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角的表示、角的度量(教材39页—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
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题1:角由什么组成?
问题2:两条边是线段?直线?射线?
师:知道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张图中共有几个角吧!
出示数角的一系列图片。
二、新授
(一)角的表示
师: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师: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
角的表示方法:
(1)可以标出三个大写字母,∠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
(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B读作:角B
(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1,读作:角1。
(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二)角的度量
1.引入
展示图片《比较角的大小》
个别回答,集体核对。
师: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
2.介绍量角器
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
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走一走这迷宫,看看你能找到几座城堡。
反馈:请找到中心点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着它(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
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
3.认识1°角
课件演示。
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表示1度。
4.学习量角
(1)出示一个直角让学生量
师: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分组讨论,汇报。
师生共同方法:
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对点(板书)
零度刻度线与角的边BC重合---线对边(板书)
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条直角边对着90,所以是90°。
复述量法。
(2)试一试
出示40°和140°角
师:当看另一边时有二个数,应该读哪一个数呢?
:角的一边对着里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内刻度线了
当角的一边对着外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外刻度线了---0在内数内,0在外数外(板书)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教材41页“试一试”
四、
师生共同回顾本小节所学内容。
五、作业
教材46页练习二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
1
2
4
6
9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教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4(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三)教学例5(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四)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 和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 (一定)
(五)教学例6(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师提问:
(1)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
(3)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思考: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二)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五、课后作业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7.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例4.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例5.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 (一定)
例6.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
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且十位计算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里的三个师兄弟遇到麻烦了,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二、探索新知
1、利用分橘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师兄弟,每人分多少个? □ ○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3。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8个(10个 8个)
每个人可以分1篮还剩18个(1篮8个),一人可再分6个,共16个。
(2) 30 3 = 10 18 3 = 6 10 + 6 = 16
(3)竖式计算(再次对比加减乘竖式)
①竖式的书写格式不同
②计算顺序不同(从高位开始)
③数位对齐
7、讨论: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
三、拓展应用
1、先估算再计算。
382
524
723
2、用竖式计算。
81 3
90 6
98 7
84 6
96 4
56 4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有点担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其实老师是担心我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你们会不会玩?老师这有一张白纸,说一说你会玩什么? 想知道我会怎么玩这张纸呢?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的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撕得还是挺认真的。你们会不会像老师这样玩呢?每人都有机会,不妨请大家也来玩一玩。)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做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板书:轴对称图形
刚才同学们给这些图形一个名称,关于他们的特点我们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这些图形除了左右两边一样外,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对折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我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折一折。
既然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都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合适?说说你的理由。1.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3.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 从“轴”字出发,5. 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6. 并通过说一说、指7. 一指8. 、画一画,9.深入认识对称轴,10. 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11. 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对称轴通常用点画线来表示。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对折以后,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你们能不能很快的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2. 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3.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4.判断国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5.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写下正确的图案标志的序号。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6.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相机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轴对称图形
张齐华出一张纸。
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
生:我们折飞机
生:我会折青蛙,
生:我们折出星星
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会玩吗?大家玩一玩。
学生撕纸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板书课题。
师:在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
生: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的,会重合。
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现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分别出示口算卡片:8+6= 7+9= 8+4=
20+15= 16+50=
2、说出口算步骤:20+(7+5)= 30+(5+5)=
3、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出示:27+2=
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的过程.(先算个位上的7加2等于9,再算20加9等于29.)
【继续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聪明的小猴子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它见我们都会算27加2,就把第2个加数“2”拿走了,换上了“5”,这道题就变成了27+5.你们还会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算一算这道题.
二、探索新知
1、自学尝试
学生自己摆小棒,探索27加5的计算方法.
2、小组交流操作情况
3、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配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
(1)先算7加5等于12.再算20加12等于32.
(2)把5分成2和3,3加27等于30,30在加2等于32.
(3)把27分成22和5,5加5等于10,22加10等于32.
(4)从27起,1个1个地往上加,加到5是32.
4、比较
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继续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学生随着叙述口算的步骤.(27加5,先把7和5相加得12,再把20和12相加得32.)
5、小结
师:今天我们计算的题目和以前计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个位相加满十了)这样的.加法叫什么?(进位加法)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原来十位上的数增加了1)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了,送给十位1个十,所以十位上的数就多了1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出示:5+35=
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强调:无论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还是一位数加两位数,都要注意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做一做的第2题.
48+6= 8+63= 74+9=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3、口算:7+6= 9+5= 6+4=
27+6= 39+5= 6+54=
同桌对比口算,互相说一说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4、开放题
下面的□填几?
57+□=5□ 57+□=6□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2题和第3题.
2.15+5= 9+62= 75+7= 23+8= 3+47= 4+89=
3.一个加数是67,另一个加数是9,和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