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

时间:2022-11-10 11:27:45 高中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高中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1

  1. 你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比较端正,课堂上你也坐得比较端正。如果在学习上能够更加主动一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

  2. 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所以大家都喜欢你。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不够刻苦,有畏难情绪。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掌握知识不够牢固,思维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习成绩比上学期有一定的进步。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文娱活动。今后如果能注意分配好学习时间,各科全面发展,均衡提高,相信一定会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学生。

  3. 你性格活泼开朗,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你能与同学友爱相处,待人有礼,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大多数的时候你都能遵守纪律,偶尔会犯一些小错误。有时上课不够留心,还有些小动作,你能想办法控制自己吗?一开学老师就发现你的作业干净又整齐,你的字清秀又漂亮。但学习成绩不容乐观,需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希望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开动脑筋,遇到问题敢于请教。

  4. 你热情大方,为人豪爽,身上透露出女生少有的霸气,作为班干部,你会提醒同学们及时安静,对学习态度端正,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少了点耐心,试着把心沉下来,上课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走出你自己绚丽的人生!

  5. 学习态度端正,效率高,合理分配时间,学习生活两不误,善良热情,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与周围同学相处关系融洽。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记忆力好,自学能力较强。希望你能更主动地学习,多思,多问,多练,大胆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注意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6. 作为本班的班长,你对待班级工作能够认真负责,积极配合老师和班委工作,集体荣誉感很强,人际关系很好,待人真诚,热心帮助人,老师十分欣赏你的善良和聪明,希望在以后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所长,带领全班不仅在班级管理上有进步,而且能在学习上也能成为全班的领头雁,在下学期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7. 身为班委的你,对工作认真负责,以身作则,性格和善,与同学关系融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太张扬的你显得稳重和踏实,在学习上,你认真听课,及时完成各科作业,但是我总觉得你的学习还不够主动,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若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应该稳定在班级前五名啊!加油!

  8. 你是个懂礼貌明事理的`孩子,你能严格遵守班级纪律,热爱集体,对待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课下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你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若能做到学习时心无旁骛就好了,掌握知识也不够牢固,思维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老师相信你会在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9. 你为人热情大方,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你为人正直诚恳,尊敬老师,关心班集体,待人有礼,能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有集体荣誉感,乐于为集体做事。学习刻苦,成绩有所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今后如果能注意分配好学习时间,各科全面发展,均衡提高,相信一定会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学生。

  10. 记得和你说过,你是个太聪明的孩子,你反应敏捷,活泼灵动。但是做学问是需要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去钻研的,容不得卖弄小聪明和半点顽皮话。要知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望你下学期重新抖擞精神早日进入状态,不辜负关爱你的人对你的殷殷期盼。

高中数学教案2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4、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及随机数法的步骤,并能灵活应用相关知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内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怎样做?显然,你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饼干作为检验的样本。(为什么?)那么,应当怎样获取样本呢?

  二、探究新知

  1、统计的有关概念:总体:在统计学中,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个体:每一个考察的对象叫做个体、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统计的基本思想: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2、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叫做简单随机样本。

  下列抽样的方式是否属于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

  (1)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2)箱子里共有100个零件,从中选出10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中,从中任意取出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箱子。

  (3)从8台电脑中,不放回地随机抽取2台进行质量检查(假设8台电脑已编好号,对编号随机抽取)

  3、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

  (1)抽签法的定义。一般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思考?你认为抽签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当总体中的个体数很多时,用抽签法方便吗?例1、若已知高一(6)班总共有57人,现要抽取8位同学出来做游戏,请设计一个抽取的方法,要使得每位同学被抽到的机会相等。

  分析:可以把57位同学的学号分别写在大小,质地都相同的纸片上,折叠或揉成小球,把纸片集中在一起并充分搅拌后,在从中个抽出8张纸片,再选出纸片上的学号对应的同学即可、基本步骤:第一步: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1至N编号;第二步:准备N个号签分别标上这些编号,将号签放在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地连续取n次;第三步: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所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本。

