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4 08:36:4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P95~96例3及练习二十一第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判断

  (1)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 ( )

  (2)梯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 ( )

  (3)一个面积是8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 ( )

  一、谈话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了变形的思想。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计算面积(单位厘米)

  (第1题图)

  (第2题图)

  2、 计算面积(单位厘米)

  怎么计算呢?能不能运用转换的思想,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已学过的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讨论梯形面积推导过程。转化为两个三角形。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个三角形的高与梯形的高都、

  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剪切拼接成长方形,长为梯形的中位线,宽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如果用 S 表示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b)h÷2

  三、学以致用

  1.出示教材第96页例3。

  教师:什么是横截面?

  请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答案。

  教师:因为我们刚刚开始学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公式不熟,所以计算时可以先写上公式,再列算式。等以后熟练了,公式可以省略。

  2.出示教材第96页“做一做”。

  教师:这题特别要看清楚问题,问的是“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所以问的是“左边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和“右边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千万不要把“分别”看成“共”,变成求整个大梯形的面积。

  3.下面图中哪几个梯形的面积是相等的?为什么?

  小结:这几个梯形的高相等,所以判断哪几个梯形的面积相等,只要看哪几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就可以了。

  四、课堂检测

  1.填空。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由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 )组成,所以梯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3)168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0.9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判断。

  (1)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梯形。(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梯形的面积。 ( )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4)梯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 )

  3完成教材第97页第1题到第5题。

  (1)完成教材第96页“做一做”。先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并对该图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大梯形,梯形的上底是(40+45) cm,下底是(71+65) cm,高是40cm,也可以看成两个直角梯形,其中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0cm,下底是7lcm,另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5cm,下底是65cm,高都是40cm,算出两个梯形的面积再加起来。

  (2)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本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

  (3)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先让学生观察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什么形状,(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机翼的面积。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lOO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在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

  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用字母表示:S=(a+b)×h÷2。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例3:

  S=(a+b)h÷2

  =(36+120)×135÷2

  =156×135÷2

  =10530 (m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

  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

  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

  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P64~65及练习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两边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 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天平、茶壶、茶杯、墨水、铅笔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节课咱们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两边重量完全相同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并利用天平学会了等式和方程的含义:等号两边完全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64页情境图的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这说明1个茶壶的重量与2个茶杯的重量相等。

  引导学生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a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

  让学生尝试写出:a=2b(师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会猜测出天平仍然平衡。再追问: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

  教师先进行实际操作天平验证,让学生观察。再演示这一过程,并明确:两边重量仍然相等。

  小结:实验证明,1个茶壶的质量 + 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师板书)

  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还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同样的一把茶壶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并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a+2b=2b+2b a+a=2b+a

  2.出示教材第64页的第二个天平图。

  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是什么样的?(平衡)

  追问:如果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重量,用b表示一个花瓶的重量,怎样用等式来表示这幅图呢?生尝试写出:a+b=4b

  再问:如果把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先让学生猜一猜,再演示。

  学生回答:平衡。让学生尝试用等式表示:a+b-b=4b-b

  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出示教材第64页的第二个天平图)

  (1个花盆和3个花瓶同样重。)

  3.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小结:平衡的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天平仍然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具体的数进行比较验证。如:假设一个花瓶1千克,那么4个花瓶共4千克;一个花盆3千克,再加一个花瓶也是4千克。把两边同时减去一个花瓶也就是减去1千克,那么两边都剩下3千克。

  5.猜猜:除了这样的变化,天平仍保持平衡外,还可以怎么做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让学生猜测。这里对学生可能有些难度,有些学生的猜测脱离不了等式的性质。

  如:学生猜测天平的两边同时放2个、3个杯子;同时减去一把茶壶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强调:这都是把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并提示学生如果把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O除外),会怎么样呢?

  6.出示教材第65页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

  (一瓶墨水的重量=一盒铅笔盒的重量)

  引导学生用a表示墨水的重量,用b表示铅笔盒的重量,写出等式:a=b。

  猜一猜:左边墨水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2倍,右边铅笔盒的数量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学生猜测后,教师进行实际天平操作,验证学生的猜测。

  多媒体演示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用等式表示:2a=2b。

  如果把天平的两边物品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4倍呢?(仍然保持平衡)

  7.出示教材第65页的第二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知道了什么。

  (2个排球的质量=6个皮球的质量)

  引导学生用a表示排球的重量,用b表示皮球的重量,写出等式:2a=6b。

  质疑:如果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各去掉一份,天平还能平衡吗?

