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习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整理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众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尝试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列出复习纲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等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要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进行练习,那么显然题型过多,题量过大,不利于知识间的比较。因此,本节课在练习时利用“鱼缸”这个素材,把一个个知识点系统地贯穿起来,让学生围绕“鱼缸”这一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回顾知识
1.直接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复习。
2.整理知识点。
(1)展示整理要求:
①想一想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点。
②概括出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提示:可以用图表法、树形图法或列举法表示)
(2)小组交流,要求:组长和组员相互介绍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识点。比较一下谁整理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3)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投影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
确定位置必备的要素:确定观测点和方向,同时还要量出距离和角度。
设计意图: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目的是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整理,系统复习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怎样整理才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呢?
(1)学生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2)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1)关于表面积、体积和容积,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2)学生独立整理。
(3)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材内容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次品”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质量不合格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就是外观完全相同,但是质量有所差异,并且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天平测次品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发现运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由于在前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以“找次品”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最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具学具:
12个小方块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视频(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不合格产品又叫次品,次品虽小,可危害巨大。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些质量不同轻一点或重一点的次品伤害着我们。如果我们提前发现他们就能避免一些伤害。)
说到次品老师想起了一位世界名人?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出示比尔盖茨的图像,让学生说说对他的了解。
师赞美(同学们知识真丰富一定是一群喜欢读书喜欢学习的好孩子。老师给你们点个赞。)
看到比尔盖茨那充满自信的笑充满智慧的笑我希望我们同学和比尔盖茨一样时刻充满自信的笑智慧的笑,同学们能做到吗?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情景生成问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去寻找外观相同,只有轻重不同的次品。
比尔盖茨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出过一道找次品的题目,想看吗?
生:想
出示课件:这儿有81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比其他的稍轻。如果只能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把它找出来呢?
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没砝码的天平怎么用)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师小结用没有砝码的天平去称的时候次品可能在左边,也可能在右边,还可能在旁边,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没砝码天平怎么使用现在明白了吗?生(明白)谁还有问题吗?
师:保证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保证找到就是一定找到,那怕最坏的情况下也要找出来,不考虑运气好的情况,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情况。
师:现在题目的意思理解了吗?
谁来大胆的猜测猜测。学生自由回答。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是不是感觉有点难啊?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展示)老子的.话
老子告诉我们从容易的开始,从容易的研究解决过程之中找到规律发现方法然后再去研究解决难的问题。那你们认为从几瓶找一瓶次品最好找呢?
生;有的说2瓶有的说3瓶那就从2瓶开始可以吗?
2.探索规律
(1)从2瓶中找1瓶次品
如果从两瓶中找出一瓶次品请问怎么用没有砝码的天平去把它称出来呢?
生:两端各放一瓶上翘的那瓶就是次品。再找一名学生汇报(回答的真好,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从2瓶中找一瓶次品巩固学生对没砝码天平的运用。】
(2)从3瓶中找1瓶次品
二瓶好了接下来我们研究三瓶行吗?(课件展示)生思考,那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掌声有请(学生边说边演示)看谁听的
认真,观察的仔细,谁再来说说?看一看电脑是不是这样做的,在数学上老师把它记录下来可以这样记录:(板书)
刚才交流的时候大家用了一个词特别好
如果
那么
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那瓶是次品。天平不平衡那么上翘的那瓶是次品。
【设计意图:从3瓶中找一瓶次品巩固学生对没砝码天平的运用,初步感受找次品前先把待测物品分一分。】
称一次就知道次品在哪份中,还知道那两份中没次品。接下来研究从5瓶中找一瓶次品,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比较从3瓶、5瓶中找次品让说发现?师生共同总结。带着我们的发现接下来我们增加点难度,同学们你们敢去挑战吗?从你们回答的声音中老师听到了你们的信心。
(3)从8、9、11、12瓶中找1瓶次品那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课件)找学生读提示。我希望我们同学在小组内能够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始(学生操作交流)。
老师巡视时非常感动,同学们很会合作学习,分工明确,认真研究,发挥了团队的力量,找到了找次品的不同方法,我们找一组上来分享他们的成果。这个小组研究的是从九瓶糖中找一瓶次品,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方法是怎么分的?怎么称的?用了几次?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保证找到次品所用的次数最少?为什么?
(4)总结规律小组交流汇报结论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用十二验证。通过验证我们知道分成三份的,并且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那不能平均分的又有什么规律可寻那?让研究八瓶的小组上前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保证找到次品所用的次数最少?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怎么分的?怎么称的?
