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1122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3、学生可以用画图工具来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顶点、边。
难点:总结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性,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新知识。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动角。
学具:学生三角板一副、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线。例如:木工师傅、建筑工程师、缝纫工人、我们的课间游戏活动跳皮筋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见到过线。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板书:线)
生:操作。(期望:学生能够画出:直线、曲线、线段)
(补救方案一:如果学生都画出直线,教师出示曲线凸现直线的直)
师:你两(生1画的是直线,生2画的是曲线)画的线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直,一曲。)(板书:直)
师:我们把这种线叫做什么?(直线)
师问生1:你画的这条直线还可以像这样一直画下去吗?(可以)
师:那么,我们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尽头,无法量)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长、没有端点。完成板书)
师讲述:我们在画直线时,只画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板画: )
过渡: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很少用无限长的直线,只用其中的一段。展示生3所画的线段(有明显的两个端点)。
(补救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画出线段,由教师画线段)
师:这条线与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师讲述:实际上这种线是直线的一段,我们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线段)在数学中科学的说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板书: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射线
引言:刚才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新的线。(教师版画: )
大家看,这条线有什么特点?(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板书:一个端点、无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无限长,引导学生可否把无端点的一边无限延长?)
师讲述: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电灯射出来的光线、太阳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线段?
引导学生想象: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做铺垫。
师: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看,这里有一个点(投影)我从这个点引出了一条射线,从这一点能不能再引出一条射线?还可以吗?
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无数条)
(师演示后只留下两条射线。)
2、认识角
师:孩子们,这个图形,我们以前好象见过,叫什么?(角)(板书:角)
(补救方案三: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的三个角在哪儿,形状是什么样)
师:请孩子们试着画一个角。再画几个。在小组内交流你自己是怎样画的?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可能说:画两条线。进一步引导:是两条什么线?教师补充是共同用一个端点的两条射线)
那么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板书:一点 两条射线)。师生同时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们画角的方法,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完成板书)
师:根据你们总结的角的概念,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该怎样判断?(看它是不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在定义中的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下面加着重号)
师讲解: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并请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过渡:在以后我们研究的图形中往往是很多个角,例如:以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有四个角,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出示小黑板。
师讲解: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板书)读作角。(生读)角的符号和以前学过的小于符号 < 有一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角的符号第二笔是平的,以后在书写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角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给它编上号,在角的符号内写1、2、3、4,分别记作23 4
3、角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活动角
我这里有两根硬纸条,现在并拢在一起,大家看,我把两根硬纸条怎样了?
师把=根硬纸条叉开。(生可能说分开、张开、叉开、撑开等)
师:看起来,同学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就说成这两根硬纸条是叉开了。
师讲述:现在把两根硬纸条看作是角的两条边, 1两条边是这样叉开的, 3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1大) , 2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3小)
教师利用活动角的投影片演示,使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叉开得大,角就大;叉开得小,角就小。出现在投影片上。
师问:看起来,角的大小跟角的什么有关系?(两条边叉开的程度)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的角谁比谁大?(属于直观的判断)
在投影片上比较,着重比较的过程。
(三)巩固扩展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随意的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比较的是哪两个角?结果是怎样的?是怎样比较的?
生操作后回报。
师引导:两重合一观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了些什么问题呢?(完成板书课题:直线 射线 线段和角)你能用吗?试试看。
(五)布置作业
书上第126页练习二十八第1、2、3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24950000、695200、38000200、305076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5、估算
2973、7894、53929。
6、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0、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综合练习试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是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珍贵而又最被人忽略.当它失去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它的重要! 请问,这究竟是什么……
引出并板书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二、 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1. 师:家里来客人时,你给客人沏过茶吗?想一想,你平时沏茶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呢?
2.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工序图课件){请学生说}
3. 师:如果这六件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要多少时间?14分钟(学生回答)
4. 师:如何尽快的让客人喝上茶呢?同学们能帮小明这个忙吗?
5.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讨论之后把你的设计方案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在练习本上,并算算你们的安排需要多长时间?
