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减法教案

时间:2024-08-05 10:58:1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减法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减法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减法教案

数学减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2、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理性思考。

  4、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

  5、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难点: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媒体:

  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答计算过程:

  25×44 39×101-39 (125+9)×8 (125×9)×8

  630÷70 25×8 52×50 72-27

  120-120÷3 600-125+75 12×4÷14×4

  二、导入新课:

  在假期里小丁丁看了一本书,下面我们来看看小熊猫统计的数据:

  1、小丁丁看一本书,共231页。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看了21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同学们尝试练习,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观察这两个算式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这三个数,结果一样。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因此可以用等于连接。

  2、再观察一组:532-127-34 与 532-(127+34)计算并用符号连接

  3、象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几个吗?试试填在书上第6页。交流。

  4、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写一写。

  交流。

  5、如果用数学语言怎么表示?轻轻地说给同桌听。交流。

  6、师: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就是减法运算性质。(揭示课题)

  三、练习:

  1、试一试P6页

  2、练一练P6页

  小结:合理利用减法性质能使计算更加简便。

  3、判断对还是错?错的请改正

  96-(42+24)=96-42+24

  277-(45-36)=277-45-36

  659-(59+135)=659-59-135

  (125+36)×8

  750×17+830×75

  101×99

  27×53+27×22+75×78

  270×58+270×43-270

  444×2+888×999

  4、应用:

  配合市政工程建设,某地段需动迁居民20xx户,第一批动迁了624户,第二批动迁了1276户,还有多少户居民需要动迁?(用两种方法计算)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法运算性质

  a-b-c=a-(b+c)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

数学减法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浪读课文。

  3、培养儿童在困难面前不退却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演示,激趣引入

  1、出示实物“算盘”让学生观察珠算的减法。

  2、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注意把生字读准。

  2、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

  3、再自由读课文,注意不丢字,不添字。

  4、给课文上序号,指名轮流读课文。

  三、自由默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汇报默读了解的内容。

  3、自由练习讲文中的故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组词。

  2、认清字形。

  3、重点指导以下生字的书写。

  功:左边的工作偏旁时,第三笔的横要改写为提。

  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台字。

  桥:左边是木字旁,右边上面第一笔是平撇,第九笔是竖撇,最后一笔是竖。

  淋:左边是三点水,中间木字的捺要改为点,右边木字的捺要写得舒展开来。

  4、教师范写。

  5、学生书空,描红。

  五、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找出小鹿和獐子的说话,先练习读一读,再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第二--第七自然段。

  3、小鹿的减法指的是什么?

  4、你知道小鹿的减法是怎样做的吗?

  5、小鹿说:“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小鹿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6、小鹿每天是怎样坚持做减法的?

  (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7、 读到这里,你想对小鹿说些什么呢?

  8、 獐子看到小鹿这样累,它会对小鹿说些什么呢?

  9、 分角色朗读小鹿和獐子的对话

  10、齐读第二--第七自然段。

  11、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领会深化

  1、小组讨论交流:你想对小鹿和獐子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鹿或獐子,你会怎么想?

  五、齐读全文。

  六、表演课文内容。

  1、请几位同学表演。

  2、请大家对表演者说说自己的看法。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小鹿的减法

  小鹿的减法 361-1=364 -……=(成功)(造桥成功)

数学减法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究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运用11~20各数组成正确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过程。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组成的基础上。学生完全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脱离直观借助数的组成,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填一填。

  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12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

  2、看计数器写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及根据计数器写数的活动,为学习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做好铺垫,唤起学生的旧知,帮助学生架起新知和旧知之间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交流算法

  1、探究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小棒图。

  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根据小棒图列出加法算式。

  10+3=13或者3+10=13

  由学生介绍算式表示的意义,并说出计算的方法。

  (3)根据小棒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13-10=3和13-3=10

  由学生介绍算式表示的意义,并说出计算方法。

  (4)观察对比

  师:观察这3道题有什么相同的?有什么不同的?交流算法。

  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总结:

  1、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到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13减个位上的数,就是10;13减十位上的数,就是个位上的数;

  3、10加3就把3写在个位上。

  (5)尝试练习,内化方法。

  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图及数的组成,帮助学生自主探究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2、探究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看着计数器你能列一道加法算是吗?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2=13

  (3)引导学生思考。

  师:2与那位上的数相加?为什么要加在个位上?

