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21 16:56:1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要将这个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并巧妙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学习”为“创造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概括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与操作中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约分的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及作用。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约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要掌握约分的方法,除了要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最大公因数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判定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2、学情分析

  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多学生能较快的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同时理解了互质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学习本课应该较为容易。但快速并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对少部分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学法上,我主要采用了问题启发法、操作探究法、验证发现法、归纳概括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在实践验证中,理解新知,在归纳总结中提升新知。

  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第一、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

  第三、利用原有认知经验,让学生在迁移中学。

  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1、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设置情景与激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识.

  3、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及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

  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六、教学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七、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幻灯片,投影

  学生准备:分别涂有红色,和绿色的卡片。

  八、教学过程

  口算复习

  1、说出下面分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3/5  2/8  4/6  5/15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逐个通知;

  2、帮忙转告)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

  接到通知人数:1、2、4、8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分成4组(4,4,4,3)——6分钟

  (4)分成3组(6,5,4)——6分钟

  (5)分成5组(5,4,3,2,1)——5分钟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分数乘法,具备计算整数乘以分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以及变式初步理解分数乘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举实例,逐步深入讲解分数乘法,有利于理解运用新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举例以及变式初步理解分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2、

  3、

  二、新课引入

  1、举例

  1个占整张纸条的1/5,3个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两种计算方法:

  加法计算:

  乘法计算:

  2个3/7的和是多少?

  2、观察上述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3、对比下列两种算法。

  4、总结归纳

  分数和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结果可以写成最简分数,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5、练习

  计算下列题目,并将结果填入表格中。

  4211/21/4

  x12

  48241263

  观察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三、例与练

  例1:4个2/15是多少?

  例2:

  练习:2/3x4

  2/3x4=(2x4)/3=8/3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淘气吃了这个蛋糕的1/8,爸爸吃的是淘气的2倍,爸爸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1x1/8x2=1/4

  答:爸爸吃了蛋糕的1/4。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导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导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预习学案:

  1、说一说等式的性质

  2、解方程

  12x=96x÷40=14x÷2.5=5

  导学案:

  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课堂检测:

  根据应用题的.题意,在空格处列出方程

  1.有两个工程队,第一队有46人,第二队有28人,从第一队调x人到第二队使两队人数相等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0天可以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作x天可以完成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汽车厂今年生产汽车16000辆,去年生产x辆,今年比去年生产的汽车增加1倍还多1000辆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先引导学生计算整数除法,然后根据商的不同情况把整数除法分类,通过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的算式,引导学生概括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知道整数除法中,有的算式能整除,有的不能整除。教学时借助乘法版式、除法版式和生活实际等具体事例,引导经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知识,感悟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会正确判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学好数学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难点: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故事导入】

  1、利用名著《西游记》里的人物故事导入新课

  2、今天我们要研究在整数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整数除法中商的结果把题中的算式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让各组组长展示本组分类的情况。

  (4)教师给予评价,并用课件展示分类结果。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把整数除法算式按商分成两类,第一类商是整数,第二类商是小数或商有余数。

  2、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师:像12÷2=6这样,在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哪位同学知道,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归纳总结并用课件展示: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中,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那么12÷6=2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回到例1分类的课件,说说哪些算式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根据回答说明: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4、谁能用字母表示出来?

  回答概括: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只能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而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

  【巩固训练】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请四名同学口述每一小题的答案,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

  (1)在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5.7是3的倍数。()

  (3)40÷5=8,所以40是5的倍数。()

  (4)在10÷0=0中,10是0的倍数。()

  【课堂小结】

  说说你们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知道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课型:新知识学习课

  学习目标:

  1.组织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各自的特征。

  2.引导学生结合长方体实物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各自的特征。

  3.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灵活掌握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前准备:

  学生:长方体纸盒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复习平面图形--引入立体图形

  (1)逐个出示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

  (2)引导学生简要回顾相关知识。

  2.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图片。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图。

  (2)引导学生比较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

  3.谈话引入新课--“长方体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1.组织学生认识学习目标

  2.组织学生带着自学问题结合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进行自学。

  自学问题:

  问题一: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

  问题二:长方体共有几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棱的长度有什么特征?

  问题三:长方体共有几个顶点?

