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8-30 08:02:1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3-11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调查和实践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问题。(10分钟)

  1.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几道综合性的实际问题。

  2.导学单

  (1)小组里依次展示组员收集到的统计图,按搜集人先说明、其他组员后补充的顺序分析;

  (2)小组选择一张统计图准备全班展示。

  3.全班交流统计图

  4.出示书本第23题,集体完成

  让学生说说有关数据的来源,如数据有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原因。

  二、核心题目解疑。(10分钟)

  (一)综合练习

  1、完成书本第24题

  鼓励学生多提不同问题,再挑选两个问题集体练习。

  例如:每束百合花盈利多少元?

  每枝玫瑰花卖出后可以获利多少元?

  每束玫瑰花比百合花零售便宜多少元?

  2、完成书本第26题

  让学生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了什么策略。

  (二)动手操作

  完成书本第25题

  导学单:

  ①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

  ②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举

  ③小组内交流:一共有多少种?

  方法多样,边操作、边思考,能列举出各种摆的结果,有序进行列举是这道题的重点。

  注:正方形有3种,长方形有6种。

  三、拓展练习

  1.王大伯今年收获了2.4吨苹果,其中一半以上达到一级质量标准,其余达到二级质量标准。如果分等级出售,一级苹果每千克为2.4元,二级苹果每千克为1.6元;如果不分等级出售,每千克1.8元。请你算一算,怎样出售比较合算?

  通过分析明确:如果不分等级出售,总收入为“2400×1.8即4320元;如果分等级出售,至少可收入”1200×2.4+1200×1.6“,即4800元。所以,分等级出售比较合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探索、练习过程中学会小数的简便计算。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做题的技巧。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适用于小数,那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适用于小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旧知巩固

  师:上新课之前先来考考大家。看谁算得快。(学生完成练习卡上的第1.2题)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师:同学们算得真快,那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谁算得巧。(学生完成练习卡上的第3题)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三、游戏探知

  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完成的三道题分别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的呢?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定母表示。

  师:同学们,你们会唱“找朋友”这首歌吗?

  师:下面我们就来边唱这首歌边做“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同桌讨论,协作完成。计算下面各题,找出计算结果相同的式子用等号连接。

  1.2 × 0.7 0.8×(0.5×0.4)2.4×0.5+3.6×0.5

  (0.8×0.5)×0.4(2.4+3.6)×0.5 0.7×1.2

  师:同学们,他们的好朋友都找对了吗?

  师:(手指算式)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观察后,纷纷举手)

  师:说得太好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什么?(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你们真聪明,又肯动脑子。刚才通过我们的.探索,大家知道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但是究竟怎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几道题。

  四、例题讲述

  师:(板书)(1)0.25×4.78×4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便计算,怎样算简便,请试着用简便方法计算,并思考你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共同研讨)。

  让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

  师:谁能说说这道题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为什么?

  师:(板书)(2)0.65×201

  (学生再次观察,思考,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乘法交换律和分配律对小数乘法进行了简便计算,大家都掌握得很不错,那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去“过关斩将”,解决更多的难题。

  五、课堂练习

  (1)0.31×2.5 - 0.24先算()

  A.加法B.减法C.乘法

  (2)3.6×4.5+3.6×5.5可以运用()进行简算。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0.4×1.9-1.8

  =50.4×0.1

  =5.04

  (4)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方法算的用简便方法算。

  1.5×102 1.25+4.6+0.75 4.8×0.25 2.33×0.5×4 2.5×0.5×0.4×2 0.8×7.5×1.25

  (5)丽丽送给希望小学99名同学每人一套12.8元的文具。丽丽一共花了多少钱?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已经明白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第117 、118 的内容及第120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 16-4+21 24-(18+3)

  2 . 老师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的表格。

  ( l )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 2 )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 3 )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 4 )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方法一: + 一 方法二: + 一

  = + 一 = + 一

  = 一 =

  = =

  ( 5 )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 .出示例1 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 l )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是什么意思?

  ( 2 )请学生列出算式:1 - - 或1 -( + )

  ( 3 )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1 - - 1 -( + )

  = - - =1 -( + )

  = =1 -

  =

  提问: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3 .。

  提问:你能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4 .完成教材第118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5 .完成教材第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思维训练

  某市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综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材第119 页的内容及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第5 ? 8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3 .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53 + 36 + 64 + 97 1 . 5 + 3 . 8 + 6 . 2

  2 .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加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示形式。

  3 .老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 + b = b 十a

  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十(b +c)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设疑:当上面式中的字母表示分数时,这个定律还适用吗?

