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实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测量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26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1米=()厘米
1米= ()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
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称、常见食品、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境引入,提出问题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了解动物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从哪儿获得的?
[学生自由交流]
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四个小动物迷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和他们一起去了解动物世界中的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二、合作探索、建立概念
(一)认识克
1、克有多重?先估计一下,再称一称。
[学生猜测,师适当记录,然后用天平实际称一称,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出自己猜测或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的1克的差距]
2、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再从学具中摸出豆子或糖果进行估计、验证。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多重。
[学生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做单位。
[学生可能结合自己常见的小食品,进行举例]
2、师: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的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做单位,克用”g“表示。那么稍重一些的物品,用什么做单位呢?
(二)认识千克
一、1千克用多重,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常见的食品、生活日用品包装上的标注来说明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实际掂一掂两袋盐、两瓶清洁液的重量。]
二、师: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三、说一说:你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注意区分平时所说的”斤“与”千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五、自主练习:
课本第6页1、2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六、课后实践:
第3题,记录相关数据,相互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第五册 摸牌与下棋P96--97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理解,进一步体验从实验中收集数据研究问题的方法。
2、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中的经验,体验相互合作取得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事件发生的可能的理解,进一步体验从实验中收集数据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验从实验中收集数据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激趣
同学们,大家猜猜老师给你们带什么来了。
这是什么?(出示扑克牌)这又是什么?(游戏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有关牌和棋的游戏,好不好?(板书:摸牌和下棋),不过,老师要说明的是棋类也好,扑克也好,各有各的玩法,主要目的是娱乐益智,可不能进行赌博哟。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对玩扑克、棋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 开展活动
1、活动一
摸牌游戏
(1)谈话,提出要求:每人准备四种花色的扑克牌各2张,共8张,混放在一起,洗牌并叠放整齐,每次只摸一张,摸40次。摸之前,先估猜一下,每种花色的牌可能会摸到多少次,把估猜的数写在随堂本子上。
(2)师:下面开始摸牌,从8张里面任意摸一张看是什么花色,在P36的记录表中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然后把牌放回,重新洗牌,再继续摸牌记录。
(3)摸完40次后,在记录表下面的方格里涂色,用直条表示摸牌的结果。
(4)观察条形图,看看摸牌结果和自己原来估猜的情况是否差不多,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或体会。
1)学生准备牌并记下估猜的数;
2)学生各自进行洗牌、摸牌、记录;
3)在方格里根据摸牌的结果涂色;
4)学生小组交流。
2、活动二
下棋游戏
(1)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
(2)如果再放进4张红桃的牌,任意摸40次,结果可能会怎么样?先猜一猜,再分工合作游戏并记录。
(3)全班交流各自的结果,及并发现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4)同桌任意选择不同的张数,不同花色的牌,先估猜摸40次的结果,再实验并记录。
(5)汇报估猜与实验的'结果。
(6)老师:如果要摸到方块牌的可能大你打算怎么选牌?
