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01 08:33:46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2、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学难点:准确认识、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认识我吗?了解我吗?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吗?看来认识一个人、一件事物,都应通过观察接触研究归纳,才能达到真正认识!

  讨论套圈儿游戏的.规则引出圆

  (宣布上课!)

  一.情景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的形状与圆有关。你能举个例子吗?

  古人最早是从日月的形状认识圆的,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喜欢用日月来形容一些圆的东西,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以及各种平面图案的设计中,由于用到了圆而格外漂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圆!

  课件演示最后抽象出数学的圆。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圆到底是怎样一种图形,有什么特点,以至于生活中如此常见、数学家如此夸赞它呢?你们想了解它吗?

  首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哪些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确定教学起点)

  二.操作交流、充分感知基础上自主建构

  (一)动手动脑,体验和感悟

  大家知道怎样画圆吗?

  1.圆规画圆

  渗透画圆步骤和圆心、半径作用和定义,介绍字母表示方法。

  2.描轮廓画圆

  引出直径,通过如何确定圆心渗透直径定义及特点

  3.没圆规也找不到圆形物体,怎样画圆?

  ① 自制圆规:铅笔、细绳等;

  ② 电脑画圆1:几何画板演示渗透圆的定义,并再次渗透圆心作用;

  ③ 电脑画圆2:几何画板演示(用正多边形逼近圆)渗透极限思想,为后续学习设伏;

  ④ 画家画圆的方法、正方形包络的方法

  小结:看来,画圆有许多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选择!

  (二)合作交流,提升和建构

  1.请各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教科书和其他材料(包括老师的电脑),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做一总结!并把你们总结的成果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①哪一组汇报你们对圆心的认识?

  ②汇报对半径的认识

  ③汇报对直径的认识

  3.小结:

  两千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介绍圆的数学符号:⊙

  三.巩固应用、拓展孕伏

  .基本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机动处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二、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三、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张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来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由于他行动不便,你能帮助他进行储蓄吗?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师:同学们,为了保证储蓄的安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可以设置密码。

  师:设置什么样的密码比较好呢?

  (学生热烈进行讨论)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

  生2、可以用有纪念意义的日期。

  生3:比较容易记的数字。

  师:设置密码时,一般设置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与他有关系的一些数字。

  师:请你们给张大妈设置一个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生1:10002.43%2=58.6(元)

  生2:10002.43%2=58.6(元)

  58.6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2.43%2=58.6(元)

  58.6(1-20%)=46.88(元)

  师生集体讨论订正,教师强调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妈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师生总结计算方法。

  2、巩固新知 学生进行练习

  五、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教学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了以下几点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二、联系实际应用,重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遵循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确立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背景,学生接受的归根到底只能算是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不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历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能力,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搜集有关相关的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课后又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

  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

  教具准备:

  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

  (一)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

  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

  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

  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圆

  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

  (二)运动中的圆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课件展示)

  1、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水面时

  2、电风扇的扇叶转动时

  (三)探究圆的形成

  一根细线,用图钉固定一端,另一端绑着一支粉笔旋转一周。

  1、师:接下来做个小实验,老师用图钉固定线的一端,将细线拉直,绑有粉笔的一端旋转一周,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松开细线的这头,粉笔还能转圈吗?(孕伏“定点”意识),图钉按住起什么作用?

  2、师:刚才老师是怎样操作画出一个圆的?

  学生交流

  师:图钉按住的一端(不动),带粉笔的一端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这个点是(运动的),怎么运动的?

  师:(把线拉直)这样运动时动点就与固定的这点距离(保持不变)。粉笔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就得到了一个(圆)。

  3、师:如果把细线放长,粉笔继续旋转一圈,发生了什么变化?看来这细线的长短可以确定(所画圆的大小)

  (孕伏“定长”意识)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以“感知—想象—发现”为线索,逐步推进,串成学生探究“圆的形成”这一过程。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举例,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为过度到想象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这样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后用他们的想象力猜测、感悟“圆的形成”两大核心要素圆心和半径,从而为后面的“圆”的本质认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从画圆中认识圆

  1、通过回想前面的游戏,让学生在感悟“圆的形成”过程中思考:你会画圆吗?

  2、学生尝试画圆(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圆”的作品)

  师:请你评价下这幅作品?

  你想提点什么建议?

  师顺着学生的阐述引出“定点”、“定长”。

  (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对“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圆”的作品)

  师:请欣赏这幅作品是怎样被圆规创造出来的?

