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14 12:49:3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会根据给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3.培养同学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表,合理确定横轴、纵轴上的数据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第47页某日气温的统计表。

  2.师:学校气象小组测量某天气温并汇总成统计表,由于上体育课10点钟忘记测量了。

  3.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探究

  1.师: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横轴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怎样确定横轴上的数据位置?

  (2)纵轴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怎样确定纵轴上的数据位置?

  (3)纵轴上一小方格表示多少?

  (4)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5)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必须有哪些内容?

  3.学生尝试画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

  4.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画法。

  5.思考: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

  三、应用

  根据下面的统计表,画出反映小丁丁体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1.出示小丁丁的体重变化统计表(每月15日测)

  月份1212345体重(千克)23.824.524.724.024.325.1

  2.从表格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思考:

  (1)横轴表示什么?

  (2)纵轴表示什么?

  (3)你认为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多少较合适?为什么?

  (4)标题应怎样写?

  4.尝试完成。

  5.集体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四、全课总结:

  1.说说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怎样画出的折线统计图比较合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至52页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完成第5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二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将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分步出示下面各题,让学生逐题回答。

  1、0.2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学习新知

  1、自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可同桌或小组互助学习)

  2、回答下列问题:

  (1)小数可以分几部分?都叫什么?

  (2)它们的计数单位说什么?

  (3)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自学小数的读法。

  4、检验自学效果。

  教师在黑板:写出0.6、0.04、1.60.073。

  “准来读一读黑板的小数?”“0.6表示几个十分之-?”

  “0.04表示几个百分之一?”“160.073表示一百六十又千分之多少?”

  5、自学小数的写法。

  6、检验自学效果

  教师报出教科书第52页例3和“做一做”第2题中的小数,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

  最后教师说明: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采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6、7题。让学生独立做,再核对。

  做练习十二的第8、9题。先向学生说明一下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看一看从0到哪里是1,从哪里到哪里表示0.0l,再让学生继续做。

  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十二第12题和第13题。第13题,可以先让学生把整数四万五千零一写出采,然后再考虑小数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四、作业

  练习十二的第10、11题。

  教学设计:本课知识原来已经学过,所以自学方法学习,但为了照顾个别差生,设计了对自学情况的检验,来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选择教学方法。

  课后附记:

  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第二课时:认识容量和升(2)

  美妙的“杯琴”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20、21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八册《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王老师就讲一段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水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请写下这个数。这太简单了!悟空、八戒提笔就写了个2。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请写下这个数。悟空手快,顺手写了个1。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师:同学们,半个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把此句话删除你们能帮这个忙吗?谁会用数来表示半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均可,此处应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生:上黑板试着写数。(学生应是争先恐后的上黑板用各种方法表示半个)

  师:这个数字咱们以前可没见过,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此处过渡突然,如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关注分数话题应是教师思考的问题

  整个开头虽有趣,但缺新意,既然是赛课,应尽量能让听课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觉

  二、教学新课

  1、自学交流:

  (1)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要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2)同学想知道的东西还真多,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95页的内容,看看你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学1分钟)

  (3)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获得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尝试读分数:课件练习1)

  学生自学课本的时间可稍长,不可形式主义,另外,学生看书时最好能带着问题,这样,学习的目的性才能很强,否则有无的放矢之嫌。学生尝试读分数的时间安排不够恰当,读分数这一知识目标应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感悟,而非教或非练,依我个人之意课件练习可去,当然我并不知道你课件倒底是何内容

  2、认识1/2

  (1)出示课件一块月饼

  师:星期天,丽丽到好朋友玲玲家去玩,玲玲拿出一块月饼和丽丽一起分享,猜猜看,玲玲会怎样分这块月饼呢?教师演示课件平均分。

  师:每一份可以怎么表示?(课件演示1/2)

  师:谁能将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吗?(把一个月饼平均)

  师:学生集体将刚才的过程说一遍,同座位互相说一遍。此处强化有余,对分数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否则评委会认为在过分关注双基当然,并不是说双基并不重要,因为此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2)出示课件另一块月饼

  师:现在我把块月饼分成两份(不平均分),能用1/2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师:所以,只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此过程不妥,对分数的概念初步建立还不充分,为时尚早,另外,我个人认为对二分之一的处理要充分,也就是要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扩大它的效用,如可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来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让学生(创造出)折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让学生折出想要的分数,如:八分之三、十六分之一等,这样课堂就能体现生成性

