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备课教案

时间:2023-01-15 13:08:16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汇编15篇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认识计数单位“十万”、认识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大数的读写、大数的比较及大数的改写、认识近似数、了解计数方法的发展过程及认识自然数、

  自然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位值概念,发展数感、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自然数的一次总结性学习,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万以内以及比万大的数,初步体会到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认识更大的数,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安排用意,为后续学习小数的意义等知识奠定基础、

  备内容

  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1课时)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认识更大的数(1课时)

  →认识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

  人口普查(1课时)

  →大数的读写

  国土面积(1课时)

  →大数的比较及大数的改写

  近似数(1课时)

  →认识近似数

  从结绳计数说起(1课时)

  →了解计数方法的发展过程;认识自然数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够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掌握读写大数以及比较大数的方法、

  3、能够正确进行大数的改写、掌握以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能根据实际情况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5、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发展数感、

  2、经历数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4、通过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的发展史,了解自然数的意义及特征,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自然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密切关注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仔细看数、读数、写数的良好习惯、

  3、了解自然数的演变过程,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备重难点

  重点

  1、大数的读写、比较大小的方法、

  2、大数的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

  大数读写的方法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导语: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2、讲述连加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2只)(出示课件: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1只)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对了,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数学上叫“连加”。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5+2+1这样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最后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先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等于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等于8根小棒,所以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等于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等于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习惯上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2+2+4=?5+0+3=?

  6、结束语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连加的含义和连加的计算顺序及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3

  教学内容:

  86~87页练习十5~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

  2、熟练计算9加几

  3、联系生活应用

  教学重难点

  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卡片、红旗

  一、基本练习

  9+5=9+8=9+2=9+7=9+4=

  看卡片,读算式,说得数

  二、巩固练习

  1、第5题夺红旗

  指名两个学生夺红旗,其余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颁发红旗。

  引导比较两边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7题小动物回家

  游戏

  森林里修了许多新房子,每种动物都有,请你帮小动物找自己的家

  方法:出示标有141311121718的楼房,指名扮演小动物各自算卡片找自己的家。

  3、第8题

  让学生弄清楚每种商品的价格

  你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你喜欢那两种玩具,买这两种玩具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讲评。

  4、第9题

  指导弄清题意

  数一数大树前有几只小兔?树后有8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学生独立列式,师巡视辅导。

  指名汇报讲评

  5、思考题

  出示珠子图

  指导看懂图意

  依次数出每颗黑色珠子前面的'红色珠子有多少颗?

  看一看,红色珠子的颗数有什么规律?

  猜一猜,手里有多少颗?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

  板书设计

  9加几的练习课

  8+9=179+8=17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4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课时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是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是在学生知道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上,去理解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练习、例题去自觉发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教材分析:基于面积和周长的所学知识,从而比较面积周长不同。

  学情分析:全班21名学生,其中16名学生基本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另外5名学生中,3人掌握面积如何计算,2人掌握周长如何计算。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六、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一个边长10cm的正方形,直尺,粉笔;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手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

  (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板书

  周长: 面积:

  (4+3)×2=14(厘米) 4×3=12(平方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4×4 4×4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黑板出示:

  周长:(12+3)×2 周长:6×4 =24(厘米)

  =15×2

  =30(厘米)

  答:周长是30厘米. 答:周长是24厘米.

  面积:

  12×3=36(平方厘米) 6×6 =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用直尺画出下列两图形

  单位:厘米

  (由学生口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8+5)×2=26(厘米) 8×5 =40(平方厘米)

  5×4=20(厘米) 5×5=25(平方厘米)

  黑板演示,把上面两个图形,合并成下图.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8+5+5)×2 面积:(8+5)×5

  =18×2 =13×5

  =36(厘米) =65(厘米)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面积相同,周长不同)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

  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作业:P.80第6、7、8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5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 “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 “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5)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平移的现象?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8

  一、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一)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 :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8、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圆柱和圆锥 13课时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14课时

  总复习 31课时

  数与代数 20课时

  空间与图形 8课时

  统计与概率 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课时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万

  10000000000 = 100亿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0

  单元备课方案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小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构建完善的运算体系。小数除法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四则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现实中需要运用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十分丰富。

  第三,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提高计算能力,形成灵活选用合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备课内容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一个数除以小数(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商的近似数(1课时)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解决问题(1课时)用“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循环小数(1课时)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备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3.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6.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7.经历探究循环小数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8.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9.在将除数转化为整数的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

  10.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11.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12.体会计算器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备课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便计算。

  2.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能运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1.在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1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教科书2—4页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分类,练习一第1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习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观察并数出图中的人和物的个数,或按方位数出周围物体。

  2.学习物体分类,并把同一类物体圈起来。

  3.学习指物数数,认相应的数字。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学习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做到指物数数,培养数数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为学生介绍数学知识的用途,渗透学习目的教育。

  2.结合观察图画,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进行入学教育。

  2.引导观察图画,数图画中人和物的个数。

  3.学习分类,初步知道什么是同类物体,把同一类物体圈在一起。

  教学难点

  1.按一定顺序指物数数。

  2.理解物体分类。

  3.学习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述。

  教具、学具准备

  1.放大的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教科书2—3页的开学图。

  2.教学“分类”用的实物图,幻灯片或电脑软件和认识1—10数字及相应的整体图画。

  教学步骤

  一、教师谈话,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从你们迈进学校大门那时起,你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学习很多知识,其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知识用途很广,从数物体个数的1、2、3……;买东西要花钱,汽车行驶的快慢,工厂生产的机器零件及产值,农业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学家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原子弹、导弹及航天飞机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这说明,世界虽大,但到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书的封面,下方中间最大的两个字就是“数学”,上面的图画中三只小鸭子与小朋友抱着的一只小鸭子之间就含有不少数学知识,图画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摆方法,里面藏着很多数学秘密。这说明学习数学很重要,也很有趣,我们现在就从这本书学习开始。

