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换。
2、体会“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3、感受等式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王财主家有一黄一灰两头懒驴。这天,他把每种货物都平均分装在袋子里,让俩驴驮运。因为俩驴谁都不肯多驮一点,所以它俩只能驮得一样重。黄驴说:“我挑一袋大米。”灰驴就说:“我挑两袋土豆。”一袋大米的质量正好等于两袋土豆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用红球代替大米,一个a克;用绿球代替土豆,一个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块m克;用胶带代替黄豆,一个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货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猜想: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块橡皮)
此时它俩所挑物品的质量相比第一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增加m克)
分别变成了多么克?
(黄驴变为a+m克,灰驴变为2b+m克。)
验证:俩驴所挑物品质量真的还一样重吗?在天平上摆摆看。
(天平平衡)
结论:都加挑一块橡皮,俩驴所挑物品质量仍然一样重。
......
观察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变换得来的,你能对这5个等式变换进行分类吗?
(前三个都是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后两个都是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2条规律: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组内的其它猜测,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规律的说出所运用的规律,不合规律的在天平上摆摆看。
2、探索“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一个红球和一块橡皮,右边两个绿球和一块橡皮,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都拿走一块橡皮,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的由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a+m=2b+m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m)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两边送去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3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提示课题: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等式的性质”。
3、探索“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2个红球,右边4个绿球,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的数量变为二分之一时,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地有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2a=4b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除以2)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的两边除以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4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为什么强调不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
总结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第5题
2、对等式6x=8变换
3、平衡天平上的变化。
4、方程的变换。
四、课堂反思
1、等式的性质回顾
2、本节课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导入,生动有趣,但讲故事又不仅仅只是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围绕故事中的问题”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展开猜测交流,从而引出对等式变换的猜测,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在教学”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时“采用了”猜想——验证“这一获知模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模式。在教学”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动脑、动手,得出结论,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说理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探讨,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商的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逛超市。花10元钱买了3斤苹果。谁能告诉老师苹果的单价是多少呢?
板书:学生的.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得近似值。
设计意图:除了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体验学习探索成功给学生带来的愉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①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预设:生1:2.5÷0.4=6.25(个)
生2:2.5÷0.4=6.25(个)≈6(个)
生3:2.5÷0.4=6.25(个)≈7(个)
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小组汇报)
预设:
生1:瓶子需要整个数,不能用小数表示。把6.25个用“四舍五入法”约等于6个。
生2:6个只能装0.4×6=2.4(千克),不够装应需要7个。
③教师概括。
师:两种答案哪一个更符合生活实际?(第二种)
师:像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出示例12(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①先独立思考。
预设:生1:25÷1.5=16.666……(个)
生2:25÷1.5=16.666……(个)≈17(个)
生3:25÷1.5=16.666……(个)≈16(个)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
预设:生1:盒数应取整数,把16.666……(个)用“四舍五入”法应进1,约等于17个。
生2:但实际包装时,17个礼盒要用1.5×17=25.5(米)的红丝带,丝带不够包装,应是16个。
生3:16个礼盒用了1.5×16=24(米)红丝带,剩下1米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只能16个。
③教师概括。
师:我们应取哪种呢?
师: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的尾数去掉,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三)教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即“进一法”;有时要少一点。即“去尾法”。这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商的近似值实际应用。(板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一关:试一试
第二关:比一比
第三关:选一选
第四关:说一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商的近似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六、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
10÷3= 3.333···(元)≈3.33(元)四舍五入法
2.5÷0.4 = 6.25(个)≈7(个)进一法
25÷1.5=16.66……(个)≈16(个)去尾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
3、能初步利用等量划分(包含除)与平均分(等分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两个量的关系有时可用“小数倍”表示。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教材知识讲解
例1、买3千克黄瓜要5.28元,每千克黄瓜售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我们的生活,知道5.28元不到6元,因此黄瓜每千克的售价不到2元。又:黄
瓜的'单价=黄瓜总价÷数量,因此列出除法算式:5.28÷3
5.28÷3怎样计算呢?
方法1:5.28元=528分528÷3=176(分)176分=1.76元
方法2:5.28元里有528个0.01元,528÷3=176(个)
就是说每千克是176个0.01元,是1.76元
两种方法算得的结果一样,接近我们的估测,而且两种方法都采用了整数除法计算,
我们尝试用竖式计算:
点拨: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例3、有3.5千克葡萄干,平均分给7人,每人可分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3.5÷7,显然,每人分到的不足1千克,整数部分不够分,怎么办?