  (3)练习:判断图中涂色部分能否用1/2表示?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1/2,该怎样写这个1/2呢?(教师联系分饼的过程,介绍书写的顺序并板书,学生用手空书1/2)怎么读呢?(板书1/2,二分之一)

  此过程可删,并进行重新整合,对读与写这两个环节,我在前面已有所阐述,应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如让学生试写分数并读,当然教师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对写分数这一过程要有意识的慢一点,让学生受教育于无声和无形中,且此过程可置后一点,知识的形成要自然

  3、认识1/3

  (1)这儿一个圆,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呢?(板书1/3)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1/3表示的意思。(把一个圆)

  (再叫两名同学说)

  (2)教师取出长方形纸,问:怎样找出这张纸的1/3?(学生讲出方法,教师课件演示)

  师:你能在这张纸上找出几个1/3呢?(生说,教师课件演示)这一点的渗透很好,关注了知识及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4、认识1/5、1/10

  (1)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2、1/3、1/4,接下来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教师将学生随意报的分数依次写在黑板上)此处根据我上面提出的观点可能要重新作一调整,当然你全可不顾

  (2)学生将书中例3、4的填空独立完成

  汇报并板演,教师演示课件1/10此处教师自己要意识到对认识十分之一在教材中安排的用意:认识十分之一是对一个计量单位的认识,当然这无需向学生说出,因为到五年级时认识分数的意义时对单位1的理解就包涵三个方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群物体等;

  (3)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演完整)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分数概念的外延要扩展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有几道题要考考大家,请看题。是老师考考大家吗,此话不妥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你的教学理念来,教师在课堂中应是一个研究者、合作者,而后才是引导者。

  (课件练习2:判断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能不能用1/4来表示)

  5、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折出长方形纸的1/4(板书1/4)

  (1)选几个有代表性折法上台展示。师:说一说你涂色的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讨论:这几种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也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呢?(看课件讨论)此过程我已把它前置,不知你能否认可,若同意,此过程要重新调整并进行整合

  6、刚才,老师把一块饼、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在生活中,你还可以把哪些东西平均分?自己选一个分数,同座相互说说它表示的意思。

  7、综合练习

  (1)课件练习3(1、在图上选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分数: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写下这个分数)

  (2)课件练习4(判断)

  (3)课件练习5(快速抢答:图中涂色部分是全图的几分之一)

  (4)课件练习6(思考题)

  练习不要板块式,给人没有一种轻松感,要少而精,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既巩固所学生新知,又学得愉快读写分数的知识点可在练习中穿插安排,如可问学生:学到现在,你们会读分数吗?分数如何写?试试看当然,教师的语气应要更具启发性和激励性

  三、小结

  请你用我学会了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四、故事结尾,设置悬念

  师:老师还要接着刚才的故事说下去。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热又渴,唐僧派八戒找个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汗淋淋地抱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到四分之一,怎么样?八戒一听就急了,什么,我找来的西瓜,只能得到四分之一,太少了太少了,不行,不行,我得要八分之一,最少也得分到六分之一。听了八戒的话,悟空笑得前附后仰:你这贪吃的八戒啊,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同学们,悟空的话有道理吗?

  师: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思考。

  结语:教学中,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建构性及评价的多元性,本节课还需王老师你自己仔细琢磨,一堂课应像一篇美文,要讲究整体性、流畅性、变通性等。以上我提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全且不闻,毕竟我的看法有时也很有局限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2角5分 = ( )元

  9分米 =( )米

  7分 =( )元

  135克 =( )千克

  3元4角 =( )元

  3分米2厘米 =( )分米

  二、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小数部分最高位是( ),计数单位是( ),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

  2.0.78的.计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由2个十、7个0.1和5个0.001组成的数写作:( ),

  读作:( )

  4.连线题: 0.008 0.8 0.08

  零点八 零点零八 零点零零八

  5.判断

  (1)8.76读作:八点七十六。( )

  (2)4.32是三位小数。( )

  (3)5.961中的6在百分位上,表示6个0.01。( )

  6.一个小数,它的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2,其余各位都是零,这个小数写作( )

  7.0.0302用分数表示是( )

  8.下面几个数字中的9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9.26 ( )

  0.926( )

  0.296( )

  0.269( )

  三、作业布置。

  1、作业本做练一练2、3题

  2、完成相应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题:

  1、你能列式计算吗?40+56=96或56+40=96

  2、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一)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

  1、 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

  2、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二)枚举中验证规律

  问题: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问题:

  1、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么?

