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
设计说明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很多,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梳理知识——动手操作——强化练习”的模式。通过复习,系统地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和“观察物体”的内容。
2.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三角形分类。
师: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标准?具体是怎样分类的?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按角分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包括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1题。
2.复习三角形内角和。
师: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我们可以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反馈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 ) ∠2=( ) ∠3=( )
3.复习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说一说,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3题。
4.复习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学过几种四边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汇报。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反馈练习:
(1)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 )
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④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
(2)完成教材101页5题。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复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成果。
5.复习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2)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它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64-P65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三、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已学会了加与减的互逆关系、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积累的数量关系的学习经验。
四、教学设想
将数学概念“嵌入”数学学习背景与结构之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概念位于数学背景的“哪个”位置,这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是极其重要的。
五、教学思路
关系——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六、教学过程:
1、制造冲突,聚焦“数量关系”
⑴课件出示
⑵根据这两个已知的数量,同学们猜猜要求的数量可能是什么?
⑶学生找出求和、求差、倍数三个问题?
⑷展示淘气问题,鸭的质量有多少千克?
⑸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算不出来?
⑹教师小结,已知数量与要求数量之间没有关系。
2、辨别比较,引入“等量关系”
⑴教师提问,如果有关系是不是就能算呢?
⑵分别出示两种关系
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⑷这个关系能确定鸭有多重吗?
⑸学生交流、讨论
⑹教师小结:上面两个关系不能确定鸭有多重,但是能确定鸭的质量的范围。
⑺教师:你觉得什么样的关系就能确定鸭的质量呢?试着用手比划一下。
⑻课件出示:
3、自由创造,感知“等量关系”
(1)出示学习单,学生自主填写相等的关系。
(2)分别展示以下三种情况
鸭鸭鹅鸡鸡鸭鸡鸭鹅
(3)学生根据相等的关系分别算出鸭的质量。
(4)小结:在数学里我们把这样相等的关系叫做等量关系。
4、自主尝试,表示“等量关系”
(1)出示
(2)这个等量关系,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3)你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
(4)小结: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5)有不同的`式子表示吗?
(6)小结,像这样的式子叫做等量关系式。
5、数形结合,感悟“等量关系”
(1)出示
(2)请看,这三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请你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4)学生自主完成。
(5)交流表示方式:等量关系式、线段图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
(6)对比线段图和式子,发现用图表示更直观。
(7)展示下面的等量关系,进行交流和讨论
6、走进生活,寻找“等量关系”
(1)课后练习
(2)动画中寻找等量关系
(3)寻找教室里的等量关系
七、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直观)
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妹妹身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3
设计说明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利用等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单把这项知识拿出来理解,学生就会有些茫然无措。为了使学生对等量关系有直观的理解,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这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两个方面:
1.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导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课件直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情境。在不断寻找和交流中,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
2.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到等量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找到各种等量关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观察主题图。
(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3.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跷跷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时又是体现等量关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
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习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习。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交流,并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这样既复习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其次,通过“练忆结合”的方式,将知识点融于练习之中,从习题中提炼、回顾知识点,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一组延伸性较强的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知识
1.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师:举例说明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将本小组的交流情况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学生汇报)
2.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优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1)选择你自己制作最满意的一幅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幅统计图是如何得到的,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①展示作品。
②互相交流。
③汇报总结。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复习平均数的知识。
(1)提问: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平均数的。
小组交流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汇报。
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即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交流,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反馈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练习
1.用5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这5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某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然后返回,去时每时行90千米,返回时每时行60千米,求该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3.甲车间有工人98人,乙车间有工人120人,丙、丁两车间共有工人166人,甲、乙、丙、丁四个车间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
4.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96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共做282个。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玩具小熊?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的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的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2页3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和增减变化趋势。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习。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1-27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7-2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27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03-17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09-17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移范文09-28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5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