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二)]
⊙回顾与整理
1.构建比例知识网。
通过课前的复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我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生2:我知道了解比例的方法。
生3:我掌握了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4:我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且能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生5:我了解了比与比例的区别以及正、反比例的区别。
……
2.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明确:
①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都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②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看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外项之积。
3.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关系式:=k(一定)
(2)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关系式:x×y=k(一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技能,发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体验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面值及人民币的单位
教学难点:
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准备:
1元以内的纸币、硬币若干;铅笔、橡皮、尺子、羽毛球、邮票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谈话: 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钱)
对了,钱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名称。美国的钱叫做美元,英国的钱叫做英镑,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吗?(人民币)
揭题: 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每人的生活里少不了人民币,每张人民币面值大小不一,有几元的,有几角的,有几分的。为了了解人民币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元、角、分。(板书课题)
二、 认识人民币
1、 4人小组合作: 在自己面前的小银行中拿两张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小组里说一说: 拿的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是怎样认识的?
引导: 人民币有两种,一种是纸币,一种是硬币。谁愿意向小朋友介绍一下你认识的人民币?你是怎样认识的?
2、根据教师的统一要求拿出相应的人民币。
要求: 下面请每个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币。
板书: 1元。(教师把1元纸币、硬币都贴在黑板上,纸币正面朝上)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
课件展示1元以内的纸币。归纳: 纸币上都印有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一面都印有劳动人民的头像、中国人民银行,另一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人民币是受法律保护的。小朋友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做守法的小公民呢?
3、练一练。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三、 认识进率
1、谈话: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他今天穿上了妈妈买的一件黄颜色的新衣服,放学后豆豆来到了一家玩具店。(课件展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豆豆在玩具店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
(1) 玩具店里有钢笔、计算器、练习本等
(2) 还有两个小朋友在买东西。
(3) 钢笔的价钱是5元,计算器的价钱是20元,练习本的价钱是1元等
提问: 豆豆想买1本练习本,他应该付给营业员阿姨多少钱呢?(1元)他可以怎样付1元钱?
让学生把自己的拿法展示给小朋友看,几个小朋友在讲台前站一排,可以是10个1角的、2个5角的、5个2角的、1个1元的等等。
引导: 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呢?(10角)
10角就是1元。我们来看看豆豆怎样付这1元的。
(课件展示,豆豆说:“我付10角可以吗?”)
提问: 小朋友,你们说可以吗?为什么?
(出示图)板书: 1元=10角
2、引导: 根据1元=10角,请你再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
(出示图)板书: 1角=10分(学生齐读一遍)
3、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把不同的取币方法都展示出来,并追问: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四、 简单购物
1、谈话: 老师今天开了一家小小商店,你们愿意上我这来买东西吗?开业之前我需要一些零钱,谁愿意跟我换一换零钱?
教师用1元分别和不同的学生换5角、2角、1角的零钱。
填空: 1张1元可以换( )张5角;
( )张2角可以换1张1元;
1张1元可以换( )张1角。
2、同桌互相换零钱,活动1分钟。(教师辅导)
3、引导: 换完了零钱,我的商店开张了。看一看我卖的有哪些东西?
课件呈现: 羽毛球5角,橡皮2角,美工刀9角5分,铅笔4角,自动铅笔7角,尺子3角,邮票8角。
提问: 你想买什么?
谁想买邮票?你打算怎样付这8角钱?有谁和他的付钱方法不一样?
几名学生上台买邮票,一手拿邮票,一手拿不同付法的8角钱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4、招聘营业员,学生互相购物。
谈话: 我当了经理后,想招聘一名营业员,条件是服务热情周到,而且要能算对账。其余的小朋友准备好1元人民币来买你想买的东西。
学生活动2分钟,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表扬。
5、延伸练习。
小组讨论: 1元钱可以买哪2样东西?如果买3样东西,可以怎样买?
五、 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 课后作业
1、帮助妈妈买一样东西。
2、上超市去看一看,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倒数、比的概念和计算。
复习要求:
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倒数、比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法则、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和比
1、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1)口答(课本第118页复习第1题)。
(2)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4 4× 4×0.75 4÷
(3)课本第132页练习二十七第2题中的1、2题。
2、复习倒数的意义。
(1)口答(课本第121页第3题。)
(2)下面各题做得对不对?若不对,请说明理由。
= ( )
3的倒数是 ( )
1的倒数是 ( )
的倒数是4( )
0的倒数是0( )
(3)讨论:
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3、复习比的意义。
(1) 什么叫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2) 求比值(课本第118页总复习第2题。)
(3) 思考:怎样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4) 化简比(课本第122页练习二十七第4题。)
(5) 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复习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复习分数四则计算。
怎样计算 +
怎样计算0.5+ , -0.15
怎样计算 ×
怎样计算 ÷ ,20÷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
问题:百分数、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是什么?
