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8-27 13:06:2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16页例3,练习三第3题和第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整数的数位顺序,认识十进制计数法;认识整亿数,能说明整亿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读、写整亿数。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经历联系具体数量抽象出整亿数的过程,体验数的范围的扩展,感受整亿数具体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培养类比、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体会现实社会里的大数,了解数在社会生活和科研领域的应用,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培养用量化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意识提高认数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认识整亿数的意义,掌握读、写方法,体会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2、教学难点:整亿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创设情景问题。

  (出示图片)谈话:银行每年都会清点大量的1元硬币,你们知道银行是如何清点硬币的吗?告知:因为钱币的数量非常庞大,银行通常采用打包的方法估算硬币的枚数。

  (出示动画)已知1万枚一包,10万枚一箱,100万枚一卡车,10辆卡车可以装10个100万枚,就是1000万枚。100辆卡车是多少枚呢?组织交流。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

  10个1000万枚是多少枚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带领学生拨珠数数,拨到9千万的时候停顿一下,如果老师再拨一颗珠子是多少呢?10个1000万是一亿,你怎么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亿”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这个计数器表示1亿已经不合适,应该重新选一个标有“亿”位的计数器。(出示标有亿位的计数器)现在你会表示1亿吗?指出:只要在亿位上拨1颗珠就可以了。

  反问:1亿是多少呢?

  揭示:“亿”是一个新的计数单位。

  带领学生从1亿起,一亿一亿地接着往下数,十亿十亿地接着往下数,百亿百亿地接着往下数。

  小结: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10个一亿是十亿。

  10个十亿是一百亿。

  10个百亿是一千亿。

  说明:数满十个一亿,就会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亿”。数满十个十亿,就会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百亿”。数满十个百亿,就会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千亿”。

  追问:百亿和十亿、千亿和百亿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几个计数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吗?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谈话: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想一想,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完成数位顺序表

  引导:(出示数位顺序表)你能根据刚才的讨论,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回顾之前的学习,从左往右看,我们认识了个级、万级,今天我们学习了亿级,现在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吗?带领学生继续数一数,还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出示:亿级的左边还有省略号。

  4、学习整亿数的组成和读写。

  观察图片:你能对照数位顺序表把题中的数分别写出来吗?(出示例3主题图)

  学生各自按要求写数,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提问:写这些数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写整万数时,要先写万级的数,再在个级写4个0占位。所以要先写亿级的数,再在万级和个级写8个0占位。

  追问:为什么要在亿级上写2,后面写8个0

  说明:二亿里面有2个亿,所以在亿级上写“2”表示有2个亿,万级和个

  级上没有,每个数级有四位,所以万级、个级要连续写8个0。继续交流剩下的两个数各是多少个亿,怎样写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各人看写出的三个数,先想想各有多少个亿,再自己读一读。

  交流:这三个数分别要怎样读

  指名学生读数,说说读数时怎样想的。

  说明:整亿数看亿级上是多少,就直接读作多少亿;末尾的万级、个级上的0都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比1亿大的数来表达信息,进而产生认识亿级以上数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数活动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还需要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但不管计数单位如何增加,计数时都要遵循“满十进一”的基本规则。

  (三)比较应用

  1、比较发现

  学生各自完成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判断它们各是几位数的?(我先把每个数写出来,再数一数就知道了)

  追问:知道“五十”是两位数之后,你能直接推想“五十万”和“五十亿”各是几位数吗?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

  交流:和“五十”相比,“五十万”的万级也是两位,而个级一定是四位,2+4=6,一共就是六位。同样,“五十亿”的位数一共有2+4+4=10,也就是十位数。

  追问:第一组三个数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集体交流,发现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现:每组中的三个数虽然所含的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同,但由于计数单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感受整“亿”数的大小。

  谈话:刚才我们学了那么多关于“亿”的知识,一亿到底有多大啊?

  课件出示:

  1亿枚一元硬币重600吨,假如一辆大卡车载重6吨,一亿枚硬币大约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大卡车呢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说明:一辆载重10吨的大卡车,需要运100辆这样的大卡车。

  师:现在你对1亿这个数的大小有了什么感觉?1亿是一个非常大的数,一枚1元硬币这么轻,1亿枚却这么重。根据国家标准体质体重,四年级学生正常平均体重为40kg,1亿枚硬币的质量相当于多少个同学体重的和。

  设计意图:推算1亿枚硬币的重量,是让学生感受1亿数值之大,培养推理能力的好素材。因此,通过推算汽车运的总结交流次数,可让学生更深的感受1亿之大,有利于学生的数感培养。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除了“十进制”,人类还发明了其他计数法,请同学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p.89、90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习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例题中已知长方形的长,不知道长方形的宽,但已知长发生变化时面积发生的变化,求长方形的面积。教材主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反映出长方形的面积变化,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并引导学生用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画一个长方形。(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画在自己的本子上)

  简单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如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是宽)

  生活中长方形的形状随处可见,可能是一本书的封面,可能是一块玻璃,现在我们把当成是一块长方形的花圃。它的长是8米(标上“8米”)

  2、后来扩建花圃,长增加了3米,谁能把这个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来?(指名画图)

  问:现在黑板上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分别表示什么?

  (原来的花圃,增加的花圃,现在的花圃)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加上一个信息: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

  问:这增加的18平方米,写在哪里比较合适?(板书)

  现在你能解决某个问题吗?是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18÷3=6(米)

  多了这个信息,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可能的问题:原来的面积:8×6=48(平方米)

  现在的面积:(8+3)×6=66(平方米)或48+18=66(平方米))

  4、学生看书上的例题,比较书上的文字表述与板书的画图表述,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指出:有的时候信息比较复杂,我们就得想好办法整理。像这类面积问题,画图来解决是比较合适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5、完成试一试:

  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可能有的学生画图时,不能比较恰当地表示“5米”的长度。提醒:5米是20米的四分之一,可以先量表示20米的线段长度,再取它的四分之一。)

  二、完成想想做做:

  1、读懂“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问:画图时能一下子画出来吗?应该怎么画?

