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正确说出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能够快速、准确地利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B过程与方法
1.复习6~9的.乘法口诀,为探讨本课内容做铺垫。
2.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3.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A2
教学难点:
A2
关键:C1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将口诀补充完整。
2、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引导学生说出求商的思路商的。
二、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一,收集数学信息。
2.解决问题一:56面红旗,有每串挂8面,需要挂几串?
A、根据情境提出相关问题
B、独立列式
C、探究568用除法算
D、计算56除以8
3.变换条件:有56面小旗,挂成7串,平均每串挂几面呢?
A、独立列式
B、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C、练习: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写成两道除法算式
4.解决问题二:有42颗星星,分给6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得到多少颗?
A、根据情境提出相关问题
B、独立列式让学生练习本独立完成。
5.解决问题三: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多少行?
A、根据情境提出相关问题
B、独立列式
6.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
1.送小鸟回家。除法练习题。
2.自主练习第一题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算法。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生写,师巡视,反馈)
生1:我写的乘法算式是137。
生2:我写的是114。
学生纷纷举手,欲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选择137,114,436,914等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想写一题,行不行?(板书:243)
师:114你们会算吗?请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11乘4等于44(学生无反对意见)。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乘4等于40,1乘4等于4,40加上4等于44,所以,11乘4等于44。(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我是笔算的,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1等于4,在积的个位上写4,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1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 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11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呢?(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
师:(学生跃跃欲试)那好,请你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24乘3等于92。
生2;我不同意,24乘3应该等于72。
生3:我算出来24乘3的结果是612。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学生响应)现在有三个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先请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好吗?
计算结果是612的同学:我是想,先算2乘3得6,再算4乘3得12,所以24乘3等于612。(立刻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老师,我认为612肯定是错的,因为即使是100乘3等于300,而24乘3的.积应该比300小得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612。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同意。
师:这位同学太聪明了,我们今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大致检验乘法算得对不对。计算结果是7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等于12,3乘20等于60,60加上12等于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24+24=48,48+24=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因为243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243的积。
师:你真会动脑筋,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行不行?
生:行,不过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4乘3那就太麻烦了。
师:你们认为呢?(学生都表示赞同)
该生继续回答: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个位上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笔算过程)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想243=833=89=72
师:真巧妙。
师:刚才哪位同学算出结果是92?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是想3乘4等于12,个位上写2进1,十位上2加进来的1等于3,3乘3得9,所以结果是92。
师:哦,你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3相乘,所以得9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上来的1呢?(学生争论,但说不出道理)
师:我们不妨请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说边演示):3个4根是几根?3个2捆(一捆是10根)?为什么共用7捆?(生: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以共有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上来的1,现在你们清楚了吗?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互说。)
(1) 进一步探究真理,明确算理。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计算243时居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黑板上还有3道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请你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任选2题,算一算。
教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分别讨论:
师:(指板演题)我们先看137,这位同学是笔算的,结果是91,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师:1乘7应该得7,为什么几积的十位上是9?
生1:因为7乘个位上的3得21,满20,要向十位进4。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此类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投影)
1.找准单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准备题。
(1)读题,请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老师指导学生画图。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人数后提问:谁和美术组比?怎么画?(生物组和美术组比,可以画在美术组上面。)谁和生物组比?(航模组和生物组比,应画在最上面。)
提问: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一名同学列式解答,然后订正。
(二)讲授新课
老师把准备题进行改编。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1.指导学生画图。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个量?需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量,用三条线段表示。)
提问:和准备题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了航模组人数,求美术组人数。)
老师按学生的回答,把准备题的图示进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
(3)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三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5)这个式子的等号两边相等吗?为什么?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设谁为x?(设美术组人数为x。)
老师板书:
解 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看方程提问:
(3)为什么要设美术组人数为x?
(因为只有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又和生物组比,所以设美术组为x人。)
师小结:对于含有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条件的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在两个单位1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根据题中条件,准确设定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为x。
(三)巩固练习
(投影)
先讨论以下问题,再动笔做:找出单位1,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2.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说出这个图所反映的等量关系式。
(2)师小结:这道题出现了小汽车是大汽车的4倍,而不是几分之几,但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变,解题思路也一样。
师:这道题和前两题比,前两题是不同数量相比较,这一道题是同一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画单线图分析数量关系。(老师指导画图。)
三好生4人。
学生动笔做,老师带领学生订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据题意填空:
是( )厘米。设( )为x。
果树有多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是由过去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组成的`复合题。)
这类题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确定设哪个量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解题,所以本课由分数连乘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使之转变成一道分数连除应用题,为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教案还重视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设计提问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自己解题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强化了学生的分析思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8.3 同底数幂的除法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教科书中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计算 和 这两个具体的同底数的幂的除法,到计算底数具有一般性的 ,逐步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一般性质.教师讲课时要多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运算出结果,接着,让学生自己举几个例子,再计算出结果,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同底数的幂的除法法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的获得过程,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会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了解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的意义,知道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规定的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
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一种液体每升含有1012个有害细菌,为了试验某种杀菌剂的效果,科学家们进行了实验,发现1滴杀菌剂可以杀死109个此种细菌.要将1升液体中的有害细菌全部杀死,需要这种杀菌剂多少滴?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1012÷109是怎样的一种运算呢?