  两个学生介绍如何画圆,师追问“画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

  随着学生反馈画圆的三个步骤,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圆规画圆。

  4、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定点确定圆的'位置,定长确定圆的大小

  5、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

  师:我们会在纸上画圆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画圆。例如:要在篮球场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圆,你准备怎样做?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反馈、相互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 “画圆”的环节,不仅仅只是学生掌握画圆的技巧、学会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继前三个环节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圆的初步认识,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转化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还十分关注学生情绪,尊重学生意愿,在学生跃跃欲试时,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并利用可能“出现的问题”,揭示圆的画法、“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等深层次问题,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画圆后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让学生从“纸上谈兵”,过渡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与“探究圆的形成”有个呼应。

  (五)解读圆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为什么?

  生1:原理都一样

  生2:都是按三步骤来画的

  师小结:画圆时都有两个点,一个点是固定的,一个点是运动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动点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所以,圆就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一条什么线?(曲线、封闭的曲线)

  (课件演示)

  (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有关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

  教师将“圆心o”“半径r”“直径d”写在3张卡片上,请学生一一贴在黑板上圆的有关之处。

  师:谁能在黑板上的圆中将它们画出来并贴好。(3个学生依次上台)

  2、直接揭示圆心的概念

  3、半径

  师:像这样的半径,你会画吗?

  学生动手画半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

  (注意引导学生阐述“从哪里出发画到哪里”)

  师: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揭示半径的概念。

  (板:半径r)

  师:在同一个圆里,像这样的半径还能画吗?有多少条?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上有无数个点。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4、直径

  师:直径你会画吗?在你的圆片上画出直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那什么样的线段叫直径呢?

  你们和数学家们总结差不多呢!翻到56页,全班齐读。

  (板:直径d)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5、师: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科学家就曾提出有关圆的概述(课件出示)

  师: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长”的意思是?

  6、判断:以下圆内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线段是直径?

  7、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师:你会怎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馈。

  课件验证: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d=2r r=1/2d

  ②制造冲突(展示学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圆)

  疑问:在这两个圆中,半径、直径二者还存在以上的关系吗?

  (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设计意图]探究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怎么有个突破,使学生能轻松地接受,本环节是采用“画”、“量”、“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画”是发现,是印证;“量”是验证、确认。这一为学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既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参与,而且将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证了“儿童的智慧出在他们手尖上”这句话。

  三、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一)小裁判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厘米的圆大。()

  3、圆的直径都相等。()

  4、在同一个圆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二)你能帮忙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属概念教学课,作为反馈练习,仅设计了两大题。通过这两大题训练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情况,并解决学生容易混淆或出错的问题。

  四、解释自然中圆,欣赏人文中圆

  (一)解释自然中圆

  师:课的一开始,我们还留下三个问题(课件重返“三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1、分组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下面两个主要因素)

  ①平稳(因为车轴在车轮圆心上,同圆半径都相等,确定了车与地面距离不变,所以平稳)

  ②车速快(车轮接触地面只是一个点,摩擦力小,车速就快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题,以小组合作、同学互助,共同讨论为主要解题形式,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增强互助合作、敢于创新为目标。同时,本练习起到了“前后呼应”之教学艺术功能,成了学生善于动脑、勇于解题的动力,使学生在成功解答后有一种满足感,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欣赏人文中圆

  1、引言:同学们,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圆更增添了她的梦幻般的色彩。请欣赏

  2、课件演示:(配乐)

  摩天轮、花丛中肆意绽放的鲜花、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陶瓷艺术、圆形建筑、2008年奥运奖牌、神秘的阴阳太极图……

  还有古老的东方,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元宵等佳节,月下尝饼、桌上汤圆…这就意味着团圆、圆满;大陆同胞送给台湾同胞的团团、圆圆两只熊猫,不也就是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吗?

  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是多么深刻而广远。圆,是和谐的象征,是幸福的感受!

  同学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愉快吗?你觉得这节课上得圆满吗?

  [设计意图]教学本质是一种文化。我们有理由向学生传递教学本身的内涵和鲜活的文化背景,引领他们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浸润于学生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为此,设计“欣赏人文中的圆”这一环节,就是引发学生领略“圆”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征,拓宽学生对“圆”的认识视域。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国人对“圆”的特殊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学好“圆”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

  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

  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2、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速度”、“图形放大缩小”“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出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情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通过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利用“苹果买卖”“图形放大缩小”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解答求百分率(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百分数意义——直奔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还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其实,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人们经常用百分数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板书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第(1)题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提问:你能提一个求分率的数学问题吗?

  (已达到《标准》的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20÷160=

  师:你知道这个题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出示问题)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什么疑问?(生质疑)师解疑,板书什么是达标率。

  让学生说说六年级的达标率是什么意思?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进行交流)

  生:表示已达标的人数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为单位“1”。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

  师:从这儿,我们就可知道求百分数的方法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样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5页例1的第1部分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写法不同,书本写成分数的形式了,而且多了“乘100%”

  师:谁知道为什么要“乘100%”呢?不乘行吗?