  2、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一)尝试解决问

  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方法一:

  88+104+96=192+96=288

  方法二:

  88+(104+96)=88+200=288

  (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

  问题:

  1、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2、整体观察,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相等?(都是相同的三个数求和。)

  3、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4、先计算,再填表。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自学与交流中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在自学与交流学习中,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知识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熟练应用,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现在来复习一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课件出示复习题: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1)15×16=16×

  (2)(60×25)× =60×(×4)

  (3)125×(8×)=(125×)×14

  (4)3×5×7×8=(3×7)×( ×)

  师:其实,乘法还有一种运算定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例7:

  参加种树的一共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解读题目分析信息,明确问题;

  2.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

  3.指明两位学生板演解答方法,并说明自己的做题思路;

  4.引导学生观察板演的两种方法,建立等式关系:

  (4 + 2)× 25 = 4×25 + 2×25

  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算式有什么联系,同组内讨论寻找规律,指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5.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教师板演:

  (a + b)×c = a×c + b×c

  a×(b + c)= a×b + a×c

  6.完成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指明两位学生板演)

  (1)(6+5)×36 (2)25×40+25×4

  集体订正,发现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的注意事项,注:乘法分配律,可以顺向用,也可以逆向用。

  三.巩固练习

  1.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1)56×(19+28)=56×19+28 ( )

  (2)32×(7×3)=32×7+32×3 ( )

  (3)64×64+36×64=(64+36)×64 ( )

  2.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17×3+117×7=117×(3+7)

  (2)24×(5+12)=24×17

  (3)4×a+a×5=(4+5)×a

  (4)36×(4×6)=36×6×4

  3、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1)25×(4+9) (2)22×13+78×13

  (3)103×12 (4)20×55

  4. 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教师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乘法分配律

  (a + b)×c = a×c + b×c

  a×(b + c)= a×b + a×c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复习平移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用假设的思路,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题意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2、了解《孙子兵法》中的名题-------“鸡兔同笼”,感受中国古代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运用用假设的思路,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能运用用假设的思路,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的学习伙伴和他们的同学一起参加了这个活动。

  参加植树活动的同学一共植树43棵,其中女生9人,每人种3棵,男生每人种4棵,求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多少人?

  要求:认真读题,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画出树状算图

  学生独立分析

  汇报:

  7、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43-9×3)÷4

  8、师:说一说思考过程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够通过已经学过的方法解答应用题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题

  已知参加植树活动的学生人数共13人,请你根据提供的信息,求参加植树活动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每个女生种3棵,每个男生种4棵,一共植树43棵。

  2、师: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能用树状算图来表示吗?

  3、生:了解了参加植树活动的总人数,女生每人种3棵,男生每人种4棵,还有植树的总棵数。要解决的问题是男、女生人数各多少。

  4、树状算图

  5、师:看了树状算图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6、生:男女生人数都不知道,没有办法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试一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媒体出示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植树的棵数和题意比较

  师指导,假设男生0人,那么女生就13人,植树的'棵数为13×3=39,和题意比较不相符“×”。

  根据题意小组合作交流填表格

  学生汇报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植树的棵数和题意比较01313×3=39×1124+12×3=40×2112×4+11×3=41×3103×4+10×3=42×494×4+9×3=43√

  师: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很容易知道当男生4人,女生9人时,符合题意。

  小结:同学们,尝试法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又一种方法。

  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电脑)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2、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

  3、下面就请你们来看看这道“鸡兔同笼”问题。

  4、媒体出示:有若干只鸡和兔,它们共有15个头、48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5、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15个头。鸡兔一共有48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15个头。鸡兔一共有48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你们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解决这道名题?

