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13 11:11:0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xx=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3、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运用数对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先请若干名学生站上讲台,要求学生说出XX同学的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确定:列表示竖排,一般从前往后;行表示横排,一般从左往右。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问:确定一个位置要用几个数据?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将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而且表示场馆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

  山(2,2)

  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问:如果两个场馆的第一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灵堂第二个数相同呢?

  小结: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1~5题

  第1题: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第2题:(1)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第3题: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学生所确定的区域。第2小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连接EA。

  第5题:(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列,行)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5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问题解决的展开,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棒

  一、复习铺垫(媒体显示):

  1、口算

  2、智慧闯关

  第一关,比眼力

  (1)、第一行:

  第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

  (2)、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个数是的.3倍,□应该画()个

  第二关:比智慧

  8里面有()个2 12里面有()个6

  15里面有()个5 14里面有()个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1

  1、实物台展示老师用小棒摆的飞机。(请学生拿出小棒尽摆飞机,看能摆几架。)

  2、观察思考

  ①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一个同学摆的)

  那么,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倍)师: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用我们已学“倍”的知识,我们就说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份(1份,也就是我们说的1倍),所以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倍。

  ②再出示小B摆的图。你能给小朋友提个求倍数的问题吗?

  生:我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为什么?

  (出示说理提示)

  生:我是这样想:小B用的根数和和老师用的根数比,老师用的根数为1份,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份,所以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

  师:大家能解答吗?说说你的理由。(多人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要求小B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说15是5的3倍,也就是求15里面有3个5。用除法计算。

  点名完整说说算理。

  3、列式计算

  板书:15÷5=3

  强调:倍是一种数量关系,并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式子后面不用写上。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小朋友,你们摆了几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你们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请你自己算一算。(同桌互说想法和算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第一行:△ △ △ △ △ △ △ △ △ △ △ △ △ △ △ △

  第二行:△ △ △ △

  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把1份的圈,看第一行有几份。

  ③ “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为庆祝自己的节日,举行了歌舞联欢会,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结果。

  (3)把这幅图的信息整理成文字了,你还能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与今天学的内容问题吗?

  板书:①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②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板书:35÷7=5 35÷5=7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板书:用除法计算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8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判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问题:学校刚接到教育局通知,让我们学校马上派15位同学马上赶到二小参加现场科技制作比赛,由付老师负责通知他们,你们帮付老师想想,付老师可以用什么方法通知他们?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三:巩固练习

  ⑴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⑵小鸭子想开一个游泳会,如果通知一只鸭子要3分钟,你能帮它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30只鸭子来参加游泳会吗

  活动6【活动】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看+讲+想)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10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 )

  53和35一样大。 ( )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 )

  99大于100。 ( )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 )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 )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 )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 )

  39和41的中间是40。 ( )

  40+5比50+4小。 ( )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你知道小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4、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瞧,(出示主题图的右边图)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朋友,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13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14

  设计说明

  用三角尺和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几何作图技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三点:一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三是通过画垂线,发现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如下设计:

  1.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究,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方法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美。

  2.以目标为主,活化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直尺

  学生准备三角尺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识。

  (1)什么叫平行线?什么叫垂线?

  (2)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行线和垂线。

  2.你能用三角尺和量角器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1)组合法。(利用两把三角尺画)

  (2)描边法。(利用三角尺描)

  (3)用量角器画。

  3.揭题。

  师:你们知道怎样画出一条直线的垂线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自由尝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过程,既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垂直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引出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合作交流,探究画法

  1.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①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自学画法。

  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画法。

  ③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述步骤:

  a.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b.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

  c.从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起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是垂足),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d.标出直角符号。

  师:谁能用简单的语言复述一下老师的操作步骤?(学生边口述,教师边板书)

  三个步骤:边线重合;平移到点;画线标号。

  师:现在请同学们按照上面总结的步骤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后集体评价)

  (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①学生独立试着画。

  ②在小组内交流画法。

  ③归纳总结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步骤。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想:

  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搜集、处理、获取、分析、解决、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关键词。这些在本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参与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当参与成了学生主动的行为时,参与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此要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里,老师能善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最初的不平衡,当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打破学生刚刚建立的平衡,进一步吸引学生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方法。

  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的问题了。在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元硬币、直尺、卷尺、系线的小球、计算器、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媒体显示:唐老鸭与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唐老鸭、米老鼠所跑的跑线,讨论、回答问题。

  (1)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

  3、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

  梳理筛选形成学习目标:①什么叫做圆的周长?②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④圆的周长怎样计算?⑤圆的周长计算有什么用处?

  [设想: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参与形成学习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实际感知圆的周长。

  让学生拿出各自圆片学具,边摸边说圆的周长;同桌之间相互边指边说。

  2、明确圆周长的意义。

  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概括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媒体显示一个圆,并闪动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是一条什么线?

  (2)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

  (3)什么叫做圆的周长?

  学生讨论互补,概括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显示字幕)

  [设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7-1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