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1
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三角尺、小棒、纸、钉子板、橡皮筋、扇子、剪刀、五角星、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
蓝猫: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多媒体演示:带着红领巾的蓝猫,一只手拿数学课
本,另一只手拿一只插着吸管的杯子)
师:蓝猫今天非常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本领:认识角。(出示课题)
(评析: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物蓝猫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情绪,使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期盼。)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找一找
让学生边观察自己的数学课本边找出蓝猫手中数学课本封面上的角。
指导学生用手势正确地比划出角。(首先由教师用手势演示第一个角,接着让举出数学课本,与教师一起用手势表示出第二个角,然后让一名学生演示第三个角,最后让全体学生一起书空比划出多媒体上的第四个角。)
师:你们看,蓝猫也是一位光荣的少先队员呢。我们再来找一找红领巾的面上有没有角,好吗?
生:有三个角。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红领巾上的角。(多媒体边演示)
师:我们刚才在数学课本的封面上、红领巾的面上都找到了角,你们看看还有角吗?(多媒体演示吸管。请学生上台用手势表示出吸管上的角。)
蓝猫:小朋友你们可真聪明,对,这些都是角。(多媒体演示:隐去三件物品显出三个角。)
请学生拿出三角板。
师:那么你们能找出三角板面上的角吗?找出角,并用手势表示给你的同桌看,好吗?
(评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势利导,精心安排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以及手势演示初步体会角的含义,加强感性认识。同时,在抽象角的图形时,应用媒体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由实物的角变化为图形的角的过程,促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2、摸一摸
师:(让学生摸一摸角的顶点处)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顶点)对,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
师:(再让学生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有什么感觉?
生:直直的。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边)直直的,我们叫它边。
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让学生分别指出第二、第三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3、辨一辨
师:蓝猫的好朋友都来了,他们都画了一个角,你们看看它们画的对吗?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如果是角,要说出理由,如果不是,也要说出理由,
(评析: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突出了角的本质特征,再通过判断所画角的正误,自然地引入画角的教学)
4、画一画
首先请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同时让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让多媒体演示蓝猫画角过程,接着让学生按蓝猫画角的方法再画一个角,并将自己所画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指给同桌看一看。
(评析: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先鼓励学生尝试画角,其间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可以自己画,也可以讨论,还可以看书,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寻找画角的正确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看到角的画法,从运动的观点来加强对角的认识。)
5、数一数
蓝猫:你们真棒!我想邀请大家去我家做客,好吗?(多媒体演示出蓝猫家的外景)
师:蓝猫又遇到难题了,开门的密码忘了,门打不开,怎么办?你们愿意帮它找密码吗?(多媒体出示蓝猫家窗户、屋顶和门的边框图形)
师:只要你们能正确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就能知道密码了。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每个图形中角的个数。
(评析:沟通了角与多边形之间的联系,渗透联系的观点,加深对角的认识。)
6、做一做
师:哈哈,门打开了,咦,桌子上放了一个信封,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展示信纸内容:小朋友,你们好!刚才你们认识了角,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吸管、小棒、彩色纸等材料,请你任选一个你喜欢的材料做一个角。加油吧!)
让学生各自选用吸管、小棒、活动角、彩色纸等物品做一个角。
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7、玩一玩
师:(介绍活动角)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角变大了,看看角的两边叉开得怎样了?角变小了,角的两边叉开得怎样了?
学生活动后交流,初步建立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的概念。
8、比一比
师:你们做一个比周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再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可以吗?
师:你们能做出一个和它一样大的角吗?
教师取一名学生做的角来比较大小。(介绍重叠法)再请一名学生自己上台比较大小。
(评析:由学生自己操作活动角的模型,既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角的认识,蕴含了边的叉开程度决定角的大小的道理,还为将来从运动(旋转)的观点理解掌握角的定义埋下伏笔,完全是一举多得!)