  鸡只数兔只数共有的脚数和题意比较

  6、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7、小组内交流

  8、汇报

  鸡只数兔只数共有的脚数和题意比较01515×4=60×1142+14×4=58×2132×2+13×4=56×………………×66×2+9×4=48√

  9、当鸡6只,兔9只时,我们发现共有48只脚,符合题意。

  10、当数量比较大时,再用列表尝试的方法就会太复杂,老师想请你们再讨论一下除了尝试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去解决这类鸡兔同笼问题。

  11、生讨论交流

  12、汇报方法:假设计算法……

  13、师小结:现在你能重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计算比较好。

  14、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媒体出示

  师: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看来这类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鸡兔问题上。(如果时间不够,就给学生介绍一下)

  龟:我们和鹤一共有6个头。

  鹤:我们和龟一共有16条腿

  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体育比赛中也有这样的“鸡兔同笼”题目呢!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四、作业布置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以上3题。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具准备:

  ①画有教科书第55页上商品标价图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画有教科书第55页例1中米尺(没有其它图字)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③画有教科书第55页例2中图(没有图字也没有铺色网)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④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纸,纸上画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分米=()厘米=()毫米1元=()角=()分

  3米=()分米=()厘米5元=()角=()分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量的大小

  0、5米○0、6米0、4米○0、2米

  0、21元○0、09元0、5元○0、38元

  二、学习新知

  教师出示画有商品标价图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师:我们在商店里,常常看到商品的标价,比如这副手套的标价是2、50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2、50元),这条毛巾的标价是3、00元(同样板书在黑板上0),谁能说一说这里的2、50元、3、00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指标价)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些小数的新知识,就能解决定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学习例1。

  教师出示画有米尺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师:这段米尺的长度是多少?

  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

  十分之一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投影片上板书(如教科书上的写法)。

  教师:1分米还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10厘米用米作单位是几个几分之一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1分米还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100毫米用米作单位是几个几分之一米?

  教师: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的同学可以先讨论一下。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讨论一会儿,然后教师指名让几个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教师出示画有例2图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画有两个正方形的纸。

  教师:这里有两个正方形,我们用涂颜色的方法,在左边的正方形中表示出0、30。

  教师让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纸上试做,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在投影片上试做。全体做完之后,教师提问:0、30表示几个几分之-?

  左边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在这个正方形里要用多少份来表示30个百分之一?

  集体订正,同桌同学交换作业,看看在左边的正方形里表示0、30是否做得对,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做时是怎样想的。

  从上面的`例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教师先让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会儿,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规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概括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这一结论叫做小数的性质。由于小数有这样的性质,所以,0、1=0、10=0、100

  3、课堂练习。

  ①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的第1题。指名让学生判断所给的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说根据是什么,集体订正。

  ②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67页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3。

  教师: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教师板书例3。然后指名让学生化简0、70和105、0900,集体订正。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以后在进行小数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通常可以进行小数化简。

  5、教学例4。

  教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2、5元可以写成2、50元。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例如3元可以写成3、00元。

  教师出示例4,指名让学生读题。

  教师提问: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不改变数的大小,把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

  学生理解题意后,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他学生独立做。做完以后,根据题意订正黑板上的三道题。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也就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通常可以去掉“0”,把小数化简。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小数的末尾添“0”,整数也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4-6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内容:

  比比你的眼力、可能性问题

  课时:

  1

  教学目标:

  1、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游戏,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和画出相应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能按照指定的从两个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

  3、会设计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基本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下面我们来比比你的眼力,看看谁看得最准

  1、第110页第15题上的图

  在下图的括号内标出气球上升的序号。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括号内的序号是:3,2,4,1

  2、第110页第16题上的图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应该选③

  3、第61页练一练1上的'图:

  找出从正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形状,正面写“正”,上面写“上”,右面写“右”。搭一搭,看一看。

  4、第62页练一练2上的图: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先摆一摆,再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二、可能性问题

  第111页第17题上的图

  选出点数为1,2,3,4,5,6的扑克牌各一张,反扣在桌面上。利用这6张扑克牌,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可以轮流摸一张,摸到小于或等于3,一方获胜。摸到大于3,另一方获胜。

  三、动手做

  第111页上的图:

  让学生按照要求动手做一做,要特别注意黑色线条部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投影片,学生准备剪刀,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家一面梯形(等腰梯形)镜子不小心打破了,我想重新配一块,同学们帮我想想,我得了解哪些情况才能配一块合适的镜子。

  生: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梯形?

