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04 11:55:4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教案(荐)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4.使学生学会应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1.2×2.5)×4=1.2×(□×□)

  (4+8)×□=□×3.5+□×□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学生叙述各运算定律的内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

  2.观察比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有哪些优点?

  优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教学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公式(出示图片:图形面积公式)

  (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2)表示平行四边的面积,、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正方形周长的书写格式.

  (1)读出下面各式,并说明表示的意义.

  (2)把下面各式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根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字母或数.

  (□+□)+□

  □·(□·□)

  (5)如果用表示长方形的长,表示宽,那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小节: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但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写成;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乘号不能省略不写,可以改为“·”,但容易与小数点混淆,所以一般仍记作“×”.

  3.教学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说明:在我们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周长时,实际上是把数值代入有关的公式,算

  出的结果就是它的面积或周长.

  (1)说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说出梯形面积公式中每一字母表示的意义.

  (3)说出字母所代表的数值.

  (4)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强调: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计算的结果不必写出单位名称,只在答题时注明就行了.

  (5)练习: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4厘米,宽是4.6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课后作业

  (一)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8分米,高是1.5分米.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二)先写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1.一个长方形,长7.2厘米,宽1.8厘米.

  2.一个正方形,边长24毫米.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可以写成

  读作:的.平方

  表示:两个相乘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3.5+5.5)×4÷2

  =9×4÷2

  =18

  答:梯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探究活动

  找规律

  活动目的

  1.能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活动题目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然后填空.

  35=3×10+5702=7×100+0×10+2

  72=7×10+2123=1×100+2×10+3

  16=1×10+6564=5×100+6×10+4

  …………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a,个位上的数是b,这个两位数是().

  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b,个位上的数是c,这个三位数是().

  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

  活动过程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汇报思考过程和答案.

  3.仿照题目类型,每个小组自编一组练习,相互交换解答.

  参考答案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a,个位上的数是b,这个两位数是(10a+b).

  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b,个位上的数是c,这个三位数是(100a+10b+c).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理解并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循环节的意义,正确读写循环小数。

  2.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里的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观察比较能力。

  4、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师: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的现象叫循环现象。

  问: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

  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像这样的一种循环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

  二、新课

  1、小组交流小研究

  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去做一个小研究,让大家回去把这些小数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以及有什么发现。大家做了没有?现在请你们拿出小研究,在小组里跟同学说说你的研究结果怎样?

  2、汇报

  (1)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分类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问:仔细观察这些无限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像这样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循环小数吗?

  问: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反过来说“无限小数是不是都是循环小数”对吗?

  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循环小数?

  (2)你能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3)介绍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问:一个循环小数有几个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写法

  问:如果每个循环小数都像上面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谁知道循环小数还能怎样写?哪种写法更简便?

  3、研究循环小数的产生。

  (1)猜想:根据你自己已有的知识,你觉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哪种运算的结果会产生循环小数?根据你们的猜测,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2)计算:

  ①1÷3=②58.6÷11=

  (3)小结:由于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所以商才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字,于是就产生了循环小数。只要除到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就行了。如果商是循环小数,一般情况下除到商的两个循环节就可以了。

  三、自读课本,质疑问难,谈谈收获。

  四、强化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1、判断。

  (1)9.63666......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6。()

  (2)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3)32.7272是循环小数。()

  2、拓展练习。

  (1)8.736736......小数部分第17位上的数字是几?(3)

  (2)5.23434......小数部分第50位上的数字是几?(3)

  老师讲两遍后问:你们能接下去讲这个故事吗?(能)学生齐讲三遍.

  中断后师又提问:你能讲完吗?为什么?

  生:重复地讲,怎么能讲完呢?

  (师板书:不断重复)

  再问:像这样不断地重复能讲完吗?(不能)

  师:刚才怎么能那么整齐地讲?