  依次画增加的长,算出宽;再画增加的宽,算出长。最后算出原来试验田的面积。

  2、先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再解答。

  学生可能在画图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分别画增加的长和增加的宽,造成有一个缺角的长方形。

  指出:不管增加了长还是宽或是都增加,最后得到的还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所以像这道题,如果用列表整理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想一想,如何设计并填写这张表格呢?

  把你的满意之作介绍给大家(老师协助完成该表)

  看图解答:指名指出图中增加部分的面积。添加辅助线,把它分成2个或3个长方形,标上号码,再依次算出小长方形的面积并相加。

  看表解答:根据这份表格,你准备怎么求增加的面积?

  (分别算出现在的面积和原来的面积,相减后就算出增加的面积。)

  三、布置作业:(略)

  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

  2、教学例题

  (一)例1教学

  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

  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

  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

  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

  预设2:画图

 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

  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

  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

  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

  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

  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

  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

  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

  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

  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

  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

  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

  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

  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

  (二)教学“试一试”

  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

  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

  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

  (三)比一比

  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三、变式练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

  (1)变式1

  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

  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

  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

  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

  (二)变式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

  (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

  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40×5=200(平方米)

  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50×5=250(平方米)

  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

  生:200+250=450(平方米)

  (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

  生1:分三部分来求、

  生2:分两部分来求、

  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

  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

  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习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习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内容:p.52、53

  教学简析: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探索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例题先通过3个小朋友照相的情境,提出“3人排成一拍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拍法”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愿望;接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交流,对问题隐含的规律获得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用字母分别表示3位小朋友,把每一种排法列举出来,进一步明确认识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哟内数学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所有方案,探索排列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并主动与他人开展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索策略。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请3名学生排成一排,站在讲台前。

  问:观察他们排的位置,说说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先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1)可能会有学生受上一节的影响,用算式3×3=9(种)

  指名分析该算式的意思:某个学生分别可以排在第一、第二、第三三个位置,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三种位置,那就是有9种。

  质疑:这样想对吗?为什么?(重复了)

  把第2个同学排在第一,发现了重复。

  指出:解决这类问题就是要避免重复和遗漏。

  (2)、排一排:每一个学生都有2次排在第一的可能,3个同学就有2×3=6种

  或者可以想:第一的位置上有3种可能性,一个同学确定后,剩下的位置还有2个同学可选择,到第三个位置的时候,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同学了。所以总的排法有:3×2×1=6(种)

  (3)刚才我们请三位同学排一排,发现了有6种不同的排法。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你能用别的办法帮助理解吗?

  可能会有同学想到用3个小物品,或者是字母A、B、C

  分别用字母来表示刚才的6种不同排法(注意有序):

  ABC、ACB、BAC、BCA、CAB、CBA

  (4)观察两个算式,你觉得哪个算式更方便计算。继续举例,如6个同学站一排、10个同学站一排、全班站一排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们站成一排的总人数是n个,说说怎么算多少种?

  n×(n-1)×(n-2)××1

  2、完成想一想:

  讲清题目要求:如果在这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补充举例:两人交换位置的算2种

  同学讨论,并指名交流想法或算法:

  (1)2人2人地选,有3种,每种又有2种,所以有2×3=6种

  (2)用字母表示:AB、BA、AC、CA、BC、CB

  二、拓展:

  指名一个学生,请他请出班内所有的好朋友(可能有6个)

  1、问:如果好朋友们见面了,要互相握手,会有多少次?怎么想的?

  生1:有5次握手机会,生2:有4次

  5+4+3+2+1=15(次)

  还可以怎么想?

  (每人都需要握5次,但都算了两份,所以算式:5×6÷2=15(次)

  如果是打电话呢?(一样的,也是15次)

  2、问:如果好朋友过节互相送礼物,一共会送掉多少份礼物呢?

  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

  指出:每个学生都会送掉5份礼物,6个学生就有6×5=30份

  3、像这样的提问题,你会提吗?会解决吗?试一试。

  三、读书,并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8、2、5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注意问题的要求的是“几个”,那就是:3+2+1=6(个)

  如果要说清楚具体是哪6个?那就是825、852

  提醒学生要正确审题。

  2、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对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先在书上连线,再想自己会用算式来表示吗?

  指出:这类问题和刚才的“握手”、“打电话”是一样的。

  3、他们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

  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寄了多少张?

  让学生先说说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找规律,说说你的收获。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54、5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事?你想到了什么?

  (买东西,单价×数量=总价)

  读一读信息:短袖衫32元,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这三个信息分别说明了什么?(单价)

  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这信息说明了什么?(买的数量)

  问:一共要付多少元?

  指出:这里有一个多余条件,是哪个?

  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2、交流:

  (1)(65+45)×5(2)65×5+45×5

  =110×5 =325+225

  =550(元)=550(元)

  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加上“=”)

  比较:左右这两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呢?

  (相同:三个数是一样的,都有乘法和加法;

  不同:前面的算式中出现了1个5,后面的算式中出现了2个5;一个是两步算式后面一个是三步算式)

  用语言来表示它们的联系:两个数合起来乘5等于两个数分别乘5再合起来。(只要学生能大概说出类似的意思就行。)

  3、学生写类似的算式:

  在规定的时间内,请你写出符合这样特点的等式。

  交流:你写了几个?读一读。

  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继续写吗?写得完吗?