  (2)随机数法的定义: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叫随机数表法,这里仅介绍随机数表法。怎样利用随机数表产生样本呢?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第一步,先将800袋牛奶编号,可以编为000,001,799。

  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个数,例如选出第8行第7列的数7(为了便于说明,下面摘取了附表1的第6行至第10行)。 16 22 77 94 39 49 54 43 54 82 17 37 93 23 78 84 42 17 53 31 57 24 55 06 88 77 04 74 47 67 63 01 63 78 59 16 95 55 67 19 98 10 50 71 75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57 60 86 32 44 09 47 27 96 54 49 17 46 09 62 87 35 20 96 43 84 26 34 91 64 21 76 33 50 25 83 92 12 06 76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15 51 00 13 42 99 66 02 79 54 90 52 84 77 27 08 02 73 43 28第三步,从选定的`数7开始向右读(读数的方向也可以是向左、向上、向下等),得到一个三位数785,由于785<799,说明号码785在总体内,将它取出;

  继续向右读,得到916,由于916>799,将它去掉,按照这种方法继续向右读,又取出567,199,507,依次下去,直到样本的60个号码全部取出,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容量为60的样本。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体数为N,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称这样的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五、课后作业

  P57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1、统计的有关概念

  2、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3、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1)抽签法(2)随机数表法

  4、课堂练习

高中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线性规划的概念;会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在运用建模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概念及其解法

  教学难点

  代数问题几何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1.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一:小王和小李合租了一辆小轿车外出旅游.小王驾车平均速度为每小时70公里,平均耗油量为每小时6公升;小李驾车平均速度为每小时50公里,平均耗油量为每小时4公升.现知道油箱内油量为60公升,两人驾车时间累计不能超过12小时.问小王和小李分别驾车多少时间时,行驶路程最远?

  2.探究和讨论下列问题。

  (1)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

  (2)满足不等式组①的条件的点构成的区域如何表示?

  (3)关于x、y的一个表达式z=70x+50y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4)z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5)z的最大值如何确定?

  让学生达成以下共识:小王驾车时间x和小李驾车时间y受到时间(12小时)和油量(60公升)的限制,即

  x+y≤12

  6x+4y≤60 ①

  x≥0

  y≥0

  行驶路程可以表示成关于x、y的一个表达式:z=70x+50y 由数形结合可知:经过点B(6,6)的直线所对应的z最大.

  则zmax=6×70+6×50=720

  结论:小王和小李分别驾车6小时时,行驶路程最远为720公里.

  解题反思:

  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了那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3.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

  什么是“线性规划问题”?涉及约束条件、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

  4.进一步探究线性规划问题的解。

  问题二:若小王和小李驾车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和40公里,其它条件不变,问小王和小李分别驾车多少时间时,行驶路程最远?

  要求:请你写出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作出可行域,求出最优解。

  问题三:如果把不等式组①中的两个“≤”改为“≥”,是否存在最优解?

  5.小结。

  (1)数学知识;(2)数学思想。

  6.作业。

  (1)阅读教材:P.60-63;

  (2)课后练习:教材P.65-2,3;

  (3)在自己生活中寻找一个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写出约束条件,确定目标函数,作出可行域,并求出最优解。

  《一个数列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在对一个数列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问题探究意识、知识应用意识和同伴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问题:已知{an}是首项为1,公比为 的无穷等比数列。对于数列{an},提出你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你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结论?

  研究方向提示:

  1.数列{an}是一个等比数列,可以从等比数列角度来进行研究;

  2.研究所给数列的项之间的关系;

  3.研究所给数列的子数列;

  4.研究所给数列能构造的新数列;

  5.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从函数性质角度来进行研究;

  6.研究所给数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组合数、复数、图形、实际意义等)。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部分类型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

  课堂小结:

  1.研究一个数列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2.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研究?为什么?