  生:按要求有顺序地讲。

  师:按顺序在数学中也有一个词是“依次”,(板书:依次)

  生:一年有1-12月、春夏秋冬、星期一-日等等。也有生说:心跳、地球自转。抓住学生资源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等关键词。

  生: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生1:分成两类:一类是数字有规律的,一类是没有规律的

  生2:分成两类:一类位数是无限的,一类位数是有限的

  师追问: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省略不写?

  生:小数部分的数字是有规律的和没规律的。

  问:哪些小数部分是有规律的?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不写?(以例子说明)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循环小数的概念。

  生举例说明。

  板书: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随着生的回答划出重点字眼。

  每人写两个,同位检查,错例分析。

  生每人写两个同位检查。

  生举例说明循环节。

  师:在小研究中选3个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3名学生上台写。如:0.55......

  5.646646......8.41616......的简便写法,并介绍表示什么意思?

  生:只有在除法运算中会出现循环小数。

  要求:算一算,比一比哪位同学最先知道哪道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并讨论:商的小数部分为什么会出现循环?除到哪一位就可以知道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生出现:除到余数跟被除数一样就行了。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对比两道竖式的余数,从而发现规律:除到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就行了。

  1、阅读课本第48---49页,划出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交流: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相反无限小数是不是一定是循环小数。

  师:要使32.7272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什么?

  学生独立分析,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辩论。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字母表示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名称。

  ()×时间=路程

  单产量×()=总产量

  ()×()=总价

  工效×时间=()

  2.一辆汽车3小时行144千米,求这两汽车的速度。

  二、新授。

  师:我们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也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例如:路程=速度×时间,如果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把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改用字母表示应该怎样写?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写一下)

  板书:S=vt

  师:公式S=vt就是知道了时间、速度求路程的公式。(教师带读公式,着重说明字母v和t的读法。)

  问: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谁会写出求速度的公式?(学生试写:v=s÷t)

  你能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吗?(速度=路程÷时间)

  如果已知路程和速度,又怎样求时间呢?你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引导学生得出:t=s÷v;时间=路程÷速度)

  师:我们看到数量关系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比起用文字叙述更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练习:

  1.如果用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你能写出那些公式呢?

  (学生试做,集体订正)

  2.课本“做一做”1、2题。

  出示例2。请一位学生读题,让全体学生试做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P98页“做一做”第3题

  2、练习二十四第1~4题。

  课后小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如果我想在第一排选座位相邻的四人小组,可以怎样选?有多少种选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

  如果在第2排选呢?又可以怎样选?有多少种选法?

  2、这中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二、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2345678910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学生在平时常常遇到类似的四人小组搭配问题,借助这一问题,初步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孕伏铺垫。

  三、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操作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四、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完成”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

  2.完成”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方格呢?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五、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与简洁,发展符号感。

  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求含有字母式子值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2分钟)

  0.24÷0.4  1÷4  3.7+3

  1.1×3.2 0.24×2.5

  1-0.08 4.02÷0.1 12×0.99

  1.1×3.2、0.24×2.5、12×0.99是怎样算的?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二、揭题认标(2分钟)

  情境:我们学校的好人好事不少,最近学校通告栏上有一则招领启事:

  一同学在学校操场主席台上拾到一个粉红色钱包,里有n元钱,请失主速到学生处认领。

  20xx年12月2日

  问:猜猜钱包里有多少钱?启事中用什么表示?n可以表示哪些数?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自学例1。

  学习目标: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

  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三、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交流预习单。

  交流内容:

  1.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这里的a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吗?可以怎么表示?

  3.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汇报。

  四、研究例2、例3(10分钟)

  1.填表

  (1)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280千米

  已经行驶/千米 50 74.5 … b

  还要行驶/千米 280--50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b可以表示哪些数?

  2.这里的b和刚才的a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指出:a表示小棒的个数,必须是整数;b表示已经行驶的路程,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解决问题:

  当b=120时,剩下多少米?

  当b=200时,剩下多少米?

  当b=( )时,剩下(  )米。

  2.研究例3

  导学单:

  1.我们曾经用字母表示过哪些公式?把它们写出来。

  2.这些字母公式还可以怎样写?自学书本P100例3下面的一小节,把这些

  公式再写一写。

  集中汇报

  追问:还要行驶的千米数280-b可以化简吗?为什么?