我们把3.5千克转化成3500克计算,3500÷7=500(克),500克=0.5千克。
用竖式计算:
●方法与技巧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在个位上直接商0,点上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
继续算。
3、求大的量是小的量的几倍时,不仅可以用整数倍,还可用“小数倍”表示。
3、应用
(1)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可以到达?
(2)甲种巧克力每千克售65.8元,乙种巧克力每千克售47元。甲种巧克力的单价是
乙种巧克力单价的几倍?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1.2,0.003,1.525,0.25
2、 8.1,5.4,0.029,0.065,0.45,0.035
3、(1)180÷48=3.75(小时)
(2)65.8÷47=1.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对于学生经常会混淆的“时间”“时刻”这2个数学用语进行简单的辨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明确地知道是要求什么?]
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重点难点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师:在阿拉伯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谁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
设计说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伊始,让学生观看“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全过程,让学生从机毁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带来的危害,领悟到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2、重视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推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本设计在教学例1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充分的操作、试验、讨论、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过程,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数量更多的找次品问题做好认知和方法上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3瓶钙片
学生准备
每人8张圆片学具 每组1张找次品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播放“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录像。
2、引导学生猜测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
3、导入新课。
1、看录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1:驾驶员操作不当。
生2:飞机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列举生活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0分钟)
1、出示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出示3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尝试找出轻的一瓶。
4、引导学生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引导梳理、比较:无论是先称哪2瓶,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开瓶子把钙片倒出来数一数。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称一称。
2、认识天平,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两端放入质量相同的物体,感受天平平衡的条件。
3、利用学具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3瓶钙片,进行实际操作。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汇报: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天平两端各放1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两端各放2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发现最优方案。(15分钟)
1、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组织小组合作找出次品,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组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数、分的方法与找出次品所要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分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5、用你发现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1、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合作,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作记录,1名同学填写“找次品记录表”。
3、利用实物和表格汇报:
(1)分成8(3,3,2),至少要称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称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称4次。
4、讨论、交流,明确:把8分成3份(每份数量尽量相等)去称,能保证称的次数最少。
5、小组合作操作、验证,汇报试验结果。
3、用天平从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轻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称较合适。
4、有8瓶水,其中7瓶质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糖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8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补充说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数量尽量相等。
1、独立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汇报,说明自己的最优方案。
5、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最少而且保证能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将较复杂图形进行分割、填补、移动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会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特别是利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割补、移动等方法求出图形的面积。具有处理图形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分割的方法,把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再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本节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以实验发现为主。在实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适时地演示;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发动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为有地毯图样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利用方格图求一些图形的面积,看今天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想看吗?
2、课件出示:四副有美丽图案的地毯,让学生观看后说说
美在哪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地毯上的图案
3、课件出示有蓝案的地毯图片。
笑笑和淘气看见一块地毯,图形如下图,笑笑想,地板上的瓷砖铺成的图形多美啊!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吗?(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
生:是对称图形,是由许多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大家观察很认真,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很美。
师:给大家提了一个数学问题,看着这幅图,大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师:猜得真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毯上的面积”。(板书)
二、自主建构,合作探究
1、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策略
师:大家每人手中都有一张跟大屏幕上完全一样的图。先独立思考,将想到的方法简单地记录到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对比择优
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发现的方法,然后记录到合作卡上。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方法最多,最简便。
(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
生2:用总的14×14的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
生3: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
生4:转移填补,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蓝色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
师:对于各组发现的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更简便,为什么?
生:方法1直接数太麻烦,方法3把这个图形分割成4块,算出或数出其中一块的蓝色面积再乘4比较简便。
生:方法4想法很巧妙,也比较简便。
……
师:(小结)大家对比很认真。对于这种在方格图中计算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用大面积减小面积,还可以对整体进行分割,一部分一部分数或算。具体运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
三、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还可以“大减小”。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还可以把他们写进数学日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3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大屏幕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教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合作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1: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想到许多不同的方案,再通过这些方案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3.小组合作,操作实践。
(1)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测量数据填写在记录单里。
(2)请小组代表上台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3)教师适时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教师: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4.再次实验,深化认识。
实验一:请同学将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观察量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二:把一块石头放入装满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完善结论。
V物体=V下降部分;
V物体=V溢出部分。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可以利用刚才的方法测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
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如果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如果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2-06
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教案02-1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16
小学五年级《旋转》数学教案01-24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31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25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3
【热】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1-10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01-04
【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