  课后思考题: 1.将{an}推广为一般的无穷等比数列:1,q,q2,…,qn-1,… ,上述一些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

  2.若将{an}改为等差数列:1,1+d,2+d,…,1+(n-1)d,… ,是否可以进行类比研究?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一、对“研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主要口号,即认为应当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

  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其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为“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试图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形式,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关于“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实施“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的功能目标: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数学学科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目标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会审题,会建模,会转化,会归类,会反思,会编题。

  (三)“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3. 问题的选择;

  4. 师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5.教学策略的运用。

  (五)了解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

  (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高中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高中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数学教案6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

  1、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

  ⑵圆心(0,3)半径为3

  2、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3、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4、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

  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高中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节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层次:

  (1)通过复习旧知“求导数的两个步骤”以及“平均变化率与割线斜率的关系”,解决了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后,明确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可以依据导数概念的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从圆中割线和切线的变化联系,推广到一般曲线中用割线逼近的方法直观定义切线。

  (3)依据割线与切线的变化联系,数形结合探究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几何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就是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图象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切线的斜率。即: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曲线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切线的斜率k

  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加深对导数内涵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逼近的思想方法,了解“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动手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感知发现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圆的切线和割线联系的认识,再类比探索一般曲线的情况,完善对切线的认知,感受逼近的思想,体会相切是种局部性质的本质,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3)结合分层的探究问题和分层练习,期望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尽力走在教师的前面,独立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应用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在探究过程中渗透逼近和以直代曲思想,使学生了解近似与精确间的辨证关系;通过有限来认识无限,体验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2)在教学中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题则采用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切线的新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

  难点:发现、理解及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导数的定义是什么?求导数的三个步骤是什么?求函数y=x2在x=2处的`导数.

  定义:函数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就是函数在该点处的瞬时变化率。

  求导数的步骤:

  第一步:求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第二步:求瞬时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平均变化率趋近于的确定常数就是该点导数)

  2.观察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图象,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图形中表示什么?

  生:平均变化率表示的是割线PQ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师:这就是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几何意义,

  3.瞬时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图中又表示什么呢?

  如图2-1,设曲线C是函数y=f(x)的图象,点P(x0,y0)是曲线C上一点.点Q(x0+Δx,y0+Δy)是曲线C上与点P邻近的任一点,作割线PQ,当点Q沿着曲线C无限地趋近于点P,割线PQ便无限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PT,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叫做曲线C在点P处的切线.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追问:怎样确定曲线C在点P的切线呢?因为P是给定的,根据平面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知识,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就够了.设割线PQ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切线PT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易知割线PQ的斜率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既然割线PQ的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是切线,所以割线PQ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PT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由导数的定义知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由上式可知:曲线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的斜率就是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

  C类学生回答第1题,A,B类学生回答第2题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评第3题,然后逐步引入导数的几何意义.

  二、新课

  1、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y=f(x)在点(x0,f(x0))处切线的斜率.

  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口答练习:

  (1)如果函数y=f(x)在已知点x0处的导数分别为下列情况f'(x0)=1,f'(x0)=1,f'(x0)=-1,f'(x0)=2.试求函数图像在对应点的切线的倾斜角,并说明切线各有什么特征。

  (C层学生做)

  (2)已知函数y=f(x)的图象(如图2-2),分别为以下三种情况的直线,通过观察确定函数在各点的导数.(A、B层学生做)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2、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增减?

  小结:附近:瞬时,增减:变化率,即研究函数在该点处的瞬时变化率,也就是导数。导数的正负即对应函数的增减。作出该点处的切线,可由切线的升降趋势,得切线斜率的正负即导数的正负,就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性,体会导数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的有效工具。

  同时,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在某点附近的切线的变化情况与曲线的变化情况一样,也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性。都反应了导数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的有效工具。

  例1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上有一点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该点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并由此解释函数的增减情况。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函数在定义域上任意点处的瞬时变化率都是3,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此时任意点处的切线就是直线本身,斜率就是变化率)

  3、利用导数求曲线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方程.

  例2求曲线y=x2在点M(2,4)处的切线方程.

  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y'|x=2=2×2=4.

