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
图形的'缩小与放大。
教学难点:
图形放缩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小红一家外出旅游,照了许多照片,小红把几张照片放大后,挂在家里,把几张照片缩小后,放在夹子里。你知道相片放大缩小的原理吗:
2.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 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①认真观察图形。
②说一说:谁画得像?
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思维过程。
④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看法:笑笑和淘气画得最象。
(2)讨论:
师: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他们的画法。
②教师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图形的长与宽的长度变化情况
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④反馈讨论结果。
(3)小结。
①由学生说说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小结:只有长与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象。
3. 完成课本画一画。
三、 探索活动
活动(1)
1. 说一说点A(2,0)中,2和0分别表示什么?
(1) 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理解。
(2) 教师明确说明,2表示列,0表示行。
2. 分别说说B(4,0),C(6,2),D(6,6)各数对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 把表示点E、F、G、H、I、J的数对填入相应的空格。
活动(2)
(1) 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2) 2X表示什么?2Y表示什么?
活动(3)
1.学生独立描点。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 观察比较,说说哪只猫长得象乐乐。
4.你知道为什么?
四、 课堂小结
说一说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关键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5-17例1以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并说出算法
二、情境创设
1、出示教材图片
2、介绍一些野生动物,随即进行爱护野生动物教育
3、活动设计
活动1——探索算法
出示第15页统计图提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自己独立思考
学习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说己的思路,着重突破“十位满十”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活动2——巩固算法
出示练习四第3题的主题图
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交流,说出算法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做一做1、2题
2、练习四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19页。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某某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一)感知分类
出示两个文具店,提问: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体验分类
教师(出示例1):小朋友们到游乐园玩,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教师: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探索记录方法
教师:能按照形状分一分并告诉大家每种气球有多少个吗?
学生分组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教师:现在请大家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但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呈现方式的特点。
2、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体会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2、题。
(1)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第(1)题。
(2)学生自己完成第(2)题。
(3)讨论:分的都是这些卡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2、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分类(超市、图书馆)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有刻度的量杯、两个长方体容器、水、石块、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先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
自主探究,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
(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
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
(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②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准确,填好报告单。
③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
(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
5、归纳实验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唐老鸭博士(电脑演示).唐老鸭博士:我是唐老鸭博士,你们看,这里是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数学王国呢?但是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你们能闯过三关,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怎么样,小朋友们,有信心闯过三关吗?那就开始吧!
2.复习铺垫.(进入第一关.)
(1)54=50+( ) 68=8+( )
:
这两道题都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成了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