  生:因为如果不乘100%,结果是分数的形式;而乘了100%结果就是百分数了。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达标率,也知道了怎样求达标率,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计算)汇报板书

  师:对达标率的计算你还有疑问吗?

  生:0.75×100%怎样计算呀?

  师:问得好,那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我知道,可以把100%看作1,再把0.75化成75%就可以了。

  生: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可以把100%中的100乘0.75,“%”照写。

  老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两种理解方法都可以,你认为哪一种更适合你学习的,你就可以选用那一种。

  (板书: ×100%=0.75×100%=75%)

  师:同学们现在你对求达标率这种问题会了吗?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灵活处理)

  (二)教学例1的第(2)题

  解决了达标率问题,下面我们到生物组去看一看。这里有一个还没完成的试验报告。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什么是发芽率?(师板书)知道了什么是发芽率,怎样计算呢?你又能否像达标率一样把发芽率用公式表示出来?(让同桌带着问题讨论)学生汇报,老师完善板书。

  师:现在分3大组完成这个试验报告并汇报结果,看哪一组最快最好。

  师:你可以为这次试验作个总结吗?

  生:从这次试验可知绿豆的'发芽率最高。

  生:我从这次试验可知大蒜的发芽率最低。

  生:我知道花生的发芽率比大蒜的发芽率高。

  (有利于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与学习。)

  你们知道计算发芽率有什么作用呢?(生答,师小结)

  三、小结运用

  师:同学们对比求达标率和发芽率,你能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都是部分与整体的比较、都要乘100%、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公式的分母都是单位“1”等等

  师:同学们发现的真多,求百分率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特点,都是部分量与整体的比较。

  师:其实,现实生活中像达标率、发芽率这样的百分数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例出其他的百分率吗?试试看。

  学生举例:学生的出勤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花生的出油率等等,师板书。这些百分率怎么计算呢?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学生以4人小组合作写百分率的公式。(组长负责作好记录并汇报。)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求花生出油率的问题,想去看看吗?出示做一做第2题。

  学生做题汇报。

  精明小法官:

  1、学校上学期种了105棵花苗,现在全部都成活,这批花苗的成活率就是105%( )。

  2、王师傅生产的98个零件,全部都检测合格,这些零件的合格率就是98%( )。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

  4、某工人加工了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这些零零件的合格是100%( )。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又是怎样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或求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表示;式子为:。

  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

  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公顷怎样表示?

  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观察图

  (2)问:在图中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

  引导得出: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

  板书:公顷)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例:

  (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第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

  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重难点:

  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圣诞节到了,动画城里的小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兔八哥和鸭小弟参加跑步比赛,场地如图,猜一猜谁跑得比较快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你的依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b)要求鸭小弟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1、动手操作,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求一求圆的周长呢?动手之前老师先来访问几个同学你们打算怎么去测量呢?(在尺子上滚动、用绳子绕)滚动的方法如果没有没有就课件演示一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3、提出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4、刚才我们说正方形的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圆的直径(半径)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5、汇报展示

  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

  这个倍数呢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公式表示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读做pai。在1500多年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了。经过精密计算,知道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通常取3.14

  7、引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两个圆先求出示一个知道直径的圆,利用公式完成练习

  第二个只知道半径,抛出问题,这个只知道半径你会求吗?得出求圆周长的另一个公式: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字母公式为C=2r然后完成计算

  2、判断题:

  1)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2)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3)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3、解决开始跑步的问题

  4、计算我们人民币1元的外周长,不知道条件怎么办?先测量然后计算

  5、拓展

  五、温故知新,总结课堂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想:

  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搜集、处理、获取、分析、解决、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关键词。这些在本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参与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当参与成了学生主动的行为时,参与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此要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里,老师能善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最初的不平衡,当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打破学生刚刚建立的平衡,进一步吸引学生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方法。

  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的问题了。在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元硬币、直尺、卷尺、系线的小球、计算器、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媒体显示:唐老鸭与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唐老鸭、米老鼠所跑的跑线,讨论、回答问题。

  (1)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

  3、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

  梳理筛选形成学习目标:①什么叫做圆的周长?②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④圆的周长怎样计算?⑤圆的周长计算有什么用处?

  [设想: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参与形成学习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实际感知圆的周长。

  让学生拿出各自圆片学具,边摸边说圆的周长;同桌之间相互边指边说。

  2、明确圆周长的意义。

  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概括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媒体显示一个圆,并闪动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是一条什么线?

  (2)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

  (3)什么叫做圆的周长?

  学生讨论互补,概括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显示字幕)

  [设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1-12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2-31

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01-14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09-28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教案08-26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4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2-05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圆的周长》01-27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