  生:要知道这面镜子有多大?

  生:要知道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

  哪些事儿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工具解决?

  哪些事儿目前我们还不能解决?

  要知道镜面的大小,也就是梯形的面积,这是我们目前还没掌握的。这样吧,咱们先来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个问题,再去配备镜子。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请同学们猜猜看,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联系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⒈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行选择一种方案进行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学具动手操作。

  ⒉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

  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

  方案⑵: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方案⑶: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四:实验验证,确定结论。

  ⒈出示钉子板,用红色皮圈围成一个梯形(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它的.:上底5厘米,下底9厘米,高4厘米

  ⒉利用公式计算面积:(5+9)42=1442=28(平方厘米)

  ⒊验证公式:数一数梯形面积占了多少个方格(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

  ⒋验证结果:梯形的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梯形面积是正确的。

  ⒌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h2

  五、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⒈学习例题:

  一个零件,横截面是梯形(如图),上底是14厘米,下底是26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要求独立完成。

  ⒉完成P68练一练。

  ⒊动脑筋算一算:

  我们到金三角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⒋如果老师家梯形镜面的面积是56平方分米,请你帮助设计一下,这个梯形镜面的上底、下底和高可能是多少?

  六、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1、2。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单循环赛的规则

  2、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问:读了今天的课题后首先想了解什么?(比赛的规则,如何计算?……)

  二游戏感知,形成表象

  1、溜溜球比赛

  同学们很喜欢玩溜溜球,今天就举行一场溜溜球比赛,选出5名选手上台,在课上完成赛前的准备工作.请裁判员宣布比赛的规则.(最好事先培训一位学生当裁判,增加趣味性)

  裁判员上台:首先宣布比赛的规则,请5名队员抽签(事先准备好五张纸片,分别写上1号2号3号4号5号).按1-5的顺序排列

  本次比赛采用单循环赛,什么叫单循环赛?(请其他同学回答,无人说清楚,再请判员解释)

  小组中每两个人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板书)

  师:思考两个问题:每位选手都要比几场?

  他们一共要比几场?

  要想正确回答上面的问题,请听清楚下面老师和每位选手之间的对话

  请问1号选手,你将要和谁比赛,共要比几场?

  请问2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请问3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请问4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请问5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重点引导点评1号2号5号)

  师:准备工作结束,请5名选手回位.

  每位选手都要比几场?他们一共要比几场?(2人回答)

  板书:4场共10场

  2、扳手腕比赛(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最好同时出现前后桌只有3个学生一组和2人一组的.情况,)

  小黑板出示:扳手腕比赛

  前后两张桌子学生为一个小组,每两个人之间比赛一场(比赛的规则是什么?)

  想一想:你比了几场?为什么?

  你们组一共比了几场?分别说说哪几场?

  3、汇报交流(选择3组)

  板书:4人3场共6场

  3人2场共3场

  2人1场共1场

  n人n-1场

  如果每组有10人参加,每人要比几场?18人,32人,n人呢?

  三、形成方法

  1、连加算理的理解

  (课前准备大黑板上)出示:雅典奥运会的女排比赛分为两个组,中国队被分在B组。小组中每两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B组参赛队:

  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古巴、多米尼加

  读一读,有哪些球队参赛?比赛的规则是什么?

  提问:1、中国队在小组赛中要进行几场比赛?说说你的算法。

  2、整个B组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用线连一连:两个队之间的一根连线表示一场比赛。要有序地连线才能不余漏,不重复

  (老师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示范,学生完成在作业纸上,重点问:中国队,俄罗斯队、多米尼加队各要连几根线,为什么?)

  观察:每支球队都有()条连线,说明什么?

  数一数共有()条连线,又说明什么?

