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7 10:50:25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 纸币问题

  小明手头有12张面额分别是1元、2元、5元的纸币,共计22元,其中1元纸币的数量是2元纸币数量的4倍.求1元、2元、5元的纸币各多少张?

  学生活动设计:

  设1元2元分别为x张、y张,如何列方程组?用什么消元法比较好呢?

  只设一个未知数,用一元一次方程能否求解?(能,但不方便。对未知量较多的问题,所设的未知数越少,方程往往越难列。其实题中有三个未知量我们就设三个未知数来解决。)

  自然想法是,设1元、2元、5元的纸币分别是x张、y张、z张,根据题意可以得到下列三个方程:

  x+y+z=12,

  x+2y+5z=22,

  x=4y.

  这个问题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因此可以把三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教师活动设计: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适时给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激发学生探究其解法的热情.

  板书:三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三个相同的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活动2 讨论如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那么能否用同样的思路,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或两个未知数,把它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呢?观察方程组:

  ①

  ②

  ③

  仿照前面学过的代入法,可以把③分别代入①②,得到两个只含y,z的`方程:

  4y+y+z=12

  4y+2y+5z=22

  即

  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就不难求出y和z的值,进而可以求出x了.(问题: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消元法吗?比较一下哪种方法较好。)

  总结: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消元,把“三元”转化为“二元”,使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再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即

  板书:

  三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消元(代入、加减) 消元

  三元变二元最佳方法:

  ①

  ②

  ③

  1、有表达式的用代入法;2、缺某元,消某元;3、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或整数倍的用加减消元法。例分析:p114习题1

  二、主体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分析: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

  ②

  ③

  分析:方程①只含x,z,因此可以由②③消去y,得到一个只含x,z的方程,与方程①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②×3+③,得

  11x+10z=35 ④

  ①与④组成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把x=5,z=-2代入②得

  因此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

  板书:(可略)解三元一次方程步骤、格式:1)、三元变二元(有的可直接变一元),利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或其他简便的方法,把三元变二元的方程组;2)、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3)、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4)、把这三个数写在一起就是所求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了解净含量的意思,初步感受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活动准备: 杯琴6套,常见容器若干,饮料若干瓶,台秤一部,量杯6只,植物油、水、牛奶各1升。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玩杯琴

  (1)练习:各小组自由玩杯琴。

  (2)表演:同学们,玩杯琴玩得开心吗?能不能给大家齐奏一曲?

  (3)介绍:真好听!这么美妙的杯琴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呀?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杯子里装的水不同,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于是,我们经过添水、减水的反复调试,得到了1~7七个不同的音。有了这七个音就能演奏了。

  小结: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敲击以后会发出不同的音。美妙的杯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而成的。

  一、估一估

  1.导入: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各种液体本身的用量也不同,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估计容量的能力大比武,把你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比比谁的估计本领强!(有信心吗?)

  2.集体估计,掌握估计方法。

  教师出示若干个容器,指名估计容量,说说估计方法。

  (1)980毫升光明房型牛奶

  生1:这盒牛奶和我们前面数学课上认识的1升的伊利牛奶差不多大,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升。

  (2)250毫升统一冰红茶

  生2:我们知道1瓶AD钙奶的容量是100毫升,这盒冰红茶大概有两瓶AD钙奶那么多,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0毫升。

  (3)20毫升的小酒杯

  生3:数学课上我测出了我一口大约喝10毫升水,这个小酒杯如果装满水,我感觉我两口能喝完,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毫升。

  (4)教室里的红色水桶

  生4:教室里的纯净水1桶19升,这个水桶比纯净水的桶稍微小些,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5升。

  小结: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估计等活动,已经知道了一些容器的容量。将这些已知容量作为标准记在脑子里,在估计时,与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得比较准确。

  3.小组内估计,锻炼估计本领。

  (1)为了能在今天的估计能力大比武中有好的表现,许多同学都回家练习了一翻,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练习的吗?

  生1:我回家找了很多容器估计,还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比赛,然后看上面的净含量,看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庭大赛谁获胜了吗?

