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05 17:52:23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引入新课时通过呈现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的活动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8时古丽才起床,而小兰已经开始上课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

  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

  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

  (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

  (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

  (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比较复杂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上一节课中的两个题目是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0而商0,本节课是因为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而商0,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6123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和算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尝试探索

  1、创设情景:本月轮到你当家庭主管,负责分配零用钱,零用钱一共612元,平均分配给家里3个人,每人该分配几元?

  (1)你能完成这项任务吗?请你试试看。

  (2)小组讨论,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3)汇报,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2、情况分析

  (1)在计算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每个问题的。

  二、引导归纳,提炼方法

  1、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的竖式该怎样写?(这是重要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言;教师准确引导,方向明确)

  2、提炼:用被除数十位的1除以3,不够商1,就在商的`十位上写0;3和0相乘得0,在1的下面写0,1减0得1,再把个位的2写下来,12除以3商4。(教师在演示的时候,每一步都要起到示范的作用,促进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介绍简便的写法。

  三、独立尝试,巩固提高

  1、尝试写竖式计算:5224在尝试解题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在计算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2、归纳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 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 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 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 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500米

  卫星 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 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 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 )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 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 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说明同学们也会充分利用时间,你们真棒!不过,老师还想让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但不常见,家长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和自己操作找到,不过带到课堂上的可能性不大。带有“秒”计时的电子表也不太常见,所以需要搜集,下节课展示给了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

  (三)作业

  1. 课后练习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 课后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重新回到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图)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组成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到现在我们已经倾听过九次新年的钟声,对吗?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会重新回来,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吗?愿我们能够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古人说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生:老大徒伤悲!

  师:让我们再一次倾听新年的钟声,倾听时间远去的脚步声……

  (放映课件:全体倒计时,新年的钟声敲响)

  钟声回响中下课。

  (最后总结重新回到主题图,情境设置具有完整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会解答,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________,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一、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P2~P14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 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六、教学进度: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 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 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 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P4~P5

  知识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1.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观察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本节课首先利用情境图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

  2.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已有口算加减法的经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资料的信息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情境图。(出示PPT课件)

  (1)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收集数学信息,并相互交流。

  (2)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就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探究体验

  1.(1)出示例1(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2)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35+34=?

  (3)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然后汇报。

  算法一 先算35+30=65,再算65+4,结果是69。

  算法二 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得数是69。

  (4)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5)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①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另一个加数连续加上这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②把两个加数都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加起来。

  2.课件出示例1(2),学生独立完成。

  (1)各组汇报算法。

  算法一 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算法二 用凑整法,先算39+1=40,再算40+43=83。

  算法三 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70+13=83。

  (2)引导学生比较例1(1)和例1(2)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例1(1)不需要进位,例1(2)个位数相加满十了,需要向十位进1]

  3.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以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充分体现知识的迁移,给学生充分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练习十八第5~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真确计算。

  2、使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商的一些变化规律,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法计算的实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完成第5题。

  集体口答,说说01÷005、0÷024的.思考过程。

  2、完成第6题。

  独立完成,比一比每组中的三道算式和结果,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起商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第7题。

  独立计算,按要求比较。

  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大?

  4、完成第8题。

  你根据什么判断的?

  二、提高训练

  1、独立完成第(1)题的计算。

  你还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怎么解决呢?

  2、完成第10题。

  先计算每组中的两题,再比价,说说有什么发现?

  哪一道题计算比较简便?

  3、完成第11题。

  每一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4、完成第12题。

  你怎样理解“层高”的意思的?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呢?

  每一步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

  独立完成计算。

  5、完成第13题。

  你能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吗?

  白色奶油56 ?克

  彩色奶油25克100克

  在小组中列表整理并交流方法。

  6、完成第14题。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同学们的计算又有了进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发现了小数除法中的规律,并且能把这些规律应用在计算上,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多思考,多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季)是啊,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轻轻地飘落下来,(贴树叶模型)你们看,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片大树叶,你们喜欢吗?(喜欢)一只小蚂蚁也非常喜欢这片树叶,(拿小蚂蚁模型)你们瞧,它把这片树叶当成了运动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小蚂蚁是怎样在这片树叶的边线上做运动的?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一圈还可以怎么说?(一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一周的问题。(板书:一周)

  二、动手实践,感悟周长

  1、摸一摸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采集的树叶,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先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觉?(滑滑的)那你们能不能像小蚂蚁爬树叶那样摸一摸它的边线。

  (2)学生进行摸树叶活动。

  (3)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摸树叶边线一周的?

  (4)学生展示,(边说边摸)。

  2、描一描

  (1)刚才你们摸了树叶的一周,那你能不能把树叶的一周描下来?(能)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描一描吧!

  (2)学生进行描树叶活动。描完之后,同桌互相看看漂亮吗?

