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够将相邻区域的小圆片的个数相加。
2.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3.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教学难点:
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磁性黑板、三角盘、翻转片、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师:小丁丁和小巧在做游戏,将一个三角放在中间,把小圆片分别放到三个区域中,你能从图中看出游戏的规则吗?
2.出示一个三角板,将小圆片放到各个区域中去,教师不做解释的摆放第一张结果数卡。
3.用磁性小圆片和数卡将书上题2摆在三角板上,然后学生得到计算三角的草图,并摆出题2,求出结果数并填入。
二、提高过程
1.题3:只给出一个结果数,且一个区域没有摆出。教师摆出三角板,给出题3,提问:你们能填一填吗?说出为什么这么填的理由。
5+()=11 11-5=()
2.抽象成数师:能直接用数表示吗? 3.题4—5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算出的,用了什么方法?
三、探究
1.题6:摆出题6的三角板,师:你们能够用小圆片摆一摆,试一试吗?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一:首先上方摆上3个,那么左下方如何摆或者右下方如何摆。探讨:这样摆可以吗?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尝试二:上方摆上4个,那么如何摆剩下的?提问:这次成功了吗?说一说为什么这次摆对了?
2.检验:4+3=7 3+5=8 5+4=9将小圆片抽象到数,填入题目中。
四、练习册的练习
1.简单题型将相邻的区域相加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2.难度增加:2个区域是空的。师: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吗? (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
3.通过试验找到答案左边:请你们试一试,你能知道这三块区域到底是几吗? (用小圆片来摆一摆)右边:请用小圆片来摆一摆,看看这题有什么不同?
4.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略。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盘的计算方法,对相邻区域小圆片(或数)进行相加,对给出的“结果数”进行分拆。
过程、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相邻区域的数进行相加。
教学难点:
对给出的“结果数”进行分拆。
教具学具:
三角盘、小圆片、数卡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数图
1.简介三角数图
(板书出示三角盘和小圆片,再出示11。)
师:这是三角数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计算三角”
(板书课题)。
问:你发现这幅三角数图有什么秘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三角数图里的三部分,每部分都放有小圆片,相邻部分里的小圆片个数相加,其结果写在边上。
2.反馈练习
师:三角数图中的另2个空格怎么填?为什么?
3.同桌合作玩“三角盘”
(一人在三角盘上摆小圆片,另一人根据所摆小圆片摆数卡。)
?学生在“玩三角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三角数图的特点,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建议各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多给学生“玩”的时间。?
二、探究三角数图
1.变式练习
师:在这个三角数图中你先填哪部分?为什么?学生独立审题,并在三角盘上动手摆一摆。你有什么好方法?
(5+?=11 11-5=?)
2.数代替圆片
在刚才题目基础上,把小圆片改成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小组核对。
小结:通过想加减法,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
3.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书上的`习题。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圆片和三角盘动手操作辅助完成。
三、拓展练习
小组合作,三部分中分别填几?你们是怎样想的? ?
如果学生在练习时有困难,教师可给予提示:
(1)猜想三部分可以填的数。
(2)把猜想的数放到三角数图,并验证。
(3)如不符合可以进行适当地调整。?
四、总结
师: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本领?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4、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1、数数中手口一致,渗透综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思考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5、教会学生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
课时安排:9课时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
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歌中唱的是什么?(你们喜欢风车吗?)其实,风车是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折成的。不仅这样,还有很多平面图形组成的千变万化的图案呢。你们想当那个把图形变得很神奇的魔术师吗?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面图形的拼组。下课之后,大家就都会成为魔术师了。(板书课题)
二、折一折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首先,我们来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同学们按照要求把你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折完后,你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怎么样?(对了,对边相等),那么,邻边是否也相等呢?(对角折一折,试一下)我们一起来屏幕(演示)。再来看看正方形的边怎么样呢大家把正方形沿着虚线向对角折,再对边折,你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怎么样?(都相等)好,我们再来看屏幕。归纳:同学们有的用观察法、有的用比较的方法,得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对边相等;长方形邻边不相等,正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问:你能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的纸吗?这样折一折、剪一刀就变成正方形了,能说明理由吗?