  ∴点M(2,4)处的切线方程为y-4=4(x-2),即4x-y-4=0.

  由上例可归纳出求切线方程的两个步骤:

  (1)先求出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

  (2)根据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得切线方程为y-y0=f'(x0)(x-x0).

  提问:若在点(x0,f(x0))处切线PT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切线方程。(因为这时切线平行于y轴,而导数不存在,不能用上面方法求切线方程。根据切线定义可直接得切线方程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先由C类学生来回答,再由A,B补充.)

  例3已知曲线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上一点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1)过P点的切线的斜率;

  (2)过P点的切线的方程。

  解:(1)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y'|x=2=22=4. ∴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等于4.

  (2)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即12x-3y-16=0.

  练习:求抛物线y=x2+2在点M(2,6)处的切线方程.

  (答案:y'=2x,y'|x=2=4切线方程为4x-y-2=0).

  B类学生做题,A类学生纠错。

  三、小结

  1.导数的几何意义.(C组学生回答)

  2.利用导数求曲线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方程的步骤.

  (B组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1.求抛物线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2.求抛物线y=4x-x2在点A(4,0)和点B(2,4)处的切线的斜率,切线的方程.

  3.求曲线y=2x-x3在点(-1,-1)处的切线的倾斜角

  4.已知抛物线y=x2-4及直线y=x+2,求:(1)直线与抛物线交点的坐标; (2)抛物线在交点处的切线方程;

  (C组学生完成1,2题;B组学生完成1,2,3题;A组学生完成2,3,4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变化率问题、导数的概念”等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由于新教材未设计极限,于是我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作图,自我感受整个逼近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导数的几何意义及“以直代曲”的思想。

  本节课主要围绕着“利用函数图象直观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问题”两个教学重心展开。先回忆导数的实际意义、数值意义,由数到形,自然引出从图形的角度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然后,类比“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的研究思路,运用逼近的思想定义了曲线上某点的切线,再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思考,获得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是曲线上某点处切线的斜率”。

  完成本节课第一阶段的内容学习后,教师点明,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在研究实际问题时,某点附近的曲线可以用过此点的切线近似代替,即“以直代曲”,从而达到“以简单的对象刻画复杂对象”的目的,并通过两个例题的研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完整地体验导数与切线斜率的关系,并感受导数应用的广泛性。本节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每一个发现,总设法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后,再组织讨论,本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引导。从学生的作业看来,效果较好。

高中数学教案8

  一、预习目标

  预习《平面向量应用举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建立实际问题与向量的联系。

  二、预习内容

  阅读课本内容,整理例题,结合向量的运算,解决实际的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另外,在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例1如果不用向量的方法,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2、利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是什么?

  3、例3中,

  ⑴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⑵|F1|能等于|G|吗?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内容

  1、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向量加减法与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解决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中直线或线段的平行、垂直、相等、夹角和距离等问题。

  2、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向量运算与几何中的结论"若,则,且所在直线平行或重合"相类比,你有什么体会?

  (2)举出几个具有线性运算的几何实例。

  例1、证明: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求证:

  试用几何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D、DC边的中点,BE、BF分别与AC交于R、T两点,你能发现AR、RT、TC之间的关系吗?

  探究二:两个人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两臂夹角越小越省力。这些力的问题是怎么回事?

  例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共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作引体向上运动,两臂的夹角越小越省力。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吗?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个问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⑵|F1|能等于|G|吗?为什么?

  例4如图,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m,一艘船从A处出发到河对岸。已知船的速度|v1|=10km/h,水流的速度|v2|=2km/h,问行驶航程最短时,所用的时间是多少(精确到0。1min)?

  变式训练:两个粒子A、B从同一源发射出来,在某一时刻,它们的位移分别为,(1)写出此时粒子B相对粒子A的位移s;(2)计算s在方向上的投影。

  三、反思总结

  结合图形特点,选定正交基底,用坐标表示向量进行运算解决几何问题,体现几何问题。

  代数化的特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向量作为桥梁工具使得运算简练标致,又体现了数学的美。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平行、垂直等问题常用此法。

  本节主要研究了用向量知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掌握向量法和坐标法,以及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高中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高中数学教案10

  [核心必知]

  1、预习教材,问题导入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P6~P9,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程序框有哪些?

