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授新课
1、活动一:整理房间
(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 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 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是啊,阳春三月,这么好的天气,你们最想干什么呢?
生:春游、植树……
师:我们的好朋友笑笑所在的'班级正准备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呢!
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
师:同学们快来看看,他们现在在哪儿?
生:河边。
师: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他们想要过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过河》(板书课题)
二、新课传授
出示过河情境图
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帮助笑笑他们解决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29+25=54(人)54÷9=6(条)
师:如果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列成综合算式,谁来试一试?
学:29+28÷9
师:这样列式行不行呢?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结果:这样列式不行,因为这算式是把女生人数去除以9,而不是用总人数去除以9。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这部分应该先算呢?学生探究:实物台上展示——用小括号(29+25)÷9
师: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
那么这个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
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相信同学们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算,请快速准确的在书上写出来。
指名完成:(29+25)÷9
=54÷9
=6(条)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帮助笑笑他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这时,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想考笑笑他们,你们愿意参加吗?
课件出示: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30+8)×4
5×2+35×(2+3)
80-64+880-(64+8)
5×9-5(26-20)×8
2、比一比,谁判断的最准确。
(1)(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81减去6乘6的积,列式为(81-6)×6。
3、比一比,谁算的又对有又快。
5×(36-29)(83-35)÷894-(25+19)
4、生活应用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笑笑班级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出示森林图)他们在这玩得可开心了,临走时,笑笑想买一些土特产带回去,于是他来到森林特产店。(出示购物图)野菜4元,木耳5元,叶帖画3元,竹笋2元,根雕6元,拐杖7元。
笑笑买了些什么?
生:她想买一袋野菜和三袋木耳。
师:淘气呢?
生:野菜和木耳各买三袋。
师:那他们要付多少钱呢?请你们帮忙算一算。
学生计算后展示不同计算方法
四、归纳
师: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生:认识了小括号。
生:帮助笑笑解决了问题
生:知道了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
师: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书P48到50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用分析法分析,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P48先出示(1),练习后说说分析过程
板书:鸭的只数-鸡的只数=鸭比鸡多的只数
2、改变上题,学生自己写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反馈
3、P48练3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时说出数量关系式:
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人数
●变式练习
1、滨海小学三年级有学生42人,四年级有8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请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2、少年宫有合唱队员60人,舞蹈队员42人。合唱队员比舞蹈队员多多少人?
先口答。再将“合唱队员60人”改变,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综合练习
1、P48练5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解答。
2、P49练8指名说说。
(二)
●基本练习
1、P49练10(1)出示后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写出基本数量关系式:第二小组平均每人-第一小组平均每人=?
2、P49练10(2)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说说基本数量关系式
●综合练习
1、P50练11、12、13先练习,后反馈比较基本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
2、P50练14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3、P50练15,先补充,再计算。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结合三个长方形面积关系,促能学生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法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 、通过具体情境,发现数学信息。培养观察、收集信息的习惯。
3、能应用这一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4、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小数点搬家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故事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引导搭桥在设计这一课时,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自主探究和。因此,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 1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街心广场的放大平面图,让学生进行讨论三个长方形的长与长、宽与宽有什么关系。
活动 2 :在计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字特征和小数点的位置,教师板书配合说明。
活动 3 :根据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举出实例让学生探索、解答。
活动 4 :在尝试练习中,师生共同探索、归纳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总之,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识,过渡新知识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2、长方形的定义,面积计算公式。
3、接着教师发给每生一张街心广场放大平面图提出问题。
A 、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B 、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宽之间有什么关系,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街心广场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的想法。
观察情境图,得知街心广场、花坛和每块地砖的长分别为 30 米、 3 米和 0.3 米,宽分别为 20 米、 2 米和 0.2 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个长方形长是依次缩小到原来的,宽之间也是如此。那么,面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长方形面积=长 x 宽,我们先求出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 ( 1)街心广场面积为 3020 = 600 (平方米 ) ( 2)花坛的面积为 3 x 2 = 6 (平方米 ) (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为 0.3 x 0.2 二 0.06 (平方米 )