  列式:根据线条不同的颜色写出算式

  板书设计

  6支5场共15场5+4+3+2+1=15

  5人4场共10场4+3+2+1+=10

  4人3场共6场3+2+1+=6

  3人2场共3场2+1=3

  2人1场共1场

  n人n-1场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单元备课

  单元计算器课时2

  单元分析(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1、计算器的认识。

  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

  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运用计算器的基础。

  单元

  可检测性目标

  (重点★难点▲)

  1★▲、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使用计算器的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开关机键

  单元检测

  题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目标检测达成及改进措施

  课时备课

  课题计算器课型新授课时2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1、计算器的认识。

  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

  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可检测性教学

  目标

  (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课前

  准备预习设计

  教具与学具投影仪

  环节目标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体会有时用口算更便捷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口算竞技场

  3 × 5 25×4 625÷25

  50—18 2×26+20 426×13

  190+71 125—25×4 1438+2576

  2、谈话:你能迅速口算出结果吗?第二组稍动脑筋就可以算出来,第三组呢?能不能迅速口算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迅速口算怎么办?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回答:笔算、用计算器等。)

  3、导入新课:在进行较复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计算器”,并请计算器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二、联系生活,掌握新知。

  谈话:你用过计算器吗?在哪里?你在生活的哪些地方见过别人使用计算器?(学生自由答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计算器,作为消费者可以用,作为经销者也可以用。)

  1、仔细观察你的计算器,可以分成几部分?指名回答(对照实物)(显示器、键盘)

  2、计算器怎样开机、关机?动手试一试。

  3、你知道计算器各种键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补充)

  4、现在我们了解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你想不想使用计算器计算一下刚才的题目?

  (出示课件:426×13 625÷25 1438+2576)

  以小组为单位,两人计算,另外两人试着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5、谁想当小老师讲一下应该怎样使用计算器?你们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演示(只详讲第1题及验算的方法)(投影展示过程)

  6、你觉得使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快、准确、方便等)

  三、计算练习,熟悉方法。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1题)

  765+469 3028—2965 426×83 41600÷128

  1438+2576 625÷25 380×426 457—269

  (每两组做一行,一人读题,其他人迅速计算、检验。)

  2、两步计算的你会吗?试一试。(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2题)

  380+192+43 816÷68×27(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以上题目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谈话:计算器还有很多用处,也有很多计算技巧,不单纯进行简单的+、—、×、÷计算,你想不想试一试?

  探索:(课件出示)

  380+192+192+192 816—43—43

  3、探求规律:

  谈话:计算器的用处很大,计算得也很快,但计算器是人设计发明的,对于一些特殊的题目,只要我们善于动脑,找到规律,计算的速度会比计算器还快。

  (1)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2)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最合适?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给同学们布置了调查研究的作业,了解计算器上功能键的作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附】计算器各键功能:

  C:清除键AC:全部清除CE:清除错误:向右移

  M+:记忆加法键(加上屏幕上数值并独立记忆)

  M—:记忆减法键MR:叫出记忆式总值

  MC:记忆式清除GT:总和计算

  学生自由谈,互相补充。

  二、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谈话:今天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看哪个小队在三关中表现地最出色。

  1、第一关算得准,算得快。

  (教科书第26页第1、2题)

  (1)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得数。

  (2)说说计算操作的过程。

  (3)同位互相检查第2题的结果。

  2、第二关算一算,想一想。

  (教科书第26页第4、5题,28页第1题)

  (1)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通过观察发现各组题的规律。

  (2)按规律接着编题,并直接写出答案。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编题时的思考过程。

  3、第三关你问我答

  (教科书第26页第3题、第27页第7题)第3题

  (1)阅读题目,弄清题意及反映的.数量关系,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练习题,集体订正。

  (2)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他同学用计算器算出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比一比谁算的快。

  4、知识窗:回文数

  38+83~121

  93+39~132+231~363

  78+87~165+561~726+627~1353+3531~4884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谈)

  (2)像121,363,4884……这样的数叫回文数。

  (3)按照上面的办法试一试,你能得到回文数吗?

  29 85 68 164 369 758

  (学生借助于计算器快速的计算,寻找规律,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5、计时比赛

  (教科书第28页第2题)

  (1)比赛,规定时间谁算得又对又快。

  (2)根据调查统计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三、总结评价

  评选优胜小组、个人;学生谈收获。

  这里可

  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介绍

  通过具体计算,合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在大数目的计算、探索规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快捷、方便。

  让学生介绍

  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计算器运用的必要性,和适合性

  作业设置:

  同步相应的题目

  板书设计

  计算器功能

  目标达成检测题: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基于目标达成度的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11-24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6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经典)05-3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25

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04-24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