  二、引导观察,指物数数

  出示图画,引导数数。(指图)这幅图画是一所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校环境很美,你们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看图无序观察。

  学生看什么说什么。(有学生、老师、有的浇花,有的踢球,有树、有小鸟……)

  2.引导有序观察学说完整话。

  (1)边指边数出数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师,一面五星五旗,一个足球)

  (2)边指边数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浇花,两把喷壶)

  (3)边指边数出数量是3、4、5……10的.人或物。(3个同学在踢足球,4棵葵花,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6朵花,天上飞着7只小鸟,楼旁边有8棵树,一共有9个学生,一位老师,一共有10名师生。)

  (4)按顺序数一数画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师谈话:通过看这幅图我们知道,学校到处都有数学,而且这里的老师、同学互敬互爱,整个校园充满着团结、欢乐的气氛。

  3.观察周围物体指物数数。

  (1)数一数教室有几个门?几个窗?每个窗上有几块玻璃?有几盏灯?教室墙上挂着几张画?……

  (2)横着数,一排有几张桌子?竖着数,一行有几张桌子?

  (3)数一数,你左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前边一排有几个同学?后边一排有几个同学?

  三、认识同类物体,学习分类

  1.出示或显示4页左方上铅笔和皮球图。(没有集合圈)

  (1)图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2)引导同学自己说一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出示或显示集合圈)引导学生用右手食指也在两个球外面画一个圈。

  (3)讲述:不管大球、小球都是同学们玩的球,是同类物品边说边把两个球圈起来,这样表示它们是同一类物品。而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

  2.观察4页右上方的图。

  (1)引导同学认真观察,看看图画上的都是什么?哪些属于同一类,用铅笔圈起来。

  (2)启发学生指着示范图说一说,哪些属于同类,应该怎么圈?为什么?(因为大鸡、小鸡、公鸡、母鸡都是鸡,属于同类,应圈在一起,而书包和气球它们不是同类物品)

  (3)学会看书,指导练习。

  打开书第6页,看练习一,第1题,而后教师读题。

  (1)完成左图。提问:图中的四种物品各是什么?那些物品是同类的?

  学生回答,帮助整理。西瓜、香蕉、桃子都是水果,是同类的,而布娃娃和水果不是同类。

  请同学动手把同类物品圈起来。

  (2)完成右图。图中的哪些物品属于同类?把同类物品圈起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圈。

  (3)即兴练习

  ①请同学看看自己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种书属于同类,各种本子属于同类,还有文具盒……)

  ②打开文具盒,仔细看看,有哪些物品属于同类?(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属于同类)

  四、指图数数,认识数字

  1.出示4页下图。

  2.请同学们指着图,数一数每个圈里各有几个物体?认识圈旁边的数字。

  3.指名到前面,指着数出任意一个圈内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如这个圈里有1、2、3、4、5,5条鱼,这个数字是5)

  4.同学们自由互相数圈里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五、组织室外活动,认识学校,巩固分类

  1.课上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可组织学生从学校门口开始,参观认识学校,边看边引导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校牌、花坛、教学楼、办公楼、树木、操场上有老师、同学……)数一数有多少棵树?……。

  2.然后问,看到的这些人和物,哪些属于同类?

  六、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都学习了什么?(看图数数,分类,数数,认数字。)

  七、布置作业

  1.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学了什么?

  2.观察周围物体数一数个数,说说哪些属于同类。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3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倍的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比率这一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以后学习比例、一元函数的基础。理解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比率)也是学生乘法认知结构建立的重要方面。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倍的认识,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层次和紧密衔接的用意,把握教材例题前后的联系。

  备内容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1课时) 倍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1课时)

  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1课时)

  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通过具体情境,经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备重难点

  重点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倍”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2.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

  3.理解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4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按比分配。

  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把比单独设成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学生在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从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到学习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理解比的意义,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注重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备内容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比的意义。

  2.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3.会求比值、化简比。

  4.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1.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思想、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经历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经历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用比的.知识解决在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2.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

  2.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5

  单元备课方案: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常用百分数对事物进行描述、分析、统计、比较。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了百分数,但是对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其应用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本单元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正式认识百分数。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有关百分数的计算与应用都可以由分数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由于百分数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习百分数对理解和判断生活中相关数据信息以及运用百分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年级上册主要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及一般应用,六年级下册教学百分数的特殊应用(如利率、折扣、成数)。两部分内容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六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及一般性应用;而六年级下册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一些特殊领域的应用,更强调对其实际意义的理解。

  备课内容:

  备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用百分数表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

  2.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方法。

  3.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经历探究百分数意义的过程,积累探究问题的经验。

  5.经历探究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类比、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

  6.经历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7.在探究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8.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9.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备重难点:

  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方法。

  2.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难点: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2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01-15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模板11-08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01-13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精选20篇)08-30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5篇)01-15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4篇01-14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集合15篇)01-15

数学单元备课教案01-12

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