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26 07:03:27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本单元教学100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11~20各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分认识整十数、认识非整十数、整理100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单元复习与实践活动五部分编写。每个部分都有教学重点,呈现了全单元的教学线索,组成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认识整十数这部分教学计数单位与数位,整十数与一百的意义;在认识非整十数这部分教学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整理100以内的数教学完成百数表,巩固认、读、写数的知识技能,发现有趣的规律;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概念,发展数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100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实物图形、小棒、计数器等教、学具,帮助学生认识数位,理解数的意义,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

  学生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要经过形象抽象的过程。实物表示的数比较直观,数字组成的数比较抽象。在认数时,实物图形、小棒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进而逐渐形成数的概念。计数器十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1个百,比实物表示的数抽象,又比数字表示的数形象,在形成数概念的过程中有特定的作用。

  (1) 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的教学编排了数数和表示数两道例题。在数数的例题里,通过数小棒的捆数继续体会十,初步认识百。先从3捆是三十根、6捆是六十根直观形象地感知几捆就是几十根。再看着小棒图十根十根地从十数到一百,进一步体会几个十就是几十,接受10个十是一百。在表示数的例题里,把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结合起来,教学数位及顺序,整十数的意义和读写。这种结合,有利于数概念的形成,能提高教学效率。这道例题首先在计数器上确定百位(认识11~20已确定过个位和十位),描述三个数位的位置顺序。然后把十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十扩展到几颗算珠表示几十,以及百位上1颗算珠表示一百。拨珠与写数的过程都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思想。

  想想做做紧扣数的意义进行设计。第1~3题数珠子、方块和彩球的个数能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十是几十。第5题的填空能让学生形成整十数和一百的数概念。

  (2) 认识非整十数的教学也编排了两道例题,仍然遵循先建立表象,再形成概念的规律。

  第29页例题和想一想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通过摆二十三根小棒和看出三十四根、三十九根小棒,体会几捆和几根小棒合成几十几根;二是三十九根小棒添上一根是四十根,形象展示这两个数的相邻关系,渗透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的道理;三是一个一个地从四十数到一百,初步体会数的顺序。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内容是基础,要利用教、学具或联系图示让学生理解2捆和3根是二十三根,并向三十四根、三十九根以及更多的根数逐渐扩展。第二个内容是难点,要抓住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实现3捆10根向4捆的转化,从中抽象出三十九添上一是四十。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想想做做第6题呈现29个木块添上1个的情境,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29添上1是30的道理。教学时还可以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明白四十九、五十九九十九添上1分别是几。经过前两个内容的教学,学生应该能从四十数到一百。每数到几十九的时候,要提醒他们想一想下面的数是几。

  第30页例题把非整十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融合在一起教学,设计了三个步骤: 首先是看计数器上的算珠说出它表示的数;然后对照计数器写出数24、34和43;最后读读写出的数,填方框体会各个数的组成。教材精心选择34与43,给学生留出了比较的空间。通过比较这两个数的组成和读、写,深刻地体会非整十数的意义。

  2、把认数教学和相应的口算结合起来,促进对数的理解。

  教材在初步认识整十数后,紧接着安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在初步教学非整十的两位数后,紧接着安排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口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运用对数的认识积极探索算法,并使教学口算的过程成为进一步认识数的过程。

  (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教学30+20为例,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不要求全体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把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迁移到整十数减整十数中去。如果学生能从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类推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则是很好的,教材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也有这样的引导,但教学中不要规定学生一定按这样的思路去想。

  (2) 结合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教学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例题根据图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让学生运用两位数的组成研究计算方法,

  并在试一试里计算另一道加法和另一道减法,体会计算思路。想想做做通过一图四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位数的意义。

  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主要采用让学生有意义的接受这一学习方式。认识两个加数很容易,区分被减数和减数也不难,记住加法的得数叫和、减法的得数叫差则稍难一些。想想做做第4题填出表格里的和与差,让学生结合计算巩固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整理百数表,进一步理解两位数的含义。

  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位数后,教材及时对两位数进行整理,并以百数表的形式呈现100以内的各个数。