(7)剪下书后附的棋纸,拿出准备的小正方体,把其中5面涂上红色,1面涂上黑色,同桌一人拿红棋一人拿黑棋,都从“0”开始走起,谁走棋用抛小正方体来确定,两人轮流抛,不管谁抛的,只要小正方体的红色朝上,红棋就走棋,每次走一格,如果黑色朝上,黑棋就走棋,每次走两格,谁先走到最后一格谁就获胜。哪种颜色的棋胜一盘就在P97页的方格里涂上一格
下完一盘后,两人轮流交换,再下几盘。
(1)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学生按小组游戏、记录
(3)学生交流
(4)同桌估猜,实验、记录
(5)学生汇报
(6)学生根据实验积累的经验,交流摸到方块牌可能性的方法。
(7)学生准备好棋纸,并将小正方体按要求涂色,弄清走棋规则,同桌轮流交换棋下几盘,记录游戏结果。
三、全课小结:
(1)在学习小组内汇报:
A、自己共胜了几盘。
B、其中拿红棋时胜了几盘,拿黑棋时胜了几盘。小组长统计全组红旗及黑旗获胜的盘数。
(2)请各组汇报本组红、黑棋获胜的各自盘数,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共同算出合计。
(3)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红棋胜的盘数多?如果要使两种颜色的棋获胜的次数差不多,你有什么办法吗?还有别的办法吗?(可以改变红色的面数,也可改变每次走的格数)
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8)组内交流,统计
(9)学生全班交流
(10)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加深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等可能性的理解。
学生交流学了这节课的感受。
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2、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等可能性。
3、将可能性与统计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与交流,提倡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5、活动与体验贯穿全课的始终,让学生初步感受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设计思想:以基本概念为核心,抓住新旧知识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发现规律从而掌握口算一位同整十、整百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6×48×52×93×93×89×77×64×8
2.填空:
(1)6个十是(),12个十是(),12个百是()。
(2)40是()个十,800是()个百。
(3)10×3表示(),结果得()。
师列式20×3,200×3,同时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整十、整百数同一位数相乘)师明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的乘法口算
(二)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本情境图呈现的是渔民们出海打鱼归来的热闹场面码头上停泊着许多渔船,渔民们正在卸货并用秤称鱼、虾、蟹等海产品,一辆汽车正在等待外运。大海的富饶可以通过本图直接映射出来。让孩子感受收获的喜悦,感受大海的富饶,感受人们的劳动场面。
(2)请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课件回答)
如:有关船的:有4排,每排20条。
有关鱼的:普通鱼200千克,每千克卖4元。带鱼312千克,每千克3元。
有关虾的:2筐,每筐13千克。
有关蟹的:每千克29元。只有里清了这些信息,才能提出问题。
(3)从学生获得的信息中,选择并提出问题。
例如:渔民的船有4排,每排20条。一共有多少条船?
2.探讨口算方法。学习第一个红点知识。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0×4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20×4,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猜猜得多少?说说你怎样想的?
我们用小棒来验证一下,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出示1捆小棒,说:这是10根小棒扎成的一捆,表示几个十?(1个十)怎样表示20×4呢?请你们动手试一试。学生分组,动手摆小棒,然后汇报:20×4表示4个20是多少,用小棒表示就是两捆小棒为一份,摆这样的4份,共8捆。随着学生的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让学生摆出小棒。
看黑板说说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20+20+20+20)
说明:20×4表示把4个20合并在一起,就是8个十,所以得80。
师板书:2个十×4=8个十齐读算式及结果:20乘4等于80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读算式,写得数,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0×4=200×4=20xx×3=
出示:
4×2=30×3=
40×2=300×3=
400×2=3000×3=
要求全班动笔把得数填在书上。再观察讨论下面的问题:
分别观察每组题中因数和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口算算法:当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练一练:请你用这一方法,口算200×3,4000×2,1000×6。
2.迁移类推学习例2。学习第绿点知识。
运用课件继续呈现运渔民们出海打鱼归来的热闹场面,提出新问题。
普通鱼200千克,每千克卖4元一共能卖多少元?
(1)看图列式并口算得数。
该怎样列式?(表示4个200是多少,列式为)
板书:200×4=
问: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2个百×4=8个百=800
追问:还有更快的方法算出得数吗?(先算出的积,因为200的后有两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巩固算法。
读算式说得数。30×4600×4
出示:
6×35×4
60×350×4
600×3500×4
讨论:怎样做题迅速而准确地写出得数?(每组都先算好第一题的得数,后两道题的积添上相应的数的“0”;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写得数,比比谁最棒。
20×3300×22000×4
60×2500×63000×
70×9800×81000×8
30×8400×7900×6
2.填空:(1)800×7读作()乘(),想:()个()乘7是()个(),是()。
(2)3乘600得()个百,就是()。
3.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6箱水果,每箱30千克。一共买来水果多少千克?
(2)果园里栽了4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在8倍。梨树有多少棵?
4.游戏(“自主练习”第1.题有关题目)。
贴出苹果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苹果”的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题,把苹果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苹果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请学生谈一谈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收获。怎样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的口算。
。渔民的船有4排,每排20条。一共有多少条船?
20×4=80
。普通鱼200千克,每千克卖4元一共能卖多少元?
