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12-30 08:30:46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活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合集15篇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1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活动内容,经历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玩具汽车(不同方位的图形)、一幅雪花图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简笔画、动画图片一组。

  五、学具准备:

  白纸、剪刀、彩笔、动物图片一组

  六、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对称的知识?

  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指明进行补充。明确所学的主要知识点:轴对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

  找准位置:

  出示一辆汽车玩具和从“前、后、左、右、上”观察到的图形

  出示表示方向的词语“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

  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每一个形状,选择观察的位置

  同位两人相互判断对错

  个人操作:

  1、“我会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图案)

  现在利用我们学过的对称的有关知识,思考如何才能既简便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课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图形和形状,自己设计、剪出一朵美丽的雪花。

  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说出知识依据。

  那么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内容?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体进行课堂评价

  同位合作:

  1、“我能画”(出示一幅简笔画)

  根据小房子在水里的倒影,你们能够画出它在陆地上的样子吗?

  2、学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级绘画展评:

  指明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那些地方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组探索:

  1、“我能做”(出示一组不同的动画图片)

  根据要求贴图画:

  小猫的左手拿着一支笔。

  小猴的右手里有一个桃子。

  小狗左脚的鞋子有一个洞。

  小猪的右边有一把钥匙。

  学生根据要求,把每一个小动物的画像补充完整。

  2、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指名让学生自愿选择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

  快乐舞蹈:

  播放一块欢快的音乐,师生一起面对镜子做舞蹈动作。

  根据教师的口令,边做边观察镜子中的“你”是如何做的?

  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口令,才能让镜子中的“你”听从你的指挥?

  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如何?(小组之间说一说)

  反思: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3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

  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长

  宽

  长

  宽

  长

  宽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

  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会正确的读、写小数。

  4、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学法:

  教师指导点播、精讲。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多练习。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展教学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出示课件)文具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好的,请同学们把这些文具按价格分成两类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自己的分类。

  书包:45元。

  钢笔:3.50元

  剪刀:12元

  橡皮:0.20元

  彩笔:3元

  曲别针:0.15元

  3、引入课题

  象3.50、0.20、0.15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小点叫做小数点,(板书3.50、0.20、0.1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小数

  1、试读小数

  师:生活中处处有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请大家读一读屏幕上的商品价格

  教师提问: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让学生完成屏幕上填括号。

  总结:小数的读法。(结合板书的小数学生再读)

  2、你还在那里见过小数?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

  3、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小数知识,大家想了解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搜集的小数知识图)

  4、小结:看来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用小数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质量和长度等。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1、汇报自己的.身高

  学生汇报后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单位,如果我们只想让自己的身高用米做单位,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现在同学们可以自己自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2、自学提示

  (1)仔细阅读课本89页上的例1,想一想,用你学过的知识写出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的数。

  (2)你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说说,并想办法解决。

  (3)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做一做,填一填,完成课本中的括号内容。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

  板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7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7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8米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是3分米)

  6、出示89页做一做,让学生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四、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1、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做完后师生交流

  2、试一试我能行

  学生口答,师生肯定

  五、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并且会读小数,知道了小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掌握更多的小数知识。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 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实际运用。

  【教具准备】

  蓝球

  【学具准备】

  表格。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 答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知识?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59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出示P59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 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 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通过复习旧知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理解,并能掌握其的实用性。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8

  教学目标:

  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⒈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⒉量一量

  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⑷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汇报结果。

  ⒋试一试

  媒体出示燕子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⒌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

  (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⒎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 情感目标: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主题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棒棒”假日小队的同学们来到郊外开展了一次野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们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回答。(同学们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烧烤食物,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洗菜,还有的给小鸟做窝。) 板书:搭帐篷 烧烤食物 钓鱼 洗菜 做鸟窝

  二、引导观察,体会方法

  1.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参加活动的队员们已经把毛巾晾晒起来,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课件演示:晾晒毛巾的六个架子突出,其余场景虚化。 (有的学生可能是数出每个帐篷里住12人,教师引导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吗?)板书:2×6=12。

  (2)教师提问:根据搭帐篷小组队员们的活动,你还能提出什问题?怎样解决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3个帐篷一共住多少人? 教师指导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追问:你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可能说出以下解法。

  解法一:每个架子上有6条毛巾,有6个架子,一共住了6×6=36人。

  解法二:每个帐篷住12人,有3个帐篷,一共住了12+12+12=36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参加活动的同学晾晒的毛巾,就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用各种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参观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新发现?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教师提问:选择你喜欢的活动项目,仔细观察,和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再想一想,别人提出的问题你能帮助解答吗?比一比,哪组同学合作提出的问题最多,解决的办法最好。

  2.各小组选择有关活动,在组长带领下,互相提问,开展讨论,解答说理。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各组活动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汇报交流,应用拓展

  1.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补充。汇报的内容有时是无序的,教师通过以下有机的设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表达。 我提出的问题是( ),发现( )条件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说列式解答的'过程及理由,教师板书相关解法。

  (1)烧烤活动。

  ①学生可能提出:参加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17人) 根据图意,学生可能列出4×4+1、3×4+5等不同算式,只要能说出道理,教师都予以鼓励。

  ②学生可能提出:烧烤中拿着棒子的有多少人?(4×3+3=15)教师提出:你是怎样想的?

