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时间:2024-09-26 15:14:46 赛赛 初中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精选12篇)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1

  课题:

  《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2)能根据定义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3)了解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用平行四边形描述、观察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在进行性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在对性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讨论中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在性质应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介绍四边形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指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提出问题

  (1)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教材91页章前图)

  (2)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从属关系?

  学生活动:

  (1)利用章前图寻找四边形

  (2)说说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指明学习任务,理清四边形与特殊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引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教师活动: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庭院的竹篱笆,电动伸缩门,活动衣架等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并举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以及对图片的观察和思考,归纳: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动手根据定义画出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由现实生活入手,使学生获得平行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以”外它的边角之间还有其他的关系吗?度量一下,是否和你的猜想一致?然后深入到小组中参与活动与指导

  学生活动动手画图,猜想,度量,验证,得出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教师活动: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办法是三角形全等,而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是作对角线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证明,一名同学板演

  【设计意图】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从中体会亲自动手实践学到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得体验在寻找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办法———三角形全等,一方面体会知识的前后连贯性,另一方面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讲解例题,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例1、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场地,其中一边长16米,其它三边长多少?引导学生审题

  学生活动:弄清题意,自己尝试

  教师活动:示范解题过程

  强调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达

  ①AB∥CDAD∥BC

  ②AB=CDAD=BC

  ③∠A=∠C∠B=∠D

  学生活动:生练习课后习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这是解题的关键,同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训练学生能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

  四、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

  1、通过学习,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2、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你有那些认识?

  3、在应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交流获得的知识和得到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感受探究过程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自信心。

  布置作业:教材99页第1题,第2题,第6题

  板书设计: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表示: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学具袋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有哪些?并说说你会计算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件出示)

  2、情境引入

  (一)、故事激趣

  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所以,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小羊们自己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他们认为自己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动动脑筋,帮他们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哪块草地的面积更大?(课件出示两块草地)

  (二)、学生思考、猜测

  学生在猜测中明白:必须准确的知道两个图形的面积才能进行比较。可是学生只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时点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探究新知

  (一)利用方格,初步探究

  1、以前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然后引进格子图。

  师:请你们来数一数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平方厘米,不满一小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同桌交流方法

  3、生汇报想法

  4、通过数方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

  5、小结(指图)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有某种特殊的联系呢?

  如果,我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我想得到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你认为数方格的方法怎么样?有没有合适的方格纸?那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适用于计算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师提醒大家思考:怎样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呢?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等学具,动手操作,寻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提示:刚刚有同学说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再计算它的面积,那我们要怎么剪才能使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这其实就是计算平行四边行面积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割补法。

  (板书:割补法)

  3、四人一小组,先通过自己的思考向组员介绍你研究方案;组员商议如何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方法来进行操作研究;由组长进行操作,组员协助。有困难的小组可以请老师帮忙;比一比哪组同学能快速解决问题。

  4、展示学生作品:不同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提问: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

  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那么面积公式就是S=ah

  (边说边板书)

  4、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什么公式来列式计算,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指名板书。

  (板书:S=ah=6×4=24㎡)

  (二)、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1、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43米,高20、1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填表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米,高是4米,面积是28米。()

  (2)a=5分米,h=2米,S=100平方分米。()

  4、下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吗?

  6×3=18(平方米)()

  5、下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吗?

  8×7=56(平方分米)()

  6、思考题:你有几种方法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课后小结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3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动手操作得出矩形的概念,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推导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会用定理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证明、

  3、通过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一性质能推导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感受直角三角形与矩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矩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灵活应用矩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活动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知的复习,一方面巩固就知,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一:矩形的定义

  阅读课本第17-18页,“实验与探究”,思考:什么叫做矩形?

