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篇(实用)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会根据已有图形画出对称图形;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有四幅图,其中第1,4图是一个简单图形(花瓣或剪纸图案)经过旋转得到的,其余两幅图则是一个简单图形(圆形或风筝)经过平移得到的。这四幅图的呈现不仅要求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特点,即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还要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图案中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了解复杂的图案是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等方法得到的,会从复杂的图案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
第二部分是画一画,有两个要求:第一,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图形;第二,根据未画完的图形的特征继续画下去。这一部分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会欣赏和设计复杂美丽的对称图案,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设计对称图案的活动,感受对称图案的美,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中等发展学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三年级的学生会上网查询资料,会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或网页。通过三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初步学会调查、探究、质疑。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如图案二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等。)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
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下节课一起来研究。
〖教学反思〗
1.学生收集到的图案大多是平面图形,联系生活较少,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2.部分学生对于根据较复杂的图案找出一个简单图形,运用平移、对称现象画出对称图形有一定的困难。
〖案例点评〗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以“欣赏”为主线,特别突出情意因素,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欣赏与需要结伴而行
教学伊始,在学生眼前呈现四幅充满生气而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心灵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们的外在对称之美,而且感受到它们的深刻内含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就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对目标的强烈追求。
2.欣赏与探究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这些复杂、对称图案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称图案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习。
3.欣赏与设计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设计复杂、美丽对称图案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而且提高设计能力,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课桌长约10( )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标准》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具体目标要求为“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材从估测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然后,教材安排“摆一摆”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通过测量、操作、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类比推理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表象。同时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进行估测,“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在练中体验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长方形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看书了解了一些,前面的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也有了一些体验,有的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经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即使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方法,也不一定是获得真正的理解,特别是空间观念的培养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第一环节设计“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方法: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接去摆;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用“长×宽”计算出卡片的面积;利用透明方格纸去数等。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调整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你能够比划一下吗?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师: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卡片的面积呢?
(教师出示一张“神奇宝贝”小卡片。)
3.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悟理
1.估计“卡片”的面积
师:(出示“神奇宝贝”卡片)请你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生1:15 cm2。
生2:18 cm2。
生3:28 cm2。
师:同学们估计了很多答案,到底这张卡片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办法测量吗?请你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可以利用老师给你带来的工具。
2.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形成猜想
师:你实际测量出来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生:40 cm2。
师:现在都同意40 cm2,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生1:(讲台演示)我用透明方格纸盖在卡片上面,然后数一数,每排有8个1 cm2的小正方形,这样有5排,所以卡片的面积是40 cm2。
生2:(讲台演示)我是用1 cm2的小正方形摆的。
(该学生摆了一行8个,摆了一列5个,没有铺满。)
师:这样摆,你怎么知道卡片的面积呢?
生2:每行可以摆8个1cm2的小正方形,每列可以摆5个,乘一下就是40个1cm2的小正方形。
师:他为什么不摆满,你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3:每排可以摆8个,每列可以摆5个就是有5排,用每排的个数乘以排数就知道了。
生4:我还有个笨办法,看着他摆的,我可以一排一排去数,也能知道是40 cm2。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5:我是用尺量的。
师:用尺能直接量出面积吗?我知道尺是用来量长度的,我们一起来听他介绍一下。
生5:(边演示边说明)我用尺量出卡片的长是8?M,宽是5?M,乘一下面积是40 cm2。
师:他的方法你们听懂了吗?谁能再解释一下。
生6: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再用长乘以宽算出面积。
生7:长8?M就是可以摆8个1cm2的小正方形,宽5?M就可以摆5个,所以面积是40 cm2。
(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掌声表扬这位同学精彩的解释。)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答案和我们用小正方形摆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看来用长乘以宽计算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生:再找几个长方形来试一试。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
4.举例验证,探索方法
师: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个长方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小组分工,其中三人每人选一个图形验证,另一个同学画一个长方形试一试,为了计算方便可以画一个长、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
师:请每位同学先独立试一试,就是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测量计算面积,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一下,把有关数据记录下来。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得到的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并选一名代表发言。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研究结果,并举个例子来说明是怎么验证的?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比如我画了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7乘5等于35平方厘米,然后我用方格纸验证一下是对的。