  生1:大多数是我,有的时候是妈妈,因为许多东西是妈妈买的,她已经记住了它们的容量。

  师:看来学习和实践都很重要!

  生2:我回家把上面写着多少毫升和多少升的东西都看了一下,知道了很多常见物品的容量。

  师: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生3:我还用自己在数学课上做的1升和100毫升的瓶子量出了一些容器的容量。

  师:自己动手测量得到的结果在你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

  (2)通过回家的实践,每位同学都选择了几个容器带到了学校,接下来,我们就在小组里开展一个估计比赛。组长拿出一个容器,每人报0自己的'答案,然后看看贴在底下的正确答案,比比谁估计得最接近。

  4.小组估计比赛,比试估计本领。

  估计得怎么样?谁最厉害呀?谁准备的秘密武器最厉害呀?下面就请每组拿出一个你们觉得最厉害秘密武器,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估一估(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拿出统一答案)。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得最接近。

  5.交流活动感受,分享成功喜悦。

  通过刚才的估计容量能力大比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得估计容量一点都不难,只要记住了1升、100毫升有多少,其它的和它们比一比就行了。

  师:是呀,大和小都是与标准相比较的。

  生2:我在估计时首先是确定它用毫升还是用升做单位,比100毫升小的就与AD钙奶比,比1升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就与1升的伊利牛奶比,再大一点的就与水桶比。

  师:就是先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再进行具体比较。很好的方法。

  生3:我觉得看得多了,到后来很快就能估计出它的容量了。

  师:熟能生巧呀!

  二、量一量

  1.导入:为了更好地认识升和毫升,上周数学活动课,我们去逛了一趟时代超市。你们在超市里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本来我们以为液体应该都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但是洗洁精却全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而锅、碗、盆子、杯子也不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是用厘米做单位的。

  生2:我们在卖一次性杯子的商标上发现,除了毫升,还有CC和盎司这样的容量单位。

  生3:我们发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生4:我们发现牛奶也是,有的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2.对于你们的发现,我也很感兴趣。就像你们说的,容量单位除了升和毫升,还有CC、盎司等,我特意买了用CC、和盎司作单位的两种一次性杯子。每组发两个,请你们利用桌上的量杯和水,来研究一下它们与毫升有什么关系?

  (1)每组一个9盎司和300CC的一次性杯子,实验研究。

  (2)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说明:CC其实是你们五年级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的英文缩写,1毫升就相当于1CC。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所以,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通用单位。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3.刚才你们还提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那我就想了,这一瓶可乐明明应该是600毫升,上面空了一截不是短斤缺两吗?

  生1:我觉得没有,因为瓶上标的是净含量,就是指里面的600毫升。

  生2:我认为600毫升就是指瓶子里一共能装600毫升可乐。

  (1)什么叫净含量?

  师:净含量是瓶子里饮料的多少还是瓶子能装多少饮料呢?可乐公司有没有短斤缺两呢?于老师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饮料,供你们研究。

  (2)学生实验研究。

  (3)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组的1瓶可乐没有装满,瓶上标的净含量是6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可乐刚好是600毫升。

  生2:我们组测的是220毫升的袋装红梅牛奶,净含量确实是220毫升。

  生3:我们组测的是1瓶装得满满的饮料,瓶上标的净含量是5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确实是500毫升。

  生4:我们测的一瓶美年达饮料也没有装满,但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饮料不但不少,还超出了它瓶上标的净含量。

  师:确实,净含量就是指瓶中液体的多少,而不是指瓶子能装多少液体。比如这瓶可乐,净含量600毫升,就是指里面的可乐是600毫升。那瓶子的容量是否刚好600毫升呢?大于还是小于600毫升?

  说明: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假如实际量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是还会超出净含量。

  三、称一称

  1.刚才还有同学说到,牛奶有的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那牛奶是否也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呢?

  (1)提出猜想:这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1升水、1升牛奶和1升油。你认为它们的重量相等吗?