200×4=800
作业:补充1。口算
10×410×610×8
20×440×660×8
300×4500×8700×8
2.矿泉水每瓶2元,20瓶需要多少元?
3.水果店运来8箱苹果,每箱30千克,一共运来苹果多少千克?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5
第3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 4×80= 600×9=
5×700= 50×6= 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3×4=14×4=15×2=
10×3=50×8=40×2=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认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在不同的情境中比较数的相对大小,明确数的组成。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畅谈收获。
你知道我们在《认数》这一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吗?
先和同桌进行交流。
然后集体交流。
二、书本练习,扎实基础。
1、请你找出书本上相关的《认数》的题目。
2、完成书本第2题。
3、交流第2题。
三、补充练习,延伸深化。
(一)填空。
(1)10个百是( ),10个( )是一万。
(2)2500里面有( )个一百,一万里面有( )个一千。
(3)7005里面有7个( )和5个( )。
(4)9670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5)5个千、8个百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
(6)一个数千位上是9,十位上是6,其余数位上是0,这个数是( )。
(7)由5、7、、0、3组成的最大四位数( )组成的最小四位数是( )。
(8)用一个5、一个2和两个0组成只读一个0的'四位数是( )和( );一个0也不读的四位数是( )。
(9)( )加上1,就是最小的三位数。
( )减去1,就是最大的四位数。
(10)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五位数是( )。它们相差( )。
(二)读数。
8050 8505 8500 8055 8005
(三)写数。
九千七百零四 二千零六十
九千零七十四 二千零六
(四)按规律填数。
(1)2997、2998、2999、( )
(2)2700、2800、2900、( )
(3)6080、6090、( )、( )
(五)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5870 4012 4900 7104
5003 2895 6044 8002
(六)□里最大能填几?
5□26 < 5314 3□72 < 3568
6000 > □999 8942 > 8 □40
90÷□=22……3 □÷4 = 3……□
(七)比较大小。(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1)387 467 500 438 536
(2)7056 7605 7506 7560 6705
(3)1800 1080 1008 1088 1808
(八)解决问题。
1、图略
(1)谁家离科技馆最远?谁家离科技馆最近?
(2)谁家离科技馆大约是5000米?
(3)小乐从家出发,经科技馆到小星家大约要走几千米?
(4)小星从家到科技馆比小杰从家到科技馆大约远几千米?
2、思考题
裁缝有一段16米长的布料,每天剪去2米,第几天剪去最后一段?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1、通过今天对认数的复习,你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什么进步?
2、你认为今天谁的表现不错?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P52
教学目标:
1、会利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谁来说一说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生:
长方形面积= 长╳宽 也可以用字母公式来表示:S长=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正=a×a
二、基本应用
画出下列图形并计算面积。
长方形:
长为4厘米,宽为2厘米。
长为8厘米,宽为1厘米。
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边长为2厘米。
边长为5厘米。
(生在方格纸上画)
生:4×2=8cm2
长方形的面积为8 cm2 ……
师生校对,强调单位名称。
三、综合应用
1、长方形的四条边总长为12㎝,它的面积可能是多少?
生:尝试。
师:长方形有几条长和几条宽?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生:12÷2=6厘米,长是(xx)厘米、宽是(xx )厘米。
师:12÷2=长+宽
生:a=5厘米、b=1厘米。
a=4厘米、b=2厘米。
a=3厘米、b=3厘米。那就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师:计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
解:S长=a×b
=5×1
=5(c㎡)
答:长方形面积为5平方厘米。
解:S长=a×b
=4×2
=8(平方厘米)
答:长方形面积为8平方厘米。
解:S正=a×a
=3×3
=9(平方厘米)
答:正方形面积为9平方厘米。
师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2、想一想:
(1)8平方厘米可以表示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面积是25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_____。
(2)用4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如果把它摆成一排,这是是个__________形,它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当它的长和宽都增加2厘米后,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总结。
五、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六、检测练习
(一)判断
1 10米比5平方米大
2 正方形边长越长,面积越大
3 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2厘米,面积为20平方厘米
(二)应用
1 一个长方形工地,长15米,比宽多8米,这块工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用3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面积十多少?
