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24 09:40:5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第一课时

  负数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计算原理,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养成独立 、认真计算等学习习惯,培养按规则计算的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正确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知识梳理

  1.小组讨论。

  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组里讨论。

  2.集体交流。

  (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

  生答。

  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生交流,汇报。

  (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

  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

  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 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直接写出得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第9页“成数”、做一做及练习二第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 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成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合作交流,引导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商场降价销售时,经常用打折的形式进行销售,那么在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

  课件出示:今年我省粮食比去年增产二成。

  今年进口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今年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五成。

  你知道二成、三成、五成的意义是什么吗?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成数的.含义。

  事例呈现 :在媒体报纸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描述: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加二成,水稻增加一成 .......你知道这里的“二成”“一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通称“几成”。

  2、成数和百分数之间的改写(抢答)

  (1)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一成”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三成五”是(十分之三点五 ,改写成百分数就是35%)。

  (2)百分数改写成成数:百分之几十改写成成数就是几成,百分之几十几改写成成数就是几成几。例如:90%改写成成数就是(九成),85%改写成成数就是(八成五)。

  (3)教师小结成数和百分数的改写方法

  (4)巩固练习

  ①今年我省粮食比去年增产二成,是指 (今年我省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2/10,即20%)。

  ②今年进口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是指 (今年进口车的数量比去年增加3/10,即30%)。

  ③今年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五成,是指 (今年北京出游的人数比去年增加5/10,即50%)。

  3、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理解节电)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

  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350×(1-25%) 方法二:350-350×25%

  =350-350×0.25 =350-350×0.25

  =350-8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 =262.5(万千瓦时)

  答: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

  4、巩固练习

  (1)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万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2)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5、小结

  解决成数问题时,把成数转化为百分数后,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同百分数问题完全相同。一种是减少几成,一个是增加几成。一个是已知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另一个是求单位“1”的量,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用除法解决或列方程解答。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第4、5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成数

  350×(1﹣25%)=262.5

  350-350×25% =262.5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A类:1、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

  B类:1、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C类:1、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感受几何图体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2、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情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预习作业】

  1、预习78页,回忆思考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完成表格

  2、回顾与交流的第2题

  3、78页巩固应用的第2题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谈话引入。(A1/3分钟)

  师:在生活中大家一定见过很多优美生动、栩栩如生的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看上去很神秘,复杂。如果你仔细的观察,你会惊喜的发现其实他们的组成也有一定的规律,你知道它们其中的奥秘吗?(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图形变换所得到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再去学习了解它。揭题:图形与变换

  现在请大家欣赏这些漂亮的图案,第二板块:、自主探索,整理概括。(A2、B1、B2、C2/17分钟)

  师: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你知道哪些图形变换的信息?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

  交流预习作业1.

  1、小组交流:

  1)他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呢?

  2)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同桌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交流预习作业2

  [第三板块:综合运用,拓展思维。(B1、C1、C2、/15分钟)

  师:

  1、请打开预习作业3

  2、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完成下列各题。

  3、说出下列各题的变换过程

  四,全课总结回顾。欣赏优美图案(C2、C3/5分钟)

  今天我们用40分钟的时间复习了图形与变换,回顾整节课,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最深刻呢?

  师:生活中有很多的图案都是经过变换所得到的,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大脑,会有更多美丽的图案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好数学,用知识去美化、点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五:课后作业——设计优美图案。

  图形与变换

  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平移:方向与距离

  旋转: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 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 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 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 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师: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 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索

  1.情境探索:

  课件呈现情境图(教材第32页)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请同学们观察 上图,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想一 想,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师: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

  生1: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

  生1: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

  2.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摆一摆, 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再组织全班反馈。

  生1:先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0。

  生2:先绕直角顶点 逆时针旋转900 ,再左平移9格。

  三、课堂练习

  1.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2.如下图,图1是一幅由四张卡片组成的图,图2中有两张卡片移动了位置。你能通过卡片的平移和旋转将图2“还原”为图1吗?