  (4)课件出示计数器:

  把看到的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列式:13-2=11

  师:为什么要从个位减3?十位和个位都是1了,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5)教师介绍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6)尝试练习,内化方法。

  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10加一位数就得十几;十几减几(个位上的数相同)就得10,十几减十就得几;十几加一位数要加在个位上,十几减一位数要减在个位上。

  设计意图: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渗透位值制,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准备。

  (三)及时巩固,强化算法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二十八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实际应用。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二十八第5题。

  (1)理解“推迟3天”的意思。

  (2)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练习脱离了直观图的支撑,帮助学生强化算法。第二层次安排了解决问题,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计算问题,请用温馨的话提示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减法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掌握各种不同口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课件,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授铺垫。

  1、看看谁最棒。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5个十和8个一组成()

  28里面有()个十()个一

  46里面有()个十()个一

  6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认识整十数

  10、20、30、40、50、60、70、80、90、

  [通过“数的组成”和“认识整十数”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3、揭题: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创设情境。

  (1)过渡:同学们最近的表现特别好,老师决定买一些本子作为奖品奖给大家,大家说好不好?

  (2)课件显示购买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了3包,也就是3个十是30本,又拿给了2本。

  (3)提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本?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本?”的问题进行板书。给能根据这一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都加以鼓励。)

  [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2、解决30+2和2+30。

  (1)师:如果想知道“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练习本?”,应该怎样计算?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0+2=32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才得到30+2等于32的?

  (3)同桌交流讨论:30+2=32对吗?同桌两人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到的知识算一算。

  (4)汇报算法:①接数法:30接着数2个,就是32,所以30+2=32。

  ②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就是32。 ③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5)优化算法:大家想的方法很多也很好,那你觉得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用起来最方便?

  引导学生说出:算30+2,用数的组成计算最方便。

  [使学生理解列出30+2是依据加法的含义,将30和2合起来,而计算30+2的结果,则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6)问:“要求一共多少本?还可以怎样列加法算式?”

  教师板书:2+30=

  学生说算法,并得出结果。

  (7)观察30+2=32和2+30=32,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的,30+2=32和2+30=32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30和2交换了一下位置而已,这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随练。看同学们学的这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小小的比赛,好不好?谁能用数的组成口算出下面的算式,加油吧!还有小奖品等你呢!

  20+5= 60+4= 3+50= 2+40=

  3、解决32—2=和32—30=。

  (1)师:刚才老师如果把2本奖给了同学,那老师还剩多少本呢?应该怎样计算?

  (2)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

  问: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想加法算减法,因为30+2=32,所以32—2=30等等。)

  (3)如果老师拿走3包,还剩几本?你打算怎么解决?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30=2

  (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3个10还剩2个一,就是2;还可以想加法算减法,因为30+2=32,所以32—2=30等等。)

  随练:70+8= 78—70= 78—8= 5+70= 75—5= 75—70=

  三、闯关练习

  过渡:聪聪看到大家表现的很好,想领着你们做一个闯关游戏,愿意吗?

  第一关:出示口算题

  第二关:出示一图四式题。

  第三关:出示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

  (口算)对,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整十数加一位数,就是把整十数和一位数合起来;几十几减一位数,就是在这几十几里去掉一位数。

数学减法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03页,练习二十三第2、5~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同学,与同学友好合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用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对实际问题具体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设计:

  一.预习作业:

  1.看一看:P101

  2.想一想:

  (1)画面上他们在干什么?从图中你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2)怎样解决?做一做说一说:第1步求什么?第2步求什么?

  每步表示什么意思?你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

  二.预习反馈:

  1.想一想,算一算:

  盒子里有若干捆铅笔,每捆5枝。小明先拿出2捆,接着又拿出4捆,他一共拿出多少枝铅笔?(讨论算法)

  2.练习二十三第2题。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可能也会用到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关键点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练习二十三第2题。

  (1)看题,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组织交流。

  (4)你做对了吗?