  提示:终端框(起止框),输入、输出框,处理框,判断框、

  (2)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些?

  提示: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

  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

  (1)程序框图

  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

  在程序框图中,一个或几个程序框的组合表示算法中的一个步骤;带有方向箭头的流程线将程序框连接起来,表示算法步骤的执行顺序、

  (2)常见的程序框、流程线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图形符号名称功能

  终端框(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输入、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处理框(执行框)赋值、计算

  判断框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流程线连接程序框

  ○连接点连接程序框图的两部分

  (3)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①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为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尽管算法千差万别,但都是由这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构成的

  ②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这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用程序框图表示为:

  [问题思考]

  (1)一个完整的程序框图一定是以起止框开始,同时又以起止框表示结束吗?

  提示:由程序框图的概念可知一个完整的程序框图一定是以起止框开始,同时又以起止框表示结束、

  (2)顺序结构是任何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吗?

  提示:根据算法基本逻辑结构可知顺序结构是任何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

  [课前反思]

  通过以上预习,必须掌握的'几个知识点:

  (1)程序框图的概念:

  (2)常见的程序框、流程线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4)顺序结构的概念及其程序框图的表示:

  问题背景:计算1×2+3×4+5×6+…+99×100。

  [思考1]能否设计一个算法,计算这个式子的值。

  提示:能。

  [思考2]能否采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述上述算法过程。

  提示:能,利用程序框图。

  [思考3]画程序框图时应遵循怎样的规则?

  名师指津:

  (1)使用标准的框图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其他程序框图的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是一个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程序框。

  (4)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5)流程线不要忘记画箭头,因为它是反映流程执行先后次序的,如果不画出箭头就难以判断各框的执行顺序。

高中数学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空间图形。“二面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B)中9.7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点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它是为了研究两个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直线和平面的知识乃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

  能力目标:(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揭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重点、难点:

  重点:“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法,在新课探究中采用问题启导、活动探究和类比发现法,在形成技能时以训练法、探究研讨法为主。

  2、教学控制与调节的措施: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教具,预计学生对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够理解,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二面角的具体求法一节课内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其放在下节课。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此外,为加强直观教学,还要预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三、学法指导

  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要注意领会化归、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会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3、会学: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学生要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从而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创新,既能解决问题,更能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氛围。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

  问题情境1、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情境2、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角?

  问题情境3、运用多媒体和身边的实例,展示我们遇到的另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板书课题)。

  通过这三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二面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问题情境4、那么,应该如何定义二面角呢?

  创设这个问题情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展开提供了空间。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角”这一概念的引入过程。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说,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结果,教师要给与积极的评价。

  问题情境5、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二面角的实例吗?通过实际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二面角的平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平面几何中可以把角理解为是一个旋转量,同样一个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平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的,也是一个旋转量。说明二面角不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平面

  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总的说来只有相交或平行两种情况,为了对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有必要来研究二面角的度量问题。

  问题情境6、二面角的大小应该怎么度量?能否转化为平面角来处理?这样就从度量二面角大小的需要上揭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产生的背景。

  2、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1)、类比。教师启发,寻找类比联想的对象。

  问题情境7、我们以前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两种空间角的定义,电脑演示以提高效率。

  问题情境8、两定义的共同点是什么?生:空间角总是转化为平面的角,并且这个角是唯一确定的。

  问题情境9、这个平面的角的顶点及两边是如何确定的?