  那有什么好办法表示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

  (a+b)×c=a×c+b×c

  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4、比较:回忆以前学过哪些运算律,今天学的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

  (以前只有加或乘,这个既有加又有乘)

  猜:学习运算律有什么用呢?(使计算简便)

  二、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发现问题要多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指出:第2、3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题略)

  先学生独立判断,交流的时候,重点说第3题和第4题。

  第3题:74就是74×1,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第4题:找到分别乘的数是50,那么合起来乘的数也应该是50,正确的相等的算式应该是“50×(40+90)”

  三、学生作业(边说边写):

  1、第3题,要求学生分别用两个算式解答,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2、第4题,先请学生观察算式特点,知道上下两题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再算一算,体会哪个算式计算的时候更简便。

  说一说:当两个数合起来是整十数的时候,先合再乘比较简便。

  3、第5题:先指名说说表格的意思,再分别解答下面的3个问题。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56、57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我们去春游

  教学内容:p.60、61

  教材简析:

  这好似一次综合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创设了向阳小学的学生到“水上乐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收集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并解决一些问题,初步体会出游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二段要求学生根据本校实际组织春游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简单的计划,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节以解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发展应用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算算老师的出差费用:

  老师经常要出差,比如说这次要到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间是3天。你们说,这3天老师会花哪些钱?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交通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费、如果要游玩的话还要有门票费和游玩的具体项目的费用

  依次在每个项目下写出具体的金额,一起算出老师3天的总共费用。

  指出:出门在外,带太多的钱不安全,所以一般都要有一个预算,让自己带的钱够用。

  二、算算学生游玩水上乐园的费用

  1、出示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的信息,以及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88个学生,45人坐一辆车,可以联想到需要2辆车;各游玩项目的定价表)

  2、回答书上的提问:

  (1)如果包车的价格是每辆车220元,每人乘车要交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并交流。

  (2)东东用10元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

  问:玩的项目多,那要选怎么的项目?(价钱便宜的)

  说说你是怎么选的?

  (3)如果你到水上乐园去,准备带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

  同桌想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三、模拟春游:

  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你知道春游前要做哪些准备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各自想到的问题。)

  (1)了解并计算出全校四年级去春游的一共有多少人。

  (2)如果包乘汽车,每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人?

  了解大客车的一般规格:30~50。根据每班人数,包50人的车更合适。

  全校6个班,只要包这样的车6辆就行。

  (3)了解包乘一辆汽车需要多少钱?算一算去春游的全体同学包乘汽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根据目的地的远近,具体的费用是不同的,就以500元1辆的费用计算,其实还要另外出过路费、停车费、司机人工费等。)

  (4)了解比较熟悉的几个游玩地方的其他费用,大致地算一算去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总费用。

  小结:学了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像上面这样的问题。

  图形的对称

  教学内容:p.62、63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长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p.119的图,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边形的对称轴:

  1、取一长方形纸,请学生说说长方形的特点。

  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强调:对称轴要用点划线来画,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问:这条对角线是不是它的对称轴?为什么?

  2、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成轴。

  交流:你画了几条对称轴?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中还有哪几种你叫得出名的图形?

  它们也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

  请你把剪下来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分别都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菱形可以理解为平行四边形,它有2条对称轴。

  直角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适当板书,并请学生看板书说一说。

  4、认识三角形的对称情况:

  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请你用准备好的三角形,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问:你发现了什么?(要有同样的边长才有轴对称的可能。)

  二、练习:

  1、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试着把它们画出来。

  几点注意:(1)点划线是直线,要画出头;

  (2)要画全。

  (3)第3张图转过来看,并不对称,所以要主要仔细观察。第四张图,可先选一个叶片画出来,再画出它对称的另一半,通过观察,了解它是旋转后得到的,并不是对称的。

  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3、先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再交流。

  学生在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巡视。

  可能有的问题:靠“经验画”。指出:要先量出边的长度,找到中点,这样画出来才准确。多条对称轴会相交于同一个点。

  说说你的发现:正三角形3条对称轴,正方形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6条对称轴。

  可以适当引导的回答:如果边数更多,那么对称轴也更多;边数越多,就越接近一个圆,所以圆的对称轴条数是无数条。

  4、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图形的平移

  教学内容:p.64、65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三年级的时候已学过,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例题要求学生把小亭子图从方格纸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教学重点: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准备: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只出示上半部分的例题图)问:在方格纸上,我们可以把这个小亭子图平移。现在请你把它向右平移6格。

  指名一人操作,其他学生画在书上。

  交流:“向右平移6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2、完整出示整张例题图:

  在刚才平移的基础上,请你把亭子图再向下平移4格,画一画。

  检查画得正确否。

  问:小亭子图从开始的左上方平移到了右下方,除了先向右再向下;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都是分两次;方向有先后,但对应的格子数没变;都要数清楚对应点平移的格数)

  指出:我们今天学习的平移和三年级的有不同,要分两次平移得到图形的新位置。

  二、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完成图下的填空。指名读一读,若有问题,找出原因。

  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可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画一画。

  可能有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对应点会找错,要强调“对应”。梯形的平移会有部分重合。

  有的学生画的时候用虚线,也有的用实线。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哪种更好。

  3、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引导学生自己看懂图,先模仿,再换角度多画几组平行线。

  三、完成部分练习册上的作业。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p.66、67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这里是第一次教学旋转的中心,即绕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

  教学难点: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

  1、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钟面,中间点上一个点,做一个纸质指针。

  先把指针指向“12”,顺时针旋转一周,学生则用手势表示。

  指出:刚才我们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板书:顺时针)

  2、有“顺时针”,还有“逆时针”,谁来指一指逆时针是如何旋转的?

