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8 09:14:01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课堂上老师要和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就像一位导游,会提前告诉我们这学期的数学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以及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进步。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本册书的章节内容和课时安排。

  看目录,本册书共6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内容。

  (二)了解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每单元分别有几个不同的知识点。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快速的浏览课本,看第一单元都有哪些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共同找出单元的主要内容。

  问:你能自己找出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吗?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选一个或两个你最感兴趣的单元,总结出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汇报,课件出示。

  (三)了解学习目标

  我们将在以后的大概4个月的时间里学习这些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呢?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描述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六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四、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

  一、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学生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二、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洁的,可附加2分。

  三、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如小老师能让自己的小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学生和小老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五、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尺子、会员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 )-( )厘米,宽大约是( )-( )厘米,厚大约是( )-( )厘米。

  (2)师小结:我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汇报课前小研究。

  1、小组交流。

  2、个别展示。

  3、师小结:看来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毫米”这么多知识,老师实在佩服大家!现在梁老师抽一些知识来讲,看看大家是否真得学懂了。

  (二)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请拿出尺子,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电脑演示)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1分钱硬币,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还有“好又多、易初莲花、迪卡龙、海王星辰”这些会员卡的厚度也是“1毫米”,请大家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会员卡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像什么呢?(一条缝隙)“1角钱和1元钱”是不是1毫米呢?请大家量一量。

  5、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光盘、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现在我们看看生活中有关毫米的一些知识。(电脑演示)

  7、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三)认识1厘米=10毫米。

  1、(电脑演示)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梁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6、指一指:要求在尺子上指出“5毫米、7毫米、9毫米”,并说出为什么这么快能找出来?

  (四)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22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注意测量的方法)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 (2)教室的长约8( )

  (3)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5)大拇指的指甲长11(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7)一条钥匙的长45( )(8)一本数学作业本的厚约3( )

  2、我会算。

  5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10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4厘米3毫米=( )毫米

  3、课外延伸。

  20xx年9月10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观察思考的能力以及逆向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填未知数的过程,感悟填未知数的逆向思维方法,同时,在解决填未知加数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物图抽象填未知加数算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师导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扑克牌吗?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小小的扑克牌游戏,你们有兴趣吗?

  2、(师出示两张扑克牌的背面):我这儿有两张扑克牌,你能猜出他们是几吗?你怎么猜的?(生胡乱猜4、5后)你有什么依据吗?

  3、看来,刚才大家都是瞎蒙的,现在老师再告诉你们一个条件,这两张牌合起来是9,猜猜,他们可能是几和几?(1和8、2和7、3和6、4和5板书在一角)

  4、刚才我们想出这几种可能,现在我告诉大家,这其中一张是7,你能知道另一张是几了吗?你是怎么想的?

  5、再猜:如果两张牌合起来是8,其中一张是7,另一张是几?如果其中一张是2,合起来是10,另一张是几?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珠笔图

  ①师:还想再猜吗?(出示圆珠笔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

  ②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7()=10

  ③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生试读,师示范读,生再次跟读。()就用来表示不知道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小括号里的数。

  ④谁能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同桌先交流,再汇报。

  ⑤生汇报后师出示答案。

  2、教学书P70小旗图。

  ①有一位叫小红的小朋友现在想考考大家(出示P70的小旗图),谁会读小红提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已经画了6面小旗了,再画几面就是8面了。)

  ②你能解决小红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再把小括号里的数填上。

  ③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几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填出小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5()4=7

  独立填好后,说说你的想法。

  2、小结:刚才我们表现得都很好,小朋友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填小括号里的数,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拍手游戏吧!

  三、课间游戏

  拍手游戏: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老师拍:

  我们拍:

  四、实践运用

  1、P70做一做1

  左图不变,右图实物图及算式改为()5=9。先观察,再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说一说想的过程。

  2、做一做2

  先出示第一行的点子图和算式5()=8,师:请小朋友把点子图和算式合起来看看,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应该再画几个点子,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完成第二行和第三行,其中第二行改为()2=7

  3、填算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独立完成后校对。

  2()=8()6=9()1=7

  1()=9()5=72()=8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游戏;

  有几朵美丽的花,可惜每一朵花都少了一片叶子。请小朋友们给每一朵,再先一片叶子,使每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957810