  (5):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根据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而决定的。

  2.练习二十三第9题。

  (1)自己看题,收集信息,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列式计算。

  (2)组织讨论。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解决问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3)比较哪一种算法好?哪一种简便?

  ①15×4+7 ②15×5-8

  3.练习二十三第7题。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强调对“一年”的理解)

  (2)独立解决问题。

  (3)组织讨论,订正。

  (4)环保教育: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存放处理。

  4.练习二十三第8题。

  (1)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讨论、订正。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5题。(巩固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要求比较熟练。)

  2.1箱百事可乐6小瓶或4大瓶,老奶奶进了15箱小瓶可乐,12箱大瓶可乐。她进了多少瓶可乐?

  (考察学生从生活场景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独立解决问题。)

  五、反思,拓展升华

  1.:你认为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1)观察要仔细。(2)收集信息要全面。(3)有些信息需要加工或处理。

  (如练习二十三第7题,一年=12个月)

  2.作业:练习二十三第6题。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50页。

数学减法教案6

  教学内容

  练习五(教材第46-47页第1-5题)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2、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口算卡片练习:教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读题后报出答案。

  二、进行练习

  1、第1题。

  (1)课件依次出示第1题的四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每题要说清楚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

  (2)让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3)汇报交流,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再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2、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图,引导学生弄懂题目的意思。提问:怎样可以知道小鸡的家在哪里呢?让学生理解:先要算出小鸡口衔的算式的得数,再把这些算式与相应的房子连起来。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集体反馈,课件进行演示。

  3、第3题。

  (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写出结果。

  (2)比较,说说每组中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重点体会:一个数加0和一个数减0都得原来的数。

  第二组重点体会:看清运算符号并认真计算的重要性。

  第三组重点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得数不变。

  4、第4题。

  (1)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中画了什么。

  (2)教师示范提问:有三个小朋友在跳绳,又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

  (3)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后进行交流。

  (4)根据图上画的,你还能提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5)学习第二幅主题图。可以直接让学生提问。

  5、第5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描一描,并写出结果。再在写字本上独立写一写。时间不够,可安排作业。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减法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直观图,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

  2、在直观计算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重点、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利用准备的材料,用折一折、分一分、再画一画的方法,表示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2、除了刚才的分数,再另外找一个分数。

  3、刚才找到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同分母)

  二、自主探究。

  1、看了图中的分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及时板书)

  3、揭题。

  4、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的两个例题。

  2、看图列式计算。

  3、直接计算。

  四、延伸练习。

  1、一个人吃了这块蛋糕的,第2个人吃了这块蛋糕的,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2、一个人吃了块蛋糕,第2个人吃了块蛋糕,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3、一个人吃了块蛋糕,第2个人吃了块蛋糕,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五、课堂检测。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后感)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本来是分2课时进行教学的,加法一课,减法一课,因为难度不大,所以我尝试把两课合并成一节课。

  这节课我分三大块来设计学习活动:

  第一块,复习作业,通过学生动手做一个分数,再另外找一个分数,从而复习分数的意义,并为后面学生能通过直观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作好铺垫作用。

  第二块,自主探究作业。通过学生的直观观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块作业的设计目标就在于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从而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来自于学生、方法的归纳与总结也同样来自于学生,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第三块,练习作业。这一块作业又分为两小块:1、巩固训练型作业;2、效果反馈型作业。

  在巩固训练型作业中,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巩固练习,第二层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逐个递进,这块作业的设计讲究了层次性。

  在效果反馈型作业中,两不是很大,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分两层,必答题和选做题,兼顾了作业的设计的主体性和层次性。这个作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而且满足了优等生突破难题的.愿望,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设作业时,感觉棒极了,但是上下来却偏离了重点,主要原因是活动设计不合理,在同一张纸里找分数,造成了=1的情况,这并不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在本节课中在基本题和=1的题目上都要花工夫,势必造成基本的没有抓好,加深的也没有真正弄懂,两头不着落,而且学生在活动时不知道自己活动的目的,就象一只小牛一样,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活动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本课可以这样设计:一开始就明确要学什么,出示题目给学生做,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要利用学习材料,就用材料折一折、分一分,如果能结合分数的意义,直接进行计算,那也好,能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然后在交流过程中,分析、归纳总结,逐渐提炼、逐渐加快、逐渐加深,这样的活动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才是有目的,同时才是有效的。

