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
第十单元
总复习
教材分析: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习重点:
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xx
555
2、计算。
20307
50612
40085
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解答求百分率(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百分数意义——直奔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还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其实,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人们经常用百分数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板书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第(1)题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提问:你能提一个求分率的数学问题吗?
(已达到《标准》的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20÷160=
师:你知道这个题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出示问题)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什么疑问?(生质疑)师解疑,板书什么是达标率。
让学生说说六年级的达标率是什么意思?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进行交流)
生:表示已达标的人数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为单位“1”。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
师:从这儿,我们就可知道求百分数的方法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样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5页例1的第1部分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写法不同,书本写成分数的形式了,而且多了“乘100%”
师:谁知道为什么要“乘100%”呢?不乘行吗?
生:因为如果不乘100%,结果是分数的形式;而乘了100%结果就是百分数了。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达标率,也知道了怎样求达标率,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计算)汇报板书
师:对达标率的计算你还有疑问吗?
生:0.75×100%怎样计算呀?
师:问得好,那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我知道,可以把100%看作1,再把0.75化成75%就可以了。
生: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可以把100%中的100乘0.75,“%”照写。
老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两种理解方法都可以,你认为哪一种更适合你学习的,你就可以选用那一种。
(板书: ×100%=0.75×100%=75%)
师:同学们现在你对求达标率这种问题会了吗?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灵活处理)
(二)教学例1的第(2)题
解决了达标率问题,下面我们到生物组去看一看。这里有一个还没完成的试验报告。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什么是发芽率?(师板书)知道了什么是发芽率,怎样计算呢?你又能否像达标率一样把发芽率用公式表示出来?(让同桌带着问题讨论)学生汇报,老师完善板书。
师:现在分3大组完成这个试验报告并汇报结果,看哪一组最快最好。
师:你可以为这次试验作个总结吗?
生:从这次试验可知绿豆的发芽率最高。
生:我从这次试验可知大蒜的发芽率最低。
生:我知道花生的发芽率比大蒜的发芽率高。
(有利于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与学习。)
你们知道计算发芽率有什么作用呢?(生答,师小结)
三、小结运用
师:同学们对比求达标率和发芽率,你能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都是部分与整体的比较、都要乘100%、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公式的分母都是单位“1”等等
师:同学们发现的真多,求百分率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特点,都是部分量与整体的比较。
师:其实,现实生活中像达标率、发芽率这样的百分数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例出其他的百分率吗?试试看。
学生举例:学生的出勤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花生的出油率等等,师板书。这些百分率怎么计算呢?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学生以4人小组合作写百分率的公式。(组长负责作好记录并汇报。)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求花生出油率的问题,想去看看吗?出示做一做第2题。
学生做题汇报。
精明小法官:
1、学校上学期种了105棵花苗,现在全部都成活,这批花苗的成活率就是105%( )。
2、王师傅生产的98个零件,全部都检测合格,这些零件的合格率就是98%( )。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
4、某工人加工了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这些零零件的合格是100%( )。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又是怎样的?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提高学生对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二、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找到题中不变的量;
二:根据不变的.量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成什么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B.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根据比例的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汇报:
解:设要捆元。
30=20xx
=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应用反馈 课件出示:
1. 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总价一定)
2. 课件上的练习题。
指名扮演,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巩固新知,训练解题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4
本节课主要教学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已经提供好了大体的框架和思路线索,教学时可以按照教科书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逐一解决,大体分为三大步骤,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再尝试探索、寻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最后通过反思解决方法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后教学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节应用课,前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方法指导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预设流程
具 体 内 容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 )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 已烤的 )和(剩下的' )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 ),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 次数 )。
(3)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说出自己的想法。
(6)教师精讲,再次理清题意。
2.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精讲点拨
(约5分钟)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测评总结(约15分钟)
1.达标测试。
(1)
问题:
① 你知道了什么?
②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④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⑤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③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③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④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⑤解答正确吗?
2.课堂总结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3.布置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5
设计说明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教案精心设计了去秋游买车票的问题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了估算。接着,又创设了帮妈妈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估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都是在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的,学生置身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之中,他们要解决问题的欲望油然而生,一个鲜活的课堂自然生成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估算的'兴趣,使学生在乘法估算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带有表格的卡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秋季是旅游的好季节,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
(学生估算,并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
2.揭题:刚才这道题是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的内容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41×20=答案61×30=答案11×80=答案12×40=答案50×20=答案640÷8=答案140÷7=答案280÷7=答案350÷7=答案120÷6=答案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12>>>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8
设计说明
1.突出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本设计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例5的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也许有的学生认为商品3月份的价格未知,无法解决,也许有的学生会直接根据“降20%和再涨20%”的信息得出价格不变的结论。不管是哪种想法,都要引导学生按照既有思路进一步探究,进而使学生想到用设数法来解题。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思考、猜想、验证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立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说说另外一个量怎样表示。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2)香蕉比苹果多20%。
(3)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5%。
2.某种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这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
(2)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降低的20%。
(3)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00-100×20%
=100-20
=80(元)
3.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80元,5月的价格比4月涨了20%,这种商品5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结合复习题2的思路来解答。
(2)列式计算。
80+80×20%
=80+16
=96(元)
4.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习题层层递进,对所学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行回顾,使学生明确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新知
过渡:如果我们把复习题2、3中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合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
1.课件出示教材90页例5。
2.引导学生读题,思考。
(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
(2)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分析题意,探究解题方法。
(1)提问:你能直接说出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吗?