  41421

  6、9、4、5、3、2

  教材分析:填未知数这一内容,是在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节的,在这一节里,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是重点,而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已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对10以内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从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说,与10以内的减法一样,属于同等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对这一内容的编排,教材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用实物图或点子图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表现为A()=B的呈现形式,这容易使学生得到不完全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的练习题中又增加了()A=B的形式。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对填未知数这一学习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也作恰当的渗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7~51页(例1、例2和练习八)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5页(例3、例4和练习九)

  整理和复习与探索实践:教材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课时安排:7课时

  (1)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p.47、48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钢笔8元

  笔记本3元4角

  讲义夹4元7角5分

  水笔2元6角5分

  问:我们平时说价钱习惯说成几元几角几分。现在请你把它们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名说一说:8.00元,3.40元,4.75元,2.65元

  这些小数哪些能化简?把它化简成最简小数。(8元,3.4元)

  2、看黑板上的四样商品的价钱,请你选择两件商品并算出总价。

  交流:(可能有的几种情况)

  (1)钢笔和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口答算式和结果,板书:8+3.4=11.4(元)

  问:这个“11”哪里来?为什么8加的是3而不是4?

  补充竖式说算理(略)强调:8是整数,3是整数部分的,要和它对齐。

  补充一个整数加法的竖式,说说整数加法在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特点:右边对齐。

  仔细观察小数加法:右边不对齐。

  追问:那该对齐什么?(小数点)

  补充:把8改写成8.0,体会小数点对齐。

  那你做这样的题时,会不会把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的0补出来?

  指出:没必要补,但要注意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

  继续算一算:钢笔和讲义夹的总价,钢笔和水笔的总价。

  (2)讲义夹和水笔的总价: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观察竖式,体会“小数点对齐,就等于相同数位对齐”。

  算出结果:7.40

  指出:竖式上算出的结果是两位小数,写在横式上的时候要化简成7.4

  (3)笔记本和讲义夹的总价:

  列竖式计算,再次体会小数点对齐。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小数加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

  (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10进1。)

  要注意那些地方?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竖式上正常计算,横式上要化简。)

  3、看黑板上的信息,问:笔记本比讲义夹便宜多少钱?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略)

  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完成后交流得数。

  注意最后题,竖式上的计算结果是3.00,如果有横式,只要写成3

  2、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再订正。

  第1题,小数点没对齐。第2题,得数的小数点没点上。第3题,只写了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写0。

  3、口算第50页的第1题。

  指名读得数,注意能化简的要化简。

  4、完成第50页的第3题。

  看线段图,说说图意。看线段图分别提出加法、减法算的问题。再算一算。

  三、检查预习作业。

  四、学生作业:第2题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p.48、49的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减法。

  2、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8+1.4,读,说说正确的计算方法。补充竖式,指出:小数点对齐后相加。

  二、学习新知:

  1、提前板书书上的4件商品的单价。

  问:昨天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学会了小数的加法和简单的小数减法。

  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化简)

  举例较简单的减法:(1)4.75-2.65;(2)4.75-3.4

  分别用竖式算出上面的减法,并比较不同:第2小题小数部分缺一个数位,可以补0,算5-0=5,也可以想5不用减,直接移下来。

  2、继续看4件商品的单价,提出较难计算的小数减法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式并板书:8-4.75

  竖式(略)。指竖式问:这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引导:被减数小数部分没有,要补0,变成8.00后算。8.00-4.75时,可以先不考虑小数点,当成是整数减法来算……)

  3、验算:这题比较难,我们还可以用小数加法来验算。

  补充加法验算的竖式。规范其书写格式。

  4、与“4.75-3.4”的竖式比较:为什么两题都出现了小数部分有缺位情况,一题可以直接算,另一题却要补0后再算?

  (指出:被减数有空位要补0,减数有空位可以不补0。)

  5、学生练习另几题较难的减法计算(做在书上)指名板书。讲评。

  3.4-2.65 8-2.6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第3题,读出上的新,并依次回答两个问题。

  交流解法。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吗?