6. 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1) 学生动手摆出方案,师巡视
(2) 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安排,和所用时间
预设:
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1+8+1=11(分钟)
B: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1+1+8+1=11(分钟)
师:对于这两个方案,那个更好呢?
师:请同学们点评。
7. 师讲解流程图:为了更清楚地表示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我们用箭头来连接表示先后顺序,把可以同时做的事情写在一起。这种表达做事情顺序的图示叫做"流程图",用流程图表示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做事的先后顺序和所用的.时间,还可以很快的指导节省多少时间。
8. 师进行小结:我们在做多件事情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好做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另一方面考虑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三、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小红感冒了,要吃药休息,需要做:找杯子倒开水 (一分钟)
等开水变温(6分钟) 找感冒药 (1分钟) 量体温(5分钟)
帮小红想一想,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才能让她尽快休息呢,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数学广角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刚才做的这些,都是采用同时做几件事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来合理安排时间,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还要讲究科学。最后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八: 板书
合理安排时间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同时
洗茶杯(2分钟)
1+1+8+1=1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7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画垂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2、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明白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垂线的画法。
教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
(1)你还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生活中哪里有互相垂直的现象?
2、提出学习目标:
(1)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画垂线。
(2)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学习,完成书上第91页例题8(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汇报画法: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①先画一条直线。
②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提醒学生一些画图的技巧,如,将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已知直线上的点重合时,要稍离开一些,才能使画出的直线正好经过直线上的点。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汇报画法:
①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然后沿着已知直线移动三角板,用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紧靠已知点;
③最后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师强调: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最后让我们标注上垂直符号。
三、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确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会有什么时候想法与建议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十一第3、4、5题。
第5题:右图(略)是人行横道线。如果从A点穿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五、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具准备:
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像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首先我们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
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推想 计算)
(1)画图的策略。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列举的策略。
(3)计算的策略:把每3盆花看作一组,19÷3=6(组)……1(盆),第19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3是从哪里来的?6什么意思?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师述:像这样,每3盆花看作一组,把19÷3=6……1,那就有这样的6组。注意6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19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4、学生探索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
分组活动。组织反馈与交流。
5、比较发现
比较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归纳周期排列的事物的特点。
三、拓展应用,回顾反思
1、用△、□和○这三种图形设计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序列。
反馈、交流。
2、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经验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
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学习过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2、能观察由此来看个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并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
3、知道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角度数的测量与画角
教学准备: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升和毫升
1、我们学习过表示容量的单位有哪些?升和毫升之间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完成P102页第12题和13题。
3、指名汇报交流。
二、复习观察物体
1、我们已经学习过从哪几个位置观察物体?
2、完成第14题。
三、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1、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哪几种角?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直线有什么特点?
2、完成P102页第15题
把一条线段延长,表示射线;另一条线段延长,表示直线。
线段、射线和直线各有什么特点?
归结小结:共同点:都是直的'
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两个端点
3、P102页第16题
下面各是什么角?哪几个角的度数可以直接说出来?其余的角你能用量角器量一量吗?
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4、P102页第17题
你会用量角器量角了,那你会画角吗?
(1)画一个70度的角。
(2)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平行线?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复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共同点:都是直的
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
射线一个端点
线段两个端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教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来探索加法运算特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找出它的规律,要示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规律,用字母表示这些规律,并能够理解及运用。教材在教学安排上由浅入深,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是探讨乘法运算律的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占据着重要的篇幅。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出了乘法运算律的知识,这两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在培养分析归纳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和独立自主、主动探索的学习意识。
学情分析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并归纳出运算律。
2、重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引入实际事例,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的能力。
3、在具体的`情况下逐步学会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
2、情景引入。(出示课件)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师: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口答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那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板书:28+17=17+28)
2、师:求“女生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17+23=23+17)
3、师:你能照样子说出几个这们的等式吗?
4、师:(1)请你仔细观察上面的等式,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那你能不能想办法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所有的等式呢?