  问题四:分别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问题五: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1)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结合长方体实物探究回答问题)

  (2)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3)组织学生对五个问题的学习交流情况逐题进行全班交流评析,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给予补充性小结。

  3.教师结合五个问题和学生的学习交流情况进行知识点总结并完善板书。

  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

  --有12条棱(4条长、4条宽、4条高),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是长宽高。

  --棱长总和=长×4+宽×4+高×4

  三、学习成果检测

  1.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让学生先自主完成再进行交流订正。

  2.按要求看图回答问题

  (1)长方体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2)长方体的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2)长方体的左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再指名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小结订正。

  3.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交流,师再小结。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2.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xx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五、布置作业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板书设计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探究活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收收心,从寒假的慵懒状态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了解学习时间,增强紧迫感。

  3、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明确数学课和数学作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5、通过讲故事,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

  1、介绍本学期课程内容。

  2、拟订新学期计划。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学科的相关要求

  上课前要做哪些准备?怎样爱护书本?

  (一)学习用品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放在左上角。(安排检查组长)

  2、书本要包皮,不乱涂、乱划、乱写。

  3、作业用同一种颜色的钢笔。问题

  2:课堂上注意哪些纪律?在教师办公室注意哪些纪律?

  (二)学习纪律

  1、坐姿端正不做小动作(慎言慎行)

  2、积极发言,声音响亮,表达完整。

  3、老师讲话时看老师,老师写字时看黑板。

  4、预备铃响后马上回座位静候老师到来。

  5、上课迟到或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

  6、在教师办公室不得随意讲话,排队三人以上时,第四人应在办公室外等候,出一人后再进。

  7、做作业独立完成。讨论、请教同学等同抄写,在家不会写可以问家长,家长也不会的`注明原因可不写,在校可以问老师。

  8、课间不得写作业(订正除外)问题

  3:做作业应注意些什么?

  (三)家庭作业要求

  1、注明时间、作业内容;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

  2、每格写一行,做完一题空一行。

  3、订正要重新写,不得在原题上改;在练习册上可以直接订正,但要换一种颜色的笔。

  4、答题用钢笔,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

  5、班级姓名按照要求写在指定地方。

  6、连线要用直尺,画图要用铅笔和直尺。

  7、当天作业当天订正。全对直接交组长,有错订正经老师批改后交组长。

  8、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要家长检查后签字并写上完成情况。

  (四)课堂作业的要求

  1、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

  2、在每次写作业之前,先在第一行写上第几次,在第二行写上几月几日、星期几,从第三行开始再写作业。

  3、认真书写,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

  4、每格写一行,做完一题空一行。

  5、有错当天及时订正,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6、只用一种颜色的笔写作业。

  7、凡是请假的同学,来校之后立即补作业并及时上交。

  二、自主探究、学习课本所包含的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预习课本,整理问题:

  1、本学期有哪些内容

  2、有哪些是以前已经接触过的内容?有哪些是新的知识?

  3、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4、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内容?

  三、交流汇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有:

  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的加减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名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课件1]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课件2]

  12÷35=( )/( ) ( )÷( )=4/7

  ( )÷( )=a/b 8÷( )=( )/9

  ( )÷17=7/( ) 1÷( )=( )/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课件4]

  30分米=( )米 180分=( )小时

  二,变式类推,深化理解

  1,教学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 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 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 P91 。做一做

  2,教学P92 。例5: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 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 P92 。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1,P93 。4

  要求说说题目的思路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2,P93 。6

  提问:这两个问题中的标准量相同吗 请说说标准量分别是什么

  3,P93 。7

  四,全课小结,抽象概括

  1,本节课所学的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五,家作。

  P93 。5,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三》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有关简单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根据信息写出等量关系。

  ⑴操场上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

  ⑵汽油的现价是原价的19/20

  ⑶果园今年的苹果产量比去年增加了1200kg。

  二、启发诱导,推进新课。

  1、某月有9天休息日,休息日占这个月总天数的3/10。

  这个月共有多少天?(列方程解决问题)

  根据题意列式。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师:做题时首先要知道什么?学生汇报做题时的思路。生汇报

  师:同学们这道题是前面学过的用分数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知道整体“1”求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出这道题的`等量关系式。

  根据信息写出等量关系。

  ⑴今年小明12岁,是妈妈年龄的1/3。

  ⑵奇思家8月电话费24元,相当于7月的6/7。

  ⑶一种电脑现价比原价降低2/15,正好降低900元。

  三、随堂演练,拓展新知。

  1、一头小鹿早上喝了2L水,是全天饮水量的2/5,这头小鹿一天喝多少升水?

  2.霞光农场有稻田和鱼塘共35公顷,占农场全部土地的7/12。

  ⑴霞光农场共有多少公顷土地?

