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19 11:42:3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指导过程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课前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问:比和除法,比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

  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有什么性质?小组交流

  3、出示三个分数:3÷4、6÷8、9÷12.变为比,并比较大小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学生用语言表述比的基本性质。

  交流: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比的基本性质。

  教师引导交流:0除外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比的后项、除数是0没有意义。

  二、学习化简比

  1、说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通分。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请个别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强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互质)

  14:2154:18

  教师引导交流:怎样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或用求比值的方法算,最后结果仍然是个比。

  1÷10:3÷83/5:5/8

  教师引导交流:怎么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1.25:42.7:18

  教师引导交流:怎么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先将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练习:化简比

  60:245/8:7/245/4:0.75

  三、练习

  自主练习5、7、8

  四、小结: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来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吃了谁的?谁是多少(已知)?谁的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全课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五、作业

  练习四3、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六年级上册数学三单元知识

  1.认识倒数

  (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2)求一个数的倒数

  ①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即可。

  ②求整数的倒数(0除外):先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然后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即可。

  ③求小数的倒数: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分数的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不为0的数的倒数。

  (3)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①先乘除,后加减;

  ②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解决问题,这里主要包含三种类型的题。

  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方法一:设单位“1”的量为x,然后列方程解答。

  方法二:已知量÷已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②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方法一:设单位“1”的量为x,然后列方程解答,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单位“1”的量×(1 ±几分之几)=已知量。

  方法二:先确定单位“1”的量,计算出已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

  ③已知两个数的和或差以及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先找出单位“1”的量并设为x,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量,再根据两个数的和或差列方程解答。

  (5)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六年级上册数学三单元知识2

  1.分数除法计算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知识点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整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其中一个因数是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知识点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整数份,求其中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2)一个数除以分数

  知识点一: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知识点二: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知识点三: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0除以任何数商都为0

  (3)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一:分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知识点二:连除的计算方法

  分数连除,可以分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可以一次都转化为乘法再计算,能约分的要约分。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

  一、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

  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2、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3、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我们今后还要保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的好习惯。

  二、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你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华罗庚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我很高兴你们能够喜欢数学课,我希望你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更多乐趣。

  三、坚强的意志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们遇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你们能坚定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需要坚强的意志。满怀信心地迎接困难,奋力拼搏战胜困难,就是意志坚韧的表现。你们具有这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会不灰心丧气;在取得好成绩时,也不骄傲自满,而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奋勇前进。这样才取得了好成绩。

  四、自信心与勤奋

  数学家张广厚说:“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更不能投机取巧,只有勤奋地学习,持之以恒,才会得到优秀的成绩。”你们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经过反复练习,你们确实取得好成绩了吧!

  五、能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

  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考试前不心浮气躁可以让你高速而有质量的复习。另外,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能让你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复习内容:课本第22页练习六。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导入:板书:整理和复习

  (二)整理。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使学生明确:5×12或12×5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使学生明确: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使学生明确:24×3/8就是求24个3/8是多少,7/18×9/14就是求7/18的9/14是多少,是对整数乘法的的扩展。

  练习:练习七的第3题。

  板书: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使学生明确: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板书:

  应用乘法交换律应用乘法结合律应用乘法分配律

  练习:练习七的.第4、5题。

  5、口算

  练习七1、10题。

  6、分数应用题。

  (1)把谁看作单位“1”

  六年级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6人,语文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的,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语文小组的倍。体育小组有多少人?

  (2)练习。

  ①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天完成,5天完成这部书稿的几分之几?

  ×5

  ②立新小学六年级有学生155人,其中的参加科技活动小组,参加科技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155×

  ④党校食堂九月份用煤560千克。十月份计划用煤是九月份的,而十月份实际用煤比原计划节约,十月份比原计划节约用煤多少千克?

  560× ×

  7、倒数:整理和复习第7题。

  堂上练习:

  1、练习七第2题,抢答,小组练习。

  2、练习七的第3、11题。

  3、练习七的第16、17题。

  作业:

  练习七的第12—15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71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

  1、出示例2。

  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道题和我们昨天学习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根据回答概括:昨天是倍数关系,而这题是相差关系。

  “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这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到什么?

  3、探索假设的过程。

  (1)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你怎么想的?(假设都是小盒)

  那还能装80个球吗?为什么?

  (2)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还可以怎么想?(假设都是大盒)

  假设以后就全是什么盒子了?

  现在一共能装多少个球?为什么?