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得出不能平均分的也分成三份,并且尽量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呢?用十一去验证。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不能平均分的也分成三份,并且尽量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通过我们同学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找次品的行程中完成了一次飞跃找到了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找次品的方法,共同优化出最优方法,感受优化过程,并且明白为什么这种方法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现在我们找到了找次品的技巧,那么我们应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去比尔盖茨的公司应聘好吗?八十一能平均分成三份吗?我们应该怎么办?自己完成。呼应猜测。
【设计意图:应用回归】
四、回顾整理内化提升
让学生说收获,生自由说。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探究思路是一生的财富。】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东营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每个公民都要为建设文明、卫生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1: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生2:我们要保护环境,不随便扔垃圾。
生3:
师: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1)采集信息
师:从这个表上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23名学生回答。
(2)处理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纸张和食品残渣一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一起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计算过程吗?
指名回答。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提出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生2: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
生3:食品残渣和危险垃圾一共占几分之几?
(教师根据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3)探索方法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吗?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我们学习的分数加法分母都是相同的,今天学习的加法分母不同。
师:这就是今大我们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巩固对人民币知识的认识;
2.提高100以内加、减运算的技能;
3.加深对加减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类整理等数学意识。
教学步骤:
1.模拟“百货店”一角,巧设购物环境。
教师把毛巾、肥皂、牙膏、巧克力、奶糖、钢笔、铅笔、书包、练习本等商品放置在桌面上,每件商品的旁边都放上由学生制作的价格标签,并挂上“欢迎到百货店购物”的字样。上课前,让同学们看一看。
2.化静为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观察能力。
首先,教师利用电教平台出示如下一组文具、日用品及其价格:
然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百货店”的欢迎语,同时出示题目:小勇高高兴兴地拿着10元钱到“百货店”购物,假如你是小勇,你能用10元钱买到哪些文具或日用品?
3.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各自独立思考后,纷纷举手作答:
生1:用10元钱可以买到1支钢笔、1支圆珠笔和1盒巧克力。
生2:用10元钱可以买到2本练习本、1支圆珠笔和1盒奶糖。
生3:用1元钱可以买到4条毛巾和2块肥皂。
至此,教师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4.每组选派代表到“百货店”按各自需要自由选购。
经过各个小组的热烈讨论,每个小组拟定选购方案若干个,然后派代表按各自的购物方案到“百货店”选购文具或日用品。
5.巧设问题,激发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问购物代表:“你们拿10元钱选购到哪些文具呀?”“你们拿10元钱选购到哪些商品呀?”……各组代表积极地发言,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了。
6.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发挥同学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采取了学生自我评价、合作评价、教师评价等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巧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巧选文具的活动、巧评合作得出的结果。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口、脑、手并用和求异思维的激发,使学生懂得:用同样多的钱,可以按需要购物,按价格大小巧安排,做到合理消费。这对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看图列式
(1)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怎样列式?
2、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并能进行换算。
2、会用大面额人民币付钱,体会付钱方式的多样化。
3、感受大面额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勤俭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面值大面额人民币,教学软件,学生学习材料。
学生准备: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学具。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去人民币王国里做客,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人民币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学生: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元、角、分三个单位)
教师:你能说说人民币之间有什么最重要的互换关系吗?
学生:1元=10角,1角=10分。
(教师板书此关系式)
教师:今天,我又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用元作单位的人民币大朋友,他们的名字叫做大面额人民币。他们也想跟孩子们一起玩儿,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
(教师出示课题:大面额人民币)
教师:他们就在我们数学书里第73页上等着你们呢!快去找一找他们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复习,由小面额人民币引出大面额人民币,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框架,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提供知识迁移的基点。]
(二)、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1、教师:孩子们见过他们吗?在哪儿见过?
学生1:我在超市里见过。
学生2:我在老师收学费的时候见过。
学生3:我在商场里见过。
2、教师:用过他们吗?什么时候用过?
学生1:开学交学费时我用过。
学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付钱时,妈妈让我去付钱,那时用过。
3、教师:孩子们既然见过、用过这些新朋友,那你们一定也认识他们吧?下面就请你跟同桌的孩子相互介绍介绍新朋友吧!