师:刚才我们比一比角的大小,有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我们就要用重叠法来比较了。
师:(多媒体演示蓝猫的墙上挂着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转动就形成了角,这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其余两个呢?怎么判别这两个角的大小呢?看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多媒体演示两种比较方法。
三、回到生活,拓展新知
蓝猫: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本领可真开心啊,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谢谢大家。
师:蓝猫很开心,你们开心吗?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在小组和班内谈收获)
师:对,我们今天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辨一辨、画一画、数一数、做一做、玩一玩、比一比来认识了角。在我们周围其实也藏着很多角,你们能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用手势比划出来,并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组集体找角。
师:小朋友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周围找到了很多角,课后我们还可以利用书本、网络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评析:通过从生活引入学习,在学习后回到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师:今天小朋友学得太棒了,我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五角星。你们知道它的面上也藏着角,有几个角呢?请大家课后可以一起讨论研究。
总评: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卡通情境,让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国标本实验教科书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周老师以学生喜爱的卡通动物蓝猫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在新课的导入时,让学生在活泼可爱的蓝猫身上找角并揭示课题;然后通过判断蓝猫的好朋友画的角的正误,让学生学会画角的正确方法;接着在到蓝猫家做客的过程中一步步展开教学:在帮蓝猫找密码的过程中,沟通角与多边形之间的联系,渗透联系的观点,加深对角的认识;从蓝猫的信引出做角,并明确要求;通过观察蓝猫家墙上的四个钟面,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活动充满童趣,学生在趣中悟、在乐中学。
2.安排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动中悟、做中学。
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周老师把原有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做一做、比一比,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同时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3.妙运用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周老师巧妙地运用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除去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几何图形中的角联系起来,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角的表象,又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知识。在学习画角时,周老师又运用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看到角的画法,从运动的观点来加强对角的认识。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运用媒体演示比较过程,直观形象地介绍了重叠法和数格子法。
小学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快速而准确地判定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对策: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讨论,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教学准备:年历片,补充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一年有12个月,有3l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
小明说: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xx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准备过生日呢,我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那天送给他。可20xx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问: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主动建构
1、探究活动一。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xx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反馈:找到了小明弟弟的生日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小结:20xx年2月的天数和20xx年2月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xx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xx年的2月只有28天.没有29日,所以小明在20xx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揭示课题:认识平年、闰年)
谁来说一说20xx年和20xx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活动: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是不一样的,你能很快算出像20xx午这样的`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肯定"365一l=366天”的算法)
2、探究活动二。
拿出年历表观察1997—20xx年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
(1)先和同组同学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2)你还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反馈:谁来汇报一下,从1997—20xx年2月的天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提问:那么公历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各小组在1997-20xx年这12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几个闰年,分工计算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汇报计算结果和本组的发现。
归纳:除以4没有余数的数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知识链接:你知道吗?
录音配音乐解说: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为一年。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样每年就大约比365天多6小时,4年累计下来大约就多了24小时,将多出的这一天放在2月.2月就有29天。所以,通常每4年中就有一年的2月是29天,人们把这一年称为闰年。
三、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
提问:他们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谈话:你还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一些值得纪念的事件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有可能说到整百年)
小学数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组成,并初步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磁性苹果、课件
2、学具: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年苹果大丰收,老师也摘了些回来。瞧,咱黑板上这一堆苹果,你估计估计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数数吧!
学生估计苹果数量。
1个、2个……10个。
2、实践操作:
师:大家都想亲手分苹果吧?咱们按小组分苹果吧!(板书:分苹果)
活动要求:4人一个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有想办法的、有操作的、有记录的,比比哪组合作的最默契,分的而且方法多。
小组一边动手分,一边记录。(附小组活动记录表)
3、汇报分苹果情况:
(1)师: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进一步理解分苹果:课件再现学生分苹果的情况,渗透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小组汇报,展示活动记录表。
10个苹果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
4、理解10的加减法
师:苹果分成1和9,你想到了什么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苹果还可以怎样分,你想到其它算式了吗?
1+9=109+1=10
10-1=910-9=1……
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
5、练习口算10的加减法:
(1)师:数一数、连一连,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想要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还需要一盘有几个的?