  3.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最初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的问题,在学 习中你认为哪些是有困难的?哪些 是学得比较好的?你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2、例3和练一练及练习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究: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柱,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5.组织练习。

  (1)第七页第四题(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书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学生经历圆柱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3、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逐步达到善学、乐学、会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立空间观念;

  2、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

  预习提示:

  1、你都认识哪些立体图形?

  2、说说你见过的圆柱。

  3、自学课本28页,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4、观察你手中的圆柱实物,你发现了什么?

  5、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看过)现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语猜一个数学名词。(出示课件)提示语

  1、墙壁;

  2、平静的湖面;

  3、镜子。

  生:平面。

  师:你真聪明!那请同学们看老师(师将一张纸卷起来),同学们看,现在的这个面还是平面吗?(不是),那我们就叫它曲面。师出示四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生:将物体分类(曲面和平面两大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那么善于观察生活。同学们刚刚说的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同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做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二、探究新知自学课本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吗?请打开课本31页看一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底面、侧面、高。探究圆柱的特征。

  A、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B、圆柱的高。

  师:(出示两个圆柱)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那你量出圆柱的高吗?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媒体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生小组讨论——发现

  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

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生:练习,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C、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长师: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生:动手操作。

  师: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生小组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尝试。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生思考——回答(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三、课堂小节、质疑

  (教师结合板书过程组织学生回顾、议论,总结学到的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

  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师:知道了这么多,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你觉得你这节课学的怎么样?(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巩固性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课本)

  2、针对性练习(教师补充设计)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如果把它围成圆柱状,围成后的圆柱侧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围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以上各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计算结果。)

  (3)算一算:能不能做成圆柱已知底面直径6厘米,长方形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内容及13页练习二1、2、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的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每到节假日期间,商场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手段,你们知道有哪些促销手段吗?(降价、打折、买几送几、送货上门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打折问题,也就是“折扣”。(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齐读)。

  1、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有信心完成目标吗?(生有)要想完成目标,要靠大家认真地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老师出示的自学指导,根据自学指导有目的的去自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页的内容,重点看例1并补充完整,思考

  1、什么是“打折”

  2、“几折”用分数怎样表示?用百分数又怎样表示?

  3、例1中的“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4、第(2)小题要求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应该先求什么?

  5、第(2)小题中160×(1—90%)的1—90%求的是什么?你理解吗?

  (5分钟后,比比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师:同学们,自学时,老师有几点要求:咱们比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最好。同学们能不能做到?(生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环节

  (1)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自学结束后)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呢?(生有)

  (2)议一议

  讨论,指名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3)练一练

  第8页“做一做”

  要求:板书时把字体写工整,格式写规范。

  1、找三名学生上台板演(找最差的学生),其余学生写练习本上。

  2、师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的对应位置。

  五、后教环节

  (板演结束后)

  (1)更正

  师:认真看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同学可以上台用黄色粉笔更正。(让学生一次次的`上台更正)。

  (2)讨论(集体评议)

  a、分别找板演的同学说出

  六五折七折八八折分别是什么意思?

  (六五折就是原价的65%,即原价×65%)

  (七折就是原价的70%,即原价×70%)

  (八八折就是原价的88%,即原价×88%)

  同学们总结公式:原价×折扣=现价

  b、看这三位同学的算式是否正确,认为正确的请举手。(统计)

  c、看计算结果,认为对的请举手。(统计)

  d、评正确率和做题是否规范,对做题正确规范的学生加以肯定,让其他学生效仿。

  e、做错的学生及时纠正,并向同桌说出理由。

  f、齐读公式,加深记忆。并延伸公式:

  现价÷原价=折扣

  现价÷折扣=原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折扣”,你们学会了吗?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比赛做作业,比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正确率高,格式规范。

  六、当堂训练

  1、必做题:第13页练习二的1、2、3题。(写作业本上)

  2、选做题:(任选其一)

  (1)一种羽绒服原价480元,夏季打六折出售,在夏季买一件羽绒服需要多少钱?

  (2)某种商品原价100元,现在打八五折出售,现在比原来便宜多少钱?