  2、完成练习八的部分题目:

  (1)第4题,强调做这类题的要求:对的要打“√”,不能空着;错的打“×”,然后在旁边空的地方订正。

  再分别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2)第6题。读题后,学生把算式写在书上,再交流。

  四、检查预习作业。

  五、布置作业:

  p.49第2题,p.50第5题

  (3)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p.51练习八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2.6+8= 0.86-0.4=

  指名说说口算方法。提醒:竖式时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口算时更侧重整数部分和整数相加,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加。要看清楚数位。

  2、笔算:3.6-1.28= 7.18-3.6=

  学生列竖式计算,比较两个计算。发现前面一题要补0后再减,后面一题可不用补0。

  3、小马虎在计算3.56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3。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教会学生用还原思想解决这类问题:4.23-3.56=0.67,3.56+6.7=10.26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0.83-0.5= 9.2-6= 2+2.8=

  3.4-3.1= 0.73-0.23= 3.6+2.4=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2、第9题。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这是位体温偏高的病人。……)

  分别计算:这一天,病人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从中午12时到下午4时,病人的体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

  这一天开始时与结束时,病人的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引导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折线越陡说明变化越快;折线平说明变化慢。

  可按段数相差的格数,找到变化情况。

  相差不多的再通过算的方法来进一步确认。

  3、第10题。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再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提问的范围:提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不要问如“哪个最贵?”之类的问题。

  4、思考题:小力用竖式计算5.1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要求学生用刚才教的还原方法来解答。交流讲评。

  三、检查预习作业:

  对比练习:

  0.17+0.06= 0.79-0.04= 1.3+0.03=

  0.17+0.6= 0.79-0.4= 0.56+0.4=

  要求学生看清楚位数再加减。

  四、布置作业:(略)

  (4)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52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例题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题组练习:4.3+7 4.3+0.7 4.3+0.07

  观察后说说:(1)这组题有什么联系?(2)通过这组题,你觉得做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知:

  1、课前板书:水彩笔8.9元,笔记本3.6元,钢笔6.4元,三角尺1.1元

  问:现在我要每件商品买一份,需要准备多少钱?

  指名列式:8.9+3.6+6.4+1.1

  (可能会有学生列式的时候就考虑了简便的问题,指出:列式的时候,我们一般要按照题中的顺序,这样可以不遗漏不重复。)

  观察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算?

  (由于有预习,所以不少学生都会考虑简便的问题。)

  板书简便的过程:=(8.9+1.1)+(3.6+6.4)

  =10+10

  =20(元)

  问:为什么这里要用“( )”?

  说说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复习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

  找找例题中哪里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那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指出:运用加法运算律,也可以使我们的小数加法变得更简便。

  整数简便计算一般是要把加数凑成整百整千数,而小数加法一般只要凑成整数就可以了。

  2、凑整练习:

  板书3.3,问:你能说一个小数和它凑成整数吗?

  (2.7,0.7,8.7……)

  问: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得完么?指出:我们只要看小数部分,和0.3凑成整数的是0.7。为了统一,我们就用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来继续凑整。

  7.2,1.76,2.37,3.34,0.237,2.178

  (老师依次板书上面的数,学生依次说出另一个小数,老师继续板书)

  观察完整的板书问:

  要凑整,你发现了什么?

  (看位数,位数一样多的才能凑整;看末尾,末尾加起来是10,如果小数部分有多位的,最后一位加起来是10,前几位加起来是9。……)

  问:1.76和3.34,7.2和2.178能不能凑成整数?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78+0.8+0.2 0.37+1.79+0.63

  指名口答简便过程,并说说要注意的问题。

  2、五年级一班女子4×100米接力赛跑4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你能很快算出她们完成接力赛的总成绩是多少吗?

  问:你知道接力赛的总成绩是怎么算的?

  算一算,交流怎样算更简便?

  (一般学生都会用凑整的方法来计算,但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估算的角度来观察,发现通过移多补少,每一个成绩都正好可以看成18秒,也就是18×4=72秒)

  3、口算下面各题:(p.54第1题)

  学生完成后,校对得数。

  4、算一算,比一比。(p.54第2题)

  观察题组,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选你认为计算简便的那题算出结果。

  一起按顺序口算出另一题,比较两题结果是否相同,感受“简便”。

  补充板书:a-b-c=?

  (1)=a-(b+c)=a-c-b

  举例说说上面等式之间的联系。记住连减可以改写的形式。

  5、在一次跳远比赛中,小强跳了3.06米,小星比小强少跳0.18米,小宇比小星多跳0.32米。小宇跳了多少米?