2、小组合作制作纸风车那么,我们在课前说过,纸风车是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完成的。你们会做风车吗?接下来,老师就和你们一同来学习。请注意看(播放视频)。
(1)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做如下步骤:先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根据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我们将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再裁下,然后我们将正方形的对角各折一下,沿折痕剪向中心,留有余地,之后我们将出现的八个角每隔一个向中心折一次,再用铁丝串好,纸风车就可以在风中转动了。
(2)问:风车的制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是怎样让一张纸变成风车的?动手做一做,再玩一玩自己的风车。
(3)小组互评,展示学生作品。好了,我们先把纸风车放一边,看看还有哪些平面造型可以拼摆出来。请看这辆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三、拼一拼说得非常好,那你们想玩拼图吗?
1、下面,我们就用你手中的2个长方形拼一拼,看看你们能拼出什么图形?(动手吧)(幻灯展示答案)
2、再来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一下,又能拼出什么呢?展示。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3、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你们能摆出这样的六边形吗?
4、好,接下来就请大家用你手中的9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比一比,谁拼得又快又好,开始!(幻灯展示答案)
5、现在,老师也难不倒大家了,那么,我就想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请注意看
(一)最少用几根小棒能拼成两个三角形?
(二)用12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图形?
(三)你能用老师给的四个三角形拼出正方形吗? (太棒了,鼓励一下我们自己)
四、剪一剪
为了奖励大家的发现,我还想和大家再做一个魔术(你们会用圆剪出一个正方形吗?好,接下来神奇的魔术就要开始了。我们根据提示,就这样(对折→对折→剪下→成功)
五、补一补
朋友们都听说了我们的神奇魔力,米老鼠也来请我们帮忙了,你们愿意帮他把墙修补好吗?(同时请一名同学到台前来亲自动手粘一下)在我们的帮助下,米老鼠家缺了10块砖的墙就被修补好了
六、拼图大比赛。
1、师: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可以自己拼,也可以和组员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那些同学拼得又好又快,又有创意。
2、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
七、欣赏品评,知识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拼的图形非常漂亮,老师很喜欢。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需要优美的图形的装饰,同学们也可以是一位小小设计师,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点生活,美化环境。(欣赏生活中的优秀装饰作品)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有什么想法?师: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爱动手,勤思考,不断地学习,一定能设计出更加美妙的图案,用数学来美化生活。课后,也可以上网查一查,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八、总结
好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图形宝宝们也要和我们说再见了。那从今天开始,就请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来拼组出神奇的造型,希望同学们回家后,能够发挥你神奇的七巧板魔力,拼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最后,就让我们伴随着神奇的七巧板乐曲与各位老师说再见吧。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经历图形从“体”移到“面”上去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激发学生认识图形的兴趣,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安全意识,体会到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幼儿园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对于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本课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四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图形,正确辨认平面图形
1、巧用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课件演示安全标志,猜猜什么意思,及时渗透安全教育)
2、进一步感知、揭示课题
①认一认。(借用上面标志,让学生说出图形名称,教师点击课件,删去标志的内容,出示平面图形,并出示相应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板书图形名称,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②记一记。通过同新朋友平面图形打招呼,加深对图形的印象。
③分一分。把图形归类,于此同时,强调分图形时,要有序进行,才不会漏选。
④理一理。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并重点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各种三角形的相同之处。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1.找一找,说一说
让学生在桌面上的'积木中,找出平面图形,摸一摸、说一说摸到的感觉。
2.看一看,想一想
面跟体的关系(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在长方体上能够找到长方形……)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启发引思
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让学生想办法把平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到纸上。
①想一想:学生独立思考
②议一议:同桌交流
③说一说:有哪些好办法?
