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0 07:59:09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第7册教科书第91页例4,92页的练一练及相关练习。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

  2.通过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较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思考方法.

  3.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如何根据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2.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能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相遇关系式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各类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活动投影片一套,小黑板两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读题

  (2)用两种方法解答

  2.导入:

  (1)引导学生把这题所求问题变为条件,改编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出示改编后的例6,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板书相遇求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读题理解题以后解答

  (1)这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相距路程,两人速度)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相遇时间)

  2.演示自制投影片.

  第一次演示: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

  (1)小东走了多少米?(50米),小英走了多少米?(40米)

  (2)两人共走了多少米?(50+40=90米)

  (3)用了多少时间?(1分)为什么只用了1分钟?(因为他俩是同时出发)

  (4)这时两人相距多少米?(270-90=180米)

  第二次演示:请认真观察,根据第一次演示的思考方法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现在小东走了100米,小英走了80米.

  (2)他们都用了2分钟,老师追问:为什么两人用的时间相同?

  (3)现在两人共走了180米.(100+80=180米)

  (4)两人还相距90米.(270-180=90米)

  3.归纳

  提问:通过以上两次演示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走的时间是相同的.

  (2)小东和小英走1分钟就是90米,走2分钟就是180米.

  (3)如果小东和小英再走1分钟就走完全程相遇了.

  提问:是不是呢?老师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东和小英走完全程(相遇)用了3分钟.提问:

  (1)这3分钟就是什么?(相遇时间)

  (2)讨论:是怎样得来的?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同时出发1分钟就走90米,270米里有3个90米,所以两人同时走完270米就用了3分钟,也就是这题求的相遇时间.

  (2)归纳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知道:

  ①270米是路程

  ②90米是速度

  ③3分钟是时间

  ④数量关系式是:路程速度=时间

  4.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

  三、巩固发展

  1.甲乙两个车站相距270米,两辆汽车从两站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改变条件出示:

  提问:(1)根据今天学的数量关系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说解题思路

  ①如果乙车每小时比甲车慢10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②如果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比甲车每小时少行1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思考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解题思路.

  ③如果甲车3小时行150千米,乙走2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分组讨论,汇报解答思路,并列出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解答以上这三个小题,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解相遇求时间这类题,都要先找出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和相遇时间,如不直接告诉我们,根据题意求出来,再按数量关系式解答.

  2.根据条件列算式并说明理由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540千米.两辆汽车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1)(65+70)4=540 (2)540(65+70)=4

  (3) 54065-70=65 (4) 54070-65=70

  (5)540-654=70 4 (6)540-704=654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复习题小黑板

  速度时间=路程

  例6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的和)(相遇时间)(速度的和)(相遇时间)

  270(50+40)

  =27090

  =3(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二、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五、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六、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

  二、 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

  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啊?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

  生:……

  (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写到黑板,出现了数学课本的宽,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里(教师指着板书),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师:哦,对了,我们发现啊,同样是数学课本的宽,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它物体啊?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铅笔盒的高吧。

  ……(教师把结果板书到黑板)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

  师:对了,同学们观察的真好。学校课本的宽是5把小刀长,铅笔盒也是5把小刀长,它们一样长吗?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三、 拓展延伸

  (该环节的被测量物体不是非常的规则,主要拓展一下估测和测量方法)

  师: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下,然后再认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

  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四、 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该环节除了鼓励学生估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可能不是一个一个地摆,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学们在教室里头,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吗?

  五、 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3―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了解刻度线的概念,会认厘米尺上的刻度

  3、使学生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并体会多种方法测量的必要性(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准备:厘米尺,课件,长短一样、颜色不同的线绳(学生每人2根)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课桌长约10( )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正确列式解题。

  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出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进行解题。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40÷560÷580÷5

  100÷545÷348÷4

  46÷2420÷7

  2、笔算

  654÷3498÷8555÷6

  768÷9368÷4490÷8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

  2、出示例题

  有两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方法1、224÷2=112(本)

  112÷4=28(本)

  方法2、4×2=8(层)

  224÷8=28(本)

  ①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24÷2=112(本)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②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4×2=8(层)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③指名回答刚才这题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全班校对。

  2、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四、全课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的第4——7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