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和现实世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
二、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及其应用
一起探究: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n).
(1)
(2)
(3)
(4)
[师]我们利用幂的意义,得到:
(1)
(2)
(3)
(4)
[生]从以上三个特例,可以归纳出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a÷an=a-n(,n是正整数且>n).
[生]小括号内的条件不完整.在同底数幂除法中有一个最不能忽略的问题:除数不能为0.不然这个运算性质无意义.所以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中规定这里的a不为0,记作a≠0.在前面的三个幂的运算性质中,a可取任意数或整式,所以没有此规定.
[师]很好!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很全面.所以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为:
(a≠0,、n都为正整数,且>n)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描述呢?
[生]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例]计算:
(1) (2) (3) (4)
三、探索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想一想:
10000=104, 16=24,
1000=10( ), 8=2( ),
100=10( ), 4=2( ),
10=10( ). 2=2( ).
猜一猜
1=10( ), 1=2( ),
0.1=10( ), =2( ),
0.01=10( ), =2( ),
0.001=10( ). =2( )
大家可以发现指数不是我们学过的正整数,而出现了负整数和0.
正整数幂的意义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乘,如an(n为正整数)表示n个a相乘.如果用此定义解释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显然无意义.根据“猜一猜”,大家归纳一下,如何定义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呢?
[生]由“猜一猜”得
100=1,
10-1=0.1= ,
10-2=0.01= = ,
10-3=0.001= = .
20=1
2-1= ,
2-2= = ,
2-3= = .
所以a0=1,
a-p= (p为正整数).
[师]a在这里能取0吗?
[生]a在这里不能取0.我们在得出这一结论时,保持了一个规律,幂的`值每缩小为原来的 ,指数就会减少1,因此a≠0.
[师]这一点很重要.0的0次幂,0的负整数次幂是无意义的,就如同除数为0时无意义一样.因为我们规定:a0=1(a≠0);a-p= (a≠0,p为正整数).
我们的规定合理吗?我们不妨假设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对于≤n仍然成立来说明这一规定是合理的.
例如由于103÷103=1,借助于同底数幂的除法可得103÷103=103-3=100,因此可规定100=1.一般情况则为a÷a=1(a≠0).而a÷a=a-=a0,所以a0=1(a≠0);
而a÷an= ( 因此上述规定是合理的. [例]用小数或分数表示下列各数: (1)10-3;(2)70×8-2;(3)1.6×10-4. 解:(1)10-3= = =0.001; (2)70×8-2=1× = ; (3)1.6×10?-4=1.6× =1.6×0.0001=0.00016. 四、课时小结 [师]这一节课收获真不小,大家可以谈一谈. [生]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指数还有负整数和0指数,而且还了解了它们的定义:a0=1(a≠0),a-p= (a≠0,p为正整数). [生]这节课还学习了同底数幂的除法:a÷an=a-n(a≠0,,n为正整数,>n),但学习了负整数和0指数幂之后,>n的条件可以不要,因为≤n时,这个性质也成立. [生]我特别注意了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几个性质,都有一个条件a≠0,它是由除数不为0引出的,我觉得这个条件很重要. [师]同学们收获确实不小,祝贺你们! 五、课后作业 课本 A组3、4,B组2、3 六、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教材第七册P109—110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 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教学目标: 1. 通过十个十个数,认识百的组成,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方法。 2. 通过百数图,掌握百以内整十数的加减法。 3.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认识与掌握百的分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百的`组成,掌握百以内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百数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媒体演示装面包,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叔叔阿姨是如何装面包的。 2. 出示10袋面包,问学生:一共有几个面包?你是怎么数的? 3. 引导学生概括:10个十是1个百。 板书:10个十是1个百。 4. 追问:谁知道100里面有几个十? 5. 讨论:如何把100这个数放到数位表中呢? 二、展开 出示百数图: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点吗? 让学生观察百数图,讨论自己的数法,并交流。 完成右边的练习,并一起朗读。 三、深入 1. 在百数图上我们还可以做加减法呢。 2. 用教学软件“百数图” 依次演示。 3. 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做这些题目? (学生可能会说1个十加1个十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或者因为1+1=2,所以10+10=20) 4. 在小组内交流:50+10=?50+20=?50+30=?50+40=? 5. 出示:40-10=?50-20=?70-40=?30-20=?90-50=? 让学生自己讨论出解决这些题目的方法,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6. 小结:这些数都是整十数,我们通过自己动脑筋学会了整十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 7.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第4题,比一比谁计算的正确率最高。 做完后,和你的小伙伴互相检查,并说说计算时你是怎么想的? 8. 完成第5题前面3栏,要求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每一小组全对并且最快的小朋友可以做小老师检查自己小组其他小朋友的完成情况。 9. 第5题的后面2栏,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中各部分的变化,然后自己再试试看怎么继续编下去。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们进行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都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一、复习利息、成数等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提问:同学们准备用自己的存款做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及时表扬那些准备用自己存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学生,适时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2.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的意义是什么? 利息是怎样计算的? 让几名学生回答.然后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用幻灯显示,请学生齐读一遍。板书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做整理和复习第4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对两个问题加以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3、4题。 把全体学生分或两组.一组做第3题,另一组做第4题,答案直接写在课堂练习 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中间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 1.做整理和复习第3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引导学生在题中找出本金、利率、时间 各是多少。) 计算利息的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公式。)。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无需用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计算利息。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许多小朋友都像小英一样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可以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献一份爱心。 3.做练习三的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购买建设债券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另一种方式,和储蓄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储蓄。 