  2.出示教材第119 页的例2 ,学生计算两边是否相等,集体交流结果。

  板书: + ○= +

  ( + )+ ○= +( + )

  提问:① 两组算式的特点各是什么?(两组算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相同,第一组中加数交换了位置,第二组中改变了加的顺序。

  ② 这一特点与整数加法的什么运算性质相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3 .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4 .完成教材第119页"做一做"的第l 题及第121 页的第5 、7 题。学生在教材上填写,集体订正。

  5 .完成教材第119 页"做一做"的第2 题。

  学生根据数的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6 .完成教材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8 题。

  学先计计算出3 个算式的结果: - = - = - = 。然后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归纳出: - = (≠0)再应用规律计算 + + + 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1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 ) 5 - - - +

  - + - + - - -( + )

  2 .请将 、 、 、 、 和 填在圆圈中,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3 . 计算。

  (1) + + + +

  (2) 1- + - + -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如何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分数加法。今后,在计算分数加法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小数”是《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对其中的处理做出合理解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还要引导学生再次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复习导入

  1.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 3.5×16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生板演。

  (2)反馈,校对答案,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算理。

  2.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三、探索新知

  1.投影呈现例3主题图。

  (1)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指名列式:1.2×0.8.

  (2)请学生估一估1.2×0.8的积。

  (教学预设:1.2×0.8≈1×1=1(平方米))

  (3)提出问题:1.2×0.8的积到底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指名三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设三种可能如下:)

  生1: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5)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积是9.6还是0.96,为什么?

  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

  观察并思考生1和生3方法指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形式不同,数学本质是相同的。

  (6)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讨论以下问题:

  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比较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发现0.96比因数1.2小,比因数0.8大。

  设计意图: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的乘法。同时,具体的长度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呈现了学生不同的算法和错误,并为此资源组织学生辨析、沟通,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初步掌握了算法。

  2.基本练习:做一做。

  6.7×0.3 2.4×6.2 0.56×0.04

  (1)观察并判断: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如:6.7×0.3的积比6.7小,比0.3大;2.4×6.2的积比2.4和6.2的都大;0.56×0.04的积比0.56和0.04都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学生板演。

  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特别是计算0.56×0.04时。

  (3)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法和算理,重点讨论:0.56×0.04的积到底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四人小组进行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面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整数乘法的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片面的认识,即“两个因数相乘(0和1除外)总是越乘越大”。教师通过小数乘法的学习使学生打破这种片面的认识,即要使学生认识到,两个因数(0和1除外)相乘,积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大,也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小,还有可能比其中一个因数大,比另一个因数小。在“做一做”的计算前,先引导学生判断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正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上述错误认知。如果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那么当学生面对“0.56×0.04=0.224”的错误时,就能自觉地进行校正。在教学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判断积与因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当然,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越乘越小”的道理,因为这需要学生具备分数乘法意义的相关知识。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

  2.7×4.6 0.29×0.07 6.5×8.4

  (1)先引导学生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其中6.5×8.4的积是不是两位小数可能会有争议,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2)独立计算。

  (3)投影反馈

  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当乘积末尾有0时,是先撇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撇去0? 6.5×8.4的积为什么变成一位小数?

  2.口算训练。

  0.7×0.6 1.2×7 2.5×0.4 3.6×10

  0.3×0.2 9×0.09 0.04×0.5 1.25×0.8

  四小题一组,口算卡片依次呈现,学生独立写答案,然后校对答案,重点落实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3.独立完成教材反馈时选择其中三个算式说一说想法。

  五、课堂总结

  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六、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

  教材第114 一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一13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法则,谁还记得?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回忆并口答。

  提问:为什么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强调: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并验算。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根据等式的什么性质来解的?

  2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发现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下面的规律。

  ( l )这些分数都是分子是1 的分数。(2 )每道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互质的。(3 )计算时,只需将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减)的结果作分子,就可以速算出得数。

  指出:今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利用规律口算出结果。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你能直接说出结果吗?

  学生举例,如: + = - =

  3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7 题。

  请学生先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解答。

  4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8 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回答,然后交换过来。要求自制卡片中的'分数不要超出本单元分数的范围。

  5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 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后再动手画。讲评时,请学生说一说思路。

  6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 题。

  老师先介绍"杨辉三角",再让学生算一算表中每一横行各数的和,概括得出的一串和有什么规律。

  出示"杨辉三角"图:

  再将表中的'1"都换成" ",看看这个规律还存在吗?换成" "呢?