  二、认识按角度旋转:

  1、指针从12开始顺时针旋转到12,问:刚才的时针钟面转的?

  (顺时针旋转了360)

  转到“3”呢?“6”呢?(老师分别演示,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了多少度。)

  2、学习例题1,说说转杆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三、认识简单图形的旋转

  出示方格纸,按例题所示摆好三角板。

  问:你会把右边的三角尺绕A点旋转90吗?

  同学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

  交流:(1)顺时针旋转;(2)逆时针旋转。

  具体指导画法:(1)确定一条边,按要求旋转后得到一个新位置,再依次画出其他的边。

  (2)分别多确定几条边,再连成图形。

  (3)用实物旋转后,再画出实物所在的位置。

  指出:A点是不能动的。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填空: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并交流。

  2、做一做,画一画。

  注意指导,可以让学生从某条边入手考虑,学有困难的也可用实物旋转后再画。

  3、观察下面3组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选择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都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建议学生把旋转的过程在图上标出来,并画出拼成的长方形。

  五、指导并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图案的欣赏和设计

  教学内容:p.68、69

  教材简析:这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活动。教材安排的活动可分成三段。第一段让学生欣赏美丽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成,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第二段让学生按要求做出美丽的图案。给出构成一个图案的基本图形,让学生按要求依次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经历图案的形成过程。其中,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旋转90,三角形只有一条边在方格纸的方格线上,平行四边形没有一条边在方格线上,这与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图形旋转比较,是有挑战性的。第三段让学生综合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体会成功愉悦的同时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课前准备: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上课地点: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图案的欣赏:

  1、电脑演示p.68上三张美丽的图案。问:在这三张图中,你能找到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吗?请具体说说。

  图1:单只蝴蝶是对称,然后是一个一个的平移。(如果有学生说整张图是对称的,也可以。)

  图2:是旋转后得到的。(注意平移和旋转的区别:旋转有一个公有的点,平移没有。)说说这里有几条对称轴?

  图3:既有平移,也有旋转。

  2、老师示范在电脑中操作“平移”和“旋转”,演示图3的制作过程。

  注意几个细节:要选“透明处理”;然后把每次复制的一条金鱼,按90度、180度、270度旋转,得到一个四联图案;然后再复制整块,分别向右、向下、向右下平移,得到书上的图案。

  二、按要求做出美丽的图案。

  平移作品:

  1、把蓝色和绿色的正方形都向右平移8格,分别涂上颜色;把红色正方形向左平移4格,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几次。

  补充具体要求:可在电脑中,先数格子并点好对应的点;然后再取相应的颜色画线条。(取色可吸原来的颜色,这样画出来更接近。)

  交换欣赏同学的作品,看看画对了没有。

  2、把绿色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红色三角形向左平移3格。分别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4次。

  方法基本同上,并欣赏作品。

  旋转作品:

  1、把下图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3次。

  老师演示在画图板中的旋转方法,指出:电脑里的旋转,只有“顺时针”,但顺时针旋转180度和逆时针旋转180度的效果是一样的;顺时针90度的效果和逆时针旋转270度的效果是一样的。

  独立设计:

  先画出一个或几个图形,再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

  交流展示。

  倍数和因数

  教学内容:P.70—7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出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在探索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形结合,激趣导入。

  1、用大屏幕打出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请学生在心中摆不同的长方形。

  2、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摆的长方形。

  3、组织交流:根据乘法算式,说不同的摆法。

  “1×12=12”“2×6=12”“3×4=12”随着学生的口答师大屏幕演示不同的长方形。

  二、认识含义,探究规律。

  1、认识因数、倍数的含义。

  (1)别小看这些算式,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儿。就拿3×4=12举例吧,数学上说3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

  (2)还有两道算式,你们能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拗口)

  (3)乘法算式算式你会说了,那除法算式呢?

  (4)试一试: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20、6、5、36。

  (5)当学生说到6是3的倍数,6是36的因数时,老师提出疑问:“6怎么一会儿是因数,一会儿是倍数?”通过学生的辨证回答,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刚才老师发现一个奥秘,有好多数都是36的因数。谁能在这五个数中把36的因数一下子找出来?(学生回答)

  (2)只有这2个吗?(学生说出)

  (3)其实找36的因数并不难,难的是有什么办法可以把36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你能想出好的方法吗?(学生小组合作或独立探究。)

  (4)集体交流,教师让想到这些方法的学生自己介绍找36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师生依次点评。

  (5)总结:通过那么多方法的比较,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找36的所有因数?

  3、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今天,还要研究找一个数的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

  (2)学生独立找,并且集体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你能把3的倍数全找出来吗?”

  (3)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练习

  a、找50以内7的倍数。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找到49就不找下去了?

  b、15的因数有那些?

  2、判断:

  a、3+7=10,所以10是3的倍数,3是10的因数。

  b、15的倍数只有15和30。

  c、57是3的倍数。

  d、1是1、2、3、的因数。

  3、猜一猜:

  今年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老师可能多少岁?同时又是7的倍数。

  学生讨论,交流。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p.74、75

  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安排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5和2的倍数,再分别观察圈出的数,发现5的倍数和2的倍数的特征,进而利用2的倍数的概念教学偶数和奇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通过判断、选择、分类,用数字按要求组数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结合练习还引导学生发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发现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

  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特征的认识,感受教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认识“偶数”、“奇数”:

  1、前面我们认识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写出2的倍数(板书:2的倍数)

  想一想,2的倍数写得完吗?一般怎么处理?(写不完,一般只要从小到大写5个,然后用“”

  那如果老师要你写的是“100以内的2的倍数”,写得完吗?(板书:100以内)

  请你把100以内2的倍数写在自备本上,写的时候考虑怎么写才能看上去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学生写,老师巡视。

  2、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节约本子,一行一行写得很满。但也有个别同学写得很清楚。

  板书:2、4、6、8、10,接下来该怎么写才更好呢?(换行再写,老师继续板书到最后:92、94、96、98、100)指出:“100以内”,包括100。)

  看板书,你能说说2的倍数有哪些特点吗?