(2)找规律填空。(附题目)
学生连线,发现其中有一盘是5个的没的连。
还需要一盘有5个的。
找规律,口算填空。
6、数学活动: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10-4=()10-8=()10-1=()10-2=()
10-10=()4+5=()10-9=()10-3=()
学生口算得出号码:
62980917
7、小结:
师:把今天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然后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编成算式告诉给大家!
课后编电话号码,同学之间可以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平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测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 1米3=1000 分米3
1升=1000毫升 1m3=1000 dm3
小学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教学步骤
一、复习.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5台织布机8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结果: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复习题的两个线段图上,标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应先求什么?
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出是哪一段,应该怎样求?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步解答并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8
=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3.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4.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三、巩固发展.
第一组题目:
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题目:
判断:①85与1604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②84与1605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③85与1604表示的意义不同.( )
④84与1605表示的意义不同.( )
第三组题目:
连线题,把意义相同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把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进行比较区分,并对两种解题方法再进行理解区分.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自编一道连除应用题,要求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
小学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3.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废塑料的危害,小组自主讨论交流,理解“比多比少”的问题,在学具操作中,会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品的危害吗?你能看图说说图意吗?
出示“回收废品”情境图。
二、互动解疑
1.让学生说一说废品的.危害与回收利用。
从图中三名学生收集的废塑料的数量,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些问题你能不能解决呢?
2.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谁能给大家说说吗?
你提出的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三、启思导疑
1.你能摆一摆小青收集的塑料袋个数吗?列式子计算。
让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知道是与哪个数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把操作活动用算式记录下来。
2.看图摆一摆,算一算。
四、实践应用
1.算一算。
小红折了42只幸运星,小英比小红多折了6只,小英折了多少只?
2.在给希望小学捐书时,一(1)班捐了42本书,一(2)班再捐12本就和一(1)班同样多,一(2)班捐了多少本书?
3.计算。 42+34 34+5 56-21 40+25 65-2 78-60 6+32 59-4 24+17
4.看图提问题,并写出算式和答案。
(1)大象:我比小鹿高14厘米。
(2)小鹿:我的身高是65厘米。
(3)小兔:我比小鹿矮11厘米。
(4)熊猫:我再长4厘米就和小鹿一样高了。
五、总结评价
我们请两位同学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大家听,谁愿意试一试?
小学数学教案 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大量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头饰、萝卜图片、信箱图片、“一休”图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我们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今天上一节练习课。
(板书:练习)
看谁能做到又对又快地口算。
(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口算基本功训练。一共设计了十三种形式,练习内容注意多样性、阶梯性和趣味性。)
1.练组成:
口算要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熟数的组成,齐练2—10各数的组成。
(1)对口令:
练习2~5各数的组成。
(2)口答:
①7的组成有哪几组?
②9的组成有哪几组?
(3)打手势:
练习6和8的组成。
(4)打手势说组成:
边打手势边说10的组成。
2.板演:
今天,“一休”来到我们班,它要看看你们学习得怎么样,给你们出了几道题,谁来做?(贴“一休”图,并板书下面各题。)
3○4=7 6+4=□ 7+3=□
8○2=6 □+□=□ 7-3=□
□-□=□
□-□=□
3.读题计算:要求读准题、算对数。(投影)
10以内加减法题10道。
4.悄悄算:(投影)
(单号组同学先算,把得数悄悄告诉同桌同学,同桌同学同意他算的结果,就点点头;不同意,就举手向老师报告,老师再带大家讨论谁对谁错。做几道题后,换双号组同学计算。)
10以内加减法题10道。
5.订正板演,并提问:
(1)第一组题3、 4、 7各叫什么? 8、 2、 6各叫什么?
(2)第二组题为什么6+4等于10,而4+6也等于10呢?10-6=4是怎么算的? 10-4=6是怎么算的?
(3)第三组题“+”表示什么意思?7+3=1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什么意思?7-3=4表示什么意思?