  学生猜测:平衡。

  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用等式a=3b表示。

  8.通过刚才的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天平仍然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天平仍然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归纳小结: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9.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学生交流,汇报:O不能做除数。

  三、巩固拓展

  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2x-5=9,那么2x =9+( )。

  2.如果5=10+x ,那么5x -( )=10。

  3.如果3x =7,那么6x =( )。

  4.如果5x =15,那么x =( )。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自主完成填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等式的性质)

  五、作业: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4、5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

  a=2b a+b=2b+b a=b 2a=2b

  a+b=4b a+b-b=4b-b 2a=6b a=3b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O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87~88例1及练习十九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摆、拼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生:剪刀、直尺、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为了创建文明城市,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某社区准备要修建两个大花坛(出示教材第87页情境图)。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的?(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2.让学生猜测:你觉得哪一个花坛大一些?多数学生认为不容易猜测,极少数同学猜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大。通过猜测,引导学生总结出:要想比较哪个花坛大,需要计算它们的面积。

  3.提问:你会算它们的面积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1.数方格,比较大小。

  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根据已有经验,学生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及平行四边形图。

  引导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方格?每一个小方格是l平方米,不满一格的均按半格计算,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数完以后会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m2。

  继续出示教材第87页的长方形图,让学生数一数并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数完得出:长方形的长为6m,宽为4m,面积是24m2。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87页的表格,并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讨论,得出: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

  2.猜想验证。

  提问:通过数方格子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田地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吗?(不能,很麻烦)

  引导学生小结并质疑: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数格子的方法是很不方便的,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方便又简单?

  引导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操作验证:演示教材第88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像刚才演示的操作一样,同桌相互合作,动手进行剪、拼、移的操作方法,从中再次验证一下是否正确。

  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我发现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后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即长方形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追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学生得出结论: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

  3.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推导过程。(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4.教学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

  5.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第88页例1。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教师板书。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2题。可先让学生试着做,再通过集体订正检查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五、作业: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1、3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例1 S =ah

  ↓ ↓ ↓ =6×4

  平行四边的面积=底×高=24(m2)

  ↓ ↓ ↓

  S=a × h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

  教学目标:

  1.探索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位数时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分析、观察、比较、归纳,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位数时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位数时的计算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预设 3 分钟)

  1.口答

  4.68 ÷ 1.2= □÷12

  2.38 ÷ 0.34=□÷□

  5.24 ÷ 0.32=□÷32

  1.61 ÷ 0.46=□÷□

  这样答题的依据是什么?

  2.揭示课题。

  引出课题:今天继续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自主学习例11(15分钟左右)

  (一)自主探索(教学例11)

  出示例11,读题后让生列式

  1.5 ÷0.75

  结合学习菜单,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出示导学单:

  1.自主列式,并尝试计算

  温馨提示:如果把除数转化为整数,0.75应乘多少,那么被除数该作怎样的转化?要注意些什么?

  2.你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并验证你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3.你认为做这类题要注意些什么?

  (二)组织交流

  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组织交流探索成果,初步掌握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练习(预设10分钟)

  (一)适应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提问: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与同桌交流。

  提问: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时,怎么进行转化?

  3.完成70页的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3名学生板演。

  交流时选择其中的一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的第6~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组织交流。

  提问:一个数除以小数该怎么计算,特别要注意些什么?

  要提醒学生验算的格式,用商乘原来的除数验算。

  (三)创编题:

  鸵鸟和蜂鸟分别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鸟,鸵鸟体重90千克,蜂鸟体重0.0016千克,鸵鸟的体重是蜂鸟的多少倍?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在提供的表格中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统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确定图中直条的高度,在提供的表格中准确绘制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分钟)

  今天我们来学习条形统计图。

  二、自学例2。(15分钟)

  1.出示如书本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自主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导学单:

  ①这幅条形统计图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②认真观察,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和同学交流一下。完成p89统计表

  ③比较:复式统计图的优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男生中,男生成绩哪个等级的人数最多?哪两个等级的人数较为接近?女生呢?

  (2)哪些等级男、女生人数差别较大?哪个等级男、女生人数差别不大?

  (3)从整体看,是男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的成绩好一些?