  (1)都是双数;(2)个位上是2、4、6、8、0;(3)间隔排列

  指出:这些数,我们以前把它们叫做“双数”,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注意读“ji”。

  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1~100,这100个数里有50个偶数和50个奇数。

  3、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偶数的起立。然后从小到大报一报再坐下。

  全班50个学号中,有25个是偶数。

  4、如果有一个多位数,ABC□,这个个位上可以填写哪些数字,它就是偶数?填哪些数字,它就是奇数?

  二、学习5的倍数:

  在这些数中(指板书问),有没有5的倍数?

  (随学生回答,把其他的擦去,留下整十数那列。)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偶数,都是整十数,个位上都是0。)

  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5的倍数只有这些吗?有补充吗?

  继续板书:5、15、2595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5或0)

  三、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不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读题后审题,看清楚有3个要求。分别用不同的标记标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指名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再说说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点。

  2、填一填:

  问:会不会有哪个数既是偶数又是奇数?会不会既不是偶数也不是奇数呢?

  (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自然数要么是偶数要么是奇数。所以7个数都要分别填进圈里。)

  3、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一个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做一题交流一题,分别指名说说思考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尽量找完全。

  4、用1、2、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提醒学生有序地思考,排出所有符合要求的三位数。

  5、把下表中4的倍数涂上颜色。

  学生独立涂色。交流。

  可能会有的错误:4、14、24、34

  讨论找4的倍数的方法,找出错误的数。

  算一算,40以内4的倍数的个数:40÷4=10(个)

  问: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2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p.76、77

  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倍数,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后进行观察,知道不能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确定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计数器表示出3的倍数,并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所用算珠颗数的共同点,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不是3的倍数。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关于2的倍数、5的倍数的知识,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成:

  2的倍数(偶数),个位上是0、2、4、6、8

  (奇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二、学习3的倍数: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出50以内3的倍数

  检查写的个数:50÷3=162,应该有16个3的倍数

  具体交流并板书: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3的倍数的?(依次加3,或是乘法)

  2、观察特点: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从个位角度去说,那可引导学生分别找到个位上是0、1、2、3、4、5、6、7、8、9的3的倍数,发现这个思考方向是错误的。

  可能有的学生知道要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再比较。

  老师板书:各位

  问:各位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一位数,那就这个一位;如果是两位数,那就要分别把个位和十位加起来;如果是三位数,那就要把三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举例加一加:一位数3、6、9不用加,而且很熟悉,一看就知道是3的倍数

  两位数:12、15、18加得的也是3、6、9,是3的倍数

  问:如果是三位数47□,你说□中可以填哪些数?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是四位数647□呢?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3、小结:

  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三、试一试:

  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

  找几个这样的数算一算,并将研究结果交流。(选几个同学说一说)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

  29、45、51、67、84、96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3、57÷3、342÷3、567÷3、802÷3

  问:这道题的要求还可以怎么理解?(被除数是否是3的倍数)

  学生完成后交流

  3、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7□,20□,□12,3□5

  先以第一题为例:想7加2等于9,是3的倍数;再2加3得5得到第2个答案;再加3得8,得到第3的答案。

  指出:这种题的答案不唯一,我们一般可以先填写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再依次加3。

  学生完成剩下的题。

  4、把下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

  涂完后问: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

  你还有什么发现?(可能会有学生说“9的倍数各位上加起来都是9的倍数”)

  5、从下面选出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你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

  要求学生有序的思考并写完成10个符合条件的数。

  五、游戏:

  讲清楚游戏规则:从1开始报数,凡是3的倍数和带3的数都不能说,要跳过。

  游戏方法:先同桌说,再优胜的前后说,再优胜的在讲台前排好后说,决出全班的冠军。

  素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p.78、79

  教学难点:熟练记住50以内的素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别口答2和5的倍数,全班起立,练习“绕3游戏”。

  二、学习新知:

  1、刚才我们练习的是求一个数的倍数,现在我们来写一写一个数的因数。

  在自备本上写出一位数1~9的因数。

  交流并板书:

  1的因数:1

  2的因数:1、2

  3的因数:1、3

  4的因数:1、2、4

  5的因数:1、5

  6的因数:1、2、3、6

  7的因数:1、7

  8的因数:1、2、4、8

  9的因数:1、3、9

  观察这些因数的个数,有几个数都是只有2个因数,把它们找出来。(随学生回答圈出来。)这些因数有什么特点?(1和它本身)

  指出:像2、3、5、7这几个数,它们的因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这样的数叫做素数。板书:素数(读一读)或质数(板书:质数)

  剩下的数中,4、6、8、9的因数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板书:合数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数叫素数?怎样的数叫合数?(也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素”有少的意思,少到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合”我们常说“合家欢”,一般至少有3个:父母和孩子,类似的,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想一想:1是素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

  指出:在自然数中,1是最孤单的,它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2、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素数还是合数?

