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16 11:51:41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复习巩固小数的读、写及其大小比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列出正确的加减算式。

  3.能够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的应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会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在练习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复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其计算,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看学生是否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应注意学生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计算的策略。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基本上来源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但这些家庭的大部分孩子又因为父母的“忙”而缺乏家庭所给予的学习上的.必要辅导。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从20xx年开始课改实验,学生都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生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1.师:新的学期我们又拥有了许多新的课本,又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学期学校又发了哪些新书呢?拿出来看一看。

  2.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多少元?也就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其余书的单价你知道吗?同桌互相介绍一下。

  3.老师手中有一本科技书,它的价钱是多少?你能在你的新书中找一本比科技书贵的书吗?再找一本比科技书便宜的书。(让学生说明比较的理由。)

  4.小组合作:一名同学拿出一本书,其余同学分别找比它便宜或比它贵的书。

  (二)活动二:想一想,算一算

  1.师:在这些新书中,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2)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2.让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4.根据这些新书的价格,你还能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吗?(小组合作,每组提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

  (三)活动三:综合练习

  1.写一写、读一读

  10元 2元 5角 5角2角 2分5元 2分

  元 元 元

  2.在○里填上“>”“<”或“=”

  7.8元○9.0元0.6元○1.2元10.00元○10元

  6.08元○6.05元 0.??60元○0.59元 3.68元○4.2元

  3.解决问题

  (1)小明的爸爸身高是1.80米,妈妈身高是1.60米,小明的爸爸比妈妈高多少米?

  (2)一本《数学伴你成长》3.20元,老师带10元钱准备买两本《数学伴你成长》,钱够吗?

  4.实践活动

  跟爸爸妈妈一起经历一次购物活动,保留收银小票,看一看收银小票,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收银小票的每一项表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是在新学期的第二周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对新书还有强烈的兴趣这一资源,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复习小数的意义、读、写、大小比较及计算,而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参与知识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能清晰地表达出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是在综合练习中,我感到有些平淡,学生也比较安静,我想如果能够在这里设计一道综合性的或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也许会更感兴趣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点评

  本节课为第一单元的练习课,杨老师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比较书的价格复习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

  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

  1.衣柜高约2-----------

  黄瓜长约20----------

  房子高约3------------

  2.练一练 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

  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

  4. 拓展训练

  ①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②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

  四、课堂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和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高相当于,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6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高高兴兴地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他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①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②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

  ③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

  (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

  (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

  (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

  (6)学生汇报。

  ①学生1: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0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把525看作500,把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②学生2:我们组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525-326中把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

  (8)学生:因为买东西的时候要带足够的钱才能买回你所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带的钱不够,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都把被减数看大一点,这样才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11)初步练习:6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小学数学教案欣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4、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5、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7、 小组内进行交流。

  8、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9、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10、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6、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7、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3、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4、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计算题专项练习

  ÷7+7÷ 6-( ÷2+3) ×88+ ÷

  [1-( + )]× 99%+91×( -1/7) 16÷4+23× +

  + + + × + × 0.8×4×1.25×2.5

  × + × 4.18×3.8+4.18×5.2+4.18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材简析

  "10的认识"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0~9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编排与前面类似。教学内容包括数数量是10的物体,10的读、写,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10的组成等知识。由于日常通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就要进1,所以10的组成特别重要,它是1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逆向思维,同时,配合课本主题图,有机渗透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目的

  l.能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会读、写10,掌握10的组成。

  3.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和从不同方向想问题的方法。结合主题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0认识。

  教学难点:10的组成。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主题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电脑显示数字娃娃图,讲数字娃娃比大小的故事引出数字10。

  2.通过质疑方式提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图上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汽球?可以用几来表示?

  (2)动手操作: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3)想一想,我们身体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4)电脑屏幕上出示10根小棒,直观展示数字10包含的意义。

  2.书写10。

  (1)老师示范在田字格内写10。

  (2)学生在田字格里写10。

  3.10以内数的顺序。

  (1)电脑显示拨珠过程:先拨了9颗,又添上1颗。

  问:现在是几颗珠?

  9添上几是10?

  10去掉1就是几?

  那么,10应该排在谁的后面?

  (2)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然后,屏幕上的直尺图抽象成数轴图,再把数轴上的空白位置填上数。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1)比较10和9的大小。

  (2)观察直线上的数说一说,除了9小于10,还有哪些数小于10?比10小的数都排在10的哪边?排在10的右边还有很多数,它们比10怎么样?谁能说出一两个?

  5.区别10个和第10个。

  10可以表示10个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排列顺序中的第10,谁能说从左往右数,闪蓝光的珠子排第几?(电脑屏幕上第10颗珠子闪蓝光。)

  学生听口令,伸手指,亲自体会"10个"和"第10个"的区别。课间休息(活动一分时间)。

  6.10的组成和分解。

  (1)分小棒。

  用学习9的组成的方法来分小棒,学习10的组成,同桌合作,一个分,另一个记录。问学生:可以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显示:

  10 10 10 10 10

  /\ /\ /\ /\ /\

  9 1 8 2 7 3 6 4 5 5

  10 10 10 10

  /\ /\ /\ /\

  1 9 2 8 3 7 4 6

  (2)归纳记忆10的组成的方法。

  10的组成一共有几种?你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呢?(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3)强化记忆10的组成。

  请几个学生每人说一个10的组成,其他学生马上说出想到的另一个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把第55页组成填上,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2.记组成。

  (1)击掌组成10:老师先拍,学生后拍,所拍次数要组成10。

  (2)说数组成10:老师说的数与学生说的数组成10。

  3.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

  小动物举行投圈比赛,每个小动物投10个圈,根据投中的圈数让学生抢答说出有几个没投中?

  四、游戏

  1.游戏。

  2.让学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聪明题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10可以分成两个数,10能不能分成三个数?四个数?试一试。

  [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1.开讲激趣,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以新颖的故事(数字娃娃比大小)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获取知识。

  本课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10,再通过动手摆数量是10的学具,进一步增加对10的感性认识,最后,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从中抽象出数10,培养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10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先让学生同桌协作探求10的各种分法,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再让学生观察每种组成左边和右边的数,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教会学生有序记忆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

  3.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

  区别"10个"与"第10个"是本课难点,我借助多媒体屏幕演示:圈住的10颗珠与闪动的第10颗珠,使学生建立清晰表象,加以对比从中发现"10个"与"第10个"的不同点。另外,在本课的开始、学习10的含义,1o的书写及重点处都分别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10至第1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课件、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表内除法

  6÷3,12÷4,18÷6,35÷7

  2、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30÷3,600÷2,560÷7,360÷9

  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3、师出题:84÷4

  观察这道算式,比较与第1、第2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这道算式你能编一道应用题吗?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所编应用题,尝试计算解答。

  2、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同桌互相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3、全班汇报,交流思考方法。通过交流、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5、运用知识,解决例题。

  (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

  (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

  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

  (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

  (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7元 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几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