  (3)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一描这片大树叶的一周呢?(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描树叶模型的一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描的?(让学生用手指着,说出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拿下树叶模型,大家看漂亮吗?

  (4)你们和他描的一样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找一名同学再来描一描,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都看到了不管你们怎么描,都是沿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是吗?

  3、找一找

  (1)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象树叶一样有一周,你们能不能在我们的周围找出这些物体的面?

  同桌之间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2)小组汇报。(你找的是什么物体的面?请你摸一摸哪里是它的一周?)

  4、画一画

  (1)同学们找的可真不少,为了鼓励你们,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图形礼物。想不想要?(想要)但老师有个条件,只有正确的描出它的一周,才能得到这些礼物。请打开桌子上的信封,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彩笔描出这个图形的边线,开始描吧!

  (2)师:你们能得到礼物吗?(能)现在我们就在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看看你的小伙伴描得对不对,如果他描对了,就得到礼物了,如果他描错了,请你帮他纠正过来。

  (3)都有谁得到礼物了,举给大家看一看!老师祝贺大家。

  (4)刚才我们进行了好多有趣的活动,知道了树叶有一周,课本的封面有一周,平面图形也有一周,那么,它们这一周的长叫什么呢?(板书:在“一周”后添写“的长”)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好不好?

  (周长),你们真聪明,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在数学上,数学家把物体有的面或平面图形一的长度叫作它们的周长。

  5、量一量

  (1)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你们想不想知道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合适的测量工具,一个人量,一个人当记录员,剩下的同学当小军师,为你们的小组出谋划策,也可以当小助手,帮你们小组完成任务。开始量吧!量后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2)量腰围

  不仅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有周长,我们的身体上也有周长,比如要买裤子需要知道腰一周的长度,这叫围,谁能估一估老师的.腰围是多少?(生自由发言)到底估的准不准呢?要实际量一量,谁来量一量老师的腰围?找两生量老师的腰围。(边量边指导测量方法),量完告诉大家测量结果。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腰围?同桌互相帮助,先估一估,再量一量,量的结果要记在记录卡上。量后汇报。

  6、辨一辨

  (1)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有周长,你们看这些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出示:几个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指名一一回答。

  (2)小结: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7、说一说

  刚才我们又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活动,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呢?(在“周长”的前面板书“什么是”)

  三、拓展认识,激发思维。

  1、比一比

  刚才小蚂蚁跟老师说,它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想帮助它吗?(想)。(课件出示:45页第三题)下面个图形哪个周长长?(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课件操作验证)

  2、量一量,算一算

  (1)我们帮小蚂蚁解决了难题,小蚂蚁非常感谢我们,并且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出示智慧宝盒)这些礼物就藏在这个宝盒里。你们想要吗?(想)可是这个盒子是有密码锁的,只有解开密码,我们才能打开盒子。你们想解密码吗?这些密码就藏在我们书中45页第二题中,请同学们快快找到吧!(课件出示45页第二题)

  (2)为了快速解开密码,我们来分分工。(第一、二小组测量并计算三角形的周长,第三、四小组测量并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第五小组测量并计算梯形的周长)开始吧!

  (3)谁来解第一个密码?(先来汇报三角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再说说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解第二、三个密码方法同上。

  3、剪一剪,比一比

  (1)、密码解开了,智慧宝盒为我们打开了,你们看,小蚂蚁又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智慧题,只有解开智慧题,才能得到小蚂蚁的礼物。(课件出示智慧题),请同学们快速读题,谁最先知道答案谁举手。

  (一个长方形,沿着对角的曲线剪开,变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2)、送礼物。(每人一颗智慧星)

  四、总结收获,体验成功。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们快乐吗?老师也为你们的成功感到快乐,今后你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希望你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布置作业:

  课后画一片树叶,想办法量出它的周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应用题的教学,加深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准备题

  18里面有xx个01

  06里面有xx个001

  学生完成后说说做题方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1)出示例3:为绿化祖国,12名少先队员收集树种378千克,平均每名少先队员收集树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审题:

  (3)根据题目意思列出横式。

  (4)教师板书竖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到余数为18的时候,提问:这里的18表示18个xx?当余数为6的时候该怎么办?为什么6的后面可添0?现在表示60个xx。

  在做题过程当中,特别强调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在余数后再添0继续除,这是根据小数的性质。

  (50解答后教师小结,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的特点:这是一道被除数小于除数的除法,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3)让学生在草稿本上试做,请一位同学上台板书。

  (4)结合学生的板书讨论:整数部分的18除以32不够商1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讨论后得出:先在商的个位写上0,然后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同时指出:除后余下的224表示224个xx?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进行试算。同时要让学生思考:这三道题目在计算过程当中各有什么特点?