  (3)解决问题。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在作业纸上解答。

  出示两份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座位上介绍解题过程。

  追问:①这儿的“8”什么意思?为什么要-8?

  ②这儿的.“40”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40?

  4、回顾反思。

  提问:在解决这道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假设)通过假设,就可以把两种不同的盒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盒子。

  但要注意的是,假设以后什么发生了变化?(装球的总数发生了变化)所以计算时要用80-8或80+40。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1、做“练一练”第1、2题。

  独立练习,完成后交流核对。

  2、练习十一第1、2题。

  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一第5题。

  先填空,再解答。

  4、练习十一第7题。

  先完成下面的填空,再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法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3、4、6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本册教学目标

  一板书设计:

  二教后反思: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个人修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练习十三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灵活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能正确熟练地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

  过两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计算

  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二、先指出单位“1”的量,再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1、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5/8。

  ( )×5/8=( )

  ( )×(1+5/8)=( )

  2、圆珠笔的价钱比钢笔便宜1/4。

  ( )×1/4=( )

  ( )×(1-1/4)=( )

  三、完成练习十三第8-10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8题。

  (1)学生先读题,比较两题的'异同,并说出每题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解答。

  (3)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1)学生先读题,并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解答。

  (3)集体评讲。

  3、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读题,弄清题目的意思后,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要求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四、创新学习

  1、一种商品原价100元,先降价1/10后又提价1/10,现在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元?

  2、某建筑队修一条长120千米的公路,先修好了1/2,后又修好了余下的1/2,这时还有多少千米没修?

  学生练习,集体评讲时,教师提示:要注意单位“1”的变化。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7、11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材首先安排了例1和例2,通过教学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与除法的关系,进而描述比的意义,介绍比值的概念。然后通过随后“试一试”中,通过让学生把3:5分别改写除法算式和分数,进而说明比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接着启发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与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比的后项不能为0。“你知道吗”结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介绍了有关“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希望有参与活动、展现自己的平台,而不仅仅只满足于从老师的传授中习得知识,同时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的认识,而这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所以设计了“洗洁液配比”动手操作环节和小组探索“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在动手操作环节中他们都很跃跃欲试,很好地体验到了比不仅是具体数量的比,还可以表示份数的比;在小组合作环节中他们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积极交流,并在交流中去发现规律,习得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为了让孩子更好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还设计了生活中的比,学生也在这一环节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谈体会这一环节中,看到孩子也深刻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领学生经历比的概念的抽象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并让学生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初步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认识“黄金分割比”,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课前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种不同颜色的水,用这个杯子倒不同的份量,满杯为一份,再倒进烧杯里,看看会有什么神奇的变化?这些颜色一样吗?

  不同的份量能调配出不同的颜色板书:蓝色杯数黄色杯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比。

  刚才我们调配了颜色,换一换果汁和牛奶吧。

  1、引入比

  示例: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课件)

  师:用学过的知识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说到比,师:你用到了比的知识,真厉害,但是要把他说完整,果汁杯数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等会我们再一起来学习)

  生:牛奶比果汁多1杯;

  果汁比牛奶少1杯;怎么算的?

  小结:可以用减法比较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

  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3|2;(连着说)

  师:怎样列式?(随机板书)2÷3=2/3;3÷2=3/2;(指着板书说)

  小结: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认识比。(板书)

  2、用比表达

  师:刚才我们说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齐读)那这里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真是会变通!(齐读)

  3、看书自学,比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师:比还有其他哪些知识呢?好,翻开书本68页,自学例1部分的全部内容。有一个要求哦,看完以后,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了解到了比的其它哪些知识?

  师:掌声示意停,谁来?

  生:2比3可以记作2:3,师:比怎么写?两个小圆点写在哪个位置?——中间,它叫——比号

  生:3比2可以记作3:2。

  生: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2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3是——比的后项

  一齐说——2是比的前项,3是比的后项。3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质疑,明确比是有序的,加深对比的理解。

  师:哎,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同样是2杯果汁,这里是比的前项,这里又成了比的后项?

  生:第一个2在比的前面,叫比的前项,第二个2在比的后面,叫比的后

  师:是由它在比的位置决定的。

  师:第一个比代表的是谁和谁的比?第二个呢?

