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6162页。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
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设疑:草地上有五个人在玩,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请你想象一个是怎样年龄的五个人在玩?
2、揭题
二、探索新知
1、与学生一起欣赏
淘气所在班级学生的升高情况。
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2 )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
(3 )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
3、数学书61----62页
某地20xx年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等离子/台 200 250 300 450 600 300 350 400 450 650 450 300
液晶/台 400 500 550 650 800 650 700 550 800 1000 750 600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
(3)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
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
(4)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
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
改编例题后,出示
与学生一起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小练习
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
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众数不唯一,也可以没有,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可能是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
下表是华星小学五年级男女人数统计情况
班 级 5、1 5、2 5、3 5、4
男/人 24 30 28 19
女/人 23 22 22 28
(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
(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板书设计 :
身高的情况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不重复
制成统计图 不遗漏
分析数据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页的内容及第17页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掌握3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与掌握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小棒。
学具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帮助小熊一起解决“需要几个轮子”这一数学问题,大家打开课本16页,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有一个小朋友在给三轮车安装轮子。
师:大家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了吗?
生:一辆三轮车3个轮子,9辆车需要几个轮子?
二、探讨新知
1、数一数,填一填。
师:一辆车3个轮子,2辆车几个轮子?
生:2辆车6个轮子。
师:好的,下面大家就用圆片代替轮子摆一摆、数一数,看看3辆、4辆……9辆车分别需要几个轮子,并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独立摆、数、填,老师个别辅导。)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生:我是每次加3、6加3等于9、9加3等于12……
师:好办法,就是每多一辆就多了3个轮子。用连续加3的办法可以算出9辆车需要27个轮子。
2、合作学习,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
教师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问: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摆一个三角形要3根小棒。
师:一个三角形是几个3?能列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个3,1×3=3或3×1=3。
师:很好,同学们的乘法知识掌握得很不错。大家能编句口诀记住1×3=3吗?
生:一三得三。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自己编出乘法口诀。接下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两人一边摆三角形,一边说算式,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编写情况。)
3、集体交流反馈。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同桌之间合作得非常认真。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呢?
(引导学生说了算式和相对应的乘法口诀,老师可以多让一些孩子反馈,加深他们对乘法口诀的印象。)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自己编出了有关3的乘法口诀。下面,每个小朋友自己把乘法口诀读一读。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4、找规律,记忆口诀。
(1)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中交流。
(2)全班反馈。
师: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
生1:我想,如果忘记了,可以用加法算一算。
师:哦,你是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来记的`。其他小朋友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发现上下两句口诀得数相差3,我背诵的时候只要每次加3就可以了。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其他小朋友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大家试试,用××同学的方法是不是能较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给学生再次用规律记忆口诀的时间)
师: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善于观察、思考。这样,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三、巩固练习
1、口诀接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诀接龙比赛,接得又对又快的小组获胜。
2、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用口诀的情况和认真观察题目的习惯。
(可以采取同桌交流的学习形式进行反馈)
3、练一练的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后填数,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找到的规律。
四、总结
师:最后我们用今天学的3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3的表内乘法,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用口诀求积最棒。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点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点打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动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也可以借助尺子来度量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3 位置
教学要求: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学习委员。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引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师生合探
1、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2、我们如何 收集数据?
生汇报(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数学学习委员。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15减几
教学目标:
1、掌握15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5减几的计算题。
2、经历探究15减几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12-4=11-6=13-5=12-7=11-3=14-8=
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抽学生说一说13-5和12-8的具体计算过程。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11减几,13减几的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15减几。板书课题:15减几。
二、进行新课
校园一角有一块空地,学校决定给空地披上绿荫,因此全校同学响应号召,都去植树,瞧,这边有4个小朋友正在植树。(出示课件例2)
4个小朋友有植15棵树的任务,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完成任务没有啊?学生观察图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要植多少棵?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列出算式:15-9=
教师:同学们,开始我们学习了14减几,那么你们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15-9?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将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学,教师选取3种,板书:
因为6+9=15,所以15-9=6。
10-9=1,5+1=6
15-5=10,10-4=6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这多么的方法来计算15-9,非常好。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完成15-7、15-8中的1道题,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题,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每组出1名代表将本组的算法讲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两道题都能想一个加法算式来计算,由7+8=15,可以计算两道减法算式:15-7=8,15-8=7。
教师让同桌的一个同学说一道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说两道能用这个加法算式计算的减法算式。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里,一是借鉴前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15减几的题目。二是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从中强化想一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的方式写出15减几的算式,完成课堂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0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2-04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16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6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01-16
《对称》小学数学教案11-27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03
乘法小学数学教案07-06
面积的小学数学教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