  3、思考题:(任选其一)

  (1)小林在商店买了一个书包,打了八五折花了68元。如果打七五折,需要多少钱?

  (2)小强想买件新衣服,他在商场和专卖店发现同一款式的衣服,但价格却不同,商场里的原价是230元,现在按八八折出售,且按打完折后的价钱,满200送20元现金;现在专卖店卖210元,并且所有商品一律降价20%出售,小强很犹豫,你能帮小强想想买哪个更划算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习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平均步长。

  掌握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平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习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平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10课时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例11,“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根据信息填空:

  (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红花的朵数与黄花朵数的比是3:2。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前两节所学的比在生活的运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及例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比这句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③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一题就是把30按3:2进行分配。

  学生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生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一:3+2=530÷5×330÷5×2

  方法二:30×3/530×2/5

  2、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你理解的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讲给同桌听一听?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如何进行检验?自己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比简后是不是等于3:2)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4、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按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5、归纳(讨论)。

  (1)比较例题与试一试题目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教师指出: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课题)

  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

  2、练一练第3题。

  独立填表,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2、3题。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引探究,由表及里

  教学例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路程(千米)80160240320400480……

  在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有关系吗?行驶的时间是怎样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的?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探究第3个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比,并要求学生求出比值。)

  2.引导学生交流并聚焦以下内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关系式)。

  3.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给予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咸正比例(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4.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属于前者,因此例1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本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表格,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接着用三个引探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现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最后,聚焦、明晰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经历正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尝试归纳

  出示例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如下表,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速度(千米/时)406080100120……时间(时)3020151210……

  1.出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当速度变化时,时间是否也随着变化?这种变化与例1中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例2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速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的乘积一定,可以表示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板书关系式)。

  3.在发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引出反比例概念(板书“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从生活原型中逐步抽象,从已有概念中衍生,从数学概念的学习中迁移等,都是建构数学概念的有效方法。有了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反比例意义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环节除了让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这样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历反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对比探究,把握本质规律

  1.将例1、例2教学时探究发现的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揭示正比例、反比例的内涵本质。

  多媒体呈现:

  例1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例2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探究活动。

  (1)让学生仿照例1完成教材第62页“试一试”(题略),仿照例2完成教材第65页“试一试”(题略)。

  (2)引导学生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进行对比探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例1中路程和时间相依互变,速度不变,例2中速度和时间相依互变,路程不变,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变中看到不变;例1中速度是不变量,例2中路程是不变量,同样都有不变量,例1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例2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不变中看到变。变与不变关键要抓住本质——“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对比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把握概念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认知结构。]

  (3)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达式对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进行抽象概括。

  启发学生思考:①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②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正比例y/x=k(一定)”,“反比例x×y=k(一定)”。

  [概念符号化在概念教学中很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之一是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为: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尝试建立表象阶段、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运用阶段。在符号表征阶段,学生尝试用语言或符号对同类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本阶段教学是概念符号表征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前,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质属性及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开始尝试用符号对正比例、反比例进行概括。“y/x=k(一定)”,“x×y=k(一定)”,是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抽象表达,是揭示正比例、反比例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3.组织对比性练习。

  (1)成正比例、反比例的对比练习。笔记本的单价、购买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表1

  数量/本2030405060……总价/元3045607590……

  表2

  单价/元1。52456……数量/本403015121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数量和总价成关系。!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关系。

  [将获得的新概念推广到其他的同类对象中去,是概念运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概念的过程。表1是成正比例的量,表2是成反比例的量,这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认识,对正比例或反比例中两种量变化趋势和规律的把握。]

  (2)成比例与不成比例的对比练习。

  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正比例,哪些成反比例?哪些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①圆的直径和周长。

  ②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③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这一类型题比较抽象,学生只有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作出判断。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此题型在新授课上还只是让学生初步接触,重点训练还要放在练习课。]

  (3)从生活中寻找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进行对比练习。

  [举例练习是概念巩固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让学生独立找生活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可能有一定难度,我们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此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6、77页例1--例8。

  二、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和运算律及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四则运算能力。