  让三位学生上台板书。

  结合学生板书,师生共同讨论校对:第一题是被除数小于除数,不够商1的情况;第二题是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而且商的十分位上不够商1,需要添0;第三题是被除数小于除数,不够商1,十分位仍不够商1。

  教师要注重讲评有关商0的情况,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把课本43页上的计算法则内的横线填写完整,然后集体朗读。理解法则的内容。

  五、提高练习

  1、口算

  学生练习后说说口算方法

  2、列竖式笔算,三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余同学做在草稿本上。

  结合学生板书的内容,及时反馈,及时纠正。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七、作业

  课本44页的3、4题,作业本[2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52页和练习十二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并能准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把小白兔请到我们课堂上,它有几句话要和同学们讲,请同学们注意听

  2(电脑演示)小白兔讲话:小棒,是我们数学课堂上的好朋友小朋友,你能根据要求迅速拿出相应数目的小棒吗?(要求学生操作)

  (1)34,请拿出34根小棒,先拿3捆,再拿几根?学生摆完后出示填空:34=30+xx

  (2)57,先拿7根,再拿多少?学生摆完后出示:57=7+xx

  (3)小白兔:下面这两道题你们会做吗?请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3+40= 20+70+6=xx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例1:34+2=xx

  (1)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

  ①同桌两人一边商量一边摆,并说说先摆多少根小棒,接下来再摆多少根最后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②学生讨论后回答(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

  (2)如果不摆小棒,怎样想34+2得多少呢?

  ①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让学生边看边口述计算方法,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讲讲“悄悄话”

  ②学生口述计算方法(把34分成30和4,先算4+2=6,再算30+6=36)

  ③师小结:计算34+2,应先算4+2,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边讲边用红粉笔把4和2连起来,注明得6;再算30加6得36

  (3)想一想,练一练

  2+34=xxx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练习:

  43 + 6 = □ 3 + 55 = □

  / │ /

  40 □─┘□ □ □

  2教学34+20

  (1)让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

  ①想一想:这回摆小棒的方法跟刚才一样吗?

  ②指名学生上台摆一摆,说一说,为什么不加2根呢?(因为要加2个十,而不是2个一)

  (2)不摆小棒,你会算吗?

  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1页,完成34+20=,并给同桌讲讲“悄悄话”,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指名说说这道题的计算方法

  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式子下面用线段把34分成30和4,先算30+20,也就是整捆和整捆相加,得5个十,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4,得54,教师强调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3)想一想,练一练

  20+34=,想一想应该怎样算?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4 + 40 = □ 70 + 27 = □

  / /

  40 □ □ □

  3分析比较,揭示课题

  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34+2和34+20,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相同点:第一个加数都是34,不同点:一个是加2,一个是加20)谁来给今天学的内容起个题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比较34+2和34+20,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同桌讨论一下(加2,从个位加;加20,从十位加)教师指出:计算时要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也就是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小白兔:看到刚才小朋友们学得那么认真,我真高兴,下面我们放松一下,一起来玩一个打靶游戏,(电脑演示)你们看,每个气球上都有一道题,如果你能做对的话,就会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加油吧!

  2完成教科书第52页“做一做”第1、2题,做后集体订正

  3完成第52页“做一做”第3题

  (1)审题,图中画的是什么?左边多少?右边多少?

  (2)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3)算出得数,说说第(1)小题是怎样算的

  4改错

  小白兔:小朋友们,下面我带你们去动物医院去看一看,动物医院里住着小猪,小狗和小猴,他们每个做的题都出了问题,要请小朋友们当医生给他们看看病,看谁治得好!

  43+3=72

  50+32=37

  71+20=90

  5夺红旗游戏

  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限时3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做后集体订正,奖励前5名一人一面小红旗

  四、课堂小结

  小白兔: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这节课有许多知识是通过同学们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会的,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学好数学

  五、发展性训练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你能自己编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题吗?(28+30=)谁能很快说出得数,谁还能编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23+6、44+5)当出现55+6时,问:你能很快说出得多少吗?小结:当个位相加不满10时,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不进位加(板书:不进位),当个位相加满10时,就是下节课所要学的进位加你们回去后可以想想55+6怎么算?

  教学设计说明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是学生在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沟通情感,激发动力

  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沟通师生情感的一种手段,是学生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上课,教师通过亲切的语言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白兔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拉近学生与老师的情感距离,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本节课学习的.积极性整堂课小白兔都伴随着同学们,采取激趣的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到乐学的状态

  二、巩固运用,承前启后

  巩固有助于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运用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检验和深化通过巩固、运用,力求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融汇贯通在这一阶段,依据大纲,凭借教材,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了多样化训练:安排了“打靶”游戏,改错和“夺红旗”游戏,以巩固“双基”,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达到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标要求在课的最后,根据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设计了学生自编题练习,在编题中学生自己发现个位相加满十的情况,兴趣很高,顺水推舟布置学生自己试着做的家庭作业,激发学生探究新的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6-20

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01-1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荐】01-1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精】01-08

【热门】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10

【推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10

【热】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1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热门】01-1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热】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