数学减法教案8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为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相关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四边形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其中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2对、

  (2)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线所截、也就是说,在辨别这些角之前,要弄清哪一条直线是截线,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

  (3)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旁找内错角、要结合图形,熟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特点,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4)在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应当沿着角的边将图形补全,或者把多余的线暂时略去,找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进而确定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建议

  1、上节课讨论了两条直线相交以后所形成的四个角,这一节课是进一步讨论三条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八个角,所以在教课过程,要运用基本图形结构将所学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向学生展示、

  2、在讲三线八角概念时,一定要细致地分析、顾名思义,把握住两个关键的环节,“三条线与一条线”,尽量给出变式的图形,让学生分辨清楚、

  3、这节课虽然不涉及两条直线平行后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问题,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平行线的图形让学生见到,对下一步的学习很有好处,例如,平行四形中的'内错角,学生开始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这一课时中,出现这个基本图形,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讨论评价、变式练习、回授、

  2、学生学法:主动思考,相互研讨,自我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生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二)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疑点

  正确理解新概念、

  (四)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一组练习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新课、

  2、通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设问引导,练习巩固讲授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线八角”,并能在图形中进行辨识、

  (二)整体感知

  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指导阅读、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与∠3,∠2与∠4是什么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如图,∠1与∠2,∠l与∠4是什么角?它们有什么关系?

  3、如图,三条直线 AB 、CD 、EF 交于一点 O ,则图中有几对对顶角,有几对邻补角?

  4、如图,三条直线 AB 、CD 、EF 两两相交,则图中有几对对项角,有几对邻补角?

  5、三条直线相交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其他相交的情形吗?

  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复合投影片1,在(1、2题的)图上添加一条直线 CD ,使 CD 与EF相交于某一点(如图),直线 AB 、CD 都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 AB 、CD 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这样图中就构成八个角,在这八个角中,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前面已经学过,今天,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板书】 2.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法说明】通过复合投影片演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产生过程,并从演示过程中看到,这些角也是与相交线有关系的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相交线的又一种情况、认识事物间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

  尝试指导,学习新知

  1、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7页例题前的内容、

  2、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1)同位角:∠4和∠8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

  (2)内错角:∠3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内错角吗?

  (3)同旁内角:∠4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分内角吗?

  (4)同位角和同分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这三类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对上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学生间互相评议、

  4、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所发表的意见进行评判,归纳总结、

  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因此在“三线八角”的图形中的主线是截线,抓住了截线,再利用图形结构特征( F 、Z 、U )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增加讨论的深度,教师最后评价可以统一学生的观点,学生在议议评评的过程中明理、增智,培养了能力、

  投影显示(投影片2)

  例题?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l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2)如果∠1=∠4,那么∠1和∠2相等吗?∠1和∠3互补吗?为什么?

  [教法说明]例题较简单,让学生口答,回答“为什么”只要求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把主要根据说出来,讲明道理即可,不必太规范,等学习证明时再严格训练、

  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题是对简单变式图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题指明第三条直线是 c ,即 a b c 所截,如 c a 被占所截,则结果截然不同,因此遇到题目先分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栽,这是解题的关键和前提、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本组练习是由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找出构成它们的“三线”,或是由“三线八角”图形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者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边;三看角的方位、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让学生知道:无论图形的位置怎样变动,图形多么复杂,都要以截线为主线(不变),去解决万变的图形,另外遇到较复杂的图形,也可以从分解图形入手,把复杂图形化为若干个基本图形、如第2题由已知条件结合所求部分,对各个小题分别分解图形如下: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学生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对找这一类的同位角,找这一类的内错角,找这一类的同旁内角有一定困难,为此安排本组选择题,有利于突破难点,第2题中学生对 C 、D 两个图形易混淆,要加强对比以便解决教学疑点。第3题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的3对同旁内角。另外本组练习也为后面的练习打基础。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本组题目是上组题的延伸,再次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解决此类题常常因考虑不全面而丢解,要使学生养成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第2题以裁线为标准分类求解,分别把 AB 、BD 、EF 看成是截线找三类角,这样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四)总结、扩展