  (2)学生猜想,说说想法。

  生1:我觉得牛奶和油应该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

  生2:我认为牛奶和油都比水重,因为牛奶和油都比水粘稠。

  生3:我认为油应该比水轻,因为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的。

  2.实验验证:将三种液体分别称一称。

  3.交流实验结果: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的重量小于1千克。

  小结: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

  四、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升和毫升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估一估、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学内容:教材第94~96页三角形、四边形、圆、轴对称图形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6~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三角板、圆规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圆的纸片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线和角的知识,线和角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平面图形中的封闭图形。(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掌握一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并能画出一些图形。

  二、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用线段来围出一个平面图形,至少要用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三角形并画一个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三角形可以狡什么来分类?(板书:按角分: 按边分: )出示第94页的分类图,让学生说说各是按什么分类的,各分为哪几类三角形。(接按角分板书: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接按边分板书: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提问:谁来根据左边的图,说说这三类三角形各自的特征?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这三类三角形,同时指名一人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三角形。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板书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拿出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说明两条边相等和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板书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说明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吗?试一试。

  3.学生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完成后口答,老师在黑板图上板书。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指出: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里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它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5.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6.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四边形

  1.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板书四边形并画一个四边形)

  2.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第95页四边形的图。指名学生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提问: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指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是梯形。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3.做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图形的高。提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四、复习圆

  1.复习圆的特征。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圆,井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在圆里画出几条表示这样的距离的线段)为什么?

  2.学生口答。

  请大家看第96页想一想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口答。

  3.做练一练第5题。

  学生填充,然后口答。

  五、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板书:对称轴)追问: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3.提问:我们学过的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4.做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画出对称轴。指名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说明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六、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6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判断,然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在课本上选择,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八第11题。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4.做练习十八第12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然后说明各有几条对称轴。

  5.讨论练习十八第13题和第14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和各自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8、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圆柱,师自制圆柱体侧面展开纸,一张长方形纸。切好的圆柱形萝卜,水果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也可以用笔筒来教学圆柱的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2题找出圆柱体。

  3.15页第3题,想一想,折一折,能得到什么图形。

  4.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二、出示自学指导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三、探究新知,自主探索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12>>>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四、当堂检测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五、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六、 抽查清

  下面是本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记录

  动画片:12人 电视剧:10人 体育:9人 新闻:8人

  把上面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回答问题。

  节目 动画片 体育 电视剧 新闻

  人数

  (1)喜欢( )电视节目的人数最多。

  (2) 共调查了( )名同学。

  种类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书

  数量 20本 35本 45本 40本

  (3)如果是你看电视,你会选什么节目?

  下表是二(2)班图书角的藏书情况

  (1)哪种书最多?

  (2)图书角的藏书共有多少本?

  (3)图书角要买一批新书,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64页—65页的《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材料收集与,比较、分析、交流、表达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姚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篮球巨星,篮球打得相当棒;我发现我们班的韦江华同学投篮也很不错,我统计了一下他投中的个数和姚明在一场球赛中投中的个数(出示投球比赛记录)

  姓 名

  投进球数

  韦江华

  17

  姚 明

  14

  韦江华投进了17个,而姚明只进了14个,我认为韦江华比姚明还厉害,你认为呢?为什么?(关键要看投球总数)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投球总数(出示投球总数)

  姓名

  投进球数

  投球总数

  投进球数占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命中率

  韦江华

  17

  50

  姚 明

  13

  20

  问:有了这些数据,你可以怎样判断出两人投球谁厉害?

  韦江华和姚明投球命中率各是多少?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写出表示命中率的分数并通分,从而比较出命中率的高低。

  师:看来姚明确实比韦江华厉害,不过我相信韦江华如果能得到专业的训练,也会有不错的成绩。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过这次有难度了,有信心吗?

  2、出示:科技小组所做的黄豆种子发芽的实验记录表

  问: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四人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出发芽率的高低,并进行汇总,把表示发芽率的分数通过通分都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分数都写成了分母是100的形式,这种分数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百分数

  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数,还可以分别:25%、28%、22%,分别读作: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二十二。

  像25%、28%、22%、117.5%……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

  2、认识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示范书写:我们在书写百分数时,一定要规范,先写分子,然后在右上角画上一个小圆圈,接着画上斜线,最后画上另一个小圆圈,这个符号叫做百分号。

  3、读写练习

  (1)出示百分数,要求学生读一读,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齐读。

  25%12.5%0.25%121.5%

  180%0.12%500%10.1%

  (2)老师读,学生写出来。(写在草稿本上)

  百分之五百分之八十三百分之二十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七百分之三点一二

  百分之三十点二五

  4、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那么,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们再来看前面解决的两个问题。

  (1)分析第一题(投篮)中百分数的意义

  这两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独立思考,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吗?