注意:常有人把加法做成减法,把减法做成加法。做题前要先看符号,是“+”时,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是“-”时,减几就从被减数里去掉几。
6.打手势算:(投影)
老师说出10以内加减法题共10道。学生打手势表示口算的结果。
7.对口令:(投影)
老师按投影的`题,说10以内加减法题10道,同学说得数,要求脱口而出。
8.游戏——“评选优秀邮递员”:
黑猫和白猫是邮递员,由两位学生扮演。每人送10封信,每封信上都有一道题。谁先算出这道题得几,就把信投进贴在黑板上的编号是几的信箱里。送信时,谁投得又对又快,谁就是优秀邮递员。
谁当黑猫?(发黑猫头饰让学生戴上。)
谁当白猫?(发白猫头饰让学生戴上。)
比赛结束,检查后给获胜者发奖。
9.视算:看算式写得数。要求看准题,写对得数。视算题是10以内加减法题,共8道。
10.听算:听题写得数。要求听准题,写对得数。听算题是10以内加减法题,共8道。
11.游戏——“拔萝卜比赛”:
白兔和灰兔比赛拔萝卜,由两位学生分别当白兔和灰兔。老师说10道题,谁先算出得数,谁就到黑板前面来拔编号是几的萝卜。拔得又对又多的获胜。
谁当白兔?(戴白兔头饰。)
谁当灰兔?(戴灰兔头饰。)
比赛结束后,给获胜者发奖。
12.速算比赛:
计算课本上的式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题目见课本第46页第10题,共20道题。
完成后订正,评出前五名并发奖。
13.智力竞赛:看谁最能动脑筋。
(1)和是10的加法算式有哪几道?(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差是3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4.:
这节课我们做了大量的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必须做到计算正确,得数脱口而出。我们还没有达到要求,今后还要加强练习,争取全班所有的同学都能做到正确、迅速地口算。
小学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两步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了解与掌握获取图形周长信息的方法与技能技巧。
2.在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准备:
①彩线4根、易拉罐4个;
②每人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各4根;
③每人1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④木质米尺1根;
⑤手帕一块。
教具:
①多媒体课件;
②边长1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易拉罐各一个;
③四个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周长,并且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以周长是多少为主题边动手摆玩学具,边思考学习。(板书:周长是多少)
二、实践探索
1. 围一围 量一量
① 测量易拉罐的周长
这是一个易拉罐,这是它的底面,它的底面周长是多少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它?请大家利用学具动手动脑想办法测出它。
这个易拉罐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电脑演示其它测量方法。
② 测量蘑菇状泡沫板的周长
请各小组取出蘑菇状泡沫板,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小组合作,测出它的周长。
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利用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能够测出一些图形的周长。(板书:围 量)
③ 讨论P68“围一围”
屏显:主题图
小学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概况法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
教授法
归纳法等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
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生:5+4=9,4+5=9。(师板书:5+4○4+5)
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计算?(17+28=45,28+17=45,17+28○28+17)
生2:女生有多少人呢?(23+17○17+23)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3、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咱们能举完吗?(师板书省略号)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56)
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验算的依据)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5、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35+40+60 64+(36+78)18+25+75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82+0=0+82;
②47+(30+8)=(47+30)+8;
③(84+68)+32=84+(68+32);
④75+(48+25)=(75+25)+48。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①6+35=35+□;
②a+204=□+a;
③(45+36)+64=45+(□+□);
④560+(40+c)=(560+□)+ □;
⑤560+(180+440)=(560+ □)+□。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4、拓展练习
①64+25+136+75=(64+□)+(25+□);
②30+28+70+72=(□+□)+(□+□);
③5×4=4×□;
④6×4×25=6×(□×□)。
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探究验证一下吗?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11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接触过1-5各数,他们能够熟练地数数,有的甚至能够疏导100多,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很熟悉这些数了,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数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些数,对它们的用处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没有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对生活中离不开数的价值缺乏体验,还没有对这些数产生较强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课时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双手,跟着老师一起做。我说一句你们跟着说一句。(师生一起做变变变的游戏)
师:刚刚我们变手指是从几根指头变到几根指头的?(随机引出一根指头到五根指头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1-5的认识》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1、师: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收获了很多东西,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观察,图中有多少个南瓜、多少朵花?并随机指导三、指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
1、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
(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2、师: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3、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4、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5、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6、: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
四、指导认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相机做练习)
五、指导书写
教师: 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2像一只小鸭子; 3像小耳朵;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
六、练习
生在方格本上写1~5。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教学反思: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量”,“画”,加深对角的大小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方式: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评价方式:
1.通过自评、集体评议及课堂展示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手段,检测目标一、二的达成情况。