  分别起立: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只有1)

  是质数的(分别起立后,依次报出学号,然后板书整理)

  是合数的(分别起立,问:怎么检查他们是合数呢?)(分别是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7的倍数)

  3、看板书总结:

  50以内的素数:2、3、5、7

  11、13、17、19

  23、29

  31、37

  41、43、47

  观察这些素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只有一个偶数2是素数,其他的都是奇数)

  独立把这些素数写在本子上,检查自己记住了没有。

  三、学生独立看书,并完成书上的练习。

  1、记住素数和合数两个概念,能比较熟练地说出其含义。

  2、知道1的特殊性

  3、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进一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确定标准。

  完成想想做做2,明确50以内的素数的确定办法。

  完成想想做做3,熟练掌握50以内的素数。

  四、全课总结: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p.83、84

  教材简析:

  这节课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只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之多仪作出这样的安排,除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能借助计算器谈多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要求外,还因为在以后学习小数乘法时要以此规律为依据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再作相应处理。例题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谈多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所发生的变化。又安排学生再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看看积是否会发生类似的变化。然后通过交流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有改变)

  1、板书:36×3

  请你口算出结果,板书:=108

  继续板书:36×30,问:这题你是怎么算的?360×3呢?

  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指出:利用开始的算式,我们算下面的题可以更加简便。

  如果是36×300呢?

  是不是只能把其中一个因数乘10、乘100呢?

  2、板书:36×6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直接口算。方法二:用108×2)

  问:你怎么想到用“108×2”来算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以想到积也乘2。)

  比较两种方法算出的积,相等。

  看板书说一说: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像这样的改编算式,并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你会吗?

  指名学生编题,并说说算的方法。

  改写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看了这些题,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把刚才的算式倒过来看,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几,积也除几。)

  二、巩固练习:

  利用这个积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

  1、填表: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2、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前两组以前学生已经练习过,重点交流最后一组:

  5乘4等于20,所以算80乘4等于320;

  5乘7等于35,所以算80乘7等于560。

  3、一种计算器的单价是38元,买4个这样的计算器要多少元?买20个、40个、400个或800个呢?

  观察表,说说应该先算哪一格?

  算出38乘4后,问:根据这个算式先算哪几个得数更容易?怎么算?

  (算38×40,和38×400)

  然后算哪个?根据哪个算式算?最后算什么?怎么算?

  指出:有多个算式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算式之间的联系,选择更方便的计算方法、顺序。

  4、长江三峡的双线五级船闸是由5个闸室组成的,每个闸室的长是280米,宽是34米,这个闸室的水面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读懂题意后,让学生列式。提醒: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而不是米。

  三、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商不变性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 齐读课题。 `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 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 追逐 郊外 白兔 绵羊

  老师 喊着 高梁 凉了

  棉花 稻子 一望无边

  逮蚂蚱 打滚儿 亮嗓子

  (1) 自由练读。

  (2) 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3) 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

  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

  (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

  (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

  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

  2、出示:“ 追”“喊”

  (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

  (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

  (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4)范写

  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

  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观察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平移、旋转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上的图案,剪纸,学生收集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展示与课本上的美丽图案相同的剪纸作品

  提问: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

  组织汇报交流:最上面的图案是把单个图案(蝴蝶图案)连续平移得到的;左下方圆形图案可以看成是把单个图案(外面的两条小鱼及里面的一棵水草)旋转后得到的;右下方方形图案可以看成把单个图案(整个图案的四分之一)旋转(或平移)后得到的。这里的每个单个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图案设计(书中的图案)

  图案(一)的设计

  提问:书中有什么操作要求? (照顾到能独立完成的有限) 按要求示范完成一次平移 巡视 检查

  展示部分操作漂亮的图案

  图案(二)的设计 明确要求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学具完成

  提问:你是怎样平移的?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图案 (三)的设计

  (教学过程同图案(二)的设计)

三、图案设计(自己的`图案)

  提问:你打算选什么图形作为基本图形,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

  巡视学生合作情况 展示各个小组设计的图案

  提问:你能看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是有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对称、平移或旋转)而形成的吗?

  集体交流 设计者解释 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既美观又有创意?

  小结(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综合实践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分数的兴趣。

  2、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进一步掌握有关因数和倍数单元的知识。能知道两种分类:奇数和偶数,1、质数和合数。能正确找出2、3、5的倍数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然数的分类:

  1、按是否是2的倍数,可分为偶数和奇数

  偶数有:2、4、6、8、10

  奇数有:1、3、5、7、9

  2、按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三类:

  只有1和本身2个因数,是质数,有:2、3、5、7、11、13、17、19

  除了1和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是合数,有:4、6、8、9、10、12、14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里的特殊情况:2是唯一的质数中的偶数,其他的质数都是奇数4是最小的`合数。9、15等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3、填表:

  最小最大个数

  因数

  倍数

  指出:当有具体的数的时候,不能写“本身”,而要写具体的那个数

  1是所有的自然数的因数

  判断: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是错的。

  4、练习:(1)在下面个数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1、10、25

  指名学生有序地说一说。

  (2)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是3的倍数?补充: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请学生独立写在作业本上,再指名交流。

  (3)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15、8、17、20

  二、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

  1、第12题。读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并在此基础上列出算式。

  2、第15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填写单位,并简单说明理由。

  第16题,学生填写并交流

  3、第17题,要求每一条线段的起笔、收笔都在点子上。

  4、第18题,强调一定要用三角板来画高。

  画完后补充:三角形有3条高,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有无数条高。

  5、第19题

  要求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如:选三根一样长的小棒,能围成等边三角形

  选2根一样长的小棒,能围成等腰三角形,具体的:2跟3厘米的,第3根范围是1~5,所以都可以;2根2厘米的,第3根范围是1~3厘米,所以4厘米和5厘米的都不能配;