  生:第一个比是果汁比牛奶,第二个比是牛奶比果汁,师:位置不同,表示两个不同的比。(及时板书)

  小结:所以写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清谁和谁比,不能随便颠倒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帮老师释疑,加深学生对比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由表及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应用比。

  孩子们,像这样的比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没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里不是吗?谁能用比来说

  (1)蓝色杯数和黄色杯数的比是()(引导学生说完整)

  比还在我们班里,刚才老师了解过了:

  (2)我们班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3)一个正方形方格纸被涂成了红白相间的图案。红格与白格个数的比是————;白格与红格个数的比是————。

  过渡:比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很大,谁来读题介绍一下

  (4)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蓝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物分表示加进的水)。出示第一个比

  ①动画演示:把洗洁液看作1份,水是这样的几份?让学生说完整:洗洁液是1份,水是4份,一齐数来验证一下

  ②关系:那么1:4是谁和谁的比?不能颠倒位置。用比还可以怎么说?

  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4,水和洗洁液的比是4:1

  它们的关系不用比又可以怎么说?

  洗洁液是水的1/4,水是洗洁液的4倍;

  ③老师动手操作:老师这里有一瓶洗洁液。

  先倒一杯洗洁液,我准备把它配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4。怎么做?(学生——倒4杯水)

  ④1:8,但我觉得这杯太浓了,怎么办?——加水,我打算把它调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8,谁来?

  生:操作(不要出声,小声帮他数)

  师:不加了,说说你的想法,现在烧杯里洗洁液一共是几份,水是几份?

  生:一杯洗洁液,8杯水。

  师:现在你喜欢怎样说洗洁液在和水的关系?

  ⑤1:1这个比又说明什么呢?(相等)洗洁液是几份?水是几份?

  师:如果我想把它配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1,怎么办?同桌之间说说

  生:倒7杯水

  师:为什么?

  生:这里有1杯洗洁液,8杯水,再加7杯洗洁液就有8杯洗洁液。

  师:那烧杯里一共要有几杯洗洁液,几杯水?也就是把8杯洗洁液也看做一份,8杯水当成一份。刚好相等。

  师;那如果这里一共有6杯水,要有几杯洗洁液——6杯洗洁液;说说你的想法(5杯水呢?要几杯洁液)

  小结:所以比有时表示的是具体数量的比,有时是份数的比。有时还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一齐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学生学好本单元的一个关键。单元教材中第一句话:“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这是依据概括性的结论。因此,课前可以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搜集大量的关于百分数的资料,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对百分数有所体验,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搜集、汇报资料的过程,培养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

  注意要点:

  1、由于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那么,谁和谁比?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就是建立百分数概念的关键,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

  2、教学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这部分知识。

  3、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介绍折扣、成数、百分点等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法学法:

  1、采用鼓励欣赏的教学方法,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个别学生课前预习及本节课表现,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2、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争取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自主学习法。

  4、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练、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坚持把“练”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分小组汇报自己搜集的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小组长点评。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二、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在小组中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请根据你在课文中的收获小组内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解决这个所用的知识必须在书上。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

  2、小组间相互交流探讨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3、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辅导。

  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教师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三、突破难点

  教师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怎样区别分数与百分数

  小组内思考交流,小组代表发言,逐步形成知识

  四、巩固练习

  课本P111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集体订正。

  五、教学效果

  按照上述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以上是我教《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课时的想法,请各位领导、评委、同事多提宝贵意见。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9——40,练一练,练习八6——11

  教材简析: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根据分数的意义,用整数乘、除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里再次安排教学,一是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从而扩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二是通过沟通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数量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

  2. 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谈话: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掌握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整数与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上节课的延续,使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的指引下,迅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合作探索,获取新知

  (一)小黑板出示P40,练一练第1题的图

  提出要求:涂色表示“12的”、“20的”,涂完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涂色“12的”,就是把12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涂色表示出这样的1份,列式:12÷3=4;涂色 “20的”,就是把20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涂色这样的4份,列式20÷5×4=16

  [设计意图:把练一练第一题提前作为学习新知的铺垫 ,旨在帮助学生唤醒已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般方法和分数乘法的意义。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

  谈话:刚才我们用之前学过的分数意义的知识,用整数的乘、除法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像这样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1.出示例题及图,交流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看图描述题中两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估计学生能够说明:把10朵绸花作为单位“1”,红花的朵数是10朵的,绿花的朵数是10朵的。)

  [设计意图:看图说题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相关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⑴:红花有多少朵?