  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下图,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自己归纳出矩形的'定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归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合作探究二:矩形的性质定理

  1、自主完成18页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实际操作回答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对性质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手中的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矩形的性质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为总结矩形的性质定理打下坚实基础

  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性质定理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合作探究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

  设矩形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那么,BE是Rt△AB中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

  (BO是Rt△ABC中斜边AC上的中线)它与AC有什么大小关系,为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图形学生很容易猜想结果,关键是从数学的角度证明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明确论证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证明,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

  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讲解:

  例1、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6㎝,求矩形对角线AC的长?

  当堂检测:

  1、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

  (A)对角相等(B)对边相等(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互相平分

  2、已知Rt△ABC中,∠ABC=900,BD是斜边AC上的中线

  (1)若BD=3㎝,则AC=㎝

  (2)若∠C=30°,AB=5㎝,则AC=㎝,BD=㎝

  3、在矩形ABCD中,若已知∠DOC=120°,AC=8㎝,求AD的长

  4、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1)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1),使AB=CD,EF=GH;

  (2)摆放成如图(2)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_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

  (3)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3)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4),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请说出你本节课的收获,与大家一块分享!

  作业:

  课本P、20第2题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方程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

  2.掌握: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头脑不僵化,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用新的方法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数学中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意教学中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反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方程时准确把握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3.疑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新的方法,学生反复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恰好余3人当裁判员,每个队有多少人?

  师:该问题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考虑好后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活动:解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

  师生共同订正,对照板演学生的做法,师问:有无不同解法?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比较两种解法.

  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索,回答问题.(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

  师:很好.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分别把这两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小学学过的.应用题可用算术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解.有时算术方法简便,有时代数方法简便,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展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使用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将会体现的越来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数课上,将把方程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当然,在开始学习方程时,还是要从简单的方程入手,即简易方程.引出课题.

  [板书]1.5简易方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谈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你能说明什么叫方程吗?

  学生活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接问:你还知道关于方程的其他概念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追问:能再具体些吗?即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后回答.(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例如方程:是方程的解,求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很好.怎样解方程呢?

  例如解方程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回答,师板书,并要求学生说出根据。

  解:第一步,(把看作一个数,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数)

  第二步(根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师:好!这是小学学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数课上,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解,还以上边这个方程为例。

  [板书]

  解:第一步看作方程两边都减去9,得

  第二步看作方程两边都除以3,得

  问:这种解法合理吗?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合理。因把代入方程,左边=右边,所以是方程的解)

  【教法说明】先复习小学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数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即培养了发散思维。正是因为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导致学生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检验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虑,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简单的方程,而后者则可以解较复杂的方程,因此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种解法,我们共同做例1。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初步培养学生方程的思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和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难点:正确地列出方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针对以往学过的一些知识,教师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等式?等式的两个性质是什么?

  (2)下列等式中x取什么数值时,等式能够成立?

  2.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在小学学习方程时,学生们已知有关方程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现在学习了等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同时板书课题:简易方程.

  二、讲授新课

  1.方程

  在等式4+x=7中,我们将字母x称为未知数,或者说是待定的数.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并板书方程定义.

  例1?(投影)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5-2x=1;(2)y=4x-1;(3)x-2y=6;(4)2x2+5x+8.

  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注意两点:

  一是已知数应包括它的符号在内;

  二是未知数的系数若是1,这个省写的1也可看作已知数.

  (本题的解答应由学生口述,教师利用投影片打出来完成)

  2.简易方程

  简易方程这一小节的前面主要是复习、归纳小学学过的有关方程的基本知识,提出了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说法,以便以后逐步讲述代数解法的优越性。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3y-1=2y;?(2)3+4x+5x2;?(3)7×8=8×7?(4)6=0.

  2.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

  (2)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3.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的数是不是它前面的方程的解: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方程与代数式,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是什么?

  (3)如何列方程?

  2.教师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应指出:

  (1)方程、等式、代数式,这三者的定义是正确区分它们的唯一标准;

  (2)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它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根据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确定的而解方程是指确定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变形过程.