  (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发现规律依然存在。)

  7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 题。

  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填表并计算,然后制成条形统计图。

  8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2 题。

  学生先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用分数加法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可以这样操作:先将4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4÷8= (个);再将剩下的2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2 ÷8 = (个),所以,每个孩子可分得 + = (个)。

  9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 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的特点,想想按什么顺序思考比较简便,请学生先说出思路,再进行计算。

  (四)思维训练

  1 .在O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等于1 。

  2 . = + = + + = + + = + + + + + + +

  3 .写出两个不同的最简分数,使它们的和是 。你能写出几组?

  (五)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还探索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些特殊情况的计算规律,这个规律是:当两个分数的分子为1 ,分母互质时,它们的结果是用这两个分母的和(差)作分子,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作分母。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换玻璃”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重点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整数数乘法,再教学小数乘法。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课时安排:小数乘法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和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20xx年X月X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1)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角

  __3

  10.5元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像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__5

  缩小100倍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20__.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2

  27.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0.7×425×7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练习一第4题

  二、运用

  1、填空。

  4.×3×3×2×2

  2、做一做:课本第3页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第1、2、3题。

  附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例1

  3.5元角

  ×3×3

  10.5元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__5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课本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

  前面用0补足。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20xx年X月X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8

  3、1.2×,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240.013

  ×0.14×0.026

  96782426

  0.3360.00033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二、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86.252.04

  ×4.2×0.18×28

  11650001632

  232625408

  243611250571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2.14×6.2

  3、课本第8页第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三、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第8页7、9题。第9页1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 + 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 份,这样 变成 , 变成 ,所以 + = + 。

  老师:通过计算 + ,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 = ( ) - = ( )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 -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进行验算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 - (先通分,将 化成 )。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 - 和 - 。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

  老师:通过计算 + 、 - 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 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 + + = + +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 + + + +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xx年与20xx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0xx年只数 + 300只=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 - 20xx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4)教师板书“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xx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 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

  (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 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 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 10+10=20(板书)

  (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 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 20+x=50(板书)

  (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 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50+50=100 4x=2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xx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 10x=1600 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x×10=1600

  (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计到20xx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xx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xx年的只数与20xx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 20xx年的只数×3+100=20xx年的只数 列式为: 3X+100=1000 (板书) 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 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xx年的只数。)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 10+10=20 20+x=50 50+50=100 4x=200 10x=1600 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 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三、巩固练习 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P81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十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求两数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3、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种特殊情况下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吗?请你根据已知的信息,快速找出15和20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5的因数:1,3,5,15

  20的因数:1,2,4,5,10,20

  15和2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

  (指名口答加课件订正)

  师:在接下来要学习的分数计算和一些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最大公因数。

  (板书:求最大公因数)。

  二、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预习成果,初步归纳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昨天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你们找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了吗?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预习成果展示,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请一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的?

  生:可以先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

  师:这种方法先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有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公因数。所以我们在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后,应该写上这样一句话:18和27最大公因数是9。

  3、交流互动,感受求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这种方法,同学们还会其他方法吗?请同学拿着学案纸上台投影展示汇报。

  预设

  (1)课本第二种

  18的因数:1,2,3,6,9,18

  其中1、3、9也是27的因数,所以1、3、9是18和27的公因数,9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种方法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这些因数中谁是27的因数,那它们就是18和27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自然就是最大公因数。能够先找18的因数,能不能先找27的因数呢?(能)

  师:(指着这种方法)我们只是想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大家动脑筋思考一下,这种方法还能不能更简化和优化一些?(引导学生发现,写出18或27的因数后,从大到小看谁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满足的第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

  (2)其它的方法

  分解质因数法和短除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三、质疑点拨。

  1、预习评价,纠错巩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掌握了求最公因数的方法了吗?老师在课前收集了几份预习作业,你能发现这些练习的错误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吗?(投影展示典型错例。)

  2、阅读课本,提出质疑。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本和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还有什么疑问吗?(课前了解学案再做预设)

  3、方法归纳,点拨提升。

  其实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也存在某种关系,你发现了吗?(多请几个学生来汇报他们的答案,并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板书,以及学案上多个例子,发现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师:所有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发现快速地检验自己是否找对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让学生用例题和学案上1,2个例子来试试怎样检验)

  师:回顾刚才大家介绍的多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其中这种做法(指着黑板)直接根据最大公因数的定义来找,属于基本方法,每个同学都应该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方法基础上,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法去求最大公因数。

  四、练习提高。

  师:现在老师马上考考大家,你有信心做对吗?