3 在一张长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七、 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节课第一个任务就是以“哥伦布竖鸡蛋”唤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回忆和探索。第二个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第三个任务就是设计了一些难易适中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1块是用估计法得出“哥伦布竖鸡蛋”的大约字数,鼓励学生用多种估计法展开估计,并对照实际字数,看看谁的估计最接近实际22×13,估算的同时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笔算,是一道融口算、估算和笔算于一体的练习。练习十七第1题是对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口算的复习和回顾,第2题是“为企鹅找冰”,趣味的题目引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回顾,以达到熟练掌握的情度。第3题和第4题是情境式的应用题,其中第3题用“共有32个国家队进入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阶段”和“每队有23名队员”这两个信息来要求学生得出“一共有多少名队员参加比赛?”其中渗透了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也渗透了让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让计算与情感溶为一体。第4题也是渗透了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它需要学生能从图中的信息得到“一辆车准乘54人”,才能和另一个信息“我们公司共有25辆这种旅游车”组合成一道能求总数的应用题,培养了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和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方式经历和回顾本单元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归纳、整理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设计:
一、猜谜引入、调动情感
师:请根据语言提示,抢答出一位古代世界名人的名字。(提示1:男人。提示2:出生在意大利。提示3:世界著名的探险家。提示4: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提示5: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
生:哥伦布。
二、提出问题,寻求策略
师:想不想听哥伦布对“蛋的解说”?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长时间?
生1:1分40秒。
生2:2分钟。
师:你们猜得很接近准确数1分52秒,如此短暂的时间,却能做许多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1:在事情完成之后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去做,但只有具有胆魄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够做第一位勇士。
生2:当别人取得荣耀时,怨恨、妒忌是不对的。只有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师:这个小故事在课本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有的学生在独立解决,有的学生在跟合作伙伴讨论,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准备展示汇报)
生1: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数。
生2:这种方法数起来太慢,可以先数每行有多少字,再数共有几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13×20=260。所以这篇文章大概有260个字。
生3:这篇文章每一段的行数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先数出一段的字数,再乘一共有几段就可以了。
生4:可以用笔算,22×13=286。
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
师:我们能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实际是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老师课前请每一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整理出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请你们四人一小组,首先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然后评选出整理较全面、具有逻辑性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汇报。
②先派各小组代表展示作品,交流整理方法,其他学生做出评断。
小组1:我是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学习了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学习顺序是口算乘法在前,笔算乘法在后。其中口算乘法有两个例题,例子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例2是估算;笔算乘法有两个例题,例1是不进位笔算,例2是进位笔算。
师:请对本小组的作品及发言做一些评断。
生:他们的作品较系统、全面地整理出了本单元知识,书写工整、美观。发言时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小组2:我根据目录和例题的内容,用表格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知识。表格中第一列是本单元总的学习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列分为三格分别是口算乘法、笔算乘法、解决问题。口算乘法对应的表格分为两格,分别中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估算:笔算乘法对应的表格分为两格,分别是不进位笔算、进位笔算;解决问题对应的表格分为三格,分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用表格的方式整理知识比用文字叙述要直观、清楚。
小组装:我是用框图的方式整理知识的。用长方形框表示各项内容,然后用大括号连接。我把口算乘法放在上方,笔算乘法放在下方,这符合教材的安排意图: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笔算乘法包括不进位笔算和进位笔算。
生:我认为用框图整理知识是最方便、最直观清晰的方式,不仅全面、逻辑性很强,而且有使人看后一目了然的效果。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基本练习。
a.出示练习十七第1题,口算练习,采用“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的形式,让全体学生精神专注地口算。表扬做得全对的同学,请他们说一说口算又对快的窍门,从而再现口算规律: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数末尾添写0,两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末尾添上几个0,从而提高口算能力。
b.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笔算练习。在练习中加强各种情况的混合练习和比较练习,针对学生计算此类题目容易出错的三种情况:计算时应选用一个因数的十位去乘,再用个位去乘;进位时加错;数位对不齐。引导学生每计算一步都要看数位对齐没有,进位没有。另外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检查的习惯。
2.解决问题、发散思维
a.解决书上第3题和第4题。
b.解决学生生活小问题。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几位学生回答。
小老师1:我姑妈家养了43头奶牛,一头奶牛每天吃青草12千克,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够吗?