学生可能对 0.30.2 =0.06不大理解,教师引导可以利用单位之间的换算来求。 0.3米 = 3 分米 0.2米=2分米 3 x2= 6 (平方米 ) 6 平方分米= 0.06平方米故 0.30.2=0.06
2 、引导探索发现:在乘法中,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积则缩小到原来的。(反之,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积则扩大到原来的 100 倍)
举例:根据 57 x 24 = 1368 ,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 1 ) 0.57 x 2.4
( 2 ) 570 x 0.24
( 3 ) 0.57 x 24 让学生分析解答
通过例中第( 3 )小问,提示: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倍数,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到相同的倍数。
3 、尝试练习,引导提问,归纳。
课本第 43 页试一试,填一填,可以发现,在40.3 =1.2 中,两个乘数共有 0 + 1=1位小数,积 1.2 里也有 1 位小数:在 0.40.3 = 0.12 中,两个乘数共有 1 + 1 =2位小数,积 0 .12 也有 2 位小数。在 0.13x2 = 26 中,两个乘数共有 2 + 0 =2位小数,积 0.26 是也有 2 位小数;在 0.13x 0.2 = 0.026 中,两个乘数共有 2十1 = 3 位小数,积 0 . 026 里也有 3 位小数。
归纳:在小数乘法中,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 、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 43 页的练一练第 1 一 2 题。
2 、基础训练上的相关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后一部分是解决三步计算的问题。
1、 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学习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本单元选择表格作为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教材充分注意到学生初步学习利用表格整理信息,在编写上尽量循序渐进,逐渐提高。
(1) 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
第65页例题和相应的想想做做以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为素材。例题是归一问题,先求小华买5本练习本用去多少元,再求小军42元买了多少本。在每个问题的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这样的活动线索,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四点。
第一,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教材里呈现了一张已经填好的表格,课堂教学要展开填表的过程和方法,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要预先设计一张待填的表格,可以师生共同填写,也可以让学生填写。
第二,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表里有些什么,体会各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列表整理就是显示出这些数量的对应关系,表格也是为此而设计的。
第三,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填表的目的是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可以让学生看着表格顺着两条思路去想,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想到能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买5本要用多少钱这组数量,想到需要知道每本的价钱。两条思路交叉在每本笔记本多少元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找到了。
第四,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第66页根据两道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从中会有许多体会,如小明买3本用了18元、小华买5本用了30元、小军买7本用了42元,他们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是相同的。这个发现是归一问题的特征。又如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先算笔记本的单价,都是通过小明买3本用去18元求得的。这个发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又如买的笔记本多(少),用去的钱也多(少)。这个发现让学生感受函数关系。
(2)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第68页例题和试一试以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为素材,继续通过列表整理,培养解题思路。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题目里有桃、苹果、梨三种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在解决问题时,不把所有的已知条件都填入表格,只填需要的条件信息,这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筛选信息的活动。在例题的表格里,上面一行已经填了桃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下面一行填什么由学生思考。试一试只提供一张空白的表格,里面填哪两种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都由学生决定。要充分发挥问题对思路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这两个问题。只要明白了问题的意思,列表整理不会有困难。
第二,利用表格、紧扣问题,设计解题步骤。在列表整理后,教材安排学生想一想要先算什么,理清解题思路。仍然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想:根据表格里的条件可以求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两条思路的交叉点就是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列表整理是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学生对填表的态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填表有热情,体验到填表整理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进行整理的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填表看做负担,理解为教材和老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教材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整理信息的意义,并转化成内在的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1) 从有形地整理到无形地整理。
两道例题里都提供了表格,只要把条件或问题填入表格就进行了信息的整理。教材预设表格,能突出策略的教学,便于落实。在两次想想做做里都有不提供表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没有提供表格也要整理信息,是鼓励整理的形式多样化,使整理信息的活动具有个性;是引导整理活动从有形向无形发展,从题目的安排变为自我要求。为了完成从提供表格到不提供表格的过渡,教学时应注意三点。
第一,让每个学生都有独自填表整理的机会,学会填表整理的方法。第65页例题里的表格已经填好,所以想想做做前两题都有空白的表格让学生填写。第68页例题的前一张表格留出一半给学生填,试一试的表格全部让学生填。教材留出这么多填表机会,给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填表整理创造了条件。
第二,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填表对解题的作用。填表不单整理了条件和问题,还能理出解题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如果不经过填表整理的活动,数量关系就不会这么清晰,解题也不会这么顺利。
第三,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宜的整理形式。在解答想想做做里没有提供表格的题目时,仍然要把整理信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整理的形式不要求全体学生都相同,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以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下面是勾画整理的实例,它是有形地列表整理到无形整理的中介。
星光新村新盖的3幢楼房共住了42户。照这样计算,这个新村25幢这样的楼房共住了多少户?
