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9 14:49:3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页的内容及第17页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掌握3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与掌握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小棒。

  学具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帮助小熊一起解决“需要几个轮子”这一数学问题,大家打开课本16页,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有一个小朋友在给三轮车安装轮子。

  师:大家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了吗?

  生:一辆三轮车3个轮子,9辆车需要几个轮子?

  二、探讨新知

  1、数一数,填一填。

  师:一辆车3个轮子,2辆车几个轮子?

  生:2辆车6个轮子。

  师:好的,下面大家就用圆片代替轮子摆一摆、数一数,看看3辆、4辆……9辆车分别需要几个轮子,并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独立摆、数、填,老师个别辅导。)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生:我是每次加3、6加3等于9、9加3等于12……

  师:好办法,就是每多一辆就多了3个轮子。用连续加3的办法可以算出9辆车需要27个轮子。

  2、合作学习,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

  教师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问: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摆一个三角形要3根小棒。

  师:一个三角形是几个3?能列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个3,1×3=3或3×1=3。

  师:很好,同学们的乘法知识掌握得很不错。大家能编句口诀记住1×3=3吗?

  生:一三得三。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自己编出乘法口诀。接下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两人一边摆三角形,一边说算式,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编写情况。)

  3、集体交流反馈。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同桌之间合作得非常认真。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呢?

  (引导学生说了算式和相对应的乘法口诀,老师可以多让一些孩子反馈,加深他们对乘法口诀的印象。)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自己编出了有关3的乘法口诀。下面,每个小朋友自己把乘法口诀读一读。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4、找规律,记忆口诀。

  (1)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中交流。

  (2)全班反馈。

  师: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

  生1:我想,如果忘记了,可以用加法算一算。

  师:哦,你是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来记的。其他小朋友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发现上下两句口诀得数相差3,我背诵的时候只要每次加3就可以了。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其他小朋友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大家试试,用××同学的方法是不是能较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给学生再次用规律记忆口诀的时间)

  师: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善于观察、思考。这样,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三、巩固练习

  1、口诀接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诀接龙比赛,接得又对又快的小组获胜。

  2、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用口诀的情况和认真观察题目的习惯。

  (可以采取同桌交流的学习形式进行反馈)

  3、练一练的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后填数,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找到的规律。

  四、总结

  师:最后我们用今天学的3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3的表内乘法,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用口诀求积最棒。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称和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

  重点难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书写乘法竖式,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 下。 指名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 指名口答 42≒ 63= 84= 155= 124≒ 204= 93= 16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同学们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还有哪个问题没解决? 生回答: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引导学生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交流,引导明确:学生交流完整问题:3人一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3. 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指名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交流明确:求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列出算式:153=?

  4. 提问:你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这个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想一想、算一算、集体交流,指名回答:想3和几相乘得15,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商是五。

  5. 引导:乘法可以写成竖式,除法可以写成竖式吗? 板书,并讲解,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课件按步骤演示讲解: 15 3 =5 5商 3)15被除数 15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 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要有3个5? ②0是从哪里来的 ?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 交流明确:竖式要向上面那样写完整。

  6. 试一试:把第一个红红点问题的除法算式写成竖式。

  学生独立写写,集体订正。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补充练习: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64= 33= 204=

  84= 105= 62=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教学重点: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探讨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铅笔、投影。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提出问题

  请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师口述内容,生表演,一只大兔子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也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大兔说:我买9支铅笔。大兔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大袋鼠提出了一个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二、猜一猜,列出式子

  1、 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 列出算式,159

  三、讨论159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的?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一根一根地减。

  (2)、15分成10和5, 10-9=1 1+5=6

  (3)、把9分成5和4, 15-5=10 10-4=6

  (4)、9+6=15 15-9=6

  4、尝试练习

  (1)、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计算试一试各题。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算法

  1、基本练习(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

  (2)、选3题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摘苹果(练一练第2题)

  在游戏中进行计算。

  3、 发展练习,(练一练教学游戏)

  (1)、让学生自由看图描述故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交流。

  五、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课本第35页的第1--6和练习九的第1--3。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四则计算的意义,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则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乘、除法的意义的法则。

  1、下面的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指名中差生回答)

  0.48×357.8×0.90.43×1.25

  0.98÷712.56÷31.415.3÷0.03

  2、做课本34页的第3题。(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

  请2--3人说一说,积中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再请一个同学完整地说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再做课本第34页的第6题。(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请2--3人说一说,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再请一个同学完整地说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独立作业,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做课本第35页的第1题。师巡视,留心差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补缺漏。

  二、求近似值。

  1、用“四舍五入”法把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0.9470.32.9951.8448

  2、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

  0.28×0.0490o.72÷0.4913÷3

  (积保留两位小数)(商精确到百分位和十分位)

  引导学生比较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异同点。

  相同的:求积与商的近似值都是看要保留的数位的下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不同的:求积的近似值要把积求出后再取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只要比要保留数位多除一位,然后再取近似值。

  独立完成课本第35页的第2、3题。第3题可启发差生这样想:先求35000个纱锭有几个1000?再求生产棉纱多少千克?最后求可以织布多少米?

  列式:7.2×[26.5×(3500÷1000)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准备用印泥……

  生2:我用水彩笔……

  生3:我用纸把它盖住折出边角痕。

  ……

  2、搬一搬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纸,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搬到纸上,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汇报: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朋友面目全非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物体的一个面,像这样把物体的一平平的面表示成一平平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揭示课题:认识图形)

  3、认一认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平面图形,你知道他们是叫什么名字吗?

  生:……(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这几种名称)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了,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天花乱坠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圆没有角

  生2:……

  4、师小结(略)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分一分

  同桌合作给信封袋里的图形分类,分完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2、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小棒摆出这些平面图形(学生摆的同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演示)

  汇报;你摆出的是什么图形?你是用几根小棒摆出来的?

  生:……

  师:有一个图形大家都没摆出来,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圆没法摆出来?

  生:圆没有角,小棒是直的,所以……

  3、认一认

  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学生在认的同时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4、找一找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动手拼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认识图形)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那你能不能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呢?请大家用信封袋里的图形拼一拼,拼完后说一说你拼了什么图形?你拼的这个图形用了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几个圆?

  生动手拼,拼后展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教材分析: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拼法,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三、应用实践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得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37个球呢?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P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展示问题:

  ①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顺式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师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提出问题。

  2.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3.出示例题:“体积单位的改写”

  4.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小结。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P51第一题

  2.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2题。

  3.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3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2.布置课外预习: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