  读题后,要求学生列出算式:3.06-0.18+0.32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师板书计算过程:=3.06-(0.18+0.32)=3.06-0.5

  说说这样算行不行?为什么?

  四、检查预习作业:

  4.52-(3.52+0.72) 4.9+0.1-4.9+0.1

  五、布置作业:

  第3题

  (5)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铅笔 1支 0.80

  电池 4节 24.00

  铅笔盒 15.40 15.40

  书包 1个 44.70

  面包 3.00 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6)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内容:p.56、5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

  2、综合运用有关负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的广泛应用价值,拓展知识面,提高正确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2.5+3.2 0.83-0.5 0.25+0.75

  9.8-4.8 1.7+0.4 1-0.6

  1.2-0.8 0.92-0.2 0.52+0.4

  要求学生注意小数部分的不同位数,选择这样的既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第2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在本子上。做完后,可请平时多订正的学生说说得数,有问题的再讲具体的计算过程。

  3、简便计算:

  4.3+0.98+0.7 3.6+1.98+6.02

  7.5+4.9-6.5 5.27-3.9-0.1

  8.44-(5.44+2.8) 1.29+3.7+2.71+6.3

  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后交流:

  (1)只有加法的,改变加数的位置凑整数加比较简便。(如第1、2、6题)

  (2)连减题,可以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后面的数再减前面的数,要根据具体的数来定。说说第4、5题的简便计算方法。

  (3)有加有减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要带符号“搬家”,举例:第3题。

  指出:简便计算的目的是要“简便”,但如果不按规定随意改变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用不简便算一算的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样。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图的意思,明白竹竿分成了几部分,然后再列式解答。

  2、第5题,读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其含义。

  依次回答书上的问题。

  3、第6题,简单介绍“警戒水位”及相关概念。

  说说表格中的各数据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和-如果用在某个数前,表示的是增加或减少的意思。

  如果用在算式里,是表示加或减的意思。

  依次加或减,算出结果,并对照警戒水位,说说哪几天的水位超过了。

  4、思考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1)分段算出每一秒的落地距离,再加起来。

  (2)简单介绍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并用该方法算出和

  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致。

  三、布置作业:(略)

  ⑺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内容:P58 7

  教学目标: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1、 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 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 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 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5、 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2~103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师:在正式进入课堂前,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答题热热身,好让我们的脑筋灵活起来。请抢答。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改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度,通过分数改写小数练习,为下面小数的混合运算埋下伏笔。]

  一、导入

  同学们,在智慧国里有一颗智慧树,这是它的树桩。今天就让我们用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帮它吸收能量,从而长出叶子、结出果实,你们有信心吗?(板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巩固练习

  师:树桩上的每根树枝,都含有一个问题,同学们只有解决了每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能量,长出叶子和果实。

  1、锦囊袋一: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教材P103第9题)

  问:你能把每道算式里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吗?(学生口答)

  问:你能口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吗?(学生汇报)

  过度:通过这个练习,我们知道,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

  简便。第一枝丫的.叶子获得能量长出来了。还有其它的枝丫等着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要赶快去看长二个锦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简便。从而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锦囊袋二:我会算

  ①6.07+0.4-0.08②4.013.5+0.31

  ③40(2.75+0.86)④85.7(15.34.8)

  师:课前让同学们回去做了预习,谁来说说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完成这些题。

  过渡: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算;有括

  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它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你们的努力下,这枝丫也长出叶子来了。我们要加油,看最后一个锦囊。

  [设计意图: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教学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通过本题练习,使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3、锦囊袋三:我能解(书本P102第8题)

  问:从图里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怎样计算现在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熟练的掌握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大家请看,最后一根枝丫的叶子也长出来啦,现在智慧树充满着朝气。那我们再一起帮它结出果实,好不好?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学生也有与价钱打交道的经验。通过这道题设计,让学生回忆并体验到小数加减法实用性。]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书本P102第7题)

  师:从图里,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同学们提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不错。老师也提了些问题,你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果实能量,有信心吗?

  问题一:买一副乒乓球拍用去35.50元,买2个乒乓球用去1.60元。应找回多少元?

  问题二:怎样买最便宜?应找回多少元?