生2:我们选了3号图形,长是11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就是22平方厘米,我用小正方形摆了一下是对的,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是可以的。
(学生说后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3:我也画了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4+3)×2=14(厘米)。
师:对他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4:他这样计算不对,这样算是周长,刚才的方法应该用4乘3等于12平方厘米。
生5:我们小组也认为这种方法是可以的,比如1号图形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7乘4等于28平方厘米,然后验证一下是对的。
生6:2号图形的边长是3厘米,3×3=9 cm2。
5.小结并得出计算公式
师:通过刚才几个长方形面积的测量验证,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生:长乘宽。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6.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多媒体逐一出示下列几个图形,口答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难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创设的平均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每只猴子一个桃子都分不到,即0÷3=0。然后进一步举例,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的安排生动自然,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
2.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将学生的操作贯穿在笔算学习的过程中,将每一步操作与竖式计算过程对应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透彻而又轻松地理解了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印有桃子图案的卡片(两种:一种是每张有100个桃子的卡片,一种是每张有1个桃子的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3只猴子来到桃树下,准备美美地吃上一顿,但是它们却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它们解决吧。
⊙探究新知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观察情境图,提出并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②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很快地列出算式并写出答案:6÷3=2,3÷3=1。
(2)观察第三幅情境图,解决问题。
师: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这时3只猴子能分到桃子吗?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桃子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把0平均分成三份,每份都是0,用算式表示为0÷3=0。
(3)问题拓展。
师: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只猴子来分,结果怎样?用算式怎样表示?50只、100只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2.探究被除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例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
师:这3只猴子找到了多少个桃子?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看图完整地叙述问题,然后列出算式:306÷3。
(2)估一估,分一分。
①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原因。
②请学生用手里的学具卡片分一分,并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独立计算。
(4)集体交流。
①小组交流,每组推荐几种不同的算法写到黑板上,准备全班交流。
②全班交流。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配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先分“百”,再分“十”,最后分“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后总结如下:
方法一 口算。
300÷3=100,0÷3=0,6÷3=2,100+0+2=102。
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6
一、复习内容
教材P58—P59的整理复习和练习十三。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配套资源
《两位数乘两位数复习课》名师教学课件
五、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搜集错题,分析错误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请你搜集整理出练习中的错题,认真分析,写出错误原因及注意事项,课堂上我们一起交流。
(二)课堂设计
1.回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谁来说一说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知识点:
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口算乘法有哪些内容?你能解决很快口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吗?
15×3=12×30=14×30=240×5=
①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②哪一题需要特别注意?注意什么?
240×5=1200,注意不要漏写0。
小结:先把两个乘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注意区分计算出的0和补上的0)
2.展示交流错误,强化巩固算法
(1)展示错误,分析错因
谁愿意当小老师,主动和大家交流自己的错题?为了保证效果,在交流时,要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呈现错例——分析错因——提出建议
(注意:为了使展示更有针对性,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收集错题的情况,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展示)
(2)梳理归纳,整理方法
在展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整理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①末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积的末位就要与那一位上的数对齐。
③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3.复习解决问题
典型题目:P58第2题
东东家有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
①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
②把这些橘子装箱,每箱8千克。用5辆三轮车运走,平均每车运多少箱?
③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钱。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交流:说说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步骤,每步各做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需要的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4.呈现思维导图,回顾反思内化
通过刚才的复习过程,我们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知识图(出示下图)。请你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把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和同桌交流一下。
5.完成评价试题,检测复习效果
(1)口算。
31×3=190×2=
17×400=13×60=
14×50=24×5=
60×900=25×80=
(2)列竖式计算。
16×16=18×18=
37×24=29×72=
17×17=22×22=
55×48=18×43=
【知识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答案】略
【解析】注意: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3)填空
① 20个16是(),32的40倍是()。
② 230×30的积的末尾有()个0,250×40的积的末尾有()个0。
③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④ 9□×6□的积是()位数。
⑤小红计算出45×36的结果是570,不计算你能判断这个结果对吗?理由
是:()。
(4)比较每组算式得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30×30=31×29=32×28=33×27=
50×50=51×49=52×48=53×47=
【知识点】借助笔算探索规律。
【答案】略
【解析】通过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算式得数的大小,发现其中的.规律:①横向观察,两个乘数的和一定,两个数越接近乘积越大。②纵向观察比较发现,每一组乘数的个位数相加都得10,且两组对应的乘数的个位数都相同,第2组的每个乘数都比第1组的乘数大20;第2组的积都比第1组的大1600。
(5)P59的第4题。
王叔叔平均每个工作日投送28个快递邮件。如果每月按22个工作日计算,王叔叔半年(6个月)一共投送多少个快递邮件?