  1、本节研究了一条直线分别和两条直线相交,所得八个角的位置关系,掌握辨别这些角位置关系的关键是分清哪条线是截线,哪些线是被截直线,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只要抓住三线中的主线——截线,就能正确识别这三类角、

  2、相交直线

  3、教师指着图中的一条被截直线,问:“这条直线绕着与截线着与截线的交点旋转,当同位角相等时,两条被截直线是什么关系?”

  【教法说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强了知识问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最后用是合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预习,寻找答案。系统性,最后用悬念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书预习,寻找答案。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72页B组第4题、

  【教法说明】课本练习穿插在课堂练习中完成,故只留一道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探究,提高学生思维广度

  作业答案

  4、答:(1)设 E BC 延长线上的一点,∠ A 与∠ ACD 、∠ ACE 是内错角,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AC 截成的和直线 AB 、BE 被直线 AC 截成的。

  (2)∠ B 与∠ DCE 、∠ ACE 是同位有,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BE 截成的和直线 AB 、AC 被直线 BE 截成的。

数学减法教案9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请看黑板,教师板书:365-5=360问:这是什么?生回答;一道减法题,你们会做减法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也很不简单,会做减法,你想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2、齐读课题

  3、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过渡: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将要面对的课文关,要想顺利通关,需要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有可能顺利通关!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复习

  1、词语宝宝我喜欢

  男生女生对抗赛:退却剩下流逝方便成功坚持浑身开始造桥汗淋淋。

  2、句子难关我敢闯

  (1)可是一想,完成这些工作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他们都退却了。

  (2)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3)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词句关大家表现的很棒,都已经顺利通关,接下来就让它们带领我们勇往直前,闯过段、篇关,有信心的孩子请以最端正的姿势告诉老师。

  三、回归文本,探究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小鹿住在河边,他想造桥;獐子住在半山腰,他想铺路。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板画(河流、山,它们的住房)。

  小鹿和獐子为什么要造桥、铺路?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完第一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

  生:小鹿家住河边,要到对岸去,需要绕很远的路到水浅的地方过河。

  (老师在黑板上用彩笔画出小河、小鹿家,贴小鹿的头像。)

  生:獐子家住在半山腰,要下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老师画大山、獐子家、贴獐子头像)

  生:他们一想,完成心愿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

  师:一年是多少天啊——365天,那么久,它们——害怕了,不敢做了,课文用了哪个词写出了他们当时的态度呢?——退却。

  说话训练

  读到这里,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过渡:对呀,遇到困难怎能退却,谁首先克服困难呢?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讨论交流:

  一共有几句话?

  第一句话写小鹿怎样?(引导体会:“终于”)

  第二句话写小鹿怎样呢?(板书:累得浑身汗淋淋)

  小鹿怎会累得浑身汗淋淋?(引导体会:时间长、认真造桥)

  你很佩服它吧!你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2、写话训练

  上了那么长时间的课,同学们累吗?同学们也要像小鹿那样不怕苦,不怕累。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这只小鹿够累了吗?谁再来?

  生:读课文。

  师:这“一直忙”读得好,读出“很久,很久”才能造好桥。

  师:小鹿累得全身汗淋淋的。看“汗淋淋”这几字他们都是什么部首,跟什么有关?像这种结构的如“绿油油”的词你还能说几个吗?

  生:金灿灿。

  生:黄澄澄。

  生:绿油油、蓝湛湛。

  师:平时你做什么事也会汗淋淋的?你们模仿这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妈妈拖地时累得汗如雨下。

  生:我跑操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师:妈妈上班时累得腰酸背疼。

  生:爸爸背着我累得直喘粗气。

  师:平时你做什么事也汗淋淋的?你们模仿这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我帮妈妈拖地累得汗如雨下。

  大家说得这么好,我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奶奶笑得弯下了腰。

  弟弟笑得露出了大板牙。

  师:小鹿造了一天的`桥,从早忙到晚,一直没休息,多辛苦呀!