5、交流: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规律吗?想想在哪儿用过?(加法验算)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师:刚才同学们不仅解决了2个问题,而且还学会了加法交换律。那你会解决第三个问题吗?请你用一个综合算式来表示。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师:你是怎样列式的?(28+17)+23
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绳的人)
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28+(17+23)
你先算的是什么?(女生人数)
师:(28+17)+23算出来的是什么?28+(17+23)呢?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8+(17+23)=(28+17)+23
2、师:如果让你来算,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师:请你算一算,下面的O里能填上等号吗?
4、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等号的左右两边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5、师:(1)三个数相加,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2)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3)写得完吗?你会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a+b)+c=a+(b+c)
6小结。(板书: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小明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一次冒险途中啊遇到了阻碍,需要他答题闯关成功,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他很苦恼,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
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第一关:根据问题填空:
(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笔记多少元?
(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第一关太简单了,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进行第二关,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
(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2)已知每枝铅笔2元,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
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2x10=20(元)
(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师:对了,人与人之间有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板书: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数量关系,才能提出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换其中一个条件)
师:现在老师也换一个条件(每条90元),你会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生:……。裤子一共多少元?4x90=360(元)
(4)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师:可以提什么问题?
1、生:一共有多少行树?
师:怎么解答?
生:3+8=11(行)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2、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5)师:老师再加一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现在条件变多了,想看起来清楚点,你们会对这些条件进行整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交流,比较学生的作业。
师:哪一种整理方法更清楚?
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学生的合理问题给予肯定,两三个问题即可)
(6)师:现在老师再加两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这下信息更多了,你们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师:你是怎么整理的?
交流展示。(生:在刚才整理的基础上加上梨树的信息)
师:其实刚才我们整理的信息都是根据题目中果树的种类来整理的,整理过后看起来更清楚些,你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简单交流。
二、体验策略
1、师:刚才的第二关,我们都是有了条件提问题,(板书:从条件入手→提问题)
小结:从条件入手→提问题和从问题入手→找条件都是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两种方法去继续闯关。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提的问题也很好。现在轮到老师来给你们提问题了。(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对于这个问题,刚才我们整理好的这些条件行吗?
生:不行。(或行)
师:为什么?
生:……。杏树的条件多余,我们可以选择有用的。
师:哪个条件用不到?
生:……。
师:是呀,根据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整理有用的条件。
对于这些整理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加上几条线,使它成为表格,同学们觉得这样看起来怎么样呀?
生:……更清楚一些。
师:导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列表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2、利用列表,解决数学问题
谈话:在这张表格里为什么要把每行7棵填在第一行列?为什么要对应排列?
生:……对应(板书)
师:表格可以有两种形式,横着或者竖着列都可以。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的想法。
师: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们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计算好了,老师也算好了,你们来看看。你们和老师算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对还是我对呀?
生:……
师:我哪里不对?
生:……
出示新的.计算过程。
师:你们是这样的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师: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是呀,老师太粗心了,刚才计算好了,也没有检验一下。同学们,你们检验了吗?现在请你们检验一下刚才的计算。
师: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
师:现在这道题目做完了吧?
生:没有答语。
师:哦,老师真粗心,答语还没有写,同学们都写了吗?
师:刚才,我们做这条题目的时候第一步先干嘛?(小结,并完善板书)
(完善板书: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语)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不错,下面第三关的问题也来了,你们有信心继续闯关成功吗?
提问: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刚才那个表格还可以用吗?
你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信息吗?让学生尝试列表,教师适时指导。
交流:刚才你们是怎么想的?(着重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突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师:你们会计算吗?列式计算。
学生口述。
板书:8×6=48(棵)
3×7=21(棵)
48—21=27(棵)
讨论: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每一步是答案是否正确?你是如何检验的?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很方便,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
四、巩固内化,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
1、第三关丝毫没有难住同学们,下面我就进入第四关。根据刚才这个表格,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桃树、杏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
师:是呀,之前这个表格只有两种树木的信息,要求三种,我们可以多加一列。同学们能看懂这个新表格吗?
师:你们能快速的列式计算吗?