  (2)、提出猜想:二面角的大小也可通过平面的'角来定义。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他们大胆猜想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帮助。

  问题情境10、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及两边应如何确定呢?生:顶点放在棱上,两边分别放在两个面内。这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结果。

  (3)、探索实验。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继续探索,得到定义。

  问题情境11、那么,怎样使这个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呢?师生共同探讨后发现,角的顶点确定后,要使此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只须使它的两条边在平面内唯一确定,联想到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的垂线的唯一性,由此发现二面角的大小的一种描述方法。

  (5)、自我验证: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定义。并说明定义的合理性,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并加以理论证明。

  (三)、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画法

  主要分为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用电脑《几何画板》作图。

  (四)、范例分析

  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由于时间的关系设置了一道例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概念来自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形纸片ABc,以它的高AD为折痕,折成一个1200二面角,求此时B、c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涉及二面角的计算问题,关键是找出(或作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图形的性质,最后发现可由定义找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让学生先做,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给学生板演的机会。教师讲评时强调解题规范即必须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变式训练:图中共有几个二面角?能求出它们的大小吗?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本题的变式训练也可作为课后思考题。

  题后反思:(1)解题过程中必须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是:先找(或作)——后证——再解(三角形)

  (五)、练习、小结与作业

  练习:习题9.7的第3题

  小结在复习完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空间中三种角加以比较、归纳,以促成学生建立起空间中角这一概念系统。同时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

  作业:习题9.7的第4题

  思考题:见例题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以上是我对《二面角》授课的初步设想,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数学教案12

  一、单元教学内容

  (1)算法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算法的基本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算法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中学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算法的基本概念3课时

  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结构5课时

  3、算法的基本语句2课时

  四、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输出、斌值、条件、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五、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算法的含义(2)掌握算法的基本结构(3)会用算法语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程序框图(2)变量与赋值(3)循环结构(4)算法设计

  六、单元总体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能力不是很强,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

  七、单元展开方式与特点

  1、展开方式

  自然语言→程序框图→算法语句

  2、特点

  (1)螺旋上升分层递进(2)整合渗透前呼后应(3)三线合一横向贯通(4)弹性处理多样选择

  八、单元教学过程分析

  1.算法基本概念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喝茶,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2.算法的流程图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算法和程序语言的区别;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会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3.基本算法语句教学过程分析

  经历将具体生活中问题的流程图转化为程序语言的过程,理解表示的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赋值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基本算法语句表达算法,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九、单元评价设想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对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体会集合语言准确、简洁的特征;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注学生在本章(节)及今后学习中,让学生集中学习算法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算法的基本结构、基本语句、基本思想等。算法思想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关部分,在其他相关部分还将进一步学习算法

高中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思想。

  (2)会用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简单具体问题的算法;

  (3)学习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设计。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情境导入

  电影《神枪手》中描述的凌靖是一个天生的狙击手,他百发百中,最难打的位置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是香港警察狙击手队伍的第一神枪手、作为一名狙击手,要想成功地完成一次狙击任务,一般要按步骤完成以下几步:

  第一步:观察、等待目标出现(用望远镜或瞄准镜);

  第二步:瞄准目标;

  第三步:计算(或估测)风速、距离、空气湿度、空气密度;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结果修正弹着点;

  第五步:开枪;

  第六步:迅速转移(或隐蔽)

  以上这种完成狙击任务的方法、步骤在数学上我们叫算法。

  课堂探究

  预习提升

  1、定义:算法可以理解为由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或序列能够解决一类问题。

  2、描述方式

  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形式语言(算法语言)、框图。

  3、算法的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且能重复使用;

  (2)算法过程要能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的操作,必须确切,不能含混不清,而且经过有限步后能得出结果。

  4、算法的特征

  (1)有限性:一个算法应包括有限的操作步骤,能在执行有穷的操作步骤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计算规则及相应的计算步骤必须是唯一确定的。

  (3)可行性: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基本操作,并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顺序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后续,且除了最后一步外,每一个步骤只有一个确定的后续。

  (5)不唯一性:解决同一问题的算法可以是不唯一的

  课堂典例讲练

  命题方向1对算法意义的理解

  例1、下列叙述中,

  ①植树需要运苗、挖坑、栽苗、浇水这些步骤;

  ②按顺序进行下列运算:1+1=2,2+1=3,3+1=4,…99+1=100;