  指出:在字母表示的乘法算式中,通常都要化成最简。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1.完成书本P100练一练第1题和第3题

  第1题注意1×χ的省略写法,χ×χ的省略写法。

  问:这样省略有什么好处?

  2.完成书本P103 练习十八 第1至3题

  第3题第(1)小题,追问苹果树的棵数可以用省略写法,梨树可以吗?

  六、课堂总结(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五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3页的例题12。

  二、教学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

  五、教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老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

  2、老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今天刚好是小强的生日,他邀请了我们全班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大家想去吗?

  3、(播放去小强家的录像课件)

  4、(播放课件)进门后:

  瞧,小强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去问一下他。小强说:“我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我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他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时行驶50千米。我担心他不能准时赶到。”

  5、老师:你知道小强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他解决吗?

  6、出示题目:

  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

  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60÷50=1.2(小时)≈1(小时)

  7、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

  赶到吗?

  (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

  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8、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9、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

  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你们说行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板书课题:《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1)播放课件:(走进厨房)

  瞧,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也去问一下她。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老师:你知道小强的妈妈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她解决吗?

  (2)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3)提问: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4)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6.25≈6要用6个瓶子。)

  (5)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

  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

  (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6)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

  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

  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板书:进一法)

  (7)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2、教授教科书第33页例题12的第(2)小题。

  (1)播放课件:(客厅)

  小强妈妈说:“为了答谢大家刚才的帮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这些礼物我打算在生日会玩游戏的时候送给大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想把礼物包装一下。准备了一些礼盒和红丝带,但我不知道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

  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25÷1.5=16.66···(个)

  (4)提问:①礼盒数能够用小数来表示吗?

  ②如果用整数表示,根据“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保留整数,那么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5)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24米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6)提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7)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板书:去尾法)

  (8)示范教学:25÷1.5=16.66···(个)≈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3、看书质疑。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的33页,先把例12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举例说明一下。教师及时评点,概括归纳。

  5、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候,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进

  一法”、“去尾法”或者“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最聪明。

  播放课件(1):生日开始(出示生日会的场面)

  播放课件(2):

  大家瞧,小强妈妈拿来了许多礼物跟大家玩游戏。小强妈妈说:“同学们,刚才多谢你们的帮助,现在我准备一些小礼物答谢大家。如果你们能解决礼物上面的问题,礼物就是你们的。”

  (游戏规则:在音乐停止之前,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礼物。每份礼物都有一道应用题,你答对了,礼物就是你。如果时间还有的,你还可以再选择其它礼物里面的题来做。)

  (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作为礼物。)

  礼物①: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汉

  语词典18元,他可以买几本词典?

  【100÷18=5.55···(本)≈5(本)去尾法】

  礼物②:水果店要将130千克的苹果装进纸箱,每个纸箱最

  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呢?

  【130÷15=8.66···(个)≈9(个)进一法】

  礼物③: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在有42米布

  料,可以做多少件男上衣?

  【42÷2.5=16.8(件)≈16(件)去尾法】

  礼物④:仓库有18.6吨水泥,用载重2.5吨的卡车运到工

  地,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运完?

  【18.6÷2.5=7.44(辆)≈8(辆)进一法】

  学生回答,全班评点,答对就送出礼物。

  2、考考你们的`眼力。

  播放动画:小强的爸爸说:“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小强的生日会,为了感激大家,我准备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大家,想拿礼物请帮我一个小忙。平时,我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看小强的作业,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能否帮小强找出错误,并教他如何改正。

  (每做对一道题,就可以拿一只福娃。)

  (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ד,并改正。)

  小强的作业:

  下面各题,怎样取近似值才合适?

  ①学校食堂准备买进10千克菜油,并用每只能装4千克的油桶来装,需要几只桶去买油?