  百数表中给学生留了许多空格,先让学生研究表中数的排列顺序并把空格填满。然后在表中横着选几行数、竖着选几排数读一读、比一比,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在空格里填数,整理了数的顺序,练习了数的读写。探索百数表里的规律,比较同一行或同一排里数的相同与不同,能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试一试让学生在百数表上做框数游戏,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用课前准备的框到百数表中每次框出几个数,分纵、横方向研究框内的几个数间的联系,再现了前面发现的规律;第二步是猜数,即根据框里一个已知的数猜出其他几个数,并到百数表里去验证猜得是不是正确。学生进行框数游戏时,会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读数与分析数的组成上,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的含义是十分有益的。要注意的是,框数游戏是在特定的百数表里进行的,离开了百数表或改变百数表的结构,框数游戏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试一试不要作为考查的试题。

  4、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

  验。例题在比较46和38的大小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并在交流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教材倡导学生把估计与比较数的大小结合起来。46是四十几、38是三十几,这里面有估计的成分。四十几比三十几大,是联系生活经验作出的思考。想想做做第1题也是为此而设计的。

  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时,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各人的思考不会完全相同。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比较,不强求全体学生用相同的思考方法。教材中不总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其目的也是鼓励比较方法多样化。

  例题先让学生比较十位上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然后在试一试中比较十位上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和比较100与两位数的大小,既包括了比较两位数大小的各种情况,又体现了由易到难,逐渐完善比较方法的意图。想想做做第2~6题逐步提高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第2题结合计数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直观形象;第3题抽象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方法;第4、5题比较三个数的大小;第6题是开放题,而且是逆向思考。

  5、联系实际,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生活中经常有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除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还要结合具体情境用适宜的语言表达。教材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1) 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描述,体会词语的含义。

  例题里猫做了38个五角星,猴做了34个五角星,学生已经知道38>34、34<38,在此基础上教材示范猫做的比猴多一些,再让学生试着说出猴做的比猫少一些,从中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意思。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分别出现了少得多和多得多。在学生初步接触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词语以后,想想做做第4题先引导学生说50比45大一些和85比45大得多,感受大一些与大得多的不同含义。然后让学生把10、48、92、42等数与45分别比大小,并用小一些、大一些、小得多、大得多来描述,他们的数感在选择词语时得到了发展。

  (2)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选择答案。

  多一些与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是相对而言的。离开具体情境,不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很难选用这些词语的。因此,教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分别要求为比50个少得多比46下多得多比38人少一些比25元贵多啦选择合适的答案,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一年级学生。

  6、实践活动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认识的数》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数,设计了说一说猜一猜和数一数三个栏目。说一说中先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体会数能清楚地描述和表达生活里的事物和现象。如我班有42名同学和我班有同学两句话表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再让学生知道年龄都是用数表示的,引导他们关心家里每个人的年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猜一猜先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粒,再分别抓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估计有几粒,并数一数粒数,评价自己的估计。这里不要求学生估计得很准确,只要能体会到花生比蚕豆小一些,花生的粒数比蚕豆多一些;黄豆比蚕豆小得多,黄豆的粒数比蚕豆多得多。物体的大小关系到物体的多少是难点,教材在抓花生米以后,提出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以体会。

  数一数指导学生在校园里看看、走走、数数,用数表示校园里的一些物体有多少,用数表述自己在校园里的活动,从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15千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2.解比例(口述过程)

  5/x=1/4 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一张校舍平面图。

  说明:这是学校的平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再举例说明,并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出示例1

  让学生算出结果。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来看,你知道这张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把实际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里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 :50000)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l的比,这种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提问:谁来说一说这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三、组织练习

  1.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1) 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

  (2) 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3)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 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你学到了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两步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

  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把练习十四第2题制成香蕉形的口算卡片。注意补充相关的'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题,如:32×20、13×30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上完全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邮递员工作10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例如:300×10 300×9+300=2700+300=3000

  100×10×3=1000×3=3000

  300×30 3×3=9→300×3=900→300×30=9000

  300×10×3=9000

  教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比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2×10→42个10→420;

  42×10→40×10+2×10→420……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中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结合订正过程,有意识地选择两、三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结合“做一做”中的口算,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发现规律。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开始做题前,提出:看哪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能全做对。

  完成后,集体订正。对全体都对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小红旗一面。

  3.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十四第3、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香蕉形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香蕉”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题,就把香蕉摘下来。