【知识点】连乘问题。
【答案】方法一:28×22×6方法二:28×(22×6)
=616×6=28×132
=3696(个)=3696(个)
【解析】明确解题思路和每步的算理。
(6)P59的第5题。
一辆出租车一个星期(7天)收入1260元钱。如果每天工作9小时,平均每小时收入多少钱?
【知识点】连除问题。
【答案】方法一:1260÷7÷9方法二:1260÷(7×9)
=180÷9=1260÷63
=20(元)=20(元)
【解析】方法二,计算过程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生没有学过。
(7)P59的第6题。
参加学校乒乓球比赛的所有队员分成8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9人。
①参赛队员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赛队员来自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3个班。平均每班参赛的有多少人?
③参赛的女生有120人。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①方法一:9×4×8方法二:9×(4×8)
=36×8=9×32
=288(人)=288(人)
②方法一:288÷6÷3方法二:288÷(6×3)
=48÷3=288÷18(计算没学过)
=16(人)=16(人)
③参赛的男生有多少人?
288-120=168(人)
【解析】要结合P59第4—6题检查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和反思检查的情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还应结合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组互相评价,反思修订错误
完成后请小组同学互相批改,对于组内个别问题,在优等生的帮扶下进行订正,对于共性的错误,老师进行集中评讲。
7.全课总结。
资源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解决一些简单图形求面积的实际问题。
2.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图形和简单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和实际联系紧密,趣味性较强,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与周长的计算混淆。面积单位的换算也是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
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的面积公式都能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样使用公式,常会出现无从入手,不知该怎么办的现象。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新课
1.练习题一:投影出示教材53页第6题图
这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①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客厅地面有多少块地砖?
②汇报。(说一说你的算法。)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算法。(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5=25平方分米;
25×60=1500平方分米;
1500平方分米=15平方米。
2.练习题二:投影出示53页第7题图
(1)绿化面积是多少?
①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②交流算法。
38-2=36米;36×13=468平方米。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要多少块水泥砖?
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总结算法。
方法一:38×13=494平方米;
494-468=26平方米;
1×1=1平方米;
26÷1=26(块)。
方法二:13×2=26平方米;
26÷1=26(块)。
3.练习题三:算一算
某足球场的长约是100米,宽约是50米,足球场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由练习,集体订正。)
4.练习题四:小调查
(1)调查并计算标准球场的`面积,并在全班交流。
(2)让学生拿出课前调查好的结果。
(3)整理数据,完成填表。
(4)小组内交流。
5.练习题五:数学游戏
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 cm2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他们的周长相等吗?
(1)画面积是16 cm2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能画正方形吗?
(3)动手试一试,能画几种?
(4)小组讨论:面积相等,周长相等吗?