  ①通过前面的铺垫估计学生能很快列式10÷2=5(朵);

  ②教师说明:像这样求10朵的是多少的问题,还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列式10×= ( )

  ③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10朵的,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而计算10×,要先约分,也就是用10除以2,得出一份是多少。体会两种计算方法思路的一致性。

  得出结论并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问题⑵:绿花有多少朵?

  师:你能用求红花朵数的方法,求出绿花的朵数吗?

  (有了求红花朵数的经历,估计学生能很快地列式

  ①10÷5×2=4(朵)②10×=4(朵)。)

  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体会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估计学生通过问题⑴的比较,能够认识到绿花的朵数是10朵的,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绿花是其中的2份;计算10×,也要先约分,也就是先把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通过比较,再一次得出结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课的重难点,求红花和绿花的朵数,每个问题都用了两种方法解决,通过这两种方法的列式、计算与比较,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知识点,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P40,练一练

  第1题:在导入时,学生已经通过涂色理解了题目的意义并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此时再看这题,旨在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列式:12×、20×,并和同桌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第2题,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求根(或根)长多少米,就是求这根钢管的(或)是多少,进一步得出结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 完成练习八第6题

  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比较,沟通分数乘法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的内在联系。知道“求3瓶是多少毫升”就是求3个900毫升相加的和;求“瓶是多少毫升”,就是求900毫升的是多少;求小明喝了多少毫升,就是求900毫升的是多少。

  3.完成练习八第7、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体会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在生活的运用。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读题后交流,明白题目意思,“估计这个月哪个城市空气质量达Ⅰ、Ⅱ级的天数最多”,可以直接比较分数的大小;“计算各有多少天”,是以这个月的总天数“30天”为单位“1”进行计算的,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检验估计的准确性。

  5.完成练习八,第10、第11题

  通过读题、列式计算,使学生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倍一样,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练习,继续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知识。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内在联系,感受分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总评: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了新的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比例这个单元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一节整理复习的内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通过学习对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以及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必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教师在组织整理复习时,要紧紧围绕着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易混淆的概念,要加强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熟练地解比例。

  2.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通过复习,熟练掌握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理复习意识,体会整理复习的好处,逐步掌握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掌握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比例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法:教师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指导学生整理和复习。

  学法:学生回忆整理,练习巩固知识。

  设计说明:

  根据我们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案。有两个要达成的目标,一是老师带着学生边复习便边整理知识,在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知识网络。二是通过收集错题,典型题,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复习,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从学法层面来说,向学生展示一种好的复习方法——用思维导图对本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旨在让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掌握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比例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等】

  2.学习的内容那么多,你是如何整理和复习的?有什么好方法与大家分享?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思维导图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揭示课题: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二、看书归纳整理

  1、看书整理比例的意义

  (1)师指导学生看书(第40至42页),边复习边整理。

  老师带着学生看书整理和复习比例的意义。

  (2)复习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

  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看书整理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让学生看书第45至49页,尝试整理本节知识。

  3、整理比例的应用让学生看书第53至62页,尝试整理本节知识,老师个别辅导。

  4、汇报分享交流整理的成果。

  注意事项:

  1、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把图形的边长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

  2、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1)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总页数一定,看了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

  (3)购买铅笔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9—60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根据要求把统计图补画完整。

  3.情感目标: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生自由发言。

  揭示课题:复式统计图。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投球时单手投得远一些,还是双手投得远一些?

  学生自由发言。

  究竟谁的想法更合理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活动小组同学投球的结果吧。(出示统计表)

  从表格中能比较出结果吗?

  用条形统计图怎样表示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图中尝试完成统计图。

  评价一下,哪幅图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三、探索研究,猜测交流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得远,而且相差得也比较大;也有4号同学双手比单手投得远一些,但是差得并不太多,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是单手投球会投得更远;6号同学两种情形投的距离一样远,挺有意思的。)

  这是他们小组的情况,我们班的情况不知道和他们一样不一样,最好我们也实际投一投,将数据收集起来再进行比较。

  我们下午有体育活动课,我们实际做这个实验,各小组要组织好,注意安全,做好记录。这次我们要进行“双手、左手、右手”的实验,先预测一下:哪种情况投掷的距离远呢???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教材60页试一试,操作应用。

  提醒学生:要认真细心地确定每条直条的`高度,用不同的颜色直条表示城镇居民的农村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的情况。

  五、实践应用,走向生活。

  教材60页,实践活动。

  六、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2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06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1-08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04-2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6

【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