  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请学生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题: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15页)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个 性 化 修 改

  教学重点 难点 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教学准备 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

  (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

  (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3.一块正方形的果园,周长是240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4.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结合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安排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段。首先,指导学生欣赏中国剪纸作品,介绍其艺术特点,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与剪纸的密切联系形成认识。然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独立或分小组自由进行创作,最后进行交流。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其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学生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剪纸作品 剪刀 彩色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谈话:同学们,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纸,就是它们创造出了中国民间文化剪纸,又叫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出自古代与现代艺人之手的部分代表作品。

  2、板书:奇妙的剪纸

  3、利用课件与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4、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5、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评: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①谈话:今天,大家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其实在民间艺人创作中是有区别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②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分类。学生分类可能很多,只要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而分类。

  ③小结: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有哪些?

  ④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评:剪纸作品既可以根据图案内容分类,也可以根据图案是否对称分类,目的是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2、研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当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对折检验。)

  ②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将其对折重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看。)

  ③提问:同学们,这样漂亮的图案,你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展示,发现这个作品是对折后画样剪成的。

  ④谈话:大家今天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组织学生拿出工具:剪刀和几张纸片。(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注意事项)

  【评: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验证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总结出剪纸与轴对称图形的密切联系。】

  三、作品创作。

  (一)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

  1、课件出示枫叶图案。演示对折后的形状,然后演示未剪的正方形对折纸样摞在一起进行比较。

  ①提问:大家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根据对比回答出剪去多余的部分,教师按学生的要求完成剪纸,将其贴在黑板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制作:

  a、一次对折 b、沿外边画轮廓线 c、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

  ④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引导: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图案漂亮,而有的同学稍有不足呢?

  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总结:a、对折要整齐 b、画样要美观 c、用剪要(二)二次创作

  1、课件出示62页下方的剪纸步骤。

  ①要求:请同学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按照屏幕上的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的好。

  ②教师巡视指导,请完成较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

  ③组内同学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过渡提问:还有其它的折法进行剪纸吗?(学生可能会提出沿对角线折或两次对折。)

  2、课件出示课本63页沿对角线折法。

  ①学生完成作品。

  ②展示后谈话:我们还可以怎样折?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③引导: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3、课件演示63页长方形纸剪花边叠剪图案。

  ①学生按顺序完成。

  ②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评。

  【评:通过尝试创作使学生明确剪纸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独立创作。

  1、出示课件。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阳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第二类阴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第三类阴阳混刻。

  2、要求:可以用对折的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式也不受限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作品。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4、展评作品。

  【评:教师简要介绍剪纸艺术的创作分类,学生结合欣赏重新认识剪

  纸艺术的灵活多变,为独立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充分运用合作交流,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拓展,知识得到延伸。】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却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前面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吗?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

  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中心轴,折痕的两侧是完全对称相同的。

  【评: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规律性的知识。】

  五、课后作业。

  利用轴对称图形的原理,制作完成一组可爱的动物的花边,装饰班里的墙报。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谁能按从大到小说说?

  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从左到右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右到左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是怎样化的?米与厘米,米与毫米间是怎样互化的?

  (2)练习

  1米=()分米10厘米=()分米

  1米=()厘米10毫米=()厘米

  1千米=()米600厘米=()米

  2、举例: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可捉高90(),教室长10(),小学生每小时步行4(),黑板长5(),火车每小时性80()。

  (2)练习书p87t3

  4、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千米=()米9千米430米=()米

  5000米=()米3450米()千米()米

  5、独立完成p87t4、5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学校的三层楼高是11米。()

  (2)小明1分钟能走100米。()

  (3)一条路长4千米,另一条路长4000米,这两条路一样长。()

  (4)一辆货车在公路上每小时行56米。()

  (5)小英从家里到学校走了20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是1千米。

  2、应用题

  (1)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675米。

  a:哪座桥长?长多少?

  b:这两座桥的长各合多少千米多少米?

  (2)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箭的速度是喷气式飞机的9倍,火箭每秒飞行500米。火箭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多少米?

  (3)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3、提高练习

  天平的一边放了一个1千克的砝码,另一边放了5个苹果和两个100克的砝码,正好平衡。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p52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