  (2)洗菜活动。

  ①学生可能得出:在河边洗菜的一共有多少人?(在河边洗菜有3组,每组有2人,2×3=6)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个菜篮子?(每组有4个菜篮子,一共有3组,3×4=12) 3)给小鸟做窝。

  ①学生可能提出:一共做了多少个鸟窝?(每棵树放2个鸟窝,有5棵树,2×5=10)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3)钓鱼。

  ①学生可能提出:扛鱼竿的小朋友钓了多少条鱼?(左边的小朋友说:“我钓了4条鱼。”扛鱼竿的小朋友说:“我钓的鱼和你同样多。”可见扛鱼竿的小朋友也钓了4条鱼)

  ②学生可能提出:两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4+4=8或4×2=8) 教师对于能够根据对话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及时小结:我们可以从画面中找到条件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对话知道解决问题的条件。

  3.总结延伸。 今天,同学们参与了“棒棒”假日小队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队日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真棒!回忆一下,我们中队开展过哪些队日活动,在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能不能也提出几个问题,我们一块儿来解答。(学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合作意识。

  2、渗透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的思想教育。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一个、每生一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生日蛋糕。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老师带这个蛋糕来干什么吗?今天我们来过一个集体生日,怎么样?

  2、学生齐唱生日快乐歌。

  3、过渡:照理,唱完生日歌就该吃蛋糕了,可今天这蛋糕暂时还不能切,老师遇到了一些与生日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被设置为一、二、三、四个难关,如果同学们能协助老师顺利闯过这四关,我们再来高高兴兴地分蛋糕吃,怎么样?

  二、闯关活动。

  第一关:猜一猜。

  1、有几位小朋友听说我们在过集体生日,也赶来凑热闹,让我们来了解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

  2、课件出示第22页四幅图及声音。

  3、你知道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先独立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4、反馈:结合学生的.回答复习大月、小月、季度、闰年等知识。

  5、你能模仿刚才的几位同学,把自己的生日编成一道题让其他同学也来猜猜你的生日吗?

  6、指名交流,猜一猜。

  7、小结:第一关顺利通过。

  第二关:问一问。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班中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份,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那么,到底几个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份,几个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呢?我们不知道,下面我们就通过问一问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的生日分布情况,请各组组长组织组内的同学依次报生日,填好统计表。

  2、各组活动。

  3、交流汇总,师完成汇总后的统计表。

  4、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汇总数据完成第23页的条形统计图吗?

  5、反馈评议。

  6、你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提出哪些问题呢?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7、小结:顺利闯过第二关。

  第三关:算一算。

  1、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数据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并填入下表。

  季 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 数

  2、反馈校对,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再次明确季度的含义。

  3、小结:顺利闯过第三关。

  第四关:小小设计师。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年历上圈出来,并说说准备怎样为爸爸妈妈过生日。

  三、在《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吃蛋糕。

  教后感: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的:

  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这节课就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在教室内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测量

  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

  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 1,不满5厘米的舍去。

  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

  4.组织交流讨论

  (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

  (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

  三、室外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室内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1.小组活动

  活动一:选择相距30米左右的两个物体,先用步测的方法测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段距离,看看步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多少?

  活动二:选择10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实际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

  活动三: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2.组织交流讨论

  用目测、步测和工具测量距离时,应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准确?

  四、评价体验,活动小结

  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然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小结,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

  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

  每小组写一份本次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测量项目、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测量结果比较、分析等。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12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50~51页的内容。

  2.本活动是以游戏的形式探讨可能性的大小。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实践活动的顺序和过程。首先让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组合的知识确定掷两个骰子所得的两个数的和的范围,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接下来,通过游戏探讨可能性的大小,分四个层次。第一步,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对游戏结果进行猜想。第二步,示范游戏。第三步,小组内开展游戏,进一步验证。第四步,通过前面的试验和统计结果进一步探究奥秘。

  3.本节课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组合中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通过与老师比赛的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备已学知识

  可能性的大小

  物体的多少决定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反之,通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也可以判断物体的多少。

  组合

  可以用连线、列表、图示等方法找事物的组合。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组合、找规律、可能性、统计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想、试验、验证的过程,初步渗透比较、归纳、概率、统计以及有序思考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2.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信心。

  2.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备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道理。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备知识讲解

  活动内容 通过掷骰子游戏,明确为什么两个骰子出现数字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活动用品 两个相同的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记录本、笔。