  2. 在对知识、技能、方法的回顾与梳理中,掌握整理的方法,并使所学内容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提升数学素养。

  三、复习重难点

  回顾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和运算律及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四、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数的运算》名师课件

  五、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请同学们自主复习课本P76—77内容,试着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梳理,并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

  (二)课堂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数学课上学过各式各样的数,有整数、分数、小数,还学习了这些数的运算。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是关于数的运算的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师:我们学过了这么多有关运算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整理一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对数的运算相关知识的回忆,为分类整理和构建体系做好准备。】

  1.四则运算和运算律的回顾整理

  (1)全班交流,梳理方法

  师: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说明每种运算的含义。

  师:关于数的运算的知识有这么多,在系统整理时,你有什么合理的建议吗?

  预设1:可以用表格整理

  预设2:分类整理。

  预设3:举例说明

  预设4:画图整理。

  师:同学们的建议都有价值,今天我们就分成四则运算、运算定律这两大部分来进行整理。在四则运算中,还要区分出整数、小数、分数这三类,分别来进行整理。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师:小组合作,将四则运算与运算律这两大部分,就以下三个问题分别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最全面。

  问题一:

  怎样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加减运算?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问题二:

  怎样进行整数、小数、分数乘除运算?

  例:72×43 492÷12 ×

  7.2×4.3 4.92÷12 ÷

  思考:哪些计算法则之间是有联系的?

  问题三: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字母表达式是怎样的?

  运算律 字母表达式 举例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汇报一:

  师:哪个小组想先来汇报一下问题一的整理情况。

  预设:学生根据整理情况汇报。

  小组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教师及时点拨。

  提问:在加减法中,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根据回答板书)

  预设1:数位对齐;

  预设2: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加减。

  师:看来,不论是哪种数,都需要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

  汇报二:

  师:哪个小组想先来汇报一下整理情况。

  预设:学生根据整理情况汇报。

  小组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教师及时点拨。

  提问:在乘除法的学习中,其实多次应用了一种数学方法,你发现了吗?

  预设: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小数乘除法转化成整数乘除法计算,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师:看来,“转化”这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将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学习和理解知识。(板书)

  师:在四则运算中,如果有0或1参与运算,有哪些特殊情况?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任何数加0得原数,任何数减0得原数。

  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0不能作除数。

  任何数乘1得原数,任何数除以1得原数。

  师: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之间不是孤立的.,实际上它们是密切联系的。

  师:观察上面这些算式,想一想,四则运算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预设:减法和加法、乘法和除法、加法和乘法是有联系的。

  师:我们就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板书)

  师: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完成下列等式。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关系吗?

  练一练:

  课本第76页的做一做。

  师: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呢?

  小结:四则运算的又分为同级和两级运算,计算时注意正确的顺序。

  汇报三:

  师:哪个小组想先来汇报一下整理情况。

  预设:学生根据整理情况汇报。

  提问:你能快速解决这些问题吗?

  89+56+44 6.75+8.8+3.25

  26×11+89×26 0.7×4.5-0.7×0.5

  师:这里既有整数、又有小数、还有分数的计算,大家为什么算的又对又快呢?

  预设1:应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预设2:运算律在整数、小数、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师:我们在计算时,要自觉运用这些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练一练:

  课本第77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简算的自觉性,养成简算的习惯。】

  (4)讨论交流,深化提升

  师:计算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图形与几何”“统计与可能性”等知识的学习是不是也要用到计算?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1:求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表面积、容积要用到计算。

  预设2:统计中,求平均数、可能性、扇形统计图求部分的数量等都要用到计算。

  师:计算这么重要,那么在计算时,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正确率?

  预设:认真审题,要注意运算顺序,认真计算,认真检查验算。

  师:看来,计算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正确率,就要认真审题、认真计算、认真检查验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举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认识到计算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2.估算

  练一练:

  (1)妈妈带100元去书店买书,她买了两本文学书,每本20.6元;又花了39.6元买了一本汉语词典;之后,妈妈还想买一本家庭菜谱,有两本菜谱可供选择:薄本的13.7元,厚本的23.5元。请帮妈妈想一想,这时她的钱够买哪一本?应找回多少元?