  ③从青岛乘动车到济南,再从济南乘飞机到伦敦观看奥运会开幕式;

  ④3x>x+1;

  ⑤求所有能被3整除的正数,即3,6,9,12。

  能称为算法的个数为(  )

  A、2

  B、3

  C、4

  D、5

  【解析】根据算法的含义和特征:①②③都是算法;④⑤不是算法、其中④,3x>x+1不是一个明确的步骤,不符合明确性;⑤的步骤是无穷的,与算法的`有限性矛盾。

  【答案】B

  [规律总结]

  1、正确理解算法的概念及其特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针对判断语句是否是算法的问题,要看它的步骤是否是明确的和有效的,而且能在有限步骤之内解决这一问题、

  【变式训练】下列对算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__

  ①一个算法应包含有限的步骤,而不能是无限的

  ②算法可以理解为由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

  ③算法中的每一步都应当有效地执行,并得到确定的结果

  ④一个问题只能设计出一个算法

  【解析】由算法的有限性指包含的步骤是有限的故①正确;

  由算法的明确性是指每一步都是确定的故②正确;

  由算法的每一步都是确定的,且每一步都应有确定的结果故③正确;

  由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故④不正确。

  【答案】④

  命题方向2解方程(组)的算法

  例2、给出求解方程组的一个算法。

  [思路分析]解线性方程组的常用方法是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这两种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别,为了适用于解一般的线性方程组,以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我们用高斯消元法(即先将方程组化为一个三角形方程组,再通过回代方程求出方程组的解)解线性方程组、

  [规范解答]方法一:算法如下:

  第一步,①×(-2)+②,得(-2+5)y=-14+11

  即方程组可化为

  第二步,解方程③,可得y=-1,④

  第三步,将④代入①,可得2x-1=7,x=4

  第四步,输出4,-1

  方法二:算法如下:

  第一步,由①式可以得到y=7-2x,⑤

  第二步,把y=7-2x代入②,得x=4

  第三步,把x=4代入⑤,得y=-1

  第四步,输出4,-1

  [规律总结]1、本题用了2种方法求解,对于问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既要强调对“通法、通解”的理解,又要强调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2、设计算法时,经常遇到解方程(组)的问题,一般是按照数学上解方程(组)的方法进行设计,但应注意全面考虑方程解的情况,即先确定方程(组)是否有解,有解时有几个解,然后根据求解步骤设计算法步骤。

  【变式训练】

  【解】算法如下:S1,①+2×②得5x=1;③

  S2,解③得x=;

  S3,②-①×2得5y=3;④

  S4,解④得y=;

  命题方向3筛选问题的算法设计

  例3、设计一个算法,对任意3个整数a、b、c,求出其中的最小值、

  [思路分析]比较a,b比较m与c―→最小数

  [规范解答]算法步骤如下:

  1、比较a与b的大小,若a

  2、比较m与c的大小,若m

  [规律总结]求最小(大)数就是从中筛选出最小(大)的一个,筛选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保证了筛选的可行性,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从多个不同数中筛选出满足要求的一个。

  【变式训练】在下列数字序列中,写出搜索89的算法:

  21,3,0,9,15,72,89,91,93

  [解析]1、先找到序列中的第一个数m,m=21;

  2、将m与89比较,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搜索到89;

  3、如果m与89不相等,则往下执行;

  4、继续将序列中的其他数赋给m,重复第2步,直到搜索到89。

  命题方向4非数值性问题的算法

  例4、一个人带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以容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少于羚羊的数量,狼就会吃掉羚羊。

  (1)设计安全渡河的算法;

  (2)思考每一步算法所遵循的共同原则是什么?

高中数学教案14

  【课题名称】

  《等差数列》的导入

  【授课年级】

  高中二年级

  【教学重点】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维目标】

  ㈠知识目标:

  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等差数列是否是一个等差数列;

  ㈡能力目标:

  通过寻找等差数列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法,递推公式、图像法。这些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观察以下的几个数列的例子: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个5个数可以得到数列:0,5,10,15,20,()

  (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工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的数列(单位:kg)为48,53,58,63,()试问第五个级别体重多少?