3、练一练。
课本第122页第5、6题。
4、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4+3=80+17=53+20=4+75=
61+8=20+52=20+35=48+50=
直接说出答案.
2.导入新课.
老师边演示边说明:老师的手里分别抓了一些花片,你知道老师哪只手抓得多一些?多多少?请你想一个办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操作:
1)同学做抓花片游戏,排一排比一比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个?
2)除排一排的方法,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看排成的花片想出从13个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用减法算。138=5.所以红花多,多5个。
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4)再抓几次比比看,谁抓得多,多多少个?(每次都要说出怎样计算花片比另一种花片多多少个)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合唱队女生有24人,男生有20人,求女生比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和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板书:2420=4
集体口答:
3)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该怎样解答.
3.老师小结:
像这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题目物品们可以用减法计算,从较大数中去掉同样多的一部分,就得到多的那一部分.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2.完成想想做做2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3.完成想想做做3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求美术组比航模组多多少人还可以怎么说?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想想像这类的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五.教学后记:通过图文结合,能让学生更直观,学得轻松.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并非让学生全部掌握,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在学了加法计算之后,让学生试着计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以促使学生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上去。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
教学目标:
(1)自己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二、说教学法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是一个好听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二)讨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研组材料 公开课说课稿 20xx.3.30 2 生:我知道了黑兔拔得多,白兔拔得少。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我想知道,两只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黑兔比白兔多拔了多少个? 生:白兔比黑兔少拔了多少个? (教师将生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这儿还有三个问题(指黑板),咱们来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怎样列算式呢? 生:36+23=?(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 师: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 36 +23 的结果,可以用小棒、算盘、练习本等。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帮助。)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第二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师:很好。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加数中个位的两个数上下要对齐,十位上的两个数也要对齐。然后再计算:个位上6+3=9,把9也写在个位上,和上面对齐,十位上3个10加2个10是5个10,5写在十位上,和上面对齐。 师:以上四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列竖式,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生A:我认为列竖式简单。 生B:我认为口算简单。
(四)探究类推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
教研组材料 公开课说课稿 20xx.3.30 3 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四个人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长汇报: 组A: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萝卜,我们的算式是36-23=13。 师:你们是怎样计算36-23的? 组A:我们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组B:我们列竖式(边写边说),先写第一个数36,再写第二个数23,6-3=3,3-2=1。 师:是3-2=1吗? 生:是3个10减2个10等于1个10。 组3: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五)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 生A:我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师:哪一点表现得很好? 生A: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而且我讲的故事很好。 生B:我认为自己表现得还可以,我也积极发言了。 生C:我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我把36+23算错了。 师: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 学生踊跃发言,都很注意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 师:在这节课中,有好多同学都表现得好,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而且把小组活动组织得很好。大部分同学也都能好好地去学习,个别同学没积极思考,老师希望你下一节课有所进步。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 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 看图列式
(1) 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 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 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 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 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 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①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两步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P24的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寻找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你们看,这些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啊!在这个游乐园里,小朋友们参加了哪些活动?
2、引导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交流数学问题: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各自发现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质疑:刚刚在小组活动时,老师发现根据两个信息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很快就解决了,可是有一些小朋友根据看木偶戏这一情境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很多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数学问题呢?一起来看看。
二、探究加、减法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看木偶戏的情境图。
谈话: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三个信息板书出来)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1)应该怎样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出来。
①22+13=35(人)②22-6=16(人)③13-6=7(人)
35-6=29(人)16+13=29(人)22+7=29(人)
④22+13-6=29(人)⑤22-6+13=29(人)
学生说每一种方法的想法。
(4)观察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了解前三种是分步列式而后两种是综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样,②和⑤想法一样。前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但想法是不同的。
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3、小结:你发现今天所解决的问题和以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三、练一练,进一步巩固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1、P6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2、P7第4题。
(出示表格)了解表格每一栏表示的意思。
求中国队的总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几题,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能在生活中寻找到这样的两步解决的数学问题来考同学吗?请把这星期寻找到的问题整理到数学银行里。
[课后反思]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课题说明: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案例: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9篇】相关文章: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06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4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五篇03-01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7篇02-28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2-28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6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4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六篇06-11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10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