学生选择整理方法一般都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教学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保障大多数学生都有完成整理信息的时间。要组织各种整理形式的交流,逐渐提升整理信息的水平,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
(2) 解决新颖的问题。
问题的新颖性与策略的形成正相关。策略往往在解决新颖的问题时体现其价值,并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总是局限在已经教过的、已经认识的那些问题上,那么只是进行技能操练,没有培养策略。为此,教材在教学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归总问题,在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时安排少量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这些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都不编排例题,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应用策略独立解答。
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课题,让学生主动解决一些新颖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项突破。为此,教学中应做到两点。
第一,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例题教给学生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不但解决了例题,还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甚至不同的问题。列表整理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的问题包括归一问题、稍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还涵盖了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以及其他的实际问题。只有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整理条件与问题,学生体验了这个思想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才可能举一反三应用这种策略。
第二,教学新颖的问题,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一次出现归总问题和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教材都为学生设计了可以填写的表格。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到的思想方法,继续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整理信息的操作难度,学生有现成的表格可填。教学要注意适度地放和适当地扶。如第67页第2题的表格一定要让学生填,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这样,学生填表的困难会少些,通过列表整理的思路会顺畅些。又如第69页第3题,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对栽120棵树的理解,明白它的一部分是四年级栽的,另一部分是五年级栽的。这样,学生就捕捉到这个题目的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最后还要指出一点,列表整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从整理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入手。本单元教学列表整理以后,不能说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了。应以解答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为主,一些稍难的实际问题以后会安排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让学生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在应用过程中,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3.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准备:挂图、小正方体、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画面: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看,小朋友搭的各种形状的积木,多漂亮!这个小朋友搭了个长方体,每层搭7块,2层一共几块?4层呢?6层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谁能把7的乘法口诀背给大家听?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评析: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既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感知。
请小朋友们也来摆一摆,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几块呢?(学生操作后汇报)
2.思考计算。
如果摆1个大正方体需要8个小正方体,摆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以用连加法计算)
3.填表找规律。
大正方体的个数
小正方体的个数
(1)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再全班交流)
(2)能把表中求小正方体的个数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板书:1×8=8
2×8=16
……
8×8=64
3.尝试编口诀。
你能看着这些算式,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同桌试着说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说,教师在乘法算式后空一段板书: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5.寻找记忆乘法口诀的规律。
(1)师生对答8的.乘法口诀,提问:怎样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他们有规律吗?你有什么窍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同桌再互相背一背。)
(2).你感觉哪句口诀难记?谁有办法帮助他?(让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寻找方法。如:怎样记住7个8是几?可以想:6个8是48,用48+8=56,或者用8个8是64,再减8得56等。)
(3)结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口答:7个8比6个8多(),比8个8少()。
[评析: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在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中,寻找口诀规律,深化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巩固应用
1.卡片口算“想想做做”第1题。
做第一组题。提问:计算3×8用什么口诀?再加一个8就是几个8?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不知道4×8等于几,只要记住三八二十四,再加一个8就是32。)继续完成第二、三组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一八得八,这句口诀只能计算1×8吗?还可以计算什么?你发现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条乘法算式?(完整板书设计如下:)
1×8=88×1=8一八得八
………………
8×8=64八八六十四
师生、同桌进行对口令练习。分别说出口诀和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
4.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分别出示两幅画面)秋天,金黄的向日葵成熟了,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种植园收向日葵。看,他们干得多欢!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独立完成后说说想法。)
[评析:看图提出数学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问题意识,在交流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总结延伸。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
师:你们知道一只螃蟹几条腿,2只螃蟹呢?你能编一首儿歌吗?如:一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3只螃蟹24条腿,……8只螃蟹64条腿。(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析:在儿歌中结束全课,使课堂更有情趣,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应用到生活中,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评:本课根据乘法口诀的生成规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思考,进一步体会乘法含义。通过让学生找表中的规律、找记忆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交流想法、师生对口令、师生游戏、生生游戏等多种活动,从多层面上记忆、应用8的乘法口诀,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热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整节课,情境设计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活动注重丰富有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学习情感和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