  (4)回答上面为题,看统计图方便还是看统计表方便?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归纳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比单式条形统计图更复杂,表达的.信息也 比单式条形统计图更丰富,不仅便于对同一类数据进行比较,而且便于对两类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与复式统计表相比,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则更加直观、形象。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基本练习】

  1.第90页练一练。

  (1)分组调查后全班交流汇总,完成统计表。

  (2)交流制图方法及格式要求。

  (3)独立完成统计图。

  (4)小组交流:

  仿照例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交流。

  2.练习十六的第1题。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点拨:

  可以先比较每支球队5场比赛的得分情况,再比较每场比赛中两支球队的得分差,最后从总体上对两支球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

  3.创编题

  这个统计图缺少了图例,请你分析一下哪一种直条表示冰箱?哪一种直条表示取暖器,为什么?

  四、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有关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编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从下面的数字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10 121 119 120 12135 11185

  2、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编码?

  3、今天主要学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及表示的信息。

  二、中心阶段:

  (一)邮政编码。

  1.出示写给课代表的信封,观察信封上少了什么?

  为什么要写邮编?使用邮政编码有什么好处吗?

  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号,每一个地方的邮政编码都不一样,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2.你了解邮政编码吗?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有关邮政编码的消息向大家介绍

  3.出示我国邮政编码规则: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4.介绍邮政编码的查询方法:11185 网络上的搜索引擎。

  5.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完成P79试一试

  [通过介绍邮政编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

  (二)身份证号码

  (1)每个公民一出生,就有一个身份证号码。公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

  (2)自学书P80页。

  学生交流

  (3)出示第二代身份证,310104199611020823介绍身份证号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派出所的代码,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第18位数字是校验码(一般随机产生的)

  (4)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拿出户口本核对。

  [通过介绍身份证号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

  三、练习阶段:

  1.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你能留心一下找一找吗?并来介绍一下这些数字编码。

  2.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园南小学质量监控的准考证号码。进而设计徐汇区小学质量监控的准考证号码。

  四、总结:

  在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用到数学,数字编码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见的一种,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数字编码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年级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5、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经历较复杂物体的观察过程,体验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7、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9、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组合小正方体,画轴对称图形。

  难点: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主要教学措施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复习旧知,为小数乘法的学习做准备。

  4、突出转化的思想,注重算理的理解。

  5、加强练习,针对学生易错的地方加强指导。

  6、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7、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8、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9、要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10、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11、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12、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13、经历探究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14、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备注

  1、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

  2、积的近似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3、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整理与复习

  4、补充内容(观察物体、图形运动)

  5、位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6、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

  7、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8、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可能性

  9、用字母表示数

  10、解简易方程

  11、解简易方程

  12、解简易方程

  13、解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

  1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15、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16、整理和复习、植树问题

  17、补充内容(鸡兔同笼、数字编码)

  18、总复习

  19、复习迎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观察图的方法。

  2、指导学生能够看图说话写话。

  教学重点:

  1、教给学生观察图的方法。

  2、指导学生能够看图说话写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爱你们的班级吗。你们会在班级里积极的打扫卫生吗。打扫卫生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呢。

  下面老师给大家看看这幅画。)

  二、指导观察

  1、(出示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图画,看图上画了什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三个同学)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正在打扫教室)谁能加上时间和地点完整的把这幅画说一说。(例:星期五,是学校大扫除的日子,小蓝在扫地,小红摆桌子,小楠在擦玻璃。)

  2、同学们,他们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动作是怎么样的。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3、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同学们打扫卫生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4、全班汇报,指导说话。

  5、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故事完整的说给大家听。

  a.请几名同学把自己的故事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议。

  b.自由的把故事内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写话指导

  写一段话,也可以写几段话,刚才你是怎么说的.,现在就怎么写,没学过的字写拼音,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评议

  1请几名同学把他写的话念给大家听。

  2放投影,师生共同评议。

  五、附板书设计

  六、展示几篇学生的文章。

  盼盼同学:

  放学了,我、小蓝和小楠一起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小楠负责擦玻璃,小蓝负责在教室扫地,我负责撮垃圾。我们一边打扫,一边唱歌,干得可高兴了。

  素梅同学:

  今天是星期五,一下课,同学们就背着书包离开学校。只剩我和小蓝、小楠三个人在教室打扫卫生。

  我们大家分工合作,我撮垃圾,小蓝擦玻璃,小楠扫地。不一会儿,我们三个就干得满头大汗了。

  梦丹同学:

  今天一下课,老师就交给小红、小蓝、小楠一个任务。就是打扫教室的卫生。老师说:“小蓝,你把地扫好。小楠,你擦玻璃。

  小红撮垃圾。”我们赶紧动手干了起来。小蓝把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小楠也把玻璃擦得亮晶晶的。小红把垃圾倒进了垃圾箱,看着我们打扫得这么干净,我们都笑了。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测评:

  1、根据250×9=2250写出下面各式的积。

  25×9= 25×90=

  25×900 = 2500×9=

  2、2.5+2.5+2.5= 2.5 ×()=()

  6.3+6.3+6.3+6.3+6.3=()×()=()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来进行简便计算。

  3、把0.45扩大到它的100倍是(),把75缩小到它的是()。

  4、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5、两个因数相乘(0除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理解图意。

  1、有()位同学去店里买风筝,3.5元的每人买一个需要多少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用自己理解的方法算出算式的结果。(把算的方法写在下面)

  (1)加法算式:()

  (2)乘法算式:()怎么计算?

  方法一:把3.5元分解成3元和5角,3元×3=()元,5角×3=()角=()元

  ()元+()元=()元

  方法二:把3.5元转化成35角

  3.5元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结果:3.5元×3=()元

  (3)练一练:5个单价是4.6元的风筝多少钱?

  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2、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

  3、阅读教材第3页例2。

  理解: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倍,变成72,计算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得到0.72×5的积。小数末尾的0可以(),得()。

  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小数乘整数,先转化成(),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边起数出()位点上小数点,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2、用竖式计算。

  0.075×33= 0.46×15=

  3、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1.48×23=()0.148×23=()()×()=34.04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P75~76练习十六第2、7、8、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及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练习讲解。合作讨论,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谁来说一说,你有怎样的认识?

  指名口答,其余学生补充,教师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

  1.请你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l)a+24=73

  (2)4x<36+17

  (3)72=x +16

  (4)x +85

  (5)25÷y=0.6

  (6)2x +3y=9

  生:(l)、(3)、(5)、(6)是方程,(2)、(4)不是。

  师:为什么说(1)、(3)、(5)这三个是方程,而且(6)也是方程?

  生:因为它们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所以是方程。(6)也是方程,只不过它含有两个未知数。

  2.我们班学生在作业中有这样解方程的,你认为这样做对吗?如果不对,就帮他改正过来。

  x +32=76 x -3.2=6.5

  解: x =76-32 解:x -3.2=6.5-3.2

  x =44 x =3.3

  x ÷8=0.4 3x =18

  解:x ÷8×8=0.4×8 解:3x -3=18-3

  x =3.2 x =15

  生:第一题正确,第二、四题两边没有同时加或除以相同的数,第三题等号没有对齐。

  3.你认为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生1:等号对齐。

  生2:两边必须要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同时加、减或乘、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

  生3:要验算或口头验算,保证解的正确性。

  4.出示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六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教师提示:要先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黄河的长度+835=6299,再列方程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5.出示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8题。

  (1)引导学生读题,捕捉题目中的信息:

  ①猎豹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110 km。

  ②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 km。

  (2)教师: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运用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以上两个条件,你会想到哪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3)请根据归纳的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学生根据归纳的信息列式,可能列出:2x +30=110,从而求出大象的奔跑速度。

  三、巩固练习

  1.解下列方程,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x +13=365 3x +2×7=50 4x +2.1=8.5 48.34-3.2x =4.5

  2.拓展练习。

  (1)练习十六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检查订正,并交流解决疑问。

  (2)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展示作业在全班讨论。

  (3)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11题。引导学生转化为方程解题,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分析:这道题其实就是解两个方程(36-4a)÷8=0和(36-4a)÷8=1。

  解答:(36-4a)÷8=0 a=9 (36-4a)÷8=1 a=7

  四、课后小结

  通过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食堂买来大米和面粉共595千克,其中大米是面粉的2.5倍,大米、面粉各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练习十六

  第8题: 2x +30=110

  第11题:(36-4a)÷8=0 a=9 (36-4a)÷8=1 a=7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P73例1及练习十六第1、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掌握bx -a等这一类型的简易方程的解法,提高解简易方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设未知数,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并会解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下列方程:x +5.7=10 x -3.4=7.61 4x =0.56 x ÷4=2.7

  2.分析数量关系:

  (1)我们班男生比女生多8人。

  (2)实际用煤比计划节约5吨。

  (3)实际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 m。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平时经常锻炼身体吗?生:经常锻炼。

  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运动呢?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运动还真不少!同学们平时都应该多运动,增强体质。在学校办运动会时,希望同学们也能积极参加。好吗?生:好!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回答。

  生:小明正在参加学校的跳远比赛,并且破学校的纪录了。

  师:那小明的成绩是多少呢?