生1:可以用乘法估算解决。43≈40,40×12=480,480>450。所以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不够用。
生2:也可以这样想:12≈10,43×10=430,虽然430<450,但是少算了两个43是86,430+86>450。所以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不够用。
小老师2:我们社区6月份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平均每户节约61千克水,共有87户,我们社区6月份共节约用水多少千克?
生:由于这道题目中数字较大,所求问题需要的是准确数,因此可以用笔算乘法解决。
小老师3:我家20xx年平均每月大约用电80度,全年大约用电多少度?
生:一年共12个月,80×12可用口算得到结果。
师: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新的理念,淡化“整理和复习”的形式,注重实质,在生动的数学活动基础上,不仅引导学生回顾整理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同时在练习的设计上,也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提升了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3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克哈密瓜: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克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7千克=()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后记: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3.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倍”的含义。运用“倍”的知识,利用画线段图来分析、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利用画线段图,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算理和方法。难 点:利用画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引入新课
1.看图填空。
○○○
●●●●●●●●●●●●
○有()个,●有()个,●的个数是○的()倍。
2.出示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摆一摆,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该摆多少根呢?你是怎么摆的?
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指名汇报摆的方法,师归纳:第二行要摆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要摆4个5根,一共是20根。
3.同学们真聪明,不但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还能用小棒摆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如果没有小棒怎么办呢?你想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吗?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3主题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代表汇报,师选择画线段图的方法重点讲解:从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可以知道军棋的钱少一些,我们就把军棋的价钱画一条线段来表示,那么象棋的`价钱就要画4个这样的线段表示。(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线段图。)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4.求4个8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8×4=32(元)
5.验证:32元是8元的4倍吗?
【教师归纳】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就用除法计算。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在解题时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练习十一第5题。
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也就是求什么?怎样解答? 指名说一说,学生独立填算式。
2.练习十一第6题。
你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第7题。
提醒学生注意:第1、2两小题的问题能用同样的方法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①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②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橘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5.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认 识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后自然要认识一个更小的单位--克,并且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关于千克和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对于估测能力这一方面的教学还有待加强。由于课前教具学具准备得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完全感知到克适用于哪些物体的单位,教师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讲解。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1)提问:竖着比,每组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横着比,接近整百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4)提问:这两组题里减去的或加上的都是接近整百的数,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在加、减混合运算里,先加后减,调换位置先减后加,或者先减后加调换位置先加后减,得数怎样?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2)提问:哪个店剩下的水果多?为什么?(学生说明理由时,老师结合画出线段图。并说明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差就减少)多多少千克?你是怎样想到的?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2、说出每个数中的0表示的数值。
(1)板书:39
请说出3和9各表示的意义。
(2)板书:0
请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
(3)在3和9的中间添上一个0,使39变成“309”,请同学说出0在这个位置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3页例5。
(1)提问:哪个数和5相乘得0。
(2)列式计算:0÷5=0
(3)理解0÷5为什么等于0。
(4)结合算理说一说,0÷20÷8各得多少。
(5)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教材第23页例6中的(1)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花了208元,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08÷2
(2)板书:208÷2
(3)学生独立完成笔算。
(4)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5)观察思考: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商的十位上得0呢?
(6)观察学生的.笔算,讲清算理。
(7)自主回顾笔算过程。
(8)同桌交流,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3、学习例6中的(2)题。
(1)板书:216÷2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2,2除以2得,在百位上商1,再用2去除十位上的1,1除以2不够商1,要在十位上商0占位,0乘1得0,1减去0还得1,最后被除数十位上的1与个位上的6合并成16,16除以2得8,在商的个位上写8。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
(1)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3)对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4)了解学生是怎样验算的。
2、病题门诊。
(1)出示题。
(2)理顺思维,观察发现。
(3)说一说,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4)指明学生板书并口述怎样改正。
(5)说一说,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笔算:
(1)尝试计算。
(2)质疑。问:为什么商中间要写两个0?(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几个0,不能只写一个0)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12-13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1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1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