  如果是一般三角形的话,可以用排除法:去掉3厘米的,剩下的4、5、2能围成三角形;去掉4厘米的,剩下的2、3、5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有3种。

  6、第20题。要求规范写出解答过程。

  7、第21题。

  学生分别在书上画一画,着重指导旋转:可以撕一个类似的图形旋转,更简单的,可以画一个类似图形,再旋转,最后把它画下来。

  三、布置作业(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成人人节约用水的习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习、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师: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习

  1. 练习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 练习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 1430÷()=13 ()÷109=109 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 练习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习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板书

  复习两位数乘、除

  1224÷12=102(千克)答:略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内容:

  p.94~9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课前准备:

  例题的图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出示例题图和统计表,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图:在收集气温。

  表:可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时间的比较,体会绘制时间的确定等问题。看懂表中的数据。)

  2、出示折线统计图:

  统计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感知: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指导学生会正确地从图中读数据)

  与统计表比较,你觉得它的优点在哪里?

  (更能清楚地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

  2、从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了解统计图的特点:

  如果让你来画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会怎么画?

  (1)横轴:横轴上标的是统计的几个时间,依次是还要多准备一格,最后是一个箭头。

  如果还要画一个时间,应该是几时?为什么?(应该是21时,因为是每隔2个小时统计一次。)

  (2)纵轴:纵轴上表示的是什么信息?(是温度)怎么标的?(加2加2)

  想一想:为什么只标到26呢?(只要比最高温度高一点点就可以了)

  如果是多很多,或是不满26呢?

  (3)描点:依次描出各点并标上数据。(21没有现成的点,怎么找?)

  (4)描线:要用尺,依次把两个点连接起来。

  3、观察变化情况:

  从统计图中你能找出上升和下降的的区间。

  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完成试一试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老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说说你看了“小红跳绳前后每分心跳情况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小红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

  2、根据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完成小明身高的统计图。

  交流检查。问:这份统计图和前面的统计图有一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你知道是哪里吗?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纵轴每5厘米一段,但0~110之间是用的折线,没全部显示。因为最小的数据是116,所以只要略小于116可是设置就行了。这样的设计就更简便了。所以纵轴上的数据一般是考虑略小于最小值,和略大于最大值。)

  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收集有兴趣话题的`数据,尝试设计成一个折线统计图。

  选择统计图

  教学内容:

  p.97~99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例题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要求。紧接着呈现两组数据,第一组是南京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情况,第二组是北京、南京等六个城市20xx年10月的降水量情况。对于学生来说,他所知道的统计图就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谓选择合适的饿统计图就是在这两种统计图中作出选择。那么,针对这两组数据究竟应选择哪种统计图是合适的呢?那就要看给出的数据分别具有什么特点,适合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一年中各月的降水量,可进行比较的不仅是各月降水量本身的多少,还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观察降水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而六个城市的降水量,所能够进行比较的主要是数量的多少。考虑到学生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难度较大,教材在提供的基本结构图上也做了适当提示。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通过查阅报刊资料和调查访问等方法获得信息和数据,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预测。

  3、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指出:“折”有的学生写成“拆”

  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说说我们通常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哪些信息?

  (身高情况,收入的增长,学校学生数的增长)

  2、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简单比画)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可以清楚地看出具体项目的数量多少情况)

  二、学习例题:

  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分别读p.97、98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

  交流:(1)表一用折线,因为更能清楚地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二用条形,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

  (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

  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降水量”的常识。

  2、学生分别完成两份统计图。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图一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爬过山么?(简笔画:陡的山、不怎么陡的山。)

  指出:当连出的线很陡时,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很大。这张图里的八月和九月降水量就相差最多。当连的线不怎么陡时,就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

  从图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老师适当补充)

  4、校对填写制图日期:有明确统计时间的,一般取后面的一个月;没有明确统计时间的,可以填现在的时间。

  三、完成想想做做

  1、谁能说出“五岳”?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2、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特殊吗?(纵轴上带曲线)说说这是为什么?

  完成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估计20xx、20xx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吗?

  指出: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

  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

  乘法、升和毫升、三角形

  教学目标:

  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这部分题目

  2、复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其进率,知道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3、掌握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三边关系,角度问题、画高等

  教学过程:

  一、乘法:

  学生练习:238×45和117×23

  算完后交流得数,问:同样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乘得的积位数一样吗?

  板书:三位舒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继续练习:308×46和78×250

  算完后,交流:这两题分别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末尾有0的乘法,在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

  (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写法。)

  辨析:乘数末尾有一个0,积的末尾有一个0(积的末尾只有一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

  二、升和毫升:

  分别举例说明1升、1毫升具体是多少?

  进率:1升=1000毫升1L=1000ml

  分别举例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三、三角形的'认识:

  1、三角形三边关系:

  (画图略)abc

  指出:只有当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才能围成三角形

  有这样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度分别可能是多少厘米?怎么想?(4厘米~12厘米)

  2、画锐角三角形,分别画出它的三条高。

  画直角三角形,指出它现成的高,画出它斜边上的高

  画钝角三角形,画出它形内的高。

  依次标出:三个锐角,1个直角2个锐角,1个钝角2个锐角

  指出: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2个锐角

  3、两块三角板的度数:

  30+60+90=180 45+45+90=180

  指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90度

  选择:下面三个度数,哪个不能用三角板拼?说说为什么?

  (1)15度(2)40度(3)135度

  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问:底角怎么求?顶角怎么求?周长怎么求?

