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读、写数的方法)
(一)同桌两人玩豆子。 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一起猜有多少粒,猜后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并写出这个数。你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指定物体量豆。(体会估计需要有依据)
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呢?让学生自由地猜,猜的结果反差太大,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想方法估计。 两人一组,装满一小桶豆子,想办法估计,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交流你是怎样估计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并写出这个数。
四、活动四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读、
写数的兴趣) (一)拨数游戏 一个拨数,两个同时读并写出这个数。全班交流。(教师注意抓住对特别的数的'处理,例如90,66等数)认识百位。可以介绍一下三位数和两位数。
(二)猜数游戏
1全班一起做猜数游戏。 (1)在你的纸上悄悄写一个两位数。
(2)指名猜一名学生写的数。(其他学生猜,该生做提示) (3)教师试猜一个数。(用区间套的方法)同桌两人玩,一人在心中想一个两位数并写下来,另一个人猜这个数。
五、活动五
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发现并会解决体育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
2、尝试数学与体育等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
其实体育中也有许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发现了吗?发现那些数学知识?
学校组织开展趣味体育比赛:体操表演和拔河。大家想参加吗?
二、设计体操表演的对形
1、让学生观看体操表演片段后,提问:刚才的表演觉得怎么样?怎样能使对形更好看些?
2、学生设计对形的'变换方法,分小组合作完成。
3、展示评比学生设计的,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三、安排参加拔河比赛
1、全班分四个组参加比赛,可以怎样安排比赛呢?(循环赛和淘汰赛)
2、每两个组展开进行一场比赛,全班一共进行几场比赛?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让学生分小组安排循环赛的场次
4、淘汰赛需要赛几场?又可以怎样安排呢?抽签进行比赛。
四、。
板书设计
体育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