抽取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所以在求出利息以后,不要忘记把本金加上。 4.做整理和复习第5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一成五是多少? 这道题里单位1是谁?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更简便?(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 分别请两名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进行解答,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5.做练习三的第5题。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1、 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第62页例题以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画出它的对称轴。通过折和画再次体会什么是对称轴以及它的位置。学生对折长方形会出现两种折法,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不会有困难。例题两次安排学生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第一次沿着自己对折的长方形纸的折痕画,只画出1条对称轴。第二次在长方形上画,要画出2条对称轴。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的含义,它是对折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二是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一条短线、一个圆点,一条短线、一个圆点 试一试继续用折、画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由于对折正方形的方法比对折长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比长方形多。如果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学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应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 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折图形、画对称轴。教材把6个图形既画在方格纸上,又画在第119页里,要求这道题分两步完成。先剪下第119页里的图形,折一折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步能加强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理解。然后认一认方格纸上的6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让学生又一次辨认图形和确认对称轴的位置。在教学第4题时,可以告诉学生这4个图形分别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这些名称有助于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图形是正几边形,它就有几条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第64页例题教学把简单图形连续平移两次,教学过程设计成两段: 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位置,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方格纸上的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难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竖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达也容易操作。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怎样把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这个问题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经历上述体验过程。第二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亭子图连续平移两次,使它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至于先向右再向下平移还是先向下再向右平移都是可以的。 想想做做第3题的三幅图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曾经在四年级(上册)里教过,学生能够看懂这些图的意思。现在让他们从平移的视角解释现象: 三角尺沿直尺在平移,画出的两条直线平行。从而充实对平行线的体会,并增加了平移多少距离的知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本单元教学把平面图形旋转90,这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为此,教材作了十分细致的考虑和安排。 (1) 首先认识旋转的方向。第66页上面的一道例题以公路收费站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照片展现了转杆两次旋转的方向不同,让学生首次感知旋转是有方向的。联系钟面上时针的旋转方向,讲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想想做做第1题继续利用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钟面的时针等实例巩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例题和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加一些练习,如下面的线段绕它的哪一个端点各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又如把线段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线段到了什么位置?绕B点旋转呢? (2) 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尺,体会图形的'旋转。第66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有两个特点: 一是把实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尺;二是三角尺旋转方向是开放的,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都可以。这样设计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旋转实物比画图形容易,在旋转三角尺时能体会到实物的旋转是整体进行的,它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直角顶点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就旋转了90;其次是可以比较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与逆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是不同的。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五点: 一是为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张足够大的方格纸,要求三角尺在旋转前、后都能完全放在方格纸上;二是要帮助学生领会绕A点旋转90这个要求的意思,并自己选择旋转的方向;三是在旋转前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两条直角边分别对齐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直角顶点对齐方格纸的交点,还要在方格纸上沿三角尺的边画出它的图形,便于和旋转后的三角尺进行比较;四是旋转以后要分别看一看两条直角边原来在哪里,现在在哪里,是不是都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是不是也旋转了90;五是想一想,如果不是旋转三角尺,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应该怎样画图。 (3)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想想做做第2题旋转小旗图和长方形,题目的要求是做一做,画一画,为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要求的学习过程: 空间想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小旗图和长方形;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面小旗和一个长方形,按旋转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第3题有助于巩固平面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每组都有两个图形,而且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完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 先看图想一想、说一说,把哪一个图形、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就能使同组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每组各做一个同样的图形去转一转、拼一拼,验证刚才的想法是不是正确。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小学数学教案 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