快速地交流学生的作业。
2、出示练一练1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第四关最后呀,来了一个火眼金睛,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同学们可要看仔细咯。
集体读题,问:根据这个题目,下面哪个表格正确?符合题目的问题。
问:每一种表格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张表格三年级的数据不对,第二张表格信息没有对应,第三张整理信息整理的不准确,第四张正确。)
问:你们会计算吗?
让学生快速计算,简单交流。
3、出示练一练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2)一件长袖衬衫多少元怎么求?一件短袖衬衫多少元怎么算?
(揭示数量关系)
(3)让学生列表并计算
(4)交流讨论,每一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如何检验的?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列表中要注意些什么?计算时注意什么?如何检验?
六、完成作业
练习九1、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7页例2及练习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xx年入学的5年级10班的24号男同学的学号就是0310241。
教师:学号0310241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1:03表示入学年份;10表示班级,24表示所在班内学号;末尾的1表示男生。
学生2:为什么5年级的5没有编入学号呢?
学生3:我知道,因为年级每年都会发生改变,可我们学号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该是不变的,要是编入年级号,那么每人每年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教师:从050240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1:这是20xx年入学的2班40号同学。
学生2:并且还是一个女生。
教师:这个班有45人,并且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学生:能,前两位表示入学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级02,第5、6位表示班内学号45,末尾表示男生1,连起来就是0502451。
教师:那你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点评:本环节通过分析学号的编排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自主设计学号。]
三、课堂活动
1.教师:我们这两天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你们能否自己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
学生1:我打算一个数字编年级,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组号,还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 .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点评:本环节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人人参与,这样既突出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四、全课小结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编码,比如楼牌号、街道门牌号、车牌号等,希望你们用心去观察、思考,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研究,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应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380 1653÷=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28=84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么数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
(3)5475是哪个数的75倍?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8页──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让学生经历角的形成过程,会画角。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间合作的精神,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直线和射线的认识。
教学难点: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建筑,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鸟巢图片)
生:鸟巢!(预设)
师:鸟巢的设计师利用一些直的、弯的线条进行排列和组合,从而设计出这样漂亮的建筑,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线条,它们同样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同样展示着线条的美!
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线条的美。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线的王国,共同来了解这些有趣的线。(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认识线段
1.引出线段,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谁?没错!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悟空有一样神奇的宝贝金箍棒,就是靠它,孙悟空才能在取经的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像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线段)
师:看!孙悟空现在把金箍棒变成3厘米长。如果让你用线段表示3厘米长的金箍棒,你会画吗?请在课堂练习本画出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认识线段的.特点(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测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条线段,和同桌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师板书:线段,并画一条线段)
生: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点。
师:同学们,线段上的这两个点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端点。(师板书:端点) 师: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呢?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线段有2个端点,分别在起点和终点。
师:如果把第一排的学生看做一条线段,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
师:从课件上我们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是3cm,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
生:尺子或三角板来测量。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怎么测量线段的长度呢?
生:把一个端点对准0刻度线,另一个端点指向几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长。 师:所以线段是可以测量的,它的长度也是有限的。
3.用字母表示线段
师:为了表述方便,可以把两个端点用字母A、B来表示,这条线段就叫做线段AB。
4.小结过渡
(二)认识射线
1.感知射线
师: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一端无限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金箍棒的变化,再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现在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看看又得到什么图形?
生动手画,师巡视。
师:谁来给这个图形取个名字?(射线)
师:这位同学和数学家想到一块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2.感知射线的特点
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这条射线,小组讨论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师质疑:射线的端点是哪一个?B是端点吗?
生:不是,B只是射线上的一个点。
师:射线可以用端点A和射线上的另一点B来表示,叫做射线AB。(板书:射线AB)
(2)感知射线无限长
生:射线无限长,不可度量长度。
师:你是怎么判断射线无限长的?
生;因为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可以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射线无限长。 师:我们再请课件来帮忙(播放课件)
师:射线的长度是无限的,无法测量。(板书:无限,无法测量)
3.找生活中的射线
(三)认识直线
1.感知直线
师:同学们,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呢?(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两端无限延伸)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在本子的中间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接着请你像老师这样,把线段AB向两端无限延伸,会得到什么图形了?