  师:从情境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学生列出算式。

  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怎样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预设1:列竖式。

  预设2:用计算器计算

  预设3:可以估算。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合理?为什么?

  预设:估算方法。这个问题不要求求出精确值,求出近似值就可以,用估算方法适合。

  师:求“应找回多少元?”选择哪种计算方法比较合理?

  预设:需要准确计算。

  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选择多种算法解决问题,根据需要,可以选择最合理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2)六年级有5个班,1至5班的人数依次为:43、40、41、44、42,学校小礼堂有200个座位,如果召开六年级毕业典礼,需要加椅子吗?

  (3)7.99×9.99与80比,哪个大?

  (4) 比1大吗?

  师:通过上面三道题目的练习,你知道哪些估算的策略吗?

  结合题目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先对复习的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等形式,对数的运算进行分类整理,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教师引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2.完善思维导图,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回顾了小学阶段数的运算的知识,课前已经请你们利用思维导图对对这些知识进行了梳理,结合刚才我们一起回忆的知识点,对照你的思维导图,查漏补缺。

  教师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沟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通过合作,运用所复习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体会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典型题目练习,综合应用知识

  (1)估一估,在○里填上“>”、“<”或“=”。

  59×9.9○60 32÷1.2○32 57×0.8○57 10.1×37○370

  8+○9 3.7-○2.7 ×○3 ÷○1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运用各种估算技能进行估计、比较,复习一些具体的估算策略,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2) ,女装销售了1600件。男装销售了多少件?

  ①商场12月份的女装数量比男装多

  ②商场12月份的男装数量比女装多25%

  ③商场12月份的女装销售的数量与男装数量的比是5:4。

  【答案】略。

  【解析】本题主要让学生感知计算的多样性、重要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第8页--折扣。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销售的含义。

  2、理解几折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3. 感受利用数学折 扣解决问题带来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折扣销售的含义。

  2、会解决 折扣销售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出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商家打折广告.

  教师:你在商场里见过这些广告吗?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呀?

  学生:打5折就是按原价的50%出售;打6折就是按原价的'60%出售;打3折就是按原价的30%出售。

  教师:同学们,真棒!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广告牌,你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全场6.8折又是什么 意思?

  学生:打6.8折就是按原价的68%出售。

  教师:对了,同 学们,真棒。

  3、爸爸和小雨想到百货商城买东西,正好商城搞促销。百货商城庆店5周年,电器打九折,其他商品八五折。

  小雨:爸爸,什么叫做“八五折”?

  爸爸:八五折就是原价的85 %。

  教师小结: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俗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材第8页例1 。

  (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 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教师:先找出关键数学信息,是哪些?

  学生:原价180元,打八五折出售。

  教师:如何列式 子表示?

  学生: 180×85%=153(元)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教师:那买这辆车只花了多少元?

  学生:只花了153元?

  教师:那买这辆车少花了多少元?如何列式子?

  学生: 180-153=27(元) 答:买这辆车 少花了27元。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

  (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教师:认真省题,找出关键数学信息,有哪些?

  学生:原价160元;打九折出售;问题是求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教师:真棒,那如果让你们列式子,如何解决?

  学生1: 160×90%=144(元) 160-144=16(元)

  学生2: 160×(1-90%)=16(元)

  教师:大家说他 们解答是否正确?可以给老师解释一下你们这样列式子的用意吗?

