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

时间:2024-05-22 12:34:48 海洁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精选7篇)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5页例1、练一练,第76页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做练习十二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75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   (2/5+3/5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三、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共同评议。

  提问: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认为要注决些什么?

  指出: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先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例如第一小题,分数乘除法连在一起,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一次约分,同时计算;再如第二小题,分数连加时可以同时通分。

  四、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哪里用了简便算法,分别是怎样想的。

  小结:简便 运算主要应观察算式的特点,看能不能运用运算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有些题目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计算,要先算一步或几步才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简便计算,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能不能用简便计算。

  五、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每道题是哪里用了简便计算,依据是什么?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的一些简单特点。

  2、认识对称轴,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利用对称的性质完成对称图形的绘制。

  能力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够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5、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感知对称,识别对称图形。教学难点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彩纸;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多媒体播放故事)

  2、小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 探究新知,认识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2、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看出来的。)小朋友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3、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可以将它们对折)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形,请打开老师给你们的信封,拿出这些图片,亲自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蜻蜓、树叶左右形状一样)你们对折过后,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课题:像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图形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多媒体展示对称图形)欣赏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你觉得这些图形怎么样呀?

  三、认识对称轴,找、画对称轴。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手中的`作品,打开,你发现了什么?(纸的中间的一条折痕)你们知道数学家们给这条线取个什么名字吗?这条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2、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请你摸一摸你的图形的对称轴,看一看,再用虚线把它画出来。

  3、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4、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可真多呀,你能用剪刀剪一个对称图形吗?请同方的同学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谁来说一说,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5、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你想剪什么?说一说吧。试一试吧,比一比谁剪的对称图形最美。剪好后把对称轴画出来,再展示在黑板上。

  四、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请同学们来找一找,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是对称图形的找出它的对称轴。(多媒体出示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都是对称图形,请你们折一折,找一找,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

  4、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朋友,想认识它们吗?它们还不好意思,把脸藏起来了一半,你们能猜出它们吗?

  五、小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把对称图形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做什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图形,小朋友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只要我们善动脑,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能用对称图形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 3

  教学内容:

  P102~10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围绕自身的生活与生活空间,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调查、统计身边的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方法与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及其在生活里的应用。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影响生存空间的一些因素,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获取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难点:搜集数据需要一段时间,搜集的数据是否准确。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图书、上网收集等)了解环境及保护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谈自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

  1.谈话导人:同学们,还记得乘坐“神舟”5号进入太空的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吗?杨利伟成功地在太空遨游了一番,并在太空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这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惟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电脑展现图片)

  这么美好的生活空间,我们人类又是怎么对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生存空间。(板书课题)

  2.交流认识:课前,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你对环境问题知道了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充分交流收集的材料(图片、文字、数据等),说说是怎么收集的。

  小结:是的,这么美好的生活空间,我们人类却不懂得珍惜和爱护,大量的采伐和大量的.垃圾……在人类对大自然不断索取的同时,大自然也对我们作出了无情的报复,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糟糕。

  其中,人口和环境就是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着手,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二、阅读相关资料——体验统计作用:

  1.读图:阅读书上第102页的两张统计图(我国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统计图和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畅谈感想:看了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话想说?

  4.小结:是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们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大家可以阅读第103页的统计图。(我国造林面积增长情况统计图和我国自然保护区增长情况统计图)

  5.交流想法:从这两幅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6.小结:我们国家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两张统计图就足以见证。然而,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但从前两张统计图来看,我们的人口、污水排放还在逐年增长,环境保护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不断努力。

  7.拓展:人口的增长、污水排放量、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等,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除了这些,你知道还有哪些因素吗?把你所知道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三、讨论统计内容——提出现实问题:

  1.选择研究主题。

  ⑴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同样能了解到有关我们生存空间的一些资料。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可能选择的项目:气温变化情况;空气质量情况;缺水情况;最近的天气情况……

  ⑵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课题。

  2.成立研究小组。

  根据各人选择的小课题,成立相应小组,每组推选组长,展开研究。

  3.确定研究方法。

  ⑴小组讨论怎样开展研究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适时指导。

  ⑵交流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分析图表。

  四、指导收集数据——加强统计策略:

  1.谈话:收集数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统计工作,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收集到这些数据?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学生的方法可能有:每天测量,在报纸或网上查资料,走访有关单位……

  4.技术指导:在收集数据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又如何克服?