〖教学反思〗
教学中,学生认识、体会面积的含义,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懂得了解决问题要有策略。教学时,改变了以往的让学生对面积公式机械记忆、偏重面积的计算和单位换算,而是通过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在铺地砖、搞绿化、运动场等活动中,运用知识,加深理解。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公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并学会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课本P2—P3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 总结。
货比三家
教学内容:课本P4—P5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丽丽要为自己买一个新的铅笔盒,请同学们帮助她选一选,哪家文具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学。
1、设立情境,复习旧知作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读一读各种文具标价牌上的文具价格。
2、借助问题探究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1)思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2)自主探究比较4。9元与5。1元大小的方法。(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独立思考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数点为中心,4。9元小数点前是4,5。1元小数点前是5……
(3)组内交流比较方法后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提出新问题,延长知识点。
(1)根据主题情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提的问题,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大家试着解决。
4、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与同伴检查完成情况,每人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反馈评价时说说如何比较0。05元与0。50元、6。00元与6。0元的方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进一步明晰比较三个数大小的策略与相应的步骤,并能对策略与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五、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面积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扎实地掌握面积单位,本节课在设计上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新课伊始设计了阿凡提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向目标迈进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就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而且对后面讲的人们规定的常用面积单位也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究之中,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
2.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时,让学生明白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在比较两个曲边图形以及摸橘子的表面时,明确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的概念。动手摸面和体会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习的长度进行区分、比较。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感受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
通过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图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过程,从而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进而学习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不同单位的大小,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米尺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学生准备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让我们听一听阿凡提的故事吧!
课件播放:……巴依老爷想无偿占有阿凡提的院子,可阿凡提不同意。因此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份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生1: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表示长度。
生2: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能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巧妙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很喜欢玩拍手游戏吧!今天,谁来和老师拍手?在拍手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请大家比一比,是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面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
1.感知面积的意义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1)观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的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的封面)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说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并用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这里有四个图形,有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你发现了吗?(课件出示三个封闭图形,一个不封闭图形)
说明: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确定的,要研究图形的大小,这个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师:大家能看出另外三个封闭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
小结:看来不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面积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发表意见后,师出示课件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为学生提供一个橘子,请学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说说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积。
(4)将数学书按不同方式摆放,说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吃西瓜”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大多数学生来自下岗职工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家庭给予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比较少,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渠道有限。值得欣慰的是我校从20xx年就积极参加“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课改实验。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实验教师注重学生实际情况,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读卡片,并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1/4 3/7 1/2 6/8 4/5 3/4
2.比较分数大小并涂一涂
3/6○4/6 1/4 ○1/2
(学生边思考边汇报。)
3.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这个知识就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里,你想知道吗?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学生列出算式,可能计算出结果:2/8+3/8= 5/8,也可能有个别学生只会列式,但不能肯定结果是多少。)
师:2/8 +3/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一人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汇报时,可能出现两个分数相加刚好等于1,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等于1”。)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评析设计这个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互助的乐趣,同时也是让学生试着运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最终归纳出计算方法。 )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
(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进行交流。)
(评析因为有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经验,针对这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发现知识并理解掌握;同时让他们把所发现的知识说给大家听,为下一步的学习树立信心。)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小结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在汇报时,有可能出现分子分母都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教师要及时指导教学。)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5/8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列式“1-5/8”,也可能列式“8/8-5/8”。)
(学生汇报,全班围绕“1-5/8该怎么样减”进行讨论,如果有困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1=8/8”,用化未知为已知的策略解决问题。)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评析在结束以上教学片段,转入下一个教学活动之前,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整理思路和质疑的时间。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心情愉悦,尽情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出示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评析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看懂线段图,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
(将题做成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评析本题是学生已经领悟“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后进行的练习。)
3.一块饼爸爸吃了 2/6,妈妈吃了1/6。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 还剩下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四)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全班交流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两道题。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通过叙述分数的意义和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练习,可以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动画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在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时,学生提出:“如果分子和分母都不同时,分数怎样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呢?”,这说明本节课已经激发学生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会自主地探索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到只有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找准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放手,才能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案例点评〗
1.善于挖掘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利用情境将知识逐步呈现给学生,体现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总结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加以运用。
2.借助工具建立直观表象。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授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感受到整个过程,形成表象,然后脱离直观图形建立模型。
3.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尽量为学生的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东、南、西、北 方 向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
师: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学生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进行实际的比较,并观察、触摸所比较的部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书比练习本大,实际上是指数学书的'表面比练习本的表面大。)
(板书:物体的表面。)
2.比较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
教师与学生对掌相击。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手掌面比学生的手掌面大。)
3.比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
师:谁大谁小?