  五、作业

  1.根据所给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与6的和的3倍等于21;

  (2)某数的7倍比某数大5;

  (3)某数与3的和的平方等于这数的15倍减去5;

  (4)矩形的周长是40,长比宽多10,求矩形的长与宽;

  (5)三个连续整数之和为75,求这三个数.

  2.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的数是否是它前面的方程的解:

  (3)x(x+1)=12,(x=3,x=4).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和2,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猜想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

  (2)验证猜想结论,培养学生的论证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非智力目标

  渗透从具体到抽象、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正确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和性质定理2的推论。

  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转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利用分类、特殊化的方法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复习四边形的知识。

  (1)引导学生画任意凸四边形,指出它的主要元素??顶点、边、角、对角线的性质,强调对角线的作用:将四边形分割化归为三角形来研究。

  (2)将四边形的边角按位置关系分为两类:

  教学时应结合图形,让学生识别清楚,并注意与三角形中角的对边、边的对角及第一章中的邻角相区别。

  2、教师提问:四边形中的两组对边按位置关系分为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画图回答,并出示投影片显示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关系。

  3、对比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引导学生根据叙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引出课题。

  (2)注意它与梯形的对比,及它与四边形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同时它还具有一般四边形不具备的特殊性质(个性)。

  (3)强调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同时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证明

  1、探索性质。

  启发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元素??边、角、对角线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入手,来观察、探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有的性质如下:

  (3)对角线

  ⑤对角线互相平分(性质定理3)

  教师注意解释并强调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2、利用化归的方法对性质逐一进行证明。

  (1)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很快证出性质①,④,③。

  (2)启发学生添加一条或两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割、化归为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出性质②,⑤。

  (3)写出证明过程。

  3、关于“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和距离”的教学。

  (1)利用性质定理2

  导出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①提问:在图4-14中,l1∥l2,AB∥CD,那么AB,CD的数量有何关系?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证明。

  ②引导学生用语言简练地叙述图4-14所反映的几何命题,并强调它的'作用。证题时可节省步骤,省掉判定平行四边形这一步,直接得到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③强调推论中的条件:“夹”、“平行线间”、“平行线段”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做一组辨析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这节内容分2课时。第1课时在复习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式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平行四边形在四边形体系中的地位,然后,教师应启发学生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使知识更加系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突出了第1课时的重点,同时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第2课时重点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教师注意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思想方法的概括、指导和结论的升华。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7

<title>  从不同方向看</title>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能力训练要求

  1、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知道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思想。

  3、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几何图形中呈现的数学美。

  2、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

  探索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观赏生活中的图片,引入课题

  下面的'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哪些图形?

  (设计这个活动,一方面可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复杂的图形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开启智慧

  1、操作活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

  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设法找到某一边的中点,记作点O,将上层的三角形纸片绕点O旋转180度,下层的三角形纸片保持不动,得到一个图形。(用几何画板平台展示整个过程)

  2、观察、讨论:

  (1)两张纸片拼成了怎样的图形?它是四边形吗?

  (2)这个图形中有哪些相等的角?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段?你是怎样得到的?

  (3)用简洁的语言刻画这个图形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3、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4、介绍平行四边形的书写方式及对角线的定义。

  5、请学生举出自己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

  6、学生动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表示出来。

  三、知识源于悟:

  1、做一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用一张半透明的纸复制你刚才画的平行四边形,并将复制后的四边形绕一个顶点旋转180度,你能平移该纸片,使它与你画的平行四边形ABCD重合吗?

  2、讨论:(小组交流)

  (1)通过以上活动,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2)平行四边形ABCD对边、对角分别有什么关系?能用别的方法验证你的结论吗?