(不能)
(2)教师启发引导。
①在这两个已知条件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相同的吗?
学生找出关键句分析后明确“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3月的价格;“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4月的价格。
②想一想,题中存在几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1-20%);5月的价格=4月的价格×(1+20%)]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动画引入,感受策略
1.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播放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至曹操质疑大象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称大象,没有那么大的秤!又不能杀掉大象。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冲究竟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策略?(板书:策略)
2. 小结:曹冲想到把大象转化成同样重量的石头,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很多策略。(板书:解决问题)
[说明:教材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重在相对集中地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曹冲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 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
1. 学会列表。
谈话:我校同学在小书虫俱乐部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读书快乐,快乐读书的各项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大家利用假期到文具店购买笔记本。(出示例题情境图)
引导: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想法:按不同人物将信息进行整理;从问题出发,找到有关联的信息。
引导: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示表格:
可以先把题目中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表格第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小华)5本填在哪里?多少元填在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回顾: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3本用的钱数是18元)
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说明: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
2.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1本的价钱)再看表格的第二行,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1本的价钱)
提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列式:18 3 = 6(元)
6 5 = 30(元)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 尝试从问题想起,列式解答。
提问:刚才我们是根据表格从条件想起的。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提问:这样想该怎样列式?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 从条件想起: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先求出1本的价钱。
(2) 从问题想起: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说明: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
三、 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
1. 列表解决问题。
出示:如果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学生自己填表)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引导学生分别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全班交流,列式解答。
2.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表格,如果把两次的表格合并起来,可以得到: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 )本
42元
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 本 18 元
5 本 ( )元
( )本 42 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 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略)
2. 书法长卷。
介绍:我校的才女邱叶红同学是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小书法家。为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专门书写了2008米书法长卷,已经被载入上海吉尼斯大全。
出示信息:邱叶红同学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书写2008米书法长卷,一个星期写了210米,照这样的速度,她10天能写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
3. 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重点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4. 投篮比赛。
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分为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分为60分。
解决下面的问题:
(1) 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比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
(2) 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说明:练习以教材为基础,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列表的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不管具体的问题情境怎样变化,列表的方法都是必要的,从而能够自觉地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0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1.巧设情境,轻松导学。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需要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强烈愿望,树立学好估算的自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
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解答,在肯定笔算精确结果的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快速解决,不需精确计算,体会估算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估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427+275 814+691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加法估算的方法,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例7情境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条件:29人去参观,门票8元/人。所求问题: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9×8。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 笔算。
方法二 估算。
因为29接近30,就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所以带250元买门票够。
(3)介绍约等号:刚才估算出的得数不是准确值,因此在列算式的时候,算式和得数之间不能用“=”连接,而要用“≈”连接,29×8≈240(元),希望同学们在估算时注意。
3.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估算)
(2)讨论:为什么估算简便?
(因为这道题问带250元买门票够不够,不是问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所以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这样用估算解决就非常简便了)
(3)小结估算方法:把29看作30,估大了,说明即使有30人去参观,买门票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一定够。我们在估算时,通常把多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号连接。
4.拓展。
(1)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2)如果92人参观,带8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1
设计说明
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属于较复杂的方程问题之一,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与倍数所形成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解决的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了以下设计:
1.本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比赛情境入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展开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教学中紧紧抓住“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分析问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在解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六(1)班和六(2)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比赛结束后,老师根据比赛得分给六(1)班的全体同学出了一道数学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题目吗?