2.通过基本评价题目和课中学生的回答和做题情况,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掌握情况,从而检测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我们在以前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同样也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表象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蓝色显示并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
3、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出示30°角,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看角的两条边:一条边要和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起,另一条边对着的刻度选哪圈刻度要看0°在哪圈。
2、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
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P37的角),学生先估一估,(结合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进行估计),到底有多少度,学生自己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交流方法,从而得出量角的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教师小结:两重合,一读数。分别用课件演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读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4、出示两个角(角的开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次强调两重合再读数。
5、练一练
(1)做一做第二题
(2)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说明理由。
6、出示一个边很短的角,量角器放上去无法清楚地看准读数,学生想办法。方法:利用直尺或将角的边延长
五、目标检测
1、填空
量角的大小要用 ,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 。
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刻度线与 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
2、判断
角越大,角的两边越长。
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角,这个角也扩大5倍。
画在黑板上的40度的角比画在纸上的40度角大。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五、全课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1 计量单位:度°
角2 测量工具:量角器
小学数学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验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加法交换律的探究过程,体会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自主发现加法交换律,并能从数学原理上理解加法交换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出示课本主题图)在运动会上,同学们正在进行跳绳和踢毽子比赛。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8 + 17 和 17 + 28)
探究新知
观察算式,提出猜想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28 + 17 和 17 + 28,计算它们的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计算后发现:28 + 17 = 45,17 + 28 = 45,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这个猜想。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学生举例,如:3 + 5 = 5 + 3,12 + 8 = 8 + 12 等等。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部分例子。
提问: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呢?
介绍:通常用字母 a 和 b 来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 + b = b + a。
应用加法交换律
计算中的应用
出示题目:357 + 218,让学生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思考后回答:357 + 218 = 218 + 357 = 575。
验算中的'应用
讲解:加法交换律还可以用来验算加法计算是否正确。
例如:计算 476 + 289,让学生先计算,然后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学生计算:476 + 289 = 765,验算:289 + 476 = 765。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300 + 600 =( )+( )
( )+ 65 =( )+ 35
a +( )= 20 +( )
提高练习
判断下列算式是否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3 + 6 = 2 + 7( )
25 + 75 = 75 + 25( )
甲数 + 乙数 = 乙数 + 甲数( )
拓展练习
用加法交换律计算:1 + 2 + 3 + 4 +…+ 98 + 99 + 100(提示: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将式子变形为(1 + 100)+(2 + 99)+…+(50 + 51))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谁能说一说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我们是怎样探究加法交换律的?(通过观察算式、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用字母表示等过程)
加法交换律在计算和验算中有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相应的练习题。
思考:加法交换律还有哪些应用场景?
小学数学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同时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并理解其原理。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探究新知
猜测三角形内角和
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猜测,如 180°、200° 等,教师将学生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
探索验证方法
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也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还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法。
小组活动,验证猜想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小组活动内容:
量一量: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计算内角和。
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样的角。
折一折:尝试通过折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
小组汇报交流
量一量: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测量的内角和可能会有一些误差,但都接近 180°。
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展示将三角形三个内角拼成平角的过程,直观地看到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折一折:学生展示通过折的方法将三角形内角拼成平角的方法。
得出结论
通过多种方法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在一个三角形中,∠1 = 40°,∠2 = 60°,求∠3 的度数。
学生独立完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用 180° - 40° - 60° = 80°。
提高练习
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是 35°,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90°,根据内角和是 180°,另一个锐角为 180° - 90° - 35° = 55°。
拓展练习
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让学生讨论,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不因三角形大小而改变,仍然是 180°。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的?