  1、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5和12 30和45

  2、找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互质数关系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规律。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都不错,都能做对。老师要提高难度,不仅要做对,还要找出规律。请完成课本P81做一做,完成后在小组里订正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和8 16和32 1和7 8和9

  (1)汇报最大公因数答案。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多请几个学生说说发现,逐渐归纳成结论)

  师: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也就是大家在预习时在你知道吗里面了解到的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3)教师小结

  师: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大公因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因数了,也就是不用写出计算过程,直接写出谁和谁的最大公因数是几就可以了。你们掌握了找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了吗?请迅速完成课本82页第3题,直接填写在书上。

  3、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横线上。

  (1)9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

  A。1 B。3 C。4 D。9

  (2)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

  A。4 B。6 C。8 D。16

  (3)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_____。

  A。1 B。甲数 C。乙数 D。甲、乙两数的积

  师:看来直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不能难倒大家,现在老师看看大家能不能运用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4、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 ) ( ) ( ) ( )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设计思路: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终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个人思索的问题。我看到了电视上挑战 800节目一瞬间我就想用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上也能和班会课一样,让我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 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两、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及推理能力。

  3、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自制 4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吗?比如夺标 800、春节七天乐?今天我们来玩一玩《挑战课堂四十分》,愿意吗?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师:在比赛之前先来进行热身运动。

  【设计意图:这种比赛关键在平时,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分小组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早已让他们盼望着课的开始,我以主持人的身份调控比赛的时间、顺序,以协作者的热情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

  二、复习导入

  1、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的数; 的分数单位是( )。

  2、 里有( )个 , 里有( )个 。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教学新课

  1、小组研究: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 1)小组操作探究。

  师:你想研究哪一组?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你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

  (设计意图:把教材上的例7和例8综合在一起教,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比较,也体现了用活教材的大胆尝试,事实证明效果颇佳。)

  ( 2)小组汇报总结。

  师:你研究的是哪一组?你用的是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知道那个分数大小的?

  生 1:我们这组研究的是第一组,我们用的是折纸法,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取这样2份,当然要比取这样3份少,所以 > 。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3份,另一张平均分成2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 。

  (有的小组用的是想象法,如吃大西瓜。还有用的是画线段图。老师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如:语言组织、层次是否清楚等,老师可以给小组以加星以鼓励。)

  ( 3)观察比较。

  师:这组和另外一组有相同的情况吗?你能再举一些相同的例子吗?

  师:通过这些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 1:可以看出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生 2:我还看出分子相同的,分母小的反而大。

  师: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生: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反而大。

  (教师要根据学生多回答并根据情况给相应小组加星,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2、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如果遇到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怎样比较?分子相同又怎样比较?

  (适当多让几名学生回答。)

  3、练习。

  完成第 83页练一练第一题。

  4、教学例9

  ( 1)出示练习十五第三题中前两题。要求学生将分数按一定顺序排列。

  师:一定顺序什么意思?

  生:从大到小或是从小到大。

  师:那你能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吗?

  ( 2)出示例9: 、 和 。

  师:同学们能比较这三个分数都是同分母的分数和三个都是同分子的分数。那么我给你这样三个分数你会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会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先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再教学例 9,从而降低了难点,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巩固练习

  1、基本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2)完成练习十五第二题。

  2、小结。

  师:今天的比赛阳光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 !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但是下面还有好题,落后的小组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哟!

  【设计意图:适当的总结和鼓励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3、发展题练习

  (1)同样做十道口算题,东东用了规定时间的 ,明明用了规定时间的 ,哪个同学做得快一些?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 和 你会比较大小吗?

  (老师要给回答好的学生加星,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设计意图: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固然重要,但是少数的优等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更符合因材施教。)

  五、全课梳理

  师:你这堂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也相应给小组总结,评选出最佳的优胜小组。整堂课结束了,往往很多老师课前定好的规则没有实施而就此结束,其实要上好家常课适当总结一下很必要的,因为要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这样学生才更可能信任你,才能更好为下一堂课努力争取夺到好名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23页例7)

  教学目标:

  1、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 2.6 1 4.17 9.25 7.03 8.96 ;

  保留两位小数:1.832 4.347 3.295 10.403

  2、师:求小数的近似值在除法中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求商的近似数。(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平时你 们喜欢运动吗?你们最喜欢参加什么运动?