  活动过程

  活动一 探究同时掷两个骰子可能出现的数字和情况

  1.猜测两个骰子可能出现的数字和情况

  (1)两个骰子出现的数字和不可能是1。

  (2)两个骰子出现的数字和可能是2或3。

  (3)两个骰子出现的数字和不可能是1或3。

  2.实际投掷,并列表格记录两个骰子可能出现的数字和的所有情况

  (1)找出两个骰子数字和的方法。

  运用组合的方法找出两个骰子的各种组合,计算出各种组合的数字和。

  (2)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试验结果。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13

  [教材简析]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用加和减(一)、(二)中学习的口算解决假日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是学习本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也是对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与巩固,并且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在场景图中安排了表演文艺节目、拍照、浇树、拾废电池等内容。每幅图都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前三幅根据图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对话以及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之后,还可尝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在拾废电池这项活动中,教材只给了三名学生拾的节数,把问题留给学生提。可见,假日小队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教材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假日小队活动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已经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你喜欢吗?你参加了哪些活动?

  学生谈体会,教师赞许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春蕾小学也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我们一起去参观,高兴吗?

  出示课题假日小队。

  [评: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很有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整体感知。

  提问:观察假日小队的场景图,你看到春蕾小学的同学在假日里开展了哪些活动?

  在学生回答后板书:表演节目、拍照、浇树、收集废电池。

  2.表演节目。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一)。

  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分析题意,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这些问题,再分组解决。在分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善于思考、乐于合作,顺利解决了问题,真棒!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二)以及部分文字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并让学生体会这是第19个节目就是连同这个节目在内共演了19个。提问:你能根据这句话提出哪些问题?怎样回答?(分组学习,再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大胆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3.拍照。

  出示拍照情境图以及文字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提问:根据这两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接着出示问题: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

  提问: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到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汇报交流情况。

  表扬: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是聪明的孩子

  4.浇树。

  出示浇树场景图,再相应出示对话和问题:一共有35棵小树苗,还有8棵树苗没有浇,已经浇了多少棵?

  提问: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集体交流。

  5.收集废电池。

  出示收集废电池情境图以及三个女孩的对话。让学生给这三个女孩分别取名字。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会解答吗?先想一想,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是智慧小博士。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呢

  [评:这一环节注重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小组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适时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欢乐。]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谈话:我们也开展了假日小队的活动,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问题?

  每个小组发一张活动统计表:

  参加跳绳比赛的有12人

  参加迎面接力的有31人

  参加拔河比赛的有20人

  学生A收集了27张图片

  学生B收集了9张图片

  学生C收集了30张图片

  学生分组学习,根据活动统计表,提出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自己解答。比一比,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解答也正确,评出冠军组。

  谈话:想一想,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正确解答。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评:把学习数学再一次和学生熟悉的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数学,并使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竞赛形式的小组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小组内的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领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总结

  谈话:今天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快乐。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先说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再说给老师听一听。

  [评: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愉快。让学生自己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起到巩固、深化、总结的作用。]

  [总评]

  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 把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2. 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熟悉的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眼光;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4. 教师的评价适时、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14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负数(一)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p1—3;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

  一张联系纸、一个信封、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图片2: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

  师: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3: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师:和南京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

  6、练一练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练一练(p6的1、2两题)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练一练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p6第3题。

  3、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15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不仅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而且理解了三位数加减法的算理。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当学生明确题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不再过多地讲解,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三位数连加的计算,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2.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良好品质。

  由于三位数连加数目较大,步骤较多,有时还会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同时应对这么多的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不刻意追求计算速度,适时提醒学生在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耐心细致地计算,力求计算准确。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游戏,导入新课

  小游戏:找邻居。

  (1)找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327,213,482,194。

  (2)找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百数:203,197,517,808。

  (找出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进行比赛,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其他同学当裁判,胜利者奖励漂亮的贴纸)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这个游戏有关。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开始做“找邻居”的游戏,让学生练习找与某个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预热,为接下来的估算打好基础。

  ⊙创设情境,实践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17页情境图,请学生独立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师:图中呈现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1:三年级的'捐书情况是:三(1)班118本,三(2)班104本,三(3)班95本。

  生2:四年级的捐书情况是:四(1)班103本,四(2)班109本,四(3)班98本。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1: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2: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3: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2.尝试估算,探究估算方法。

  师:你能看出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吗?说说你的想法。

  (1)学生尝试独立估算,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2)集体交流估算结果及估算方法。

  预设

  生1:我是先把相对应的班级逐一比较,再看比较后的数据。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总体来看三年级比四年级多捐了7本书。

  生2:我是把各班捐书的数量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看成几百几十数再相加,三年级120+100+100=320,四年级100+110+100=310,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估算初步确定是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接下来我们要仔细算一算,用准确的数据来说明到底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3.解决问题: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求三年级学生一共捐书多少本,应该怎样列算式。

  生:118+104+95。

  师:你们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12-04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热】01-14

【热】小学数学活动教案01-14

【荐】小学数学活动教案01-14

【热门】小学数学活动教案01-14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荐】01-14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热门】02-02

【推荐】小学数学活动教案02-02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推荐】02-02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精】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