  10÷4=2.5(只)≈2(只)去尾法

  ②张华带了11元钱去买钢笔,每支钢笔2.5元,他最多可以买几支?11÷2.5=4.4(支)≈5(支)进一法

  ③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4÷0.32=12.5(个)≈12(个)去尾法

  ④赵老师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5÷4=11.25(吨)≈12(吨)进一法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学得开心吗?同样,老师也觉得非常高兴,原因是同学们都乐于帮助别人。在这节课里,你们帮助了小强一家人解决了许多困难。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同学们继续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给点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2、今天的课快要结束了,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现在就请大家来谈一谈,你在这节课有那些收获?评价一下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和想法!

  板书设计:

  近似值的实际运用

  进一法四舍五入法去尾法

  (1)

  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2.5÷0.4=6.25(个)

  ≈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2)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个)

  ≈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重点: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教学难点

  感受体积、容积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正方体(1厘米3、1分米3)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认一认

  1、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画出1厘米长线段和1厘米2的正方形积单位。

  2、认识体积单位出示1cm2和1dm2的模型。

  问:怎样的正方体是1cm3?1dm3?

  3、体积单位还有哪些呢?

  厘米3、分米3、米3。

  二、做一做

  1、用橡皮泥或其他物品切出体积是1cm3的正方体若干个。

  学生观察后,认出1cm是长度单位。

  1cm2是面积单位。

  学生观察两个正方体,小的是校长为1cm的是1cm3的正方体,大的'校长是1dm的是1dm3的正方体。

  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学生动手切出若干个1cm3的正方体,拼一拼、说一说。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通过学生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的认识,引出体积单位,初步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1cm3、5cm3、10cm3的大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再用1dm3的画龙点睛方体若个拼出2cm3、5cm3、10cm3

  三、说一说

  四、试一试

  1、介绍容积单位,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L)毫升(ml)作单位。

  2、1分米3的正方体,可以容纳1升的液体。

  1升=1分米3、1L=1dm3

  五、量一量

  1、用滴管测量1毫升的水大约有几滴。

  2、1小水大约有多少毫升?

  学生打开书。观察容器是分别装有多少容积的液体。

  说一说:“哪种物体的体积,容积大约是1升?”

  学生可以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鼓励学生先说,从而让学生感受升的实际意义,并且知道1升就是1分米3

  通过估测帮助学生体会升、毫升的实际意义。

  板书设计:

  1cm

  (长度单位)1cm2(面积单位)1cm3(体积单位)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估算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或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再现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请学生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直接引起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回忆。)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口算:

  2、解方程

  X+=—x=

  x—=x+=

  3、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先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合理猜测。(鼓励学生进行有根据地猜测和推想)

  (2)学生每人选做两组题,计算后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

  (3)请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每组题中的两个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也是1,把这样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而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教师及时学生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三、自主检测、完善

  1、出示练习十四第6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2、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看看哪几题的结果接近1/2,再计算。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及时。

  3、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2)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认真看图,收集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然后独立思考并解答三个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4、补充练习

  1、食堂运来一批大米,第一周吃了总数的4/15,第二周吃了总数的7/60。这两周一共吃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张大伯收了1/2吨西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5,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

  3、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减去1,约分后是5/6,原分数是多少?

  4、一个分数,分子、分母之和是29,如果分母增加13,约分后得1/6,原分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同桌之间可互相解答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四、归纳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练习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还能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性质等进行简便计算,效果比较好。但在拓展练习中,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打不开思路,经提示和部分学生的引路,知道了很多的思考方法。另外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为24

  /

  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30的因数有(),24和30的公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是()。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

  /

  4,生3:75

  /

  100和3

  /

  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

  /

  100和3

  /

  4

  /

  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

  /

  100和3

  /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

  /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

  /

  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

  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

  /

  7 6

  /

  9 10

  /

  12 11

  /

  12 8

  /

  10 14

  /

  169

  /

  1624

  /

  25 21

  /

  24 13

  /

  17

  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判断24

  /

  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

  (3)、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

  /

  30=24+30

  /

  30+2=12

  /

  152

  /

  15=12÷3

  /

  15÷3=4

  /

  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

  /

  30=24+6

  /

  30+6=4

  /

  5

  /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

  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分

  方法一:

  24

  /

  30=24÷2

  /

  30÷2=12

  /

  15

  12

  /

  15=12÷3

  /

  15÷3=4

  /

  5

  方法二:

  24

  /

  30=24÷6

  /

  30÷6=4

  /

  5

  75

  /

  100= 3

  /

  4

  不同点:分子和分母较大分子和分母较小,

  含有公因数1、5、25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

  /

  100和3

  /

  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

  /

  100和3

  /

  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

  /

  100分子分母较大,3

  /

  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

  /

  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

  /

  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并能正确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含有除不尽情况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

  (1)小数加、减法

  3.2-0.84.7-2.51.3+5

  4.7+2.51.1+4.65-3.3

  (2)小数乘除法

  8×0.53.6÷0.40.75÷0.3

  0.5×141.2×540.6÷2

  2、提问

  (1)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

  (2)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例1

  例1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7-2.5+4.63.6×6÷0.9

  (1)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3.7-2.5+4.63.6×6÷0.9

  =1.2+4.6=21.6÷0.9

  =5.8=24

  (2)小结运算顺序

  ①师: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板书)

  ②组织学生讨论: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

  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5.6-5×1.736.75+2.52÷12

  (1)小组讨论例2所提问题

  (2)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3)小结

  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不计算,只说出下面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7-0.5×14+0.832.6+8×0.5×3

  3.6÷0.4-1.2×50.75÷0.3÷0.5-3.2

  3、出示例3

  例3:计算3.6÷1.2+0.5×5(演示课件“混合运算1”)下载

  (1)提问:

  ①上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②如果要先算1.2+0.5该怎么办?(加小括号)

  ③如果要先算(1.2+0.5)×5,该怎么办呢?(加中括号)

  ④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改变运算顺序)

  (2)学生试做

  3.6÷(1.2+0.5)×53.6÷[(1.2+0.5)×5]

  =3.6÷1.7×5=3.6÷[1.7×5]

  =3.6÷8.5

  (3)学生在计算中,遇到3.6÷1.7和3.6÷8.5除不尽的情况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解决,最后独立完成计算。

  (强调: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

  (4)小结

  提问:

  ①什么情况用约等于号?

  ②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

  ③谁能总结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5)练习,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0.4×(3.2-0.8)÷1.25×〔(3.2+4.06)÷6.05〕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哪些新的知识?什么是第一级运算?什么是第二级运算?括号起什么作用?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1、不计算,只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

  4.5+1.43÷1.3-1.233.5+5.6÷7×4

  13.6×3-40.6÷29.18÷1.7+3.75÷1.5

  2、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

  20.9+10.5÷(5.2-3.5)

  9.4×〔1.28-(1.54-0.31)〕

  [(6.1-4.6)÷0.8-1]×0.4

  3.72÷[(54.7-17.5)×(0.45-0.9)]

  3、选择

  (1)4.8与2.7的和乘以4.02,积是多少?

  a.4.8+2.7×4.02b.(4.8+2.7)×4.02c.4.02×(4.8+2.7)

  (2)35.7除以0.7的商,加上12.5与4.8的积,和是多少。

  a.35.7÷0.7+12.5×4.8b.(35.7÷0.7)+(12.5×4.8)

  c.(35.7÷0.7+12.5)×4.8d.35.7÷〔(0.7+12.5)×4.8〕

  (3)10.2减去2.5的差,除以0.3与2的积,商是多少?

  a.10.2-2.5÷0.3×2b.(10.2-2.5)÷0.3×2

  c.10.2÷〔2.5÷(0.3×2)〕d.(10.2-2.5)÷(0.3×2)

  4.按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1、2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一、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的相关内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比较。

  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第五单元 异分母分数加减;加减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第十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二、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策略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基本性质。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数”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三、从《分数的基本性质》谈教学策略

  “整体----部分-----整体”观察策略。对观察对象的整体先作初步的了解,发现这一类现象可能存在着某种规律,然后分出个部分,分别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存在于各部分中的基本规律,进而再研究各部分间的联系,发现共同的结构,提出假设。