  生:“师:看来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真不错。”

  师:有个小朋友叫王鹏,他特喜欢打羽毛球,这天他爸爸给他新买了一筒羽毛球。瞧(课件出示例7)

  师:那你们知道这一筒羽毛球有多少个吗?

  生1:10个。

  生2:12个。

  师:你怎么知道有12个?

  生:一打就是12个。

  师: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打就是12个。

  师:那你们现在能算出一个羽毛球是多少钱吗?请同学们在课堂练习本上计算出结果。 (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师:好了,同学们,请大家停止计算,你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这个算式除不尽!

  师:呀,这样啊,那一个羽毛球到底是多少钱呢?这个1.6166666到底是多少钱呢?是不是我们就没办法定出一个羽毛球的价钱呢?这样好了,你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么给这个羽毛球定价,为什么?

  (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听取学生意见,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成员发表意见)

  生1:我们小组决定给一个羽毛球定价1.6元,因为1.6元比较接近1.6166666元。

  生2:我们小组决定给一个羽毛球定价1.61元,直接把后面哪些6去掉,因为货币最小面值是分。

  生3:我们小组决定给一个羽毛球定价1.62元,因为1.6166666保留两位小数是1.62.

  生4:我们小组决定给一个羽毛球定价2元,因为这样比较方便,给整数就可以了。

  师:为什么没人给这个羽毛球定价1.617元或者1.6167元?

  生:因为1.61元就是1元6角1分,在往下就没法付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想的都不错,这么多定价,你们觉得哪种更合理些?为什么?

  生1:我觉得定价1.6元比较合理,因为现在很少看到一分两分的了。

  生2:我觉得定价1.62元比较合理,不同意定价1.61元 ,因为随便把后面的6去掉不是很好,应该用四舍五入法。

  师:(询问刚才定价1.61元的小组)别人给你们提的建议你们接受吗?

  生:接受。

  生3:我也觉得1.6元和1.62元比较合适,如果定价2元,差距太大了。

  师:看来经过第二轮的思考,大家考虑问题越来越仔细,大家倾向给这个羽毛球定价1.6元和1.62元。这两种定价有什么不同呢?

  生:如果定价1.6元,是保留一位小数,如果定价1.62元是保留两位小数。

  师:如果定价2元呢?

  生:是保留整数。

  师:那这种价格是不是一个羽毛球的最精确的价格呢?

  生:不是,它们只是接近准确价格,它们是近似数。

  师:当近似数作为结果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数学符号呢?

  生:应该用约等号。(教师板书)19.4÷12≈1.6(元) 或19.4÷12≈1.62(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遇到小数除法除不尽的情况,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 你们会解决吗?怎样解决?

  生1: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生2: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师:不错,同学们总结的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些题目,有信心吗?

  2、研究求商的技巧 出示一道计算题48÷23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指出学生的计算错误)

  师:同学们计算出结果了吗?是多少?

  生1:约等于2.09. 生2:约等于2.08.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同,那到底谁做的又对又简练呢?(教师展 示几个学生的计算过程)

  (生1: 48÷23 ≈2.09 除到2.08695 )

  (生2: 48÷23≈2.09 除到2.086 )

  (生3: 48÷23≈2.09 除到2.08 )

  生1:我认为前两位同学做对了。

  生2:我也认为前两位同学做对了,第三位同学之计算到了两位小数,就没办法判断第三位小数是大于5还是小于5.

  师:同意这两位同学意见的'请举手。(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指着前两位同学的算式),谁的比较简练,为什么 ?

  生:(齐答)第二个同学的比较简练。

  生1:第一个同学步骤比较多,算到了2.08695,第二个同学才算到了2.086.

  生2:看到第二个同学的算式,我知道不用算太多位,只要算到小数第三位就够了。

  师:为什么算到第三位就够了?

  生:要保留两位小数,我们只要看小数第三位上的数字是不是比5大就可以了。

  师:那要是把题目改改,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应该计算到什么位?

  生:(齐答)计算到两位小数。

  师:保留三位小数呢?

  生:(齐答)计算到四位小数。

  师:保留八位小数呢?

  生:(齐答)计算到九位小数。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你们的发现呢?

  生:保留几位小数,只要计算到比保留位数多一位的小数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当我们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除 到比需 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课件展示)

  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可以减轻我们的计算步骤,可以让我们计算快点。

  师:做一做

  37.3÷2.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3.6÷1.7≈ 19÷7≈ 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后巩固

  P35 练习5

  四、全课总结 师:同 学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样的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2-2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25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6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0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08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3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1-25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