教师:有谁愿意把新朋友介绍给全班的'孩子听一听。
(学生上台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展示并板贴)
学生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
4、教师:今天我们的新朋友们要去参加人民币王国里举行的一次化装舞会,他们想请你们帮他们检查检查他们化的装好不好,别人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教师出示多媒体游戏内容)
游戏:教师出示遮住一部分颜色和图案但留有数字的人民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相机教学“对边”。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
4、归纳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理解凑+法的含义。
4、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
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
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9+5
(1)数数法
(2)9+5=14
(分小数凑大数)
(牛奶瓶表示)
(3)9+5=14
(分大数凑小数)
(牛奶瓶表示)
(4)9+5=14
看见9就-1
2、8+9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
9+37+9
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p73完成书本内容。
题2,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
巩固凑十法
3、数学游戏:
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课外作业:
继续上课的数学游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6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
(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
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7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活动内容,经历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玩具汽车(不同方位的图形)、一幅雪花图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简笔画、动画图片一组。
五、学具准备:
白纸、剪刀、彩笔、动物图片一组
六、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对称的知识?
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指明进行补充。明确所学的主要知识点:轴对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
找准位置:
出示一辆汽车玩具和从“前、后、左、右、上”观察到的图形
出示表示方向的词语“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
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每一个形状,选择观察的位置同位两人相互判断对错
个人操作:
1、“我会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图案)
现在利用我们学过的对称的有关知识,思考如何才能既简便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课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图形和形状,自己设计、剪出一朵美丽的雪花。
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说出知识依据。
那么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内容?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体进行课堂评价
同位合作:
1、“我能画”(出示一幅简笔画)
根据小房子在水里的倒影,你们能够画出它在陆地上的样子吗?
2、学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级绘画展评:
指明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那些地方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组探索:
1、“我能做”(出示一组不同的动画图片)
根据要求贴图画:
小猫的左手拿着一支笔。
小猴的右手里有一个桃子。
小狗左脚的鞋子有一个洞。
小猪的右边有一把钥匙。
学生根据要求,把每一个小动物的.画像补充完整。
2、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指名让学生自愿选择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
快乐舞蹈:
播放一块欢快的音乐,师生一起面对镜子做舞蹈动作。
根据教师的口令,边做边观察镜子中的“你”是如何做的?
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口令,才能让镜子中的“你”听从你的指挥?
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如何?(小组之间说一说)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
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
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
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习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1
教学目的: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准备:
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
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
(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建议: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这学有所用。
2、关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强调理解和感悟。
4、力主营造一个宽松、和平、温情的学习环境。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2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重点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2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5、课件出示
笑笑能将线面的.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3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4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竞赛、直观、游戏相结合式的综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三角形,圆形印尼(或圆片、三角形),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挂图出示:校园里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开了,招来了许多蝴蝶。
教师:图中有几只白蝴蝶?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几只?
学生:2只白蝴蝶,6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4只,白蝴蝶比花蝴蝶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花蝴蝶是白蝴蝶的3倍,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
二、谈话讨论共建倍的概念:
教师:我把两只白蝴蝶看成一份。(课件展示1个圈,把两只白蝴蝶圈上)
花蝴蝶有几个两只呢?(课件展示3个圈,每两只花蝴蝶圈一个圈)
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板书白蝴蝶有两只;花蝴蝶有3个两只
当花蝴蝶的只数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时,我们就说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板书: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分组讨论: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学生:因为花蝴蝶的`只数和白蝴蝶比,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有3个2只,所以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教师:肯定结论的正确性,对说出问题结论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同时用贴图飞来2只花蝴蝶并且提出问题,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学生:4倍,有4个2只
教师:又飞来1只花蝴蝶和1只白蝴蝶,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共同小结:要回答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就要看白蝴蝶有几只,把它看成一份,再看花蝴蝶的只数有几份白蝴蝶那么多?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几倍。
三、集体练习:
1、图片展示:
教师:的个数是的几倍?为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摆
教师:的个数是的2倍,谁会摆?同学们拿出学具自己摆或用印尼在练习本上印。
(请一个同学上台摆,教师来回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
2、拍手游戏:
教师:第一次拍几下?(3下)第二次拍几个3下?(2个3下)
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师生对拍:
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4倍
教师:拍1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5倍
同桌对拍练习:
3、组织分小组找倍数关系比赛:
教师:用课件展示动物园图,要求学生看一看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数一数每一种动物各有几只?
分小组说一说:
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把谁看成一份,谁是谁的几倍。(对一题加10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5个2只,2只)
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4个1只,1只)……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将板书完整:倍的认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9-2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2-06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4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案01-1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0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0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