④看一看:你们想的办法和书上小朋友的一样吗?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的办法比书上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
2.动手操作,深化认知。
①谈话激趣:课本35页,小朋友们利用图形创造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用刚才想的办法(描、印、折、画、摁)或其它的方法,小组合作,用这些平面图形创作出更有趣的画。
②小组汇报,展示作品
教师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创作的作品,并进行点评。
③师自创画。(在画的过程让学生猜老师要画的是什么图形,并小结图形特征,再数数老师的画,由哪些图形组成,它们各有几个。)
3、体会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不仅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也能找到这些图形。像我们刚才的安全标志就有这些平面图形,教室里也有,请同学们找一找。
四、习题设计
1.游戏
①举一举:教师说出平面图形名称,学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②抢答: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名称)
③摸一摸,猜图形:让学生更进一步感知图形的特点,加深印象。
教师拿出一些物体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说说你摸到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看谁最聪明,摸的准,猜的准。
2.“连一连”。建立图形与名称的联系。
把四种图形与对应的名称连起来。(学生先连一连,然后课件演示。)
五、学习反思、品味收获
你今天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哪些方面你表现最出色?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在回家的路上或在家里找一找哪些物体上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平面图形。
2、同爸爸,妈妈玩图形游戏。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实物风车,学生准备:图形卡片、做风车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风车。
师: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生:图钉、小棒、纸……
生2:我来补充,要用正方形的纸。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师:你们说得很对,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面了,是个老朋友了,请你回忆一下,上个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生:长方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而且很直。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个角。
[以亲切的谈话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识,很自然地引出了长方形,找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方便了下面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教学。]
2.师:对,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长边,两条短边。
师:好,那我们先来看看两条长边,你发现了什么?
生: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一样长?
师:也就是两条长边一样长,你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师动手折)。你说的很正确,两条长边一样长。你们能说说两条短边会出现什么现象吗?
生:自己动手折一折。
师:除了用折纸的方法,还可以有什么方法知道两条长边、两条短边一样长?(用直尺或绳进行测量……)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折痕。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长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长方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长方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得到一个猜想,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证明他们的猜想,体现了观察→猜想→证明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可能用的多种方法,教师都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师:你们同意吗?那就用你桌上的白正方形纸折折看吧,可以和旁边的同学商量商量。同样我们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学生动手证明,可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5.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正方形的折痕。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这还有一种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
三、动手实践,拼组图形
师:说了半天了,你们想不想动手拼一拼。快看看你们手里有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1.师:左面4列的同学拿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右面4列的同学拿出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要求你们用手中的图形拼组出一个大的平面图形,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开始。
生;
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
角与角相接组成的图案。
2.选一些形状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出哪些平面图形?
[利用图形卡片的拼组,体会图形间的联系及边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应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四、游戏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图形进行的拼组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拼组,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板书课题)
1.拼图案。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个忙。老师家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四块地板砖就能拼成一个图案,现在老师这儿就有四块地板砖的样本,请你们发挥想象为老师家设计地板图案,你们愿意吗?
[以帮助老师设计地板砖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以地板砖的样本拼组,感受图形的对称之美。]
2.拼熊猫。(第30页的第6题)
老师非常感谢你们,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出示熊猫图),你们喜欢吗?不过这件礼物需要你们进行拼组才能得到。(指导学生进行拼组)
五、动手操作,体会图形间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还帮老师设计了地板图案。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漂亮的小风车?这里有做风车的过程(出示分解图),你能说说怎样做吗?(在正方形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
怎样在正方形的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
可是老师想出个难题来考考你,老师手里有张长方形的纸,你能用它做一个风车吗?(把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经纸再做。)
怎样将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纸?
出示圆形,问:这是什么形状?用圆形纸做风车,先做什么?(把圆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纸再做。)
怎样将圆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纸?
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各种图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注意: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哪些图形?
(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谁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生:我先把一张长方形(或圆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在正方形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当这个风车转起来时就是一个圆。
[让学生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体会多种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六、总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单数和双数;初步了解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猜想、验证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求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单数和双数。
1.情景引入。
师:春天到了,数宝宝们手拉手排着队去森林里玩。
(板书出示主题图)
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〇〇〇 〇〇〇
请学生比较两个队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如果用小圆点来表示数宝宝的个数,像这样两个一列地在方格里排成的图形,就叫做数图。
2.摆数图。
(1)教师在方格上演示摆数图。
(2)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在方格纸上摆数图。
3.找特点,分类。同桌合作先找所摆数图的特点,然后把这些数图按形状进行分类。板书出示(或多媒体演示)分类结果。
师:右边边框是折线的数图都是单数,右边边框是直线的数图都是双数。板书出示课题:单数和双数。
4.反馈练习:要求:先判断数图表示的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说出它表示几。
二、探求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1.提问与猜想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如果任意拿出两张数图拼成一张数图,结果会是什么数?接着小组合作,每人拿两张数图拼一拼,并列出一道相应的'加法算式,然后观察小组4个人的拼图,问学生发现什么规律了。
2.实践与验证
小组上黑板边操作边汇报。
例如: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 〇〇
6+4=10 4+5=9 3+5=8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并提示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3种结果?