  (出示课文插图)

  师:瞧!小鹿正准备干什么去?

  生:造桥。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小鹿身上背着工具箱。

  师:你看得真仔细。

  生:河边有两根木头。

  师:那是桥墩。

  师:这时,獐子过来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咱们来听一听。獐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把他们的对话画出来读一读。(学习3—6自然段)

  生:獐子见了,劝……

  师:为什么劝小鹿别干了。

  生:时间长了。

  师:谁来学着獐子劝劝小鹿?

  (指名读,练读,齐读)

  师:小鹿是怎么回答的?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老师听到你把364天读得比较重,那一年和365天有区别吗?

  生:364天比365天少一天。

  师:獐子听明白了小鹿的话吗?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不解。

  师:“不解”是什么意思?

  生:不明白,不懂。

  师:谁用不解的语气来问问小鹿?

  (指名读,评议读,练读,齐读)

  师:小鹿又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赛读,读出小鹿坚定的语气。)

  师:大家读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请同桌两人合作表演小鹿和獐子。

  (指名表演,生评价)

  师:你们演得真好呀!快赶上专业的演员了。现在请咱们班男生来读獐子的话,女生来读小鹿的话。

  (全班表演读)

  师:獐子认为没区别。小鹿认为“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那你们认为有区别吗?请大家小组讨论讨论,看看你们赞成谁的说法。

  (生分小组讨论)

  生1:我赞成小鹿,减去一天,只剩364天,减去两天,只剩下363天,减去365天,小鹿就造桥成功了。

  生2:我赞成小鹿,减去一天,小鹿干了一天的活,减了两天,干了两天,日子减完了,小鹿的桥造好了。

  师:同学们和小鹿的想法一样,所以小鹿说“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课件出示“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并播放春、夏、秋、冬动画)

  师:是呀,小鹿的决心真大呀!春天,小鹿顾不上玩耍,因为他知道“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夏天,烈日炎炎,知了在树上不停地鸣叫,小鹿不怕炎热,辛勤地工作着,因为他知道“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秋天,小鹿依然忙碌着,因为他相信“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冬天,小鹿不怕风雪,一直坚持工作着,因为他坚信着“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3、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鹿和獐子课文八、九自然段)

  师: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鹿的减法做完了,他的门前有了一座结实的桥看,小鹿高兴吗?(高兴)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那獐子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小鹿和獐子都想到了造桥和铺路,面对困难,小鹿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到底,终于获得了成功,獐子却怕苦怕累,犹豫不决,再一次的退却了。

  四、拓展延伸

  师:课文学到这里,老师知道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那你想对小鹿和獐子说些什么?

  师:是呀!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到底,就一定会获得成功,老师送给大家两句话,请同学们记在采集本上,希望它时刻地激励着你们!

  只要功夫深,铁杵(chǔ)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数学减法教案10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

  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

  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①加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和=加数+加数 (板书)

  教师:②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利用哪一个关系式呢?

  学生: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3)反馈练习:

  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第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第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出示1234+845,指2名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其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师提问: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3)教师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检查同学们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的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叫减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 ),90是( ),30是( ).

  (3)一个数减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 ),另一个减法等式是( ).

  2、判断验算: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47-153=256-(□+□)

  四、全课小结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6第3、4题.

  第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2999+428  (2)3427-2999

  第4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1)2981+4569  (2)4058-739

数学减法教案11

  活动目标:

  1、根据物体的变化学习列减法算式。

  2、在掌握7的组成的基础上,理解互换规律。

  3、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根据物体的变化学习列减法算式,理解互换规律。

  教学难点: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准备活动

  1、希沃白板课件

  2、列减法算式操作

  3、7的减法算式卡片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学习列减法算式。

  师: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一位朋友小猫,老师为小猫准备了好吃的,你们看看老师准备了什么?

  师:一共是几条鱼?小猫肚子饿了,吃掉一条小鱼,还剩几条鱼?