  ⑵如果鱼塘为12公顷,鱼塘占农场全部土地的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的分析,接下来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吗?看那一组解决问题速度又快方法又多。

  师:解答完了,你能汇报你的解题方法吗?(生汇报师板书)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最实用,说出你的理由。

  师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用方程解决求未知的整体“1”更简便,因为他的解题思路和我们以前用分数乘法解实际问题的思路是一样的,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列出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思路非常清晰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的就是用以前的知识解决简单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板书:(分数除法三)

  引导学生归纳:用方程解应用题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一致。前者是“求一个已知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几分之几”反之“已知一个未知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解方程或除法。

  四、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例4,练习十五第2,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掌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计算中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找单位"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进行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先算括号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课件展示例4同学们打扫卫生的情境图。出示:全班同学中,擦门窗的占1/4,擦桌子的占2/9,其余的扫地。

  师:观察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全班同学中,擦门窗的占1/4,擦桌子的占2/9,其余的扫地。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擦门窗的和擦桌子的一共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生2:扫地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扫地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

  (1)擦门窗的占1/4是占谁的1/4?擦桌子的占2/9是占谁的2/9?

  (2)这里是把谁看作单位"1"?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再回答。

  生1:擦门窗的占1/4是占全班同学的1/4,擦桌子的占2/9是占全班同学的2/9。

  生2:它们是把全班同学看作单位"1"时产生的分数。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

  展示学生的解题结果。

  解法一:1-29-14=99-29-14=79-14=3636-1736=1936

  解法二:1-(29+14)=1-1736=2836-936=1936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1:我是用连减的方法,把全班同学看成单位"1",先减去擦桌子占的2/9,再减去擦门窗

  占的1/4,剩下的就是扫地的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师: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把1看成9/9来计算?

  生1:我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分步通分计算。因为2/9的分母是9,所以把1看成9/9。

  生2:我也是把全班同学看成单位"1",我和他不一样的是先算出擦门窗的和擦桌子的共占全

  班同学的几分之几,然后再用1去减它们的和,其中把1看成36/36是因为17/36的分母是36。

  师: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生2:因为要先算出擦门窗的和擦桌子的共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然后再算扫地的占全班同

  学的`几分之几,所以要先算出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学生把教科书第71页例4中的结果填完整。

  师:看书思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异同?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后再回答。

  生:运算顺序不同。解法一是连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解法二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

  2.尝试练习,理解有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35+(34-12)1112-(16+34)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展示作业。(不同的算法都展示出来)

  师:这两道题是什么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异分母有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师:说说自己的算法。

  生: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生:可以分步计算,分步通分,还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异分母有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有括号的混合运

  算顺序相同,都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在计算时分母不同的要化成同分母分数来

  计算,可分步通分,也可一次通分。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方便来选择方法。(板书课题)

  注意:第二小题结果是0/12,把它写成0。因为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当计算时出现分子是0

  的分数时都直接把结果写成0。

  三、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73页练习十五第2题第二横排和第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了哪些知识?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体积单位,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很好,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关于长度和面积的单位,谁来说下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

  3、那谁能说一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指名回答)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4、出示学习目标:

  二、研究新知:

  1、猜一猜: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你认为可能是多少?(可能有认为是100,也有可能认为是1000。)

  2、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或推论吗?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推导,自主探究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3、全班交流:谁再来说说,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计三种说法)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中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一排能摆10个,能摆10排,摆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电脑展示这种思考,然后请每个学生都把推导过程相互说一说。)

  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③口头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然后请1-2名学生说说推导过程。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②口头回答: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85毫升=( )升 5.36升=( )毫升

  5、补全表格,继续填写:

  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米、(  )、厘米10面积平方米、(  )、平方厘米100体积立方米、(  )、立方厘米1000

  (通过汇报,使学生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45页练一练第3题。(选取其中的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a、课本45页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体会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b、课本45页练一练第3题及第4题

  对于第5题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此题。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练习七第9~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单位“1”及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加深单位“1”及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板书:认识分数。

  关于分数,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假分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今天我们进行一些综合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9题。

  独立完成涂色。交流核对。

  每组图中分别涂了几份?你是怎样想?说说11/4表示的意义?

  2、完成第10题。

  独立完成填空。

  4/9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分数单位?白色部分可用几分之几表示?为什么?

  第二组图的分母为什么是5?它有几个分数单位?

  3、完成第11题。

  1读出分数,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说出这些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4、完成第12题。

  分别说说是把什么看成单位“1”?

  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5、完成第13题。

  “平均每天烧这堆煤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这堆煤应该平均分成几份?(10份)为什么?3天烧的就是几个1/10?(3个)

  6、完成第14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展示学生作业,汇报想法。

  你们所画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

  7、完成思考题。

  独立填写分数,交流汇报。

  右边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每个涂色的形状相当于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涂色的部分是这样的几份?用分数表示是什么?

  三、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分数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4

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9-2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0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范文11-08

五年级数学下册《倒数》教案02-18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