生动手延长线段AB。
师:同学们,像这样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板书:直线)
2.用字母表示直线
师:这条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AB,还可以用字母l表示直线,叫做直线l(师板书:直线AB或直线l)
3.认识直线的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生汇报:无端点或有2个端点;无限长;不可测量(师板书并打问号)
感知直线无端点
师:(手指着AB两个点)问,AB是端点吗?
生:不是,AB这两点只是直线上的两个点。所以直线没有端点。
(2)感知直线无限长
师:刚才同学说直线是无限长的,到底是正确的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把线段AB向两端延伸再延伸。告诉老师,可以延伸到什么地方? 生:本子的尽头。
师:再延伸出去呢?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这条线要延伸出本子,超过桌子,延伸出窗外,延伸出我们的学校,延伸出厦门市??
师:就这样不断地延伸再延伸,到底可以延伸到哪里?
生:没有尽头。
师: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果孙悟空没有喊停,它就会无限延伸出去。当把一条线段向它的两端无限延伸得到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到底有多长?
生:很长很长,无法说明有多长。
师;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无限长”。
师:既然直线无限长,哪有办法测量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列表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独立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
2.引入新课: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板书: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问: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题意呢?(列表整理、画线段图……)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呢?(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二、学习例2
1.(1)出示例2中的问题: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让学生明白就一个条件是不能做的并思考补上一个条件.
问:求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你会列式吗?(不能)为什么?那应该补上一个什么条件?
那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出示例2题目中的信息。
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
这个条件改成了…(出示例2的信息)
读题中的信息。
理解并获取题中有用的信息。
从这张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引出:水库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板书)
再仔细观察:哪些量在变化?哪个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引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问:条件中你认为哪句话也很重要?
师:"照这样的速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2.自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学生的解法,对于部分后进生给予指导。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列式解答。
2.思考:你是怎样确定先算什么的?
3.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4.你还想到的解法是…… 。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的解法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倾听学生的解法,并把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不同解法的解题思路。
解法1.120÷(12÷2)
解法2.120÷12×2
解法1先求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解法2水位一共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下降高度的几倍,那所需要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几倍。
师出示书本上一一列举这种方法。
交流如何检验。
检验方法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检验,都要抓住不变量展开思考,即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
师重点关注后进生做题情况。
5.出示例2第2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试着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集体交流。
怎样解答的?你是怎样想的?
你对解题结果又是怎样检验的?
6.比较内化
对例2的两题比较异同点。
比一比这两题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解法上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虽条件和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分析数量关时,都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去想,所以都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
7.回顾反思。
回忆刚才解决的两题,说说有什么体会?
从解题的步骤及解题的方法说体会。
三、练习
【基本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要求独立解答。
交流:解决这两题,各应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强调:每本笔记本的单价相同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比较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解答,并比较这两题解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交流: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相同点:第一步都必须先求出每本字典厚多少毫米,都用除法算.
不同点:第1小题是求总数所以第二步用乘法算,第2小题是求数量所以第2步用除法算。
【综合练习】
第61页第5、6题。
交流:每题的哪个量是不变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怎样列式解答的?可以怎样检验?
第5题:你是选择哪组数据求每分钟生产产品的个数,其它组行吗?为什么?