  生:小明的成绩为4.2lm,超过了学校的原纪录0.06m。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告诉我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多少吗?

  生6:用小明的跳远成绩减去小明的成绩比学校原跳远纪录多的成绩,得到的结果就是学校原跳远纪录。

  师:怎么列式呢?生6:4.21-0.06=4.15(m),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用方程来求解。由于原纪录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 m,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你能写出具体解题过程吗?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得x +0.06=4.21

  x +0.06-0.06=4.21-0.06

  x =4.15

  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答: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忘了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同学能说说该如何检验吗?

  生:把x =4.15代人方程,得

  方程的左边=x +0.06

  =4.15+0.06

  =4.21

  =方程的右边,所以求解结果正确。

  师:这位同学检验的'过程是正确的。同学们以后在解方程时,一定不要忘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师:你从题中能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用方程解决问题,两人一小组交流方法。评讲后要特别提醒学生别忘了检验。

  解答过程: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部分解:略

  2.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请学生观察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所给条件的单位不统一,要化成统一的单位。

  小组讨论怎样找到相等的关系。指名汇报并板书: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请学生思考应该把哪个条件设为x ,怎样列方程。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并板书:解:略

  请学生讨论为什么方程30x ÷30=1800÷30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30仍然相等呢。你怎样判断x =60就是方程的解呢?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指导检验的格式。

  3.教材第75页第1、3、4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假设未知数为x ,然后再列方程解应用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创设情景:猜猜老师的年龄有多大。( )

  2.谈话导入:小红今年11岁,老师比她大26岁,算一算老师今年多少岁?( )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1)算一算,当小红的年龄分别为1岁、2岁、3岁、4岁……时,老师的年龄分别是多少。

  小红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123......1516......

  (2)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我们会发现,每个式子只能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老师的年龄和小红的年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呢?

  (4)交流:老师的年龄和小红的年龄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用字母a表示小红的年龄,老师的年龄就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讨论:a可以是哪些数呢?a能是200吗?

  2. 探究活动二: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1)当a=12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

  a+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a=18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

  a+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探究活动三:自学例2,回答下列问题: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人在月球上举起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3)算一算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引导学生小结:人能举起的`质量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数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不能过大。

  4.(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自主解答,集体交流:6x =6×15=90(千克)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纸条的面积公式:长×宽。

  引导:此题的宽是3cm,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纸条的面积?

  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列式汇报:3x 。教师提示乘号简写的注意事项。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回忆厘米、千克用什么字母表示(厘米:cm;千克:kg),再自主完成。

  3. “练习十二”第3题、第7题、第8题,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结果以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2.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表示数

  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乘法简写:省略乘号,数字在字母前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知道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 ,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学生课前整理。

  1.小组交流: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2.小组汇报,结合汇报引导复习本单元主要知识

  (1)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何简算?举例说明

  (3)怎么求积的近似数

  小数乘、除法的注意事项:积或商的小数点要点对位置;计算要细心;循环小数;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求积或商的近似数等。

  二、基本练习:

  1.用竖式计算,练习二十五第2题。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按要求取近似值。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三、综合练习: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小数乘法的计算先按整数乘法算出( ),在给( )点上(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 ),点上(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 )补足,再点小数点。

  2.积的近似数可以根据需要,按( )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0.367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 ),5.999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是( )。

  (二)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号的.要保留两位小数。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练习二十五第3题。

  2.4.8×0.25 2.33×0.5×4 1.5×105 1.2×2.5+0.8×2.5

  3.练习二十五第13题。

  (四)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 计算方法 先 ,再 ,最后

  除数→整数 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 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 进一法

  去尾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2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22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3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02-2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02-2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1

【精】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2-18

【热】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