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口算练习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 □+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 0+7=7 0+0=0
例2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了解与掌握获取图形周长信息的方法与技能技巧。
2.在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准备:①彩线4根、易拉罐4个;②每人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各4根;③每人1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④木质米尺1根;⑤手帕一块。
教具:①多媒体课件;②边长1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易拉罐各一个;③四个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周长,并且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以周长是多少为主题边动手摆玩学具,边思考学习。(板书:周长是多少)
二、实践探索
1. 围一围 量一量
① 测量易拉罐的'周长
这是一个易拉罐,这是它的底面,它的底面周长是多少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它?请大家利用学具动手动脑想办法测出它。
这个易拉罐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电脑演示其它测量方法。
② 测量蘑菇状泡沫板的周长
请各小组取出蘑菇状泡沫板,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小组合作,测出它的周长。
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利用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能够测出一些图形的周长。(板书:围 量)
③ 讨论P68“围一围”
屏显:主题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时
16:00是下午()时
18:30是下午()时()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后反思:(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理解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2.会用减法解决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口算(20道)
师:小火车开起来。
一、复习铺垫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比较,比如,比大小,比长短,比轻重,比多少。今天我们再来比一比,不但要比出结果,还要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1、 比大小。
出示一本教科书和一本练习本,提问:比一比,教科书和练习本,哪一本的封面比较大?你是怎么比的?
指出:教科书和练习本的封面,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
2、 比长短。
出示两枝铅笔,红色铅笔稍长,蓝色铅笔稍短,分握左右两手。提问:比一比,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你是怎么比的?
指出:不能一眼比出来长短的,可以把两枝铅笔放在一起,使一端对齐,就可以比出长短;也可以用尺子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来比一比。
3、 比多少。(电脑出示:)
第一排:7只小鸡图
第二排:4只小鸭图
提问:小鸡和小鸭是怎么排的?(一个对一个)。
这样对齐排列的好处是什么?谁来比一比说一说(能一眼看出小鸡比小鸭多3只)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小鸭比小鸡少3只)
小结:看来,对齐后排一排,比一比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谁多谁少,多多少,或少多少。这是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一个好办法。
二、 探究方法。
1、 多媒体出示例题的抓花片插图,引导观察。
提问:瞧,图中两个小孩在做什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求和或求差的问题。
教师指出:求两种花片一共抓了多少个,我们已经会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哪一种花片抓的多?多多少个?这样的问题。
2、 探索例题的解决方法。
(1)提问:从画面上你能一眼就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吗?(不能)
那有什么办法能很快地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呢?(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出: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那你愿意选择哪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呢?(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尝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请一名同学板演排列。
追问: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是怎么排的吗?为什么要一个对一个排呢?
小结:看来,要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我们只要把两种花片排一排、比一比就可以了。
(2)提问:如果现在红花片和蓝花片都有八九十个,我们也用排一排的方法来比出多少,方便吗?那怎么办?
指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可以通过列算式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互相研究一下,这道题应该怎样列算式计算。
(3)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就是求13比8多多少,也就是要从13里去掉8,用减法计算。
(4)引导学生口头列出算式,算出得数,提醒学生说出单位名称,然后有学生口头对问题作出回答。学生边叙述,教师边作如下板书:
13-8=5(个)
口答:红花片多,多5个。
(5)提问:你知道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吗?
引导学生说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也就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3、 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接下来赵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学校的合唱队,好不好?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1页试一试中的图。
瞧!他们排练得多认真呀?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女生24人,男生 20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然后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算式:24-20=4(人)口答:男生比女生少4人
交流时要说出单位名称,进行口答,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解题的思路。
感悟:只要从24里面去掉20,剩下的就是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
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实际上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都是用减法列出同样的算式来计算。
三、 巩固练习
1、 基础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在学生观察插图的同时,教师讲述故事:有一天,小猴和小熊一起帮鸡妈妈到地里采玉米棒。小猴采了53个,小熊采了30个玉米棒。你们知道小猴比小熊多采了多少个?
让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括号里填什么单位名称,并让学生对问题做出口答。
提问:如果问题是小熊比小猴少采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解答?
指出:列出的算式仍然是53-30=23(个)。只是口答应是小熊比小猴少采23个。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导学生观察图意。提问:图里画的是哪两种书?《数学故事》有多少本?《童话故事》有多少本?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让学生在书上列式解答。交流后提问:如果问题是《童话世界》比《数学故事》多多少本,该怎样列式计算?怎样来回答问题?
2、 提高题
(1)出示:唐老鸭身高80厘米,米老鼠身高50厘米,唐老鸭比米老鼠高多少厘米?
指导:高多少其实也就是多多少的意思。
学生列式解答。
(2)出示:书包的价钱是24元,铅盒的价钱是10元,笔盒比书包便宜多少元?
提问:便宜多少元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少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
3、拓展题
出示有关我们班级的一些情况:
男生有24人,女生有26人。 年龄8岁的有13人,年龄9岁的有37人。
提问:根据上面的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自由选择l-2个问题解答。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4两题。
四、 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本领?
生活中有许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你能举些例子吗?
板书设计: 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红花片:
蓝花片:
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 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
13-8=5(个)
口答:红花片多,多5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学会简单的原理分析方法。
2.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抽屉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
二、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1.木箱里装有红色球3个、黄色球5个、蓝色球7个,若蒙眼去摸,为保证取出的球中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则最少要取出多少个球?
2.一幅扑克牌有54张,最少要抽取几张牌,方能保证其中至少有3张牌有相同的点数?
3.有11名学生到老师家借书,老师的书房中有A、B、C、D四类书,每名学生最多可借两本不同类的书,最少借一本。试证明:必有两个学生所借的书的类型相同
4.有50名运动员进行某个项目的单循环赛,如果没有平局,也没有全胜。试证明:一定有两个运动员积分相同。
5.体育用品仓库里有许多足球、排球和篮球,某班50名同学来仓库拿球,规定每个人至少拿1个球,至多拿2个球,问至少有几名同学所拿的球种类是一致的?
6.某校有55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已知将参赛人任意分成四组,则必有一组的女生多于2人,又知参赛者中任何10人中必有男生,则参赛男生的人数为多少人?
7.有黑色、白色、蓝色手套各5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时候不许看颜色),才能使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两双是同颜色的。
8.一些苹果和梨混放在一个筐里,小明把这筐水果分成了若干堆,后来发现无论怎么分,总能从这若干堆里找到两堆,把这两堆水果合并在一起后,苹果和梨的个数是偶数,那么小明至少把这些水果分成了多少堆?
9.从1,3,5,,99中,至少选出多少个数,其中必有两个数的和是100。
10.某旅游车上有47名乘客,每位乘客都只带有一种水果。如果乘客中有人带梨,并且其中任何两位乘客中至少有一个人带苹果,那么乘客中有多少人带苹果。
11.某个年级有202人参加考试,满分为100分,且得分都为整数,总得分为10101分,则至少有多少人得分相同?
12.20xx名营员去游览长城,颐和园,天坛。规定每人最少去一处,最多去两处游览,至少有几个人游览的地方完全相同?
13.某校派出学生204人上山植树15301株,其中最少一人植树50株,最多一人植树100株,则至少有多少人植树的株数相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