  3、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四、能力的源泉:

  1、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能确定其它三个内角的度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2、变换角的度数,试一试。

  3、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五、随堂练习

  六、试一试:用平行四边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七、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桌互讲,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八、作业设计:

  必做题:习题4.1第1、2题。

  提高题:(解决问题)农民李某想发展副业致富,经考察地形后,在耕地旁边的荒地上开垦一平行四边形形状的鱼塘。能测得∠BAD=1200,量得AB=50米,AD=80米。请你帮助李某一下鱼塘的对边AD、BC之间的距离及这个鱼塘的面积。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推导,自己发现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习惯。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8

<title>  教学内容:§11</title>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矩形的概念及其特殊的性质。

  2、学会识别矩形。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矩形特殊特征与性质的探索过程。

  难点: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矩形纸张、剪刀、矩形纸板、四段木条做成的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木框。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边(),对角(),对角线()。

  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2、在平等四边形ABCD中,AE垂直于BC,E是垂足。如果∠ABE=55°,那么∠ADC与∠DAB分别等于多少度?为什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与识别。)

  学生回答:由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知,∠ADC=∠ABE=55o,∵AD//BC,∴∠ABE+∠DAB=180o,则∠DAB=180o?55o=125o

  二、引导观察。

  用四段木条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木框,将其直立在地面上轻轻地推动点D,你会发现什么?

  可以发现,角的大小改变了,但不管如何,它仍然保持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问题:我们若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内角,使其一个内角恰好为直角,就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移动D点,使∠D=90°,让学生观察。)

  从而导入课题:矩形。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探索特征。

  1、探索。(从边、角、对角线入手。)

  请你作矩形纸板的对角线,探索矩形有哪些特征。

  (1)边:对边相等;(2)角:四个角都相等;(3)对角线:相等。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猜想,完全可以得到矩形的特征,这对学生来说是富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

  2、请你折一折,观察并填空。

  (1)矩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

  (2)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

  学生思考后回答: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矩形的性质: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平分;

  ④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

  四、应用举例。

  1、例1矩形ABCD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如果四个小三角形的周长的和是86厘米,对角线长是13厘米,那么矩形的周长是多少?

  (矩形的`简单的计算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此题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理论依据。)

  2、请你思考。识别一个四边形是不是矩形的方法。

  (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很完整,可以多让几个学生相互补充,逐步完善,最后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

  矩形的识别:

  ①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②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五、巩固练习。

  1、在矩形ABCD中,找出相等的线段与相等的角。

  2、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且∠AOD=120°,你能说明AC=2AB吗?

  六、拓展延伸。

  1、已知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AB=5厘米,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2、工人师傅在做门框或矩形零件时,常常测量它们的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来检查直角的精度,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八、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菱形的概念及其特殊的性质。

  2、学会识别菱形。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菱形特殊特征与性质的探索过程。

  难点: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矩形纸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矩形的性质是什么?

  2、识别矩形的方法有哪些?

  3、导入课题。

  二、引导观察。

  1、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同桌互相帮助。)

  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探索。

  请你作该菱形的对角线,探索菱形有哪些特征,并填空。

  (从边、对角线入手。)

  (1)边:都相等;(2)对角线:互相垂直。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猜想,完全可以得出菱形的特征,这对学生来说是富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

  问题:你怎样发现的?又是怎样验证的?

  (可以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讲解一下他的结果。)

  3、概括。

  菱形特征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特征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剖析矩形与菱形的区别。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它的一组对角。

  4、请你折?折,观察并填空。(引导学生归纳。)

  (1)菱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_______。

  学生回答: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两对角线交点

  (2)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_______。

  学生回答: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

  5、请你思考。

  识别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的方法

  (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很完整,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补充,逐步完善,最后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

  菱形的识别方法。

  (1)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三、应用举例。

  例1在菱形ABCD中,∠BAD=2∠B,试说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此题要求学生尝试说出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用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四、巩固练习。

  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AB=5,OA=4,OB=3,求这个菱形的周长与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写出解答过程。)

  (组内互相检查,指出存在问题。)

  五、拓展延伸。

  用你认为最简洁的方法画一个菱形。(简要叙述一下步骤。)

  六、课堂小结。

  请你写一写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写完后互相检查、补充。)

  七、布置作业。

  补充作业

  3、正方形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其特殊的性质。

  2、学会识别正方形。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方形特殊特征与性质的探索过程。

  难点:数学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提问。

  观察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边_________角__________对角线_________。

  进而导入课题:正方形。

  二、探索,概括。

  1、探索。

  观察正方形是否轴对称图形?是否中心对称图形?