  (分别用字母式子表示)

  画一个等边三角形。

  问:其中一个角怎么求?周长呢?用字母式子表示。

  四、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学生能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利用方格纸画出折线统计图。

  3.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做出一定的推测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现在到我们桐乡乌镇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很多外地的游客在出发前总是想了解我们桐乡的交通、天气、特产等信息。为了方便游客了解桐乡一年的气温情况,乌镇旅游网站上公布了桐乡一年12个月的平均气温数据。老师将这些数据整理成了一个统计表。

  展示统计表:桐乡市20xx年平均气温变化统计表20xx-5

  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平均气温(℃)3 6 10 15 18 25 28.5 28 27 21 11 5

  师:这个统计表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示?

  生:统计图。

  展示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习过条形统计图,那这个是什么统计图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说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标题、时间、横轴、纵轴、点和连接的线段。

  师:你能读懂这个统计图吗?同桌互相读一读。

  师:这张统计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生:每个月份的平均气温数据。

  生:1~7月气温逐渐上升,7~12月气温逐渐下降。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折线从下往上的就是上升,从上往下就是下降。

  生:我知道了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最高。

  生:我发现五、六月份温差大,还有十、十一月份温差最大。

  师:温差大是什么意思?

  生:在这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很大,如十月是21摄氏度,而十一月只有11摄氏度了。

  师: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生:可以从具体的数据看,还可以从线段的斜度上看。斜度大,就是变化大。

  (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你们真善于发现,从这张气温统计图上不仅知道了每个月的平均气温,还看出了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觉得折线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条形统计图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联系实际,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其实一年的气温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用电量、用水量,羽绒衣的销售量、空调的销售量等等。去年我们桐乡苏宁电器空调销售最多的月是700台,最少的月份是40台。结合我们的气温变化统计图,请你制作出一个大概的折线统计图。

  桐乡苏宁电器20xx年1~12空调销售情况统计图

  交流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阐述你这样画的理由。(你把700台的月份定在哪个月,40台定在哪个月,为什么?)

  生:我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来画折线统计图的,1月气温最低,空调销售最少,7月气温最高,所以空调销售最多。

  生:我也是按照气温的变化来画折线统计图的,1月和12月气温很低,很冷的,空调销售应该比较好,7、8月份很热,销售也是很好的。最低的是4、5月和10、11月。

  生:我最高的.月是12月,接下来的1月很冷,人们早做准备,而且12月要年底了,搬新家的人也比较多。最低的是1月,因为上个月12月已经买过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做出大概的判断。

  老师收集了20xx年苏宁电器1~12月的销售统计表,请你再根据这个统计表画出真正的折线统计表。

  桐乡苏宁电器20xx年1~12空调销售情况统计表20xx-5

  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数量(台) 440 280 60 40 200 320 700 600 350 250 110 475

  交流画统计图的步骤,结合所画的统计图,你给销售经理提点意见。

  学生回答略。

  三运用中感知特点

  师:我们以前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今天认识了折线统计图。那什么情况下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选择折线统计图呢?我们来看两个统计表:

  402班5位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姓名张伟王东方林俞凯李明

  身高/厘米135 138 140 136 145

  某同学一~五年级身高统计表

  年级一二三四五

  身高/厘米128 134 139 143 150

  生:第一个统计表选择条形统计图,因为几个人比身高,用条形一下子可以看出谁高谁矮了。

  生:第二个统计表用折线统计图,因为这是一个人的身高变化,折线可以很明显地显示他的身高变化。

  师:所以要反映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话,最好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折线统计图的最大优势就是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想象一下,第二张统计表画成折线统计图的话,这个折线是怎样的?如果他以后每年的身高一直统计下去的话,又是怎样的呢?

  生:几年之后,这个折线就平了,因为他成年之后,身高不变了。

  生:老师,有可能他老了身高会变矮。这样折线还会下降的。

  同学们都笑了。

  四小结并延伸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其实统计图有很多种,除了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还有扇形、复式条形等(老师一一展示常见的几种统计图)。Excel表格中有很多种统计图,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看一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内容:

  p.84、8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这条规律。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方法。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规律的具体内容?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利用这一规律,可完成的练习:(表略,贴不下)

  分别指名学生说清楚每一格填写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

  二、学习新知:

  1、板书:100÷50=

  让学生口答出结果,板书:2

  (1)问: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2的算式吗?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分两块来写)(可能有的答案):

  200÷100=2 50÷25=2

  300÷150=2 10÷5=2

  400÷200=2 4÷2=2

  写得完吗?板书:

  (2)观察这些算式,说说左边这些算式和开始的算式有我们练习?

  (一题一题地说:被除数乘2,除数也乘2,商不变。

  被除数乘3,除数也乘3,商不变。

  被除数乘4,除数也乘4,商不变。)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吗?

  (可能一: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商不变。

  可能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比较不同的说法,认同更好的说法并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观察右边的这些算式,说说与第一题的联系?

  (被除数除以2,除数也除以2,商不变。)

  用一句话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商不变性质(板书课题)。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情况下商是不变的?

  完善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回到刚才的算式,结合刚才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算式补充提问:

  根据100÷50=2,写算式6÷3=2,合适吗?为什么?

  根据商不变性质,完成填写:(表略,贴不下)

  填写的时候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填写表格,填完后说说商为什么都是“6”?

  2、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分别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检查学生说的熟练程度。

  3、下面是新明乡三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总价,他们购买的计算器单价相同吗?为什么?

  要学生说清楚自己的判断方法。

  4、南山村有36个太阳灶。用这些太阳灶做饭,全年大约可以节约煤炭43200千克。平均每个太阳灶每月大约能节约煤炭多少千克?

  学生列式后说说每步算出的是什么?再用计算器算出最后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商不变性质与上节课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分别指什么?怎么更容易记?

  五、布置作业(略)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11-24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5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5-29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6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12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