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8 08:19:01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本单元教学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着重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思考方法。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想想做做把口诀求商的教学分成两段编排,第1~5题,被除数为12以内数的除法;第6~9题,被除数是比12大的数的除法。练习五是全单元的综合练习,以除法口算为主,适当穿插乘法内容,起组织新的认知结构的作用。教材还编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1. 被除数在12以内的除法。

  例题的图画是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的场景,计算分成几组的算式是102。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会很自然地想到操作学具。分圆片不仅得出了答案,还从中看到5个2人是10人(即二五一十),从而感觉除法计算可能和乘法口诀有关。在此基础上,教材及时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这使口诀求商的教学成为有意义地接受。

  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例题教学的方法是: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用补充口诀的形式获得除法的商。正如例题示范的二(五)一十,商是5。根据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有些学生能直接找到那句口诀,而且想得很快。也有些学生暂时达不到这样的程度,需要依次背口诀才能找到适宜的口诀。指导学生背口诀可以从一几得几开始,按先横后竖中间拐弯的次序进行。试一试里计算84,只要横着背4的乘法口诀: 一四、二四。计算123要拐弯背3的乘法口诀: 一三、二三、三三、三四。想想做做第2题里每组的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用的是同一句口诀,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既能口算乘法,也能口算除法,从而理解口诀求商的方法,还渗透了乘、除法间的关系。第3题分别用2、3、4的口诀求商,按被除数从小到大依次计算各题,就是从口诀一几得几逐句计算除法,有助于比较熟练地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第5题根据乘法口诀找规律填数,本单元教学时可经常进行这样的专项练习。

  2. 被除数比12大的除法。

  口算被除数大于12的'除法没有编排例题,通过想想做做第6题教学。在列出算式205和204以后,由白菜卡通提出用哪句口诀算,把被除数是12以内数的口算经验迁移过来。让学生知道,虽然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大了,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再通过第7、8题的练习,学会选准适宜的那句口诀,较快地算出商,逐渐改变从一几得几依次背口诀的状况。所以,这一段内容的教学要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形成。第9题是首次进行除法口算测试,主要检查学生是否学会了口诀求商以及计算的正确率。可以给学生2分钟时间,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随时矫正。其中61这样的题在前面没有见过,如果发生错误,要引导学生想口诀一()得六。

  3. 看乘法口诀说除法算式。

  口算除法是根据算式寻找适宜的乘法口诀,练习五第1题则是根据乘法口诀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进一步体验表内除法与乘法口诀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口诀求商的技能。

  教学这道题要对照着第21页的乘法口诀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看一句口诀说两道除法算式,像教材的场景图那样,同桌一个人说四六二十四,另一个人说244=6和246=4。第二步找哪些口诀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这项学习任务较具挑战性。联系以前哪些口诀只能说出一道乘法算式的经验,想到这些口诀也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第三步是根据一句口诀既说乘法算式,又说除法算式,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能体验乘、除法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4. 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五第9~1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有三个特点: 一是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分别在图、文字或对话中,如第8题里的我们是指图画里的4个小朋友,第9题是栽小车里的30棵树。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会给解题造成困难,要通过在题目里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经过有序整理保留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条件和问题,扫除解题障碍。二是通过估计培养推理能力,渗透函数思想。第11题先回答茄子卡通的问题哪两人抬的次数少,要根据南瓜总个数相同,每次抬的个数少(多),抬的次数多(少),结合推理进行估计。再分别计算女同学、男同学抬的次数,验证估计。第10题把15盆花分别平均排成3行或者5行,计算每行的盆数,为第11题的估计作了有益的铺垫。第13题把12个圆排成不同的行数,给教学留出了估计和推理的空间,使学生又一次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三是在综合情境里解决问题。第12题围绕购买五种食品,已经提出了三个问题,还要继续提出其他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条件,根据问题的需要准确地选用条件,能感受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体验常用的数量关系,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海版)第一学期P30

  认知目标:1、通过补充,会求缺少的加数。

  2、会根据提供的情景,叙述有关补充情节,并解答。

  能力目标:1、还缺几个可以继续往前数,也可以对和进行分拆。

  2、培养学生看图表述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情感目标: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补充求缺少的加数。