  正方形可以看作为_______的菱形;

  正方形可以看作为_______的矩形。

  (让学生探索、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意识,也可以指名学生讲讲他的发现。)

  2、概括。

  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正方形可以看作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正方形可以看作为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三、应用举例。

  例3在正方形ABCD中,求∠ABD、∠DAC、∠DOC的度数。

  (此题要求学生尝试说出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用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如果要用给定长度的篱笆围成一个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那么应当把这区域围成怎样的四边形?

  2、在下列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有多少个矩形?

  五、看谁做的又快又正确?

  1、用纸剪出一个正方形,与你的同伴比一比,看谁又快又正确?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七、布置作业。

  补充作业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10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的概念及其特性,并会画的高。

  (二)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的关系。

  (三)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作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的定义及其特性,画的高是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与之间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投影)

  在明确它们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

  (学过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表面是吗?

  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初步感知。

  我们已初步认识了,那么什么叫?它有什么特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理解的定义。

  首先出示一组图形:

  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①动手测量。

  指名一学生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对边怎样。

  其余同学用三角板检验课本151页3个图形的对边。

  然后再用尺子度量一下每组对边的长怎样。

  ②抽象概括。

  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吗?

  小组先议论一下,(可能说出每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能说出每组对边平行)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的确切含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板书)

  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两组对边相等,因此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投影)

  2、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那么有什么特性呢?

  (1)教师演示。

  教师拿一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并测量一下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有不稳定性。(板书)

  (4)对比。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

  3、学习的底和高。

  (1)认识的底和高。

  出示: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

  从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的高。这条对边叫做的底。

  (2)找出相应的底和高。

  出示:(投影)

  观察上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从而让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

  (3)画的高。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画高的方法,高的画法与其相同,都用过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同学动手画高:152页“做一做”。

  4、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的关系。

  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同的。还可把变成长方形,比较一下长方形和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也具有的特征,也属于。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

  比较正方形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正方形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是直角的共同点,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相等的这一特征,因此正方形还可看作是特殊的长方形。

  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什么叫做?它有什么特性?

  2、在下面图形中画高,并指出它的底。

  3、在下面图形中,画出两条不同的高。

  4、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四)作业(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操作实践等手段,给学生建立明确的概念。

  新课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让同学利用前面讲过的检验平行线的方法,检查三个不同形状的,然后再用尺子度量一下每组对边的长度,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的定义。

  其次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发现的特性,就是具有不稳定性。

  然后认识的底和高,并会画高。

  最后通过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行的异同点,明确它们的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并用集合图表示。

  在教学或练习中,既要重视直观演示,运用比较的方法,又要加强动手操作,量一量、画一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

  板书设计

  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特性:不稳定性。

  画出两条不同的高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具

  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小黑板、剪刀、多媒体及课件。

  五、课型、课时

  新授课、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游戏:小小魔术师。出示不规则图形。

  (1)师:你能直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2)师:你能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说一说用什么方法?

  (3)师:现在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小结:刚才同学们先将不平整的部分剪下,再平移补到缺口处,就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转化。把不认识的图形变成了认识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是相同的?(形状变了,面积相同)

  3.师:同学们,昨天早上我听校长说,学校要建一个宣传栏,其中要用一块底是5米,高是4米的平行四边形胶合板。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平行四边形是一种漂亮的图形,你们听了校长的话,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要花多少钱才可以做成。

  生2:我想这个宣传栏建起来一定很漂亮,会把我们的校园点缀得更加美丽!