  学生交流。

  说明:要按时收集数据,及时记录下数据,防止资料的流失。如果了解空气质量或气温变化情况,至少要积累十天的数据。

  五、经历统计过程——提升统计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如下的统计活动(预留两周的活动时间):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数据信息;

  3.分析、描述数据,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预测。

  六、分析、交流想法——获得统计结论:

  1.展示与交流:组织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与汇报研究成果。学生积极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建议。

  2.发起倡议:在交流的基础上,建议写一封给全校学生的关于“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的倡议书。

  七、家庭作业:完成练习与测试P63的“数学乐园(四)”。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 4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 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 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 x1=10, 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 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实验、推算、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增强其探究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受到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难点:列表有序探究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以学生认识和掌握多位数和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用法的基础上学习,由三个活动“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组成,来感受一亿这个数的大小。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但由于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安排这个综合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积少成多的思想,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视频、课件、电子秤、1元硬币、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在开始课前,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大家熟悉的广告,但是今天有些不同,要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播放香飘飘奶茶广告,学生观察)

  提问:你在广告里,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表达完整。

  总结:大家观察得真不错。重复学生所观察到的数学信息:香飘飘奶茶一年卖出3亿多杯,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

  提问:那么谁能来说说三亿是几个亿呢?(3个)

  根据我们之前学习的多位数的知识,一亿有多大呢?(学生汇报)

  根据交流结果,引导学生一起按顺序说一说,并补充PPT内容。

  PPT出示:1亿相当于(1)个亿,(10)个千万,(100)百万,(1000)个十万,(10000)个万,(100000)个千,(1000000)个百,(1000000)个十,(10000000)个一。

  谈话:可是光光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一亿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身边熟悉的事来研究它。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亿有多大》。

  二.活动感知一亿的大小

  活动一.数一数

  1.探究验证方法

  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是非常宝贵的,那就是时间,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一分一秒的消失。那数一亿本本子需要多少时间,自己猜一猜。

  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测。

  提问:大家的意见都不同,想不想来验证下数一亿本本子到底有多久呢?那怎样去验证它呢?和同桌讨论下。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方法。

  说明:(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从部分推算整体。)可以先根据数一部分本子要花多久时间,再推算数一亿本本子要花多久时间。

  提问:你觉得先数多少本子比较合适呢?

  学生交流。

  提问:发现很多同学都选择数其中的一部分,但不约而同都用了10、100这样的数,为什么不先数1本?(数据太小,不够精确)那干嘛不先数30、70这样多的本子呢?

  学生交流并汇报原因。

  2.填表推算

  谈话:那在课堂上,我们先数出100本本子要花多长时间。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老师事先请一个同学数了下一百本本子,大家看好要花多久时间。

  (播放视频,其他学生观察秒表。)

  提问:这位同学用了多久数完100本?(87秒)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把它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也就是90秒。填入表格中。

  提问:那大家现在知道了,原来啊,数100本本子要90秒,那数1000本本子呢?10000本呢?(学生汇报先填入相应的表格)那你能继续填完这张表格吗?请那同学们把这张表格填完整。填完之后和同桌说一说。

  数量/本

  100

  10000

  1000000

  100000000

  时间/秒

  3.感知数一亿本本子所用的时间

  提问:数一亿本要九千万秒,那你看到这个数据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九千万秒是多长的时间,我们就把它换成比较大的时间单位,九千万秒多少年呢?

  提问:怎么把这个时间变成多少年?(先把秒转化成分,再转化成时,再转化成天,最后转化成年)那如何转化呢?

  学生汇报如何计算。

  谈话:请大家利用计算器完成表格下的算式,来算一算九千万秒到底是多少年。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计算结果。指名板演。

  小结:原来数一亿本本子要不吃不睡数三年,现在我们同学假如是11岁,我们每天都用8个小时来数本子,可要数上大约9年,等数完要到20岁呢。

  活动二.量一量

  1.讨论研究方案: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本子,来感受了一亿有多大,你们还想通过其它方法来感受下吗?那我们就来一起通过量一量的方式来感受下。

  (出示活动探究话题:一亿枚1元硬币摞成一摞会有多高?)

  提问:你觉得可以怎么研究?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给出合理方案。

  预设:从10枚硬币摞成一摞的高度进行推算,我们可以先推算出100枚、1000枚、……100000000枚硬币的高度。

  2.出示表格

  硬币/枚

  10

  100

  10000

  1000000

  100000000

  高度/cm

  3.小组活动,完成表格。

  提示:可以像刚才一样取整厘米数,方便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表格。

  4.感受一亿枚硬币的.高度。

  谈话:30层楼的高度大约是1000米,一亿枚一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大约是30层楼高度的多少倍?你用计算器算一算吗?怎么算?

  引导:将厘米数除以进率100,转化成米,再除以100米,算一算有多少个100米。(大约是2000倍)

  说一说,你对“一亿有多大”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活动三:称一称

  1.填表推算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感受了一亿有多大。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工具,(出示天平秤),瞧瞧这是什么?用来干嘛?

  那么我们就来称日常生活最常见到的一件东西,是吃的,你们猜到是什么了吗?(出示大米)

  那我想称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可以怎么办?(称出100粒大米,再以此类推)

  谈话:那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称一称。

  (出示100粒大米中2.5克。)

  提问:你能自己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吗?同学们,请自己独立完成这张表格。

  大米/粒

  100

  10000

  1000000

  100000000

  质量/克

  汇报表格。

  2.感知一亿粒大米的重量

  提问: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约多少克粮食?

