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通过对比,使学生沟通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会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老师很高兴和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学习关于百分数应用的问题。你们想学么?生说想。好我们先来检验一下你们前面学过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看复习题(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68册,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要求学生口答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接着说如果老师将这道题的条件变为“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同学们想知道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板书课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复习前面的知识,引入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激情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学生跃跃 欲试急于去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学生默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3与复习题有什么异同?(两道题问题相同,条件不同。)条件不同在哪儿?引导学生多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 明白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容易掌握)
(3)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使学生明确今年增加的册数相当于原有册数的12%,现在的册数相当于原有册数的1+12%,即112%。 ,然后小组合作探讨解题方法。组长记录讨论结果。
(4)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中间去。
(5)师生共同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1
方法2
(6)教师对学生的进行补充讲解。再让学生板演在黑板上。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适时表扬鼓励。
(7)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种解答方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优。学生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
(8)比较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了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注意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幸福镇去年收粮食300万吨,今年比去年多20%,今年生产粮食多少万吨?
2、.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3、思考:如果例3改成:学校图书室现有图书1568册,比原有图书册数增加了12%,图书室原有多少册图书?(这题单位“1”的量不变,要比较的量也不变,例3单位“1”的量是已知量,这题单位“1”的量是未知量。)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迁移。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板书设计:
百分数应用题(三)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1400+1400×12% 1400×(1+12%)
=1400+168 =1400×112%
=1568 (册) =1568 (册)
答:现在图书室有1568册图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测量毫米的认识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说明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例题从原义务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材仍保留了原义务教材这部分口算内容,并把它安排在笔算之前教学。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教材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两段编排:①商是一位数。主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突出基本的试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②商两位数。让学生将除的过程、试商方法迁移至此。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中,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之后,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口算
600÷627÷3240÷8160÷4
2、笔算
3)99)37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626
2)522)52
524
012
12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习反馈P20做一做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
1□□□
4)486)84
4□
00
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P20做一做2
3.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4111
2)686)965)60
6865
061
6
五、全课总结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口算及估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精神;●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1:用课件出示如下几题,学生抢答(开始上课,抢答题目,用于调动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绪)。
180÷30=420÷60=240÷80=
183÷30≈420÷59≈240÷77≈
2.()里最大能填几?
40×()<31690×()<64320×()<165
30×()<28250×()<40880×()<505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出示如下几题:
22405174
师:选一题,说产笔算的方法
师强调以下几项注意点:
①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呈现问题(课件出示例5情景图)
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描述例5第(1)题。
2.请学生思考,根据条件,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组成多少组?”的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576÷18=________(组)
师板书18
3.组织学生讨论小精灵的问题:“先算18除什么数?”“商怎样写?”学生可以独立尝试计算,也可以讨论交流。
4.请学生汇报尝试及讨论的结果,注重学生“说”,即说一说笔算过程。
5.出示例5第(2)题,如何解决“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930÷31=________(节)
6.讨论这题中新出现的问题,除到十位余下数是〇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弄明白高个位应该写〇的道理(师引导)。
7.讨论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笔算方法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异同。
8.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练习十六第2题,请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自已试商及完成本题的方法,在班级里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题和第8题
五、总结
1.小组讨论怎样笔算?
2.师强调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中的几个要点:
①试商②商的书写位置③余数比除数小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除法是两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
2.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3.在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投影.口算卡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1)口算
28×20 42×7 15×30 18×100 4×7+1 32×10 15×60 63×7 26×20 8×2+4
(2)计算
644÷7 644÷4
学生计算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比较两题的不同点(投影出示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猜想引入
(1)以前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商有什么特点?(商是一位数)
(2)结合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猜想: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也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3)揭示课题
(4)猜想较完整的计算法则.问:除法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应该是怎样的?
3.验证猜想,探索法则。
(1)提出问题.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猜想-验证)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算理。
3.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 )个十和( )十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8.
(1)课件演示:妈妈买了3排的乐百氏饮料,每排10瓶,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 2=32
提问:30 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十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提问:2个一加3个十共是多少?
2.练习: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 6 30 7 60 9 20 8 6 50 7 30 9 60 8 20
(2)90 8 20 3 50 9 70 6 98-8 23-3 59-9 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 6,背面写6 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30 8= 77-7= 70 2=
9 20= 10 5= 28-8=
65-5= 3 20= 90 9=
教学反思:
在执教这一节的前一天,我给同学们留下了准备一百根小棒的任务,就是这个准备的过程中,我们的班级微信群里热闹了起来,有的家长在群里晒出准备的小棒,并注明这是冒雨买来的;有的家长晒出了自己用一次性筷子做出来的小棒,还有一位家长晒出一堆凌乱的枝条,这让我不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她又晒了一张照片,已经是整齐的十捆小棒了,我借机称赞这位家长的用心,大家也跟着称赞,后来,还有的家长在群里说有多余的小棒,谁若没有可以第二天找自己的孩子借用。第二天课前,我把这份家长的爱讲给同学们听,并请同学们用这份带着爱的小棒展开学习,果然,效果极佳,同学们在摆小棒时是那样认真,她们的学习是那样幸福。数学与爱就在一起,对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
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2.深化理解
提问:①什么是互为倒数?
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②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3.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师设疑: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①出示例题
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四、训练、深化
1.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出示课件一下载)
2.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出示课件二下载)
3.判断
①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②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③0没有倒数。()
4.提高
会填了吗?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六、课后作业
练习六2、3
七、板书设计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书P48到50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用分析法分析,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P48先出示(1),练习后说说分析过程
板书:鸭的只数-鸡的只数=鸭比鸡多的只数
2、改变上题,学生自己写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反馈
3、P48练3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时说出数量关系式:
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人数
●变式练习
1、滨海小学三年级有学生42人,四年级有8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请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2、少年宫有合唱队员60人,舞蹈队员42人。合唱队员比舞蹈队员多多少人?
先口答。再将“合唱队员60人”改变,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综合练习
1、P48练5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解答。
2、P49练8指名说说。
(二)
●基本练习
1、P49练10(1)出示后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写出基本数量关系式:第二小组平均每人-第一小组平均每人=?
2、P49练10(2)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说说基本数量关系式
●综合练习
1、P50练11、12、13先练习,后反馈比较基本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
2、P50练14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3、P50练15,先补充,再计算。反馈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七篇05-26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七篇03-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七篇03-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七篇03-02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七篇04-23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七篇03-1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八篇04-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8篇03-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五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