(板书:单数+单数=双数双数+双数=双数单数+双数=单数)
3.巩固练习书本第2大题第一行(看数图,写算式)。
三、实践与运用。
1.计算:(第3大题)
⑴先判断和是什么数,再计算。
4+8 6+8 2+1 9+3 9+5 9+7 9+9 10+9
⑵独立计算。
2.出示题4
口答:大组找规律接龙赛,每组开火车往下接5个数。
2、4、6、(8、10、12、14、16)
1、3、5、(7、9、11、13、15)
20、18、(16、14、12、10、8)
19、17、(15、13、11、9、7)
小组派代表说说接的是什么数?
3.数宝宝玩累了,想回家休息,两个队伍要接成一个队伍往回走,想想,它们的队伍里有没有单个的?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四、总结与评价。
师:今天你们都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得如何?谁的表现最棒呢?和是双数和是单数
(学生畅所欲言)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高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挂图、三枝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感知高矮
师:同学们,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到学校来,都做了什么事,谁还记得呢?
生1:发新书,大扫除。
生2:安排座位。
师:谁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座位的吗?
生:我们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
师:高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请少武到前面来,你们说他是高还是矮呢?
生:有的说高的,有的认为矮的,有的说不出。
师:有的认为少武是高的,有的认为少武是矮的,少武是高还是矮的呢?现在来比比看,请你找一个比你矮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
生:少武高,宁辉矮。(请两个同学说)
师:请你再找一个比你高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请两个同学说)
生:建东高,少武矮。(请两个同学说)
师:为什么少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
生:因为少武和宁辉比,少武高;少武和建东比,少武就矮了。
师:说得好!谁来说一说,少武和他们两人比,少武比宁辉怎么样,少武比建东怎么样?
生:少武比宁辉高,少武比建东矮。
师:比高比矮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判断。
(设计意图: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而且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二、积极参与,理解高矮
师:请同桌同学站起来比一下,谁高谁矮?(同桌同学比较)
同组同学互相交流,运用()比()高,()比()矮的互相说一说。
(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说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吗?
生1:爸爸长得比妈妈高。
生2:椅子比桌子矮。
生3:课桌比讲台矮。
……
(设计意图:学生年纪小,语言滞后于思维,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高矮的`比较,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三、体验相对、确定高矮
(教师手握三枝笔)
师:老师手里握着三枝笔,你们猜一猜,哪枝笔最长?
生:(随便猜一枝)
师:(亮出谜底)要怎么比,才能道哪枝笔最长呢?(学生上台比)
师:这个同学把三枝笔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说:有几样东西比较长短,必须有一端对齐,或者说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比较。可是有时候碰到像这样的情况怎么比呢?(出示课本“三只小兔比高矮”的挂图)
(设计意图: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事物比长短或比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的比较方法。随后又引出,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一端对齐后再比较的特殊情况:领奖台上小兔高矮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的方法。)
四、应用知识、开展探索
师:三只小兔比高矮,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师:那该怎样比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吗?
(学生讨论交流,再反馈)
师:同学们想了好多办法,真棒!老师在这张图上画了一些格子,不知道这些格子能不能帮上你的忙?(出示第二张挂图)我们看,大白兔的后面,有一格一格的格子,请大家边看边想一想,可以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谁最高谁最矮?
(讨论交流,再反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同学认知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身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
建立数感,能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39;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俺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小猴梨桃香蕉)
343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同学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考虑:
(1)同学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同学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同学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1-24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12-12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2-12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9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篇12-30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篇01-11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3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