  过度: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帮助智慧树获得了果实能量。接下来是一道富含大能量题目,同学们可要努力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通过本题,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2、思考题

  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

  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介绍相关知识)

  师:要求物体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我们可以先列表整理一下数据。(师生共同列表整理)

  师:通过列表整理,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秒下落多少米?第二、三、四秒呢?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该怎么列式计算?(4.9.7.5.3总78.4)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过渡:一个物体从78.4米高的地方下落只要4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是很难作出及时反应的,为人为己,我们要极力杜绝高空砸物行为。

  [设计意思:科学是神秘,是学生极为好奇而又极为迷惑的领域。这一道题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方面是为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增长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策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满树的智慧果吗?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智慧树长出了叶子,结出了果实,你们真棒。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看着这棵满是果实的智慧树,你能根据刚才由树桩,到长出叶子,再到结出果实的整个过程,结合自身来说说你的想法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等知识,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3、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明确问题:

  1、阅读P110—111内容

  2、活动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3、本金是多少? 可存的年限是几年? 资金用途是什么?

  二、收集信息

  1、课本中提供了几种储蓄存款形式?

  2、哪些储蓄存款形式不需要缴纳利息税?

  3、调查定期储蓄存款、教育储蓄存款和国债的利率。

  ☆友情小提示:购买国债

  07年国债 年利率

  三年 5.74

  五年 6.34

  (1)年限:3年期和5年期

  (2)利率(右表)

  注意:这个不要交税哦!

  三、设计方案

  (1)选择定期储蓄存款的话有哪些方案?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定期储蓄

  存款方案 存期

  到期利息 利息税 最后收益

  (2)选择教育储蓄存款以及购买国债的方案有哪些?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其它存款方案 存期 到期利息 利息税 最后收益

  四、选择方案

  哪种存款方案收益?到期后共取回多少钱?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复习6~10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复习课.(复习2)

  二.综合练习。

  1.复习题6。

  1)出示第6题表格,仔细观察表格说说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2)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2.复习题7.

  1)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不计算来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的?

  3.复习题8。

  1)出示第8题图,老师说明:“今天做了多少?”不是题目的问题,而是引出“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的`对话.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求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2)_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口答。

  4.复习题9。

  1)出示第9题,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桌子40张,椅子4把,有48人来开会。)

  求什么?是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再搬几张桌子?再搬几把椅子?)

  2)学生列式计算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的?

  3)学生集体回答.

  5.复习题10.

  1)出示第10题,图中告诉我们什么问题?

  2)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集体算出结果,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验>>复习(2)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关注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这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生活化,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他们的生活基础,展示给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面和图景,为他们提供客观而鲜活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追求的源泉。我们教师应力求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教师立足教材,灵活处理,或裁剪,或整合,或改换。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谎占便宜”思想。我就抓住学生考试作弊的事件展开讨论,暴露真实的思想,在辩驳分析中提高道德认识。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一直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就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首先,教师的思想应开放,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用心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开放式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朋友谈心一样,真诚地学生进行交流。在平时的交谈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争辩,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同困惑同欢乐,这样学生的心理没有压抑感,从而无所顾虑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解放”学生上动脑筋,把课桌排成“U”字型进行表演、练习;或者排成“T”字型进行正反辩论;还可以排成小组型便于小组讨论交流。

  除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发言时站着,坐着均可外,还允许学生自主组合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角色转换”,培养他们敢于与同学甚至老师辩论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笑声和争议,学生乐于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同时它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思品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教师要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民主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思品教学中合作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老师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表演、讨论、实践。

  如教学《节俭光荣》课上,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调查自己家庭一个月的主要消费情况,与父母讨论各种消费的合理性,再分组调查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情况。最终得出结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必需的消费是合理消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在合作探究中深化了道德认识。

  教学十一册《做个小小发明家》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不方便”的问题讨论,从个人→小组→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小组,讨论出生活、学习、交通、通讯等诸方面的种种方法,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领悟到“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教师要在面向全体,重视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同时,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思维自由,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思考,提问不同的见解。

  如教完第八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课后,我让学生针对本课学习质疑问难。有的同学提出:“我们不知道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都为他出谋划策了:“可以先查查资料,了解一下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请一个导游,让他告诉你”;“不知者,不足为怪也!”……学生众说纷纭,滔滔不绝,既深化了对本课的认识,又开启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还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着眼激励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