  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变化列减法算式。

  7—1=6 7—2=5 7—3=4 7—4=3 7—5=2 7—6=1

  师:小朋友都非常棒,今天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学习了7的减法,7的减法里藏着一个小秘密,我们来看看是什么秘密?

  二、学习7的减法里的互补规律和互换规律。

  1、引导幼儿在7的分合式理解递增和递减是互补关系

  2、出示7的减法分合式和算式,引导幼儿理解在=号的左右交换位置总数不变的秘密。

  师:在减法算式里面在=号的`左和右交换位置总数不变

  今天这个故事里面发现了很多的秘密,接下来小猴子也给你们准备了考考你们的小秘密,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三、幼儿操作,巩固根据物体的变化列出减法算式。

  1、幼儿根据老师准备的图片进行操作,列出减法算式。

  2、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并说说理由。

  师:你们太棒了,小猴子的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小猴子说:想让你们到它的果园里,帮它和小花猫摘过冬的粮食,你们愿意吗?小猴子看到你们肚子饿了,给你们准备了一些苹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结束部分

  1、出示苹果图片里的算式让幼儿说出结果。

  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小猴子的果园里摘水果好不好?

数学减法教案12

  一、教材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6-49页。

  二、单元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

  本单元在原有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其中包括例题1不进位加,例题2一次进位加且结果为四位数的竖式加法,例题3连续进位加,并且尝试口算的方法和交换加数位置验算的方法。

  减法内容涉及例题1不退位减,例题2连续退位减,例题3连续被减数数位中有零的退位减及验算,例题4解决问题。最后是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整个单元的以计算教学为主,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掌握万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同时教学中更要将加减计算的意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训练学生思维,为今后进一步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五、单元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六、教学时间:9课时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练习八1、2、3)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题3,练习八4、5、6)

  3、练习课(练习八7、8、9、10)

  4、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6、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7、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8、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

  9、整理和复习(二)(P47 3,练习十4、5、6、7)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1 2 2( )

  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3 1( )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9 0 3( )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的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笔算加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123+361 456+533

  2、367+626 426+382 516+703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 271+31 271+903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谈话: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 会是怎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2 9 8( )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 4 5+ 21 91 8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9 8+ 41 41 5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数学减法教案13

  设计说明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究。在实际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开展教学活动。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两名同学在书店购买图书的全过程,引入小数的加减法。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上课伊始,通过情境的创设,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当学生在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呢?”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之前对整数加减法的认识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教材71页主题图。

  师:星期天,小丽和小林相约到书店买书。小林买了一本词典,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和一本《童话选》。

  师: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情操。在小丽和小林买书的情境中,还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根据主题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两本书的价钱:《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2)列式:6.45+4.29。

  (3)比较这道题和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呢?请同学们按照课堂活动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学生汇报。

  生1: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一样的,要保证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在列竖式计算时,百分位上的5要和9对齐,十分位上的.4要和2对齐,个位上的6要和4对齐,计算结果是10.74元。

  生2: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实际上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有道理,能够通过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类推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真了不起!的确是这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一定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

  3.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再提出一个减法问题。

  预设

  生:《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2)独立列式解决这道题。

  (3)学生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6.45-4.29=2.16(元)。

  生2:计算小数减法时,相同数位相减,不够减的时候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4)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特点。

数学减法教案14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二、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数学减法教案15

  活动设计背景

  5以内的加减法是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学生由幼儿园学习的基础,计算除去个别学生有难度,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这个内容上面来。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2、让幼儿掌握5的加减法。

  3、使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分析 问题的能力。

  4、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教学重点、难点

  使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分析 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孩子的兴趣。

  2、复习5的组成

  3、出示直观教具

  4、引导幼儿口述5的加减法应用题

  5、玩“谁最快”游戏

  6、书写算式

  7、教师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1、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2、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3、要使学生正确、迅速地口算,还必须经常地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训练。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数学减法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减法教案01-14

数学教案:减法的运算01-24

大班数学5的减法教案02-07

大班数学8的减法教案03-27

小学数学减法教案(15篇)01-14

4的减法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减法教案15篇01-14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7的减法》09-29

大班数学教案:《8的减法》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