  学生:都正确了。

  学生1:我先算出打折后现价要给144元,再算出原价与现价的差 价就是便宜的价钱。

  学生2:我是先求出便宜了1折,再用原价乘以便宜的折扣,就可以算出便宜的价钱。

  教师:同学们,真棒,那我们先做一下练习,巩固一下我们所学的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

  2、妈妈带着200元去商场看到了这样的打折信息,非常高兴,冲进 专卖店就挑选了原价500元的衣服,心里盘算着:正好钱够了。付款时,售货员却告诉妈妈200元不够,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get free 40%或者off 40%在商场打折信息中也经常看到, 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2题。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课本案例和现实举例来给学生传授销售折扣知识点,多让学生练习相关习题,让学生学会折扣销售的含义,理解几折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感受利用数学折扣解决问题带来的欢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 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

  成数和百分数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导入新知

  师:我们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省近2年的农业收成情况。

  1.课件出示新闻信息

  (1)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2)据统计,去年我省水稻收成比前年增加一成五。

  (3)受病虫害影响,去年我省玉米产量比前年减少一成。

  2.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二成 一成 一成五)

  你知道像这样二成、一成、一成五这些是什么数吗?(成数)

  3.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成数,那关于成数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来研究,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书本第9面内容。

  二、自学成就大

  1.学生自学,了解什么是成数,完成学习单。

  2.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来介绍一下成数。

  3. 揭示成数的含义。

  学生口答成数含义并举例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4.连一连,我是你的好朋友

  5.现在同学们知道成数、分数和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成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6.生活中的成数

  师:我们现在对成数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成数呢?

  课件出示: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三成。增加两成。

  师:同学们看了老师收集的例子,下面请你们也拿出课前收集的成数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同学们真用心,找到了这么多资料。那么现在,“成数”不仅仅适用于农业,还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三、合作力量大

  (一)例题

  1.课件出示例2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

  你们有心解决吗?(有)

  3.请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

  4.汇报

  同学们讨论得太激烈了,有结果了吗?

  “节电二成五”是什么意思。(今年比去年节电25%)

  谁是单位“1”?(去年的用电量)

  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请两个不同解决方法的同学上来的展示学习单。

  5.课件展示两种解题方法,比较不同。

  350-350×25% 350×(1-25%)

  =350-87.5 =350×75%

  =262.5(万千瓦时) =262.5(万千瓦时)

  强调:都是先把成数化成百分数。

  6.总结提升:那现在我们如何解决成数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解决成数问题时,先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然后按照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答。

  (二)做一做

  1.出示: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20xx年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2.集体读题

  3.独立解答

  4.汇报解决方法

  5.出示:议一议,两题在解决方法上有什么异同?你认为解决有关成数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一题用乘法,一题用除法

  例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做一做的单位“1”是未知的,要求的量。

  ……

  总结:

  1.理解成数含义,把成数问题转换成百分数

  2.要找准单位1

  3.单位1是已知的就用乘法,单位1是未知的就用除法。

  四.闯关胆子大

  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敢接受吗?(敢)

  出示:(一)勇仔闯天涯之轻松填填乐

  1.“四成”就是(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某电视机厂,今年的产值比去年增长了20% ,也就是增长了( )成。

  3.1/5=( )填小数=( )%=( )成

  师:看到这些题目,你有十成把握的同学请举手。

  谁来说说老师说的十成是什么意思?(就是有没有100%的把握来做对这些题目。)

  反问回答的学生:那你有十成的把握吗?

  学生答,老师展示课件

  出示:(二)勇仔闯天涯之对错我来判

  1.增长一成半就是增长15% ( )

  2.一月份用电250千瓦时,二月份比一月份节电二成,二月份用电数就是256 ×20 ( )

  3.去年收入50000元,比前年收入增长3成,前年收入为50000 ×(1-30%)

  ( )学生答,老师展示

  五.拓展空间大

  BMI指数是指身体质量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下表是国际通用的儿童肥胖测试标准。

  BMI值=体重(千克) ÷ 身高(米)的平方

  1. 算出你自己的BMI值

  2. 汇报

  3. 师:统计各项人数。数值在正常内就属于正常,其他的各项都属于不达标。

  4. 达标多少人,未达标多少人。各占几成。

  5. 总结:合理饮食 加强锻炼 全面发展

  六.总结收获大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各抒己见

  板书设计: 成 数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统称“几成”

  一成:10% 二成:20% 三成五:35%

  350-350×25% 350×(1-25%)

  =350-87.5 =350×75%

  =262.5(万千瓦时) =262.5(万千瓦时)

  答: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1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10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9

【推荐】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5

【热】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3

【荐】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