四、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50页第 1 题,第51页第3、4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读写、改写及求近似数的运用练习。(教材第22页练习三、教材第28~29页练习四)
二、教学目标
能熟练的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会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改写及求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上数的读写、改写及求近似数,同学们能说一说方法吗?(点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今天我们就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4题。
(1)出示问题。
师:我们首先来看亿以上数的读法,谁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面各数?(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4题)
(2)解决问题。
点名学生读数,并说一说读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指正、讲解、板书。
分级读数,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2┆0641┆0000 读作:二亿零六百四十一万
1┆1040┆3060 读作:一亿一千零四十万三千零六十
607┆0201┆0000 读作:六百零七亿零二百零一万
6┆2500┆0000 读作:六亿二千五百万
20┆8000┆0000 读作:二十亿八千万
3090┆0050┆0000 读作:三千零九十亿零五十万
2.教学教材第29页练习四第7题。
(1)出示问题。
师:刚刚我们已经复习了大数的读法,同学们都掌握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数的写法及改写。(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四第7题)
(2)解决问题。
点2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独自完成,然后教师讲解、指正。
注意强调省略尾数时,观察尾数的最高位上是几,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然后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四亿九千九百七十万
写作:499700000
499700000≈500000000=5亿
二亿零八百七十六万
写作:208760000
208760000≈200000000=2亿
五十亿八千三百万
写作5083000000
5083000000≈5100000000=51亿
六百二十九亿四千万
写作:62940000000
62940000000≈62900000000=629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5、7题。(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指正、评价)
第5题:240000000 84093000000 506200000 60450000000 3080070000 206000090000
第7题:30亿 24亿 5030亿
2.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四第6题。(教师念数,学生听写,并点名板演,然后集体指正、评价)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说一说,自己还有哪些疑惑?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认识(练习课)
第4题:2┆0641┆0000 读作:二亿零六百四十一万
1┆1040┆3060 读作:一亿一千零四十万三千零六十
607┆0201┆0000 读作:六百零七亿零二百零一万
6┆2500┆0000 读作:六亿二千五百万
20┆8000┆0000 读作:二十亿八千万
3090┆0050┆0000 读作:三千零九十亿零五十万
第7题:499700000 499700000≈500000000=5亿
208760000 208760000≈200000000=2亿
5083000000 5083000000≈5100000000=51亿
62940000000 62940000000≈62900000000=629亿
教学反思
1.读法和写法还要不要提炼?这里涉及一个要不要让学生经历提炼过程的`问题。学生在自己归纳读数和写数方法时常常是结合某一具体数据来说,无法归纳为数学的语言。这样的情况是始料未及的,我本以为学生既然会读数和写数了,就能自己归纳总结方法。但在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不能形成系统的对读数和写数方法的认识,他们只是会读、会写,对读数和写数的方法还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归纳。我个人认为,这方面以后还得加强训练。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再现,而应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提高,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应用提供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开发未知世界,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把自然数1~20xx依次写成一排,得到一个多位数:123456789101112…201820192020。请问这个多位数一共有多少位?从左往右数,这个多位数的第20xx个数字是多少?
分析:1~9是一位数,每个数字占一数位;10~99是两位数,每个数字占两数位;100~999是三位数,每个数字占三数位;1000~20xx是四位数,每个数字占四数位,将1~20xx所有数字所占的位数相加可求得多位数的总位数。要确定多位数第20xx个数字,需要根据不同位数数字所占数位的不同,首先找到它属于1~20xx中的哪个数,再确定它是这个数的哪一位。
解答:(99-10+1)×2=180(位)
(999-100+1)×3=2700(位)
(20xx-1000+1)×4=4084(位)
9+180+2700+4084=6973(位)
(20xx-9-180)÷3=610……1
100+611-1=710
答:多位数一共有6973位,第20xx个数字是7。
解法归纳:一位数占一数位,两位数占两数位……将这个多位数按位分组计算所占数位再相加可得总的数位。要确定某一位上的数字,首先确定它按位分组所在的数字,再由它在这个数字中的位置确定。
相关知识阅读
关于数的进位制
一般地说,进率是几,就叫几进位制。例如有二进位制、八进位制、十进位制、十二进位制、六十进位制等。我们通常是用“十进位制计数法”,它的特点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即满十进一),用数字1、2、3、4、5、6、7、8、9、0和位值原则结合起来记数。如一百三十五记作135。
电子计算机一般是用“二进位制”表示数。进率是“2”(即满二进一),只用两个数字0和1与位值原则结合起来记数。例如:
“零”记作0。 “一”记作1。
“二”记作10。 “三”记作11。
“四”记作100。 “五”记作101。
“六”记作110。 “七”记作111。
“八”记作1000。 “九”记作1001。
“十”记作1010。 “十一”记作1011。
“十二”记作1100。 ……
此外,还有“六十进位制”,如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进率是“六十”,即1时=60分,1分=60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5-01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30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3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13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