(学生观察、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引入创造条件。)
师: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
(板书:面积)
师: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拿出附页2中已剪好的图5,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这还只是你们的猜测,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动手试试吧!可以借助你带来的工具哦!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三)活动三: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四)小结
师:通过学习,你对面积有了哪些认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作业:教材第44页 第1,2,3,4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的小结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第二,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值得深思和改进之处。
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这一活动有多种比较策略,在交流策略时,大部分的学生用了摆硬币的方法,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选择其他的比较策略。反思其原因,可能是课前准备时,教师让学生准备好硬币,使学生认为准备硬币就是拿来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的,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思维的暗示和限制;如果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的比较工具更多样一些,可能学生的思维会更宽阔,比较的策略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案例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熟悉的事物――数学书和练习本引入学习内容,把直接感受面积的含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画一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课堂变成学生亲身经历的生动过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这一活动有多种比较的策略,它不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通过交流和评价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编者点评〗
“比一比”这节课讲的是图形面积的认识及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
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案,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目标清晰、适切,较好地体现了目标要求及合作交流技能的社会性发展培养要求。
2.教学过程设计层次清楚、活动目的明确。注意采用观察、比较、画图、摆和剪等多种实践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面积的相关经验和知识,这种生成形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活的知识。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中多种策略探究与比较的结合,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不足之处。
1.关于图形知识的引入,完全照搬教材内容,为学习图形面积而引入图形面积,未能体现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即图形面积概念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比较物体表面或图形大小),这需要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有关实例。
2.有关“小结”环节中的问题设计,流于形式,是否需要,值得考虑。如果改为安排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的问题讨论,也许会更有利于对图形面积的理解。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3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 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 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 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 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3..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因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50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及电脑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每人一张统一大小的邮票。
(一)导入面积单位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发了一张邮票,你喜欢邮票上的图案吗?你知道这张邮票的面积有多大吗?请同学们在邮票的背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这张邮票的面积是几个格子。
(让学生自由地在邮票背面画格子。学生根据自己画格子的情况汇报自己的邮票面积是几个格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比较一下你们的邮票大小相同吗?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格子多,有的同学的格子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因为每个人画的格子大小不同,因此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格子的大小相同时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
(让学生试说自己知道的面积单位,并试着用肢体语言说说这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学生试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1)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并测量它的边长。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写作1厘米2,或者1cm2。
(2)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你身体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1平方厘米的大小。)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厘米的面积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列举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把面积单位同长度单位和体积单位区分开来。)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邮票的面积是几平方厘米。
(4)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应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让学生体会到测量较小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选择身边一个较小的物体测量它一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学生露出为难神色或提出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指出:“测量课桌面这样较大的面积,用平方厘米不是很方便,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分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
(如果学生能说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并剪一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写作:1分米2或1dm2
(2)在你的身体上找一找,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
(用双手的手指比一比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用1平方分米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4)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师:如果用平方分米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觉得好不好?测量更大的面积可以用更大的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米
(在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思考题,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认识平方米。)
(1)思考题
A.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平方米可以怎么书写?
B.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
C.测量哪些面积时可以用平方米做单位?
(2)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除举例说明外,还可以用几个小朋友拉手或几个小朋友站立等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1平方米有多大。)
(3)估计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估计教室的黑板、地面、前面的墙和侧面的墙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面积单位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m2,dm2,cm2)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 );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 );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 );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2)
图①面积是cm2,图②面积是cm2,图③面积是cm2。
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1cm2的面积单位量一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出现两个难点。第一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学生容易把物体表面的面积与周长混淆,对于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由此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不能很好地区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让学生动手去触摸和感知物体的面,体会面和边的不同,从而对“面积”的意义加深理解。第二是面积单位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熟知的事物的表面做参照物,让学生将面积单位与自己熟知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将抽象的面积单位具体化、生活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案例点评〗
本节课从实际测量产生测量结果的矛盾来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又从测量的可操作性产生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设计既合理又巧妙,既展现知识的原始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构知识。空间观念的建立仅凭想像是很难建立的,在本节课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操作和感知认识面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教师注重让学生联系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学生更容易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4-2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2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体育中的数学04-10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01-31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