  教学难点:根据提供的情景,叙述有关补充的情节,并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

  教学设计思想:

  新教材十分注重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认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数学课程给学生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时间操作的机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将成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在本课设计中,我尽量遵循二期课改理念,体现我校小班化教育的特点,从一下几方面考虑:

  1、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教学。

  学生学习新知,首先必须具备接纳新知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在学习新知前,要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为学新知作准备。因此课伊始,我设计了上超市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活动中做好学习的准备,并一次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1.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龟兔刷墙”而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演变到正方形,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本设计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表格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了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先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龟兔刷墙”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中的问题(1)。

  师: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拿出学具来试一试吧。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1)学生用正方形(面积单位)铺满整个长方形。

  (2)学生可能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出面积单位。

  (3)学生直接说出用5×3=15,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也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明自己这样计算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长方形中摆面积单位,突出面积计算的本质是对面积的度量。让学生想象将长方形全部铺满,体现出必须用面积单位密铺所测图形,这时通过所铺面积单位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图形的面积。

  3.通过追问,突出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将长方形全部铺满?预设中的第二种情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尽管只铺了一部分,通过想象,也可以数出铺满后所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2)你是怎样数出全部面积单位的个数的?请结合下图一起数一数。

  学生汇报:

  一种情况:一个一个的数,大家一起再数一数。

  另一种情况:用5×3=15(个),说一说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5表示每行摆5个,3表示有这样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个面积单位,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3)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数出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明确每行个数与行数以及面积单位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为最后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作准备。

  ⊙自主探究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至少摆3个)。一个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出示课件)

  2.选3名同学到黑板上摆,再汇报摆的长方形用了( )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因为( ),所以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

  3.(1)若有学生摆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要削弱它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作为复习课,设计要有新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这样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

  2.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习题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呈现知识结构图。

  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相关知识。

  ⊙整理复习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

  (2)先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结合上面的算式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②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完成教材94页1题前两个小题的计算。

  + -

  解答: + -

  =+=-

  ==

  =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 1-

  ①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算式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通分需要进行通分的部分,再进行计算。

  ②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后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94页3题最后一竖排两个小题。

  +- -

  =+-=-

  =- =-

  == =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2个小题,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

  =-- =--

  =- =-

  = =-

  =-

  =

  ②从上面的解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3.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先想一想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再计算下面各题。

  0.75=( ) =( )

  2.12=( ) 4=( )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能列出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沟通加法、乘法的联系

  第一组练习:

  3+3+3+3=□×□ 5+5=□×□

  6+6+6=□×□ 4+4+4+4+4=□×□

  完成算式,并说说等号左右两边算式表示的'意义。

  你发现了什么(形式不同,意义相同)

  小结:乘法是由加法而来,是比加法更简便的形式,它们表示的意义都相同,都表示“几个几相加”

  第二组练习

  3个5相加7个2相加2个4相加

  (1)写出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追问: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为什么可以通过加法来计算?

  一、练习

  1、出示第6题

  第(1)小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2)完成图右边的填空;

  (3)完成算式:2×3=6(个)或3×2=6(个);

  (4)提问2、3、6分别表示什么?2×3或3×2表示什么?

  (5)6是怎么得来的呢,除了看图还有别的方法吗

  第(2)小题,步骤同上,同桌交流,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以及是如何得来的。

  2、出示第7题

  (1)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图意

  (2)追问:也就是“几个几相加”呢

  (3)独立列式:2×4=8(个)或4×2=8(个)。

  (4)分析乘法算式

  3、出示第8题

  (1)独立完成算式

  (2)汇报交流

  4、出示第10题

  (1)小组讨论:找出“几个几”并完成在书上。

  (2)汇报交流:板书2个64个2

  (3)猜一猜:几个几分别表示图上的什么?

