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102页练习二十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并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2、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顾。
1、根据下面的情景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结合情景说说怎样解方程,每一步算出什么。
8×5+3x=70
2、把下列解方程和检验过程补充完整。
5x-3.7=8.5
解:5x=8.5○()
()=12.2
x=()○()
x=2.44
检验:把x=2.55代入原方程,
左边=5×()-3.7=()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x=2.55是原方程的解。
8x-4×14=0
解:8x-()=0
()=56
()=56÷8
x=()
检验:把x=()代入原方程,
左边=()×()-4×14=()
右边=0
左边○右边
所以x=()是原方程的解。
3、解下列方程:
⑴6x=42
⑵6x+35=77
⑶6x+5×7=77
比较:这几道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题后有什么体会?
(这几道题方程的解都是一样的,后几道方程都是由第一道方程演变过来的,每一道方程都比前一道要复杂,解题步骤也相应地增多。体会:再复杂的方程只要解题方法正确,都能化成一般简单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可以把5x看作减数的是方程()。
A.5x-6=20B.30+5x=75C.30-5x=5D.5x÷3=20
2、2x在下列方程中可以看作什么部分数?
①2x+2.5=32.5()②2x-30=60()③2x-3×5=45()
④2x×7=42()⑤30×2-2x=12()⑥2x÷12=35()
3、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说说你的方法。
①7x+15=120的解是x=15。()
②5x-3×6=22的解是x=9。()
③6x÷5=12的解是x=15。()
④12×5-3x=30的解是x=10。()
4、解下列方程。(也可以选择第2题的方程其中3题)
4x-7.2=10
0.4(x-5)=16
1.2x+0.16÷0.2=3.2
5、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8与5的.积减去一个数的4倍,差是20,这个数是多少?
以上各题4人小组独立完成后,先交流订正,再集体订正。
第4、5题,要求做错的题目,订正在练习纸的右栏。
三、错题分析。
1、出示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学生分析指出错误,并说说理由。(需批改作业时收集)
2、出示常见的错题。
观察下列各题的解方程是否正确,不正确的指出错处。
7x-3.5=17.5
解:x-3.5=17.5÷7
x-3.5=2.5
x=2.5+3.5
x=6
7x-3.5=17.5
解:x=17.5+3.5
x=21
7x-3.5=17.5
解:x=17.5+3.5
7x=21
x=21÷7
x=3
2x+4×3=48
解:2x=4×3
2x=12
2x=48-12
2x=36
x=36÷2
x=18
四、拓展练习。
1、根据方程24×6-x=80创作情景(编题)或把下列情景补充完整。(视学生情况而定)
情景:学校食堂买来6袋大米,每袋()千克,用去了一些,还剩()千克,()多少千克大米?
2、解下列方程(可以只选择其中两道方程,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做完)
①6x+5×7=70+7
②2×3x+5×7=70+7
③(3+2x)×2=30
3、如果2x+4=16,那么4x+8=()
4、⑴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等于12?
⑵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大于12?
五、复习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详细介绍:课题: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结合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这两根指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2)1分钟有多久?请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音频梁祝片段).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2)几点几分的表示.结合学习课本第62页第二段,认真理解时针刚过数字几的意思,从而导出结语.
6.归纳正确表示钟面时间的读、写方法,并小结.(教师把新课学习内容编成快板,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读.)时针走1字1小时,分针走1格1分钟.1小时=60分,60分就是1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3)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学生写出时间.)5:10,6:05,2:31,7:59,9:02.
2.实践性练习.
教师板书时间,学生在自己钟面上拨针,同座同学相互检查.
6:00,4:30,9:45,10:10,11:55.
3.综合对比练习.
要求学生辨别接近整点钟和时、分针靠得比较近的`钟面所指的时间.
(1)按标出的时间,在钟面上加上分针或时针.
(2)看钟面,选择正确的时间填在方框里.
4.思考性练习.
说出钟面间所经过的时间.
四、总结(略)
五、质疑问难(略)
六、反馈练习.
1.配乐朗诵(或组织小品表演:拨时间)
放录音,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人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全部财富.让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分钟吧!
2.师说时间,生拨数.
小喇叭开始广播:6:45
大风车:6:05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7:00
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6:00
(下课铃响)
师:(指着时钟)这节课是8:50上课,9:30下课.大家想想,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生:上了40分钟.
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40分钟.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略.
时、分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 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9 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2.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发现,知道了“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现在有几人在排队?谁排第1?那位叔叔现在排第几?军人阿姨呢?让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听好了,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右手,听口令,好,开始,左边的眼睛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左眼)右边的耳朵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右耳)轻拍你的前胸3下,轻拍你的左肩5下……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赏你们,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想去吗?(想)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售票处。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动物园的售票处,人们井然有序地在排队买票)
设计意图:由教师与同学们做口令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几个准确方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学习第几。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情境。
(学生描述)
(2)说一说,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入动物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后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后面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明确第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说一说军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模拟现实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第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区分“几个”和“第几”。
(1)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谁?有谁愿意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学生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同学们已经明确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样都是“5”,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图中有5人,这里的“5人”表示事物的数量,叔叔排在第5,这里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样是“5”,意义不同。
(3)讨论图中的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明确:“5人”表示购票的人数,“第5”表示买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比“5”和“第5”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基数和序数含义的理解。
3.感知“第几”的相对性。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出示课堂活动卡)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几个”与“第几”。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第一人买完票走了,后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感受序数的相对性,突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请几位同学上台前。
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从左数第2位是谁?A同学从右数排第几?从左数排第几?她的右边有几人?左边有几人?
5.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起,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 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四)检验。师引导: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①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是否等于720毫升;
②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检验过程)
总之,检验时要看所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五)小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六)学习依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将例1中大、小杯的倍数关系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
1.议一议,这时还能不能替换?
2.讨论如果将7个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总量还是720毫升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试列式解答。
4.小结与例一不同之处:根据大小杯的相差数进行替换时,总量变了,杯子数没有变。
三、拓展应用,巩固运用替换策略。
1.溜冰场:智力填空(分别用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①○+○+○+△+△=14, △=○+○
○=( ) △=( )
②☆比○多1,☆+○+=10
○=( ),☆=( )
2.试一试:三种量间倍数关系的替换题(图略)
3.练一练:
①练习十七第1题 巩固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尝试口头列式 解答,并反馈。
②教材例1后练一练巩固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试列式解答并反馈。
四、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1.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2.师点一点:替换的策略就是将要求的某一问题用另一个问题替代。用替换策略解答的题目特征及替换时的注意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