  指名列出算式。

  指导已经知道了一亿粒大米是多重,计算13亿粒大米的重量是乘13,而不是乘13亿。13亿人 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相当于13个人每人每天节约一亿粒米。

  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请同学们算一算,取近似数,保留整数。

  学生自主计算,完成表格下的算式。

  指名汇报结果。

  小结:原来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可以够一个人吃两百多年呢!

  提问:看到这些结果,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平时应该珍惜粮食节约资源,如果每天我们都能节约一点资源,日积月累,那就能节省出非常可观的数量。

  三.感受生活中的1亿

  1.谈话:一亿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能节约出1亿,就能帮助很多有困难的人。(依次出示ppt)

  (1)一亿滴水大约有3333千克,可以装这样的水车4辆,可以供缺水地区一个人用上3年。

  (2)这是一亿张纸,这是珠穆拉玛峰,猜猜他们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出示一亿张纸高大约10000米,珠穆拉玛峰高8844.4米

  那比较下,哪个更高些?

  (3)这是一亿双一次性筷子,和25000棵20年树龄的大树。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关系啊?

  揭示:造一亿双一次性筷子要用25000棵20年树龄的树,所以啊,为了明天,请别用一次性筷子。

  (4)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关于一亿的知识呢?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

  2.提问:知道了这么多生活中一亿的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谈话:生活中很多的东西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如果累计起来,就是一笔庞大的财富,节约这些资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大自然是需要我们保护的,从每一个人,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米做起。

  四.小结

  1.提问:那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布置作业:那么在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一亿有多大,自己选一个你感兴趣研究项目尝试感受一下。(出示研究项目)

  (1)口算一亿道口算要多久时间。

  (2)步行一亿步要绕学校操场多少圈(学校操场每圈400米)。

  (3)打一亿个字要花多久时间。

  【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从部分推算到整体

  数一亿本本子需要( )年。

  一亿枚一元硬币摞在一起是30层大楼的( )倍。

  13亿粒米可以让一个人吃( )年。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 6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活动,增强对环保和生态文明的意识。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环保意识,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为。

  教学准备:

  环保相关案例资料

  计算器和纸张

  小组合作分工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环境恶化的图片,如森林砍伐、水污染等,引导学生谈谈对环保的看法。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注意环保,那么环境将会怎样变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一点贡献,那么环境又会有怎样的改变呢?”

  二、新课呈现(15分钟)

  案例一:节约水资源

  讲述一个家庭通过改变用水习惯,每月节约5吨水的故事。

  让学生计算,如果一个社区有100户这样的家庭,那么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吨水?

  拓展:这些节约的`水可以供多少家庭使用一个月?(假设每户家庭每月用水量为5吨)

  案例二:减少垃圾

  讲述一个学校通过垃圾分类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每天减少50公斤垃圾的故事。

  让学生计算,如果这个学校一年有200个上学日,那么一年可以减少多少公斤垃圾?

  拓展:如果整个城市有100所这样的学校,那么一年可以减少多少公斤垃圾?

  三、小组合作(10分钟)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任务:每组选择一个与环保相关的案例(如节能、减排、绿化等),进行计算和分析。

  要求:每组需要展示他们的计算结果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环保建议。

  四、展示与讨论(10分钟)

  每组轮流上台展示他们的计算结果和分析,以及提出的环保建议。

  其他组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共同完善环保建议。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环保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以及每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

  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个与环保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写成一篇小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数学计算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环保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环保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数学与环保之间的联系,设计更多有趣的环保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 7

  教学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结合数学计算,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环保行动。

  教学准备:

  PPT或黑板

  环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数学题目卡片

  计算器(可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环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环保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引出今天的课题:我们将通过数学活动,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学习如何在生活中采取环保行动。

  二、新课讲解

  数学与能源消耗

  a. 展示一道题目: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使用5度电,那么一个拥有1000户家庭的社区每天会消耗多少电?

  b. 学生计算并回答问题。

  c.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电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d. 讲解能源的来源和产生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

  数学与垃圾分类

  a. 展示一个社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并询问学生如何将这些垃圾进行分类。

  b. 引导学生使用百分数来表示不同类型的垃圾所占的比例。

  c. 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分类减少环境污染。

  数学与节约用水

  a. 展示一道题目:如果每个家庭每天浪费1吨水,那么一个拥有1000户家庭的社区每天会浪费多少水?

  b. 学生计算并回答问题。

  c.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被浪费的水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吗?

  d. 讲解水资源的珍贵性以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活动实践

  分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动,并记录下他们的想法。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们的想法和建议,并强调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庭的能源消耗和垃圾产生情况,并尝试制定一份家庭环保计划。

  让学生记录一周内家庭的实际能源消耗和垃圾产生量,并与计划中的目标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否成功引起了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并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

  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11-28

小学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模板(通用5篇)10-12

小学语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分享12-04

小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模板(精选18篇)10-25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模板(通用19篇)11-14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模板(精选6篇)10-11

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教案模板(通用5篇)10-12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范文(通用5篇)10-12

小学四年级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通用12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