  (3)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水库管理员定期放水清库以清除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即可得到一个数列:18,15.5,13,10.5,8,(),则第六个数应为多少?

  (4)10072,10144,10216,(),10360

  请同学们回答以上的四个问题

  生:第一个数列的第6项为25,第二个数列的第5个数为68,第三个数列的第6个数为5.5,第四个数列的第4个数为10288。

  师:我来问一下,你是依据什么得到了这几个数的呢?请以第二个数列为例说明一下。

  生: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我就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5个数为68.

  师:说的很好!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一下以上的四个数列,看看以上的四个数列是否有什么共同特征?请注意,是共同特征。

  生1:相邻的两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很好!那作差是否有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生2: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去前项,不能颠倒!

  师:正如生1的总结,这四个数列有共同的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叫这样的数列为等差数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推进新课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从刚才的分析,同学们应该注意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

  师:有哪个同学知道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

  生2:“从第二项起”和“同一个常数”

高中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

  幻灯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xx,xx,xx,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xx,xx,xx,xx,xx,xx,xx,xx(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xx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xxB或BxxA、

  性质:①xx(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xx(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xx,可见,集合xx,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xx,并且xx,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xx(或xx),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xx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xx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xxAxx②xxAxx③xx④Axx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xxAxx,且A≠xx,则xxA;

  (2)如果xx,xx,则xx。

  例1xx写出集合xx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xx的所有的子集是xx,xx,xx,xx,其中xx,xx,xx是xx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xx”与“xx”: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xxR,{1}xx{1,2,3}

  ②{0}与xx:{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xx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xx{0}。不能写成xx={0},xx∈{0}

  例2xx见教材P8(解略)

  例3xx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xx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xx不是xx;

  (4)xx的所有子集是xx;

  (5)如果xx且xx,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xx与xx不能同时成立、

  解:(1)xx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xx与xx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xx的所有子集是xx;

  (5)正确

  (6)不正确、当xx时,xx与xx能同时成立、

  例4xx用适当的符号(xx,xx)填空:

  (1)xx;xx;xx;

  (2)xx;xx;

  (3)xx;

  (4)设xx,xx,xx,则AxxBxxC、

  解:(1)0xx0xx;

  (2)xx=xx,xx;

  (3)xx,xx∴xx;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xx,xx)填空:

  (1)xx;xx(5)xx;

  (2)xx;xx(6)xx;

  (3)xx;xx(7)xx;

  (4)xx;xx(8)xx、

  解:(1)xx;(2)xx;(3)xx;(4)xx;(5)=;(6)xx;(7)xx;(8)xx、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xx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xx),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xx,即

  、

  A在S中的补集xx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xxS(xx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xxSA={2,4,6};

  (2)若A={0},则xxNA=N;

  (3)xx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xx表示。

  注:xx是对于给定的全集xx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xx,当xx时,xx;当xx时,则xx。

  例5xx设全集xx,xx,xx,判断xx与xx之间的关系。

  解:

  练习:见教材P10练习

  1、填空:

  xx,xx,那么xx,xx。

  解:xx,

  2、填空:

  (1)如果全集xx,那么N的补集xx;

  (2)如果全集,xx,那么xx的补集xx(xx)=xx、

  解:(1)xx;(2)xx。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五个概念(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补集、全集,其中子集、补集为重点)

  2、五条性质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xxA

  (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xxAxx(A≠Φ)

  (3)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如果xx,xx,则xx、

  (5)xxS(xxSA)=A

  3、两组易混符号:(1)“xx”与“xx”:(2){0}与

  (四)课后作业:见教材P10习题1、2

【高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必修数学教案01-07

高中必修4数学教案03-13

高中数学教案09-28

高中数学教案10-26

高中必修数学教案5篇01-08

高中必修数学教案(5篇)01-09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01-15

【热门】高中数学教案11-21

优秀高中数学教案12-05

高中数学教案【推荐】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