  生3:我想知道这块胶合板的面积有多大。

  师:我听出来了,大部分同学都想知道这块平行四边形胶合板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讲授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指名复述过程)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用课件演示:先出示一个画有方格(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图上面,让学生用数方格(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的方法回答问题。

  (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它的底是多少厘米?

  (3)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4)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高与底有什么关系?

  (5)请同学们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验证猜想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用这个方法计算面积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既然不方便,我们能不能用更方便的方法来解决呢?

  小组交流,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生:用剪和拼的方法。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长方形吗?怎样剪呢?剪歪了怎么办?(可以先用尺子画一条虚线。)

  师:这条虚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哪部分?(高)还记得怎样画高吗?

  师:第一步:画;第二步:剪;第三步:移。那我们就动手来剪一剪吧!(学生动手操作)

  师:拼成长方形了吗?拼好了摆在桌面给老师看看,请两个同学来前面展示他们的作品,(指名上黑板前)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生:我先画条高,沿着高剪开,把这部分移过去,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怎样移过去呀?平着移到右边,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平移。

  师: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一下,他的剪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在中间剪的)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吗?平移过去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展示学生的成果)

  3.小组讨论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

  ⑴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⑵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⑶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它的面积没有多,也没有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我们看课件演示。(板书:底=长,宽=高)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

  师:同意吗?谁能讲一讲,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结合刚才一剪一拼的过程说说。(生叙述方法)

  4.教师小结方法指名让生叙述。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S=ah)。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当初的猜想谁是正确的?

  (三)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算出建宣传栏要的那块胶合板的面积了吗?(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板书:5×4=20(平方米)

  出示例1(同桌讨论,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S=ah=6×4=24(平方米)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分层练习,强化应用。

  填空: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形四边形的底(),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用字母表示是()。

  (2)0.85公顷=()平方0.56平方千米=()公顷

  计算下面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a=2.5cm,h=3.2cm。(2)a=6.4dm,h=7.5dm。

  解决问题:

  (1)小明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面积是120平方米,量得底是20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8.5m,高6m,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的钢板重38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设计思路:几道练习题从易到难有一定坡度,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任选一题)

  (2)解决问题: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实物,量出它的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以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关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剪刀、平行四边行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设问: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2)学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学过的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电脑逐一显示图形)。翻书79页。

  (3)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式正方形的计算公式:s=ab。s=a2

  (4)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中校门前的两个花坛。

  (5)设问: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如果我要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呢?引起知识的冲突,长方形的面积会算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会算。

  2、导入:

  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合作交流、推导公式。

  1、猜想:

  同桌答作,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电脑课件出示教材P80方格图。师:我们已经知道,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下面请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这个长方形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m2,不满一格的当半格计算。数完后把结果填入P80下面的表中。

  (3)同桌合作完成并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6)引导猜想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师:试想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1:等于6×4=24。

  生2:也就是底乘高。

  师:也就是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2、验证:

  (1)师: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现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2)学生动手操作,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教师巡视。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3)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剪拼的方法。

  (4)电脑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5)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①拼出来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吗?

  ②拼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的面和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6)汇报:

  ①拼出来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归纳

  (1)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

  刚才我们通过剪拼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底×高。

  (2)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数学中一般用S来代表图形的面积,用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用字母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来。(s=ah)

  4、应用

  (1)出示教材81页例题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交流汇报作法和结果。

  5、质疑

  学生看书80~81页,质疑

  三、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完成课本82页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鼓励多种方法。

  2、小小判官。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m2,它的高是4m,它的面积是8×4=32(m)。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3cm,高7cm,它的面积是3×7=21(cm2)。

  (3)一个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40m2,它的高是5m,它的底长40×5=200(m)

  4、完成课本83页练习十五第5题。

  分析题意,学生试做,汇报讨论方法,说明: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四、全课总结,知识升华。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2、有何感想?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03-07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案01-02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教案设计05-05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范文合集大全05-06

初中数学 教案02-24

数学初中教案11-06

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02-14

初中数学教育教案12-01

初中数学命题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