  :投中球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

  (2)分析第二题(发芽率)中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你能也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发芽的种子数占实验的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通过我们大家对前面的,那到底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谁能说一说?

  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4)师:百分数指的是两个数的比率关系。所以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比,百分率)

  四、练习巩固:

  1、课本65页“读一读,说一说”。

  2、找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百分数的意义。

  五、妙解成语:

  请你根据成语,说出百分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半壁江山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十拿九稳

  六、本课:

  有一位伟大发明家,他有0多项发明,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老师送你们一句爱迪生的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选择相应的简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这个活动吗?(喜欢)老师了解到,为了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学校最近又新买了一些体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么吗?(想)

  师:请看情境图,学校都买了哪些体育用品?

  1.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学校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还看见一筒羽毛球上写着“一打装”。

  师:“一打”是多少个?(12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将学生置身于“大课间”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

  1.教学教材29页例8(1)。

  (1)解决“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让学生找出解决此问题所需的条件)

  (2)指名列出算式,并说明解题思路。

  (3)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生2: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

  生3:先扩大再缩小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对于最后一种方法可能说不太清楚,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100÷4=25,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计算结果不变,应缩小到原来的)

  (4)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简便算法。

  ①这几种算法有哪些相同点?(结果一样;算法都比较简便)

  ②你喜欢哪种算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问题吗?

  (5)总结: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教材29页例8(2)。

  (1)找到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让学生汇报解题方法。

  预设

  生1:我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

  =66÷2

  =33(元)

  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支数求出单价。

  330÷(5×2)

  =330÷10

  =33(元)

  (4)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①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内讨论。

  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330÷5÷2=330÷(5×2)

  质疑:在这个算式中,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与“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结果相等呢?

  学生借助题意理解: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球拍的支数求出单价,都能求出最终的结果,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5)方法选优:相比之下,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比较简便?(出示课堂活动卡)

  (6)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后教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b、c均不为0)。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变得简便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简便计算。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32×(________÷________)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29页“做一做”,鼓励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30页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和学具

  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学具:6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

  2.卡片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3=14=21=52=

  44=55=35=43=

  3.卡片口算,直接记得数

  25=22=51=34=

  15=53=24=54=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准备练习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让学生口算,6个6个地加,把每次加的结果,教师填在空格里,一直加到36.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6个6呢?(36)

  2.出示例11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61=6)

  (4)61=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移动遮盖纸,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

  (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2=12)

  (2)62=12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二六十二)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

  (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

  (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学生动手也摆1个.

  提问:

  (1)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2)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如果不摆图了,你能知道摆2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吗?摆3个,摆5个,摆6个呢?

  学生口答:教师逐一板书:61=6

  ,62=12,63=18,65=30,66=36.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教师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任意指一道题,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2.发展性练习

  (1)先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再说一说每组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练习,你得到什么启发?(不知道66=?我可以用65+6得出)

  (3)读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五六三十四六二十四

  3.综合性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64=16=46=35=

  26=36=63=4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由于学生已学了2~5的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怎样编乘法口诀,有了初步了解.因此,6的乘法口诀就采用老师引导学生编前两句,其余四句由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的方法,并进行互相交流.

  在引导学生发现6的乘法口诀规律时,首先使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有一个整体把握,再发现6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即相邻的口诀的积相差6.这样为学习后面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律打下基础.

  在组织练习时,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记口诀外,更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方式,摆一摆,唤起学生的表象、相关联的题组等,指导学生用口诀计算乘法算式.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遇到过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因此有关几乘以6的题目,没有设例讲解,而在巩固练习中,通过对比的形式,由学生独立解决,最后进行混合练习,使练习内容有坡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