  根据黑板上的“几个几”分别列出乘法算式。

  (4)全班交流:结合图意说说每个乘法算式的意义。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思考1:

  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在括号里填一填,然后按顺序用完整的话说出图意,并根据这三句话直接列出乘法算式。

  第7、8两题都是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因此要给学生机会说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还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互相说说自己的怎么想的。

  第10题是一个开放题,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土中的乘法,并乐于交流、合作。

  课前思考2:

  第9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改写,再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以及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简便。

  第10题是一个开放题,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土中的乘法,并乐于交流、合作。

  课前思考3:

  到本课的练习,学生应该能根据情景图,正确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能说出乘法和加法的关系,能正确说出两个乘数所表示的意义,如一个表示相同的加数,而另一个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让孩子在做和说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课后反思1:

  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需要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并相互进行说说,再独立列出加法算式及乘法算式,在说与做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开放题在理解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比较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完整地叙述,例:图中树有2组,每组有6棵,有2个6,所以可以列2×6=12或6×2=12;人有4组,每组有2人,有4个2,所以可以列4×2=8或2×4=8等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详细介绍:教学课题

  9加几

  教学要求

  1、让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计算题。

  2、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最优化。

  3、加强知识与生活联系,培养实践运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题。

  2、能掌握方法以进行计算。

  3、感知算法的多样化和方法的最优化。

  教学重点

  选择优化方法,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形成规律,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

  CIA课件

  小捧

  教学过程

  教师

  学生

  一、口算练习(出示习题)

  1、基础口算练习

  435-21823

  7-48-56273

  2、过渡口算练习

  9()=10

  913=912

  951=194=

  二、创设情景导入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可以是抽生回答,其于学生订正,或是开火车回答。

  学生说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

  学生

  1、出示课间游戏场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

  3、引出数字9和2

  三、新课学习

  1、列出算式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老师巡视指导

  3、说说你的出算法

  (两加数交换位置,其和不变的知识点)

  4、练习游戏

  先请9个学生上台参加游戏,再请3个(4个……)

  列式计算并说出算法

  学生提问:

  ----比----多几人?

  ----比-----少几人?

  -----和-----一共有多少人?

  92=1129

  11

  学生算法:

  1、数数的方法

  2、数小棒(用小棒数)

  3、估算的方法

  4、凑“十”的方法

  ……

  93=12

  12

  94

  教学过程

  教师

  学生

  5、写出其它9几的加法

  归纳整理、掌握方法、知道规律、阐述算理

  6、练习处理

  7、寻找生活中的9几的问题

  9596

  9798

  99

  做练习作业

  教学板书

  9加几

  1、数数的方法92=1129

  2、数小棒(用小棒数)1193

  3、估算的方法10949596

  4、凑“十”的方法979899

  ……

  9加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明确什么是“点阵”,了解点阵的基本知识。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4、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点阵图形的不同排列规律,并能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算式表示出来。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点)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图形朋友——点,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点,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发现了由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子图形中的规律,还给这些图形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点阵。同学们想不想过一把当数学家的瘾,自己来寻找这些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点阵中隐含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探究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

  1、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家们当年研究的点阵图,边看边说出各个点阵的点子数。

  教师依次出示前四个正方形点阵图,并逐步引导学生想像、猜测:下一个点阵图会是什么样子呢?

  (随着点阵图的依次出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当第三个点阵图出现的时候,学生已经忍不住地说出了点数。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给学生留出了完善自己想法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学生:规律的呈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图形来归纳,应该有耐心地继续自己的观察活动。)

  (2)除了能说出各个点阵的点数之外,仔细观察点阵图: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发现?

  (学生能够发现各个点阵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还能用1×1、2×2、3×3、4×4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每个点阵的点数。)

  (3)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想:第五个点阵是什么样子,独立画出来,并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独立画出第五个5×5的点阵图)

  (4)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继续画下去,第100个点阵的点数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n个呢?