在探究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制作一个三角形角度测量器,并测量生活中一些三角形物体的内角。
小学数学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验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体会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 分钟)
展示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 40km,下午骑了 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可能出现两种算式:40 + 56 = 96(km)和 56 + 40 = 96(km)。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加法交换律。
探究新知(20 分钟)
举例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如 3 + 5 和 5 + 3,25 + 12 和 12 + 25 等,计算并观察结果。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举的例子,看看是否有相同的规律。
概括规律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如果用 a 和 b 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a + b =b + a。
应用加法交换律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一些简单计算和验算练习,如计算 34 + 201 并验算,体会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作用。
巩固练习(10 分钟)
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 “做一做”,判断下列算式是否运用了加法交换律:300 + 600 = 600 + 300,( );27 + 46 + 73 = 27 + 73 + 46,( )等。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一些简单的加法交换律应用的计算,如 123 + 456 =( )+ 123,56 +( )= 78 + 56。
拓展练习
出示拓展题:已知 a + b = 100,a + c = 150,求 b + c 的值。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已知条件进行求解。
课堂小结(3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字母表达式以及在计算和验算中的应用。
强调通过观察、举例、验证等方法探索数学规律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2 分钟)
课本练习题若干。
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生活中应用加法交换律的例子,写在作业本上。
小学数学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通过量、剪、拼等活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并理解其原理。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 分钟)
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奥秘吗?”
引出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探究新知(20 分钟)
量一量
给每个学生发放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片,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内角和。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数据,发现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 180°。
拼一拼
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尝试拼在一起,看看能拼成什么角。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让成功拼出平角(180°)的小组进行展示和讲解。
折一折
教师示范一种将三角形内角折拼成平角的方法,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操作。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应用新知
出示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内角和应用的.问题,如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巩固练习(10 分钟)
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 “做一做”,在三角形中,已知∠1 = 30°,∠2 = 50°,求∠3 的度数。
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是 40°,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拓展练习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 70°,它的底角是多少度?引导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内角和进行求解。
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度数之和等于第三个角,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课堂小结(3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包括量、拼、折等方法。
强调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这一重要结论,以及在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中的应用。
布置作业(2 分钟)
课本练习题若干。
让学生回家后用不同的三角形制作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的演示模型,并给家长讲解。
小学数学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整数,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的探究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尤其是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 分钟)
展示超市购物的情境图,其中一种风筝单价是 3.5 元,小明想买 3 个,问需要多少钱?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小数乘整数。
探究新知(20 分钟)
方法一:利用元、角、分的知识计算
把 3.5 元看作 3 元 5 角,3 元 ×3 = 9 元,5 角 ×3 = 15 角 = 1 元 5 角,9 元 + 1 元 5 角 = 10 元 5 角 = 10.5 元。
方法二: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
把 3.5 扩大 10 倍变成 35,35×3 = 105,因为 3.5 扩大了 10 倍,所以积要缩小 10 倍,105÷10 = 10.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 3.5 扩大 10 倍?积为什么要缩小 10 倍?
归纳算法
让学生尝试计算 0.72×5,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计算情况,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讨论积的小数点位置与因数小数点位置的关系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巩固练习(10 分钟)
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 “做一做”,计算 2.3×4,3.6×3 等。
让学生判断积的小数点位置是否正确,如 1.2×5 = 6.0( ),强调积的`小数末尾的 0 可以去掉。
拓展练习
已知一个因数是 2.5,积是 10,求另一个因数。引导学生用除法计算,并思考与小数乘整数的关系。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0.8 米,宽是 0.5 米,求它的面积,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整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3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包括利用元角分知识计算和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
强调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方法以及在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2 分钟)
课本练习题若干。
让学生自己编一道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题,并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