  (1)整体观察。发现这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起了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可能存在某中规律。

  (2)部分观察。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组数 = = ,从左向右观察,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可以把这组分数改写成下式让学生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着,引导学生从右向左观察,并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让学生观察其他几组分数,能得出同样的规律。

  (3)整体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这组例证,概括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要求能运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明为什么要“零除外”。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2.理解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

  3.会原点“0”的位置的选择。

  教学重点:

  1.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2.在数轴上表示负小数。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认识数轴

  1.出示数轴:(小组讨论)

  2.提问:

  1)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2)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3)原点“0”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4)单位的长度指的是什么?(取适当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

  二、探究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E表示( )

  4.集体讨论:

  1)数轴与它所放的位置有关系吗? (与放的位置无关)

  2)原点的位置有可选性吗?(举例)(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三、拓展练习:

  1.选择题:

  1)

  数轴上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 无法确定

  3)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四、小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练习九第10~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初步认识被除数比除数小,商就比1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了它的计算法

  则。这节课,我们练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板书课题)通过

  练习,要进一步掌握好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九第10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一组一组口算,老师板书。第一组题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在算每一组题时,怎样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在什

  么情况下商的个位是070、35÷5和0、56÷7的商为什么十分位

  上是0。

  指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按整数除法算,关键是确定商

  里小数点的位置。

  2、笔算。

  48.1÷53.64÷52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提问:第二题的商为什么比l小?商的.十分位上为什么也是0?

  指出:在小数除法里,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o;以后在

  除到哪一位上不够商1都要在那一位上商0。

  3、做练习九第1l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找出错误,说明理由,并在课本上改正。

  指出:商的整数部分是0,要在个位上写0,再对齐被除数的

  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被除数是整数不够商1时,先在个位上商0,再在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末尾添0后继续除。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第12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哪几题的商小于1,并说明理由。

  说明:当被除数小于除数时,商一定小于1。

  指名3人板演第一列三题,其余学生分三组,每组一题做在作

  业本上。

  集体订正。

  2、做练习九第13题。

  指名3人板演第一行三题,其余学生分三组,每组一题做在作

  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用乘法是怎样验算除法的?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

  3、做练习九第14题。

  提问:应用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还可以解答什么题目?

  指名两人板演后两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法则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除法的商比l小?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九第13题第二行,第14题前两题,第15、

  16题。

  家庭作业:练习九第12题第二列。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2、逐步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旋转后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流程: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三:

  1、说说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2、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横、竖比一比,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说说学校会议室地面中花色地砖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

  说说你发现花色地砖位置的规律了吗?

  4、下面是实验小学所在街区的平面图

  (1)请学生分别在图上用数对表示各场所的位置。指名交流

  (2)图上的(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说说通过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图书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小强家的位置在(2,7),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家到实验小学的路线吗?

  5、下面是某校集合时各个班级在礼堂里的位置图

  (1)说说各年级二班所在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注意要把各个班一个一个写清楚。

  (2)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x,5),可能是哪个班?说说x可以哪些数?为什么?

  (x,5)可能是哪几个班?

  (3)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5,y),可能是哪个班?

  小结:像这样的数对表示方法,只有一个数是确定的,另一个数没确定,它所表示的位置就是不确定的,可以某个整列也可以是某个整行。所以在用数对表示的时候一定要分别写清楚两个数据。

  6、在操场上设计摆放10盆鲜花和3盆绿色植物的位置。

  说说: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摆放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把摆放好的位置,用数对一一表示,你有什么发现?

  7、(1)用数对分别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指名交流

  (2)把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后,画出该三角形,并用数对表示三个顶点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3)把三角形绕C点每次顺时针旋转90o,一共画4次,看看最后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4)顺次连接4个顶点,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8、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二、检查作业中的情况。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的数学教案01-23

五年级方程数学教案05-03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数学教案04-25

五年级数学教案01-20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2-06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04-2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03

五年级数学教案【热门】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