  (结合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总结正方形点阵规律的模型。)

  小组讨论:你觉得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与什么有关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得初步的形象感知得到提升)

  小结: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同数字相乘的积,这个数字与点阵的序号有关,与每个正方形点阵每排的点子数也有关系。

  2、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组正方形点阵中隐含的规律,那么对于同一个点阵来说,如果划分的方法不同,所呈现的规律也就不同。

  (1)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五个正方形点阵中点的划分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会有如下发现

  ①是用折线划分开的。

  ②每条线内的.点分别是1、3、5、7、9。

  ③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就可以表示为:1+3+5+7+9=25。

  (2)如果把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记下来,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第一条线: 1 = 1;

  第二条线: 1+3 = 4;

  第三条线: 1+3+5 = 9;

  第四条线: 1+3+5+7 = 16;

  第五条线: 1+3+5+7+9 = 25;

  (3)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与前面研究的一组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数有什么关系?(正好是第一到第五个点阵的点子数。)

  (第二、三个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己难以发现,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很难想到它们和开始时依次出现的几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想不到这种联系时,是否一定要引导?)

  (4)思考:表示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这个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连续奇数的和。)

  (5)如果按这样的划分方法划分第六个正方形点阵,它的点数该如何表示?

  1+3+5+7+9+11 = 36;

  (6)前面老师是把这个5×5的正方形点阵用折线进行了划分,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的方法?在用算式表示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①横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②竖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③斜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1+2+3+4+5+4+3+2+1;

  至于前面两种方法,都可以简单地表示为:5×5;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三种划分方法,观察这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如下

  算式里最大的数是5;

  从1开始加到5再加回到1;

  这个算式是两边对称的;

  这个点阵的点数是中间那个数字5乘5的积;

  教师引导:照这样的规律类推,第六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如何表示?第9个呢?第n个呢?

  (在这里把寻找不同划分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既是学生前面探究过程思维的延续,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延伸应用,形成策略

  1、除了我们刚才研究的正方形点阵,请大家猜猜看,还会有什么形状的点阵呢?

  (学生列举了长方形点阵、三角形点阵、圆形点阵、椭圆形点阵等等。)

  2、请大家尝试运用前面学会的方法探究长方形点阵规律。

  (1)小组合作研究:如何用算式表示每个长方形点阵的点子数?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达成共识

  1×2;2×3;3×4;4×5;

  (2)请你独立画出第五个长方形点阵并用算式表示出点数。

  (学生独立画图并写出算式,互相交流。)

  算式表示为:5×6;

  (3)思考讨论:你们觉得自己所写的算式中的数字与图形中的点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发现为: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总是比第一个因数多 1,第一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竖排点数,第二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横排点数。并没有发现第一个因数与点阵序号间的关系,因此,当要求他们写出18个点阵的点数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17×18、18×19。在争论各自的理由时,学生的注意力才联系到了点阵的序号与算式的关系,从而确定了正确答案。)

  (4)照这样继续写,你能写出第n个长方形点阵的点数吗?

  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写出:n×(n+1)。

  3、看来对于任何一个点阵,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研究,总能发现其独特的规律。在小组内研究三角形点阵中的规律,要求

  (1)个人思考活动:观察给出的四个三角形点阵的规律,画出第五个三角形点阵。

  (2)小组讨论:对自己画出的第五个三角形点阵进行划分,你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划分方法?分别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划分一:横向划分,1+2+3+4+5=15;

  划分二:竖向划分,1+2+3+4+5=15;

  划分三:斜向划分,1+2+3+4+5=15;

  划分四:折线划分,1+5+9=15;

  (对于前面的三种划分方法,都在我的预设之内,学生到此,已经很轻松地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三角形点阵的点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而对于第四种划分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个孩子却用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且说出了这个算式依次递加4的规律。)

  4、同学们真了起!真正具有未来数学家的风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并总结了各个不同的点阵图中隐藏的规律。那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探究点阵的规律?

  学生交流

  仔细观察点阵的形状;

  数清每一行的点子数;

  看清前后两个点阵的变化……

  (在这里不需要学生说出多么专业的、深奥的数学原理,只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尽管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总结不够到位,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提升,一种飞越。)

  四、课堂总结

  1、点阵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表演”、“太极表演”等,都是把一个人看作了一点,来排列有规律的队形。你还知道什么地方运用了点阵的相关知识?

  五子棋、阅兵式的方队、节日的花坛……

  2、课后继续搜集点阵的相关资料,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这里,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链接到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哪里用到点阵的知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