生:想。
师:好,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六(1)班看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6情境图。
六(1)班在与六(2)班的篮球赛中,六(1)班全场共得了42分。其中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获取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全场共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所求问题: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3.理解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1)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意思。
①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语句的意思。
②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
生2: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即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关系式1:上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关系式2:下半场得分×2+下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1)根据数量关系,学生尝试解答。
(2)汇报。
方法一 根据关系式1解答。
解:设上半场得x分。
x+x=42
x=42
x=42
x=28
28×=14(分)
方法二 根据关系式2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x分。
2x+x=42
3x=42
x=14
42-14=28(分)
(3)检验。
①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检验方法)
预设
生1:把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加起来,如果正好是全场的42分,说明正确。
生2:用下半场的得分除以上半场的得分,如果正好是上半场的一半,说明正确。
……
②学生按照检验方法,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2
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和方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抓住解题关键。
教学中,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抓住关键句,找准单位“1”,找准比较量及比较量对应单位“1”的几分之几,为画图分析做好准备。
2.直观分析问题。
教学中,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直观、形象地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并结合图示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3.顺向思考列式。
教学中,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顺向思考,设未知量(单位“1”)为x,列方程解决问题。
4.明确解题规律。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解决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弄清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可以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找出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
(1)已经行了全程的。(把全程看作单位“1”,全程×=已行路程)
(2)一个长方形,宽是长的。(把长看作单位“1”,长×=宽)
2.按要求解答。
课件出示:小明的体重是35kg,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小明体内的水分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单位“1”及数量关系。
(把小明的体重看作单位“1”,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小明的体重×)
(2)结合数量关系式,明确本题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回答哪部分是已知的,哪部分是未知的)
(3)小组合作,列式解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此类题的解法:单位“1”已知,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5×=28(kg)
3.谈话导入。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我们已经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知识,学习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探究新知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教材37页例4。
(1)读题,交流信息。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kg水分。
(2)找出信息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汇报,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①成人体重×=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
②儿童体重×=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③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4的问题。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解决问题。
①解决例4需要哪些条件?把谁看作单位“1”?
②画图分析。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3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4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5
在本单元主要教学用画图等方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教学内容编排成两段:
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91~93页教学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遇问题和其他稍复杂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发现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步骤。
1.让学生学会画图和列表。
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和列表?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怎样列,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列好的表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列表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1) 第89页例题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 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
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学生看图想到要先算原来花圃的宽,就达到了画图的目的。
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2) 第91页例题是相遇问题中的求路程和,配合文字叙述画出了小明、小芳两人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的情景,在对话中有两人行走的速度。学生画图整理的时候,会主动借鉴情景图的结构和形式,简化其中的非数学成分,把人物、道路、房屋的图画改成圆点、线段、小旗等简单的符号。把小明和小芳各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后相遇这些数学信息细致地表达在图上。这道例题图文呈现的时候,把数学信息都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上,清楚地显示了小明和小芳两家之间的距离包括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和小芳家到学校的距离,这两段距离分别是两人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钟的路程。学生很容易依据这样的线索进行列表整理。
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辣椒卡通的解法往往出自画图整理,因为图中清楚地显示了小明家、小芳家分别到学校的距离之和就是他们两家间的距离。萝卜卡通的解法往往出自列表整理,因为表格里能看到两个乘积有相同的因数,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曾经见过这样特点的表格。对多数学生而言,前一种解法容易理解和接受,后一种解法稍难些。因此,教学时要侧重对后一种解法的交流和评价。
让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目的是体会它们的联系。首先应搞清楚这两种解法不同的思路和数量关系,不同的解题步骤与过程。在此基础上,体会两种解法的.联系,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种解法,沟通两种解法,从而更好地选择解法。
2.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要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方法的意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地体验画图、列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选用这些方法的态度和能力。
(1) 让学生体验方法。第89页例题是计算原来花圃的面积,虽然题目的叙述很清楚,也很有条理,但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有些学生读题以后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教材及时提示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了画图的步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应用了画图方法,而且对这种方法能产生新的体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体会使画图从具体的行为上升成意识,策略在此形成。教学的时候,要把握住两个时机: 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解答问题后,要引导他们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对这些整理方法产生好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时自觉地使用。
(2) 让学生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
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相应的画图技能。如果学生不会画图,那么绝不可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材把初步学会画图落实到想想做做的练习里,提出先画图整理或列表整理,再解答的要求。
(3) 让学生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给学生解答的数学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已经学过并且记住了的题,学生一看就知道怎样解答;另一种是以前未见过的陌生题,学生暂时不知道可以怎样解答。在解答前一种情况的题时,主要活动是识别提取模型重复已有的解决方法,通过再现与重复巩固知识,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在解答后一种题的时候,则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的活动中发展策略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中这两种情况的题都需要,显然本单元应该安排后一种情况的题。
仔细研究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我们不难发现变化多于重现。有的是题材和情境变了,有的是条件与问题变了,有的是数量关系变了。许多题对学生都是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是,有一点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都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数学信息,都要经过整理才能形成思路、找到解法,都是为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必须以不变应多变,坚持让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千万不能见一题教一题,过多地补充范例,把教学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01-14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02-24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5篇01-14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5篇)01-14
小学数学《运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案04-20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通用13篇)04-25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02-11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02-21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修改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