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20 08:27:5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翻书到86页,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好,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3、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民主导学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3、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7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 ,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三、检测导结

  1、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做书上82页2题。

  4、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5、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附: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所在班级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互动新授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的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四)应用知识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里是第一列,哪里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的位置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师引导: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五、作业: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竖排一列左一右

  横排一行前一后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具准备

  师:多媒体。生: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谁来说一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导入:(出示如下示意图)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可数对的知识,先来看下面的示意图,你们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所在的位置。

  指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的`。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20页“动物园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比较它和刚才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O。

  (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

  指生回答:大门(3,0)。

  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

  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集体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各场馆的位置:

  大象馆(1,4)、猴山(2,2)、大门(3,0)、熊猫馆(3,5)、海洋馆(6,4)。

  2、指生到黑板指一指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

  引导学生回答:飞禽馆(1,1)是在第1列第1行,猩猩馆是(1,3)在第1列第3行,狮虎山是(4,3)在第4列第3行。

  3、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图中的位置,并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馆和飞禽馆在同一列,它们的数对第一个数相同;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同一行,它们的数对第二个数相同。

  师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2)质疑:如果用(某,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小组交流,并指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4、找生活中的数对。

  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十字绣、围棋棋盘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的。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自主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五、作业:P21~22练习五第3、4、6题。

  板书设计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大门(3,0)

  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50.20__.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35×3×310.5元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扩大100倍72×5×5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

  7×425×7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3×3×2×2()135()148

  2、判断

  13.5×22.703、

  P2做一做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P7练习一第1、2、3题。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3、32.3×12×124.6462.32327.66.9

  4、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5、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较简单的小数乘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多样化。

  (2)掌握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掌握保留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探究现实生活中小数乘法的问题;在合作交流、探索与思考中,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通过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会求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3、关键: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启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整数比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其间,突出对算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题图呈现生活中应用小数计算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小数乘整数是学生借助整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究小数计算方法的开始,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方法灵活应用于解题实际,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积的近似值的学习,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为什么需要积的近似值以及如何处理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是学生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整理和复习,沟通本单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质量。

  (五)教学探讨(小数乘整数)

  下面我就其中的一节课来谈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本节知识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一1---6题。重点突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单元主题图采用了市场购物的情境,通过购物呈现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单元主题图,一方面引发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例1的教学中,由于题中采用的蔬菜单价是小数、买菜的数量是整数的方式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情境,这就给教师 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单价调整为整数,唤起学生对整数乘法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后,再把单价改成小数来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供借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的计算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应用题的来源应具备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题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应用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应更为形象与具体。比如,《游动物园中的问题》、《森林探险》等,相对于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利于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6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2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1/5。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势必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所有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毛笔,共用了四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笔是两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应用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应用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应用题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惟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1200件T恤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解法有四种,即(1)3/40%-3;(2)3*[(1-40%)/40%];

  (3)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40%/3=(1-40%)/x;(4)(1-40%)/(40%/3)

  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1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需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需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8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四、应用题教学评价的全面化。

  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学中,评价教学应用题的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学生应用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应用题的分数很高,但是,实际上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变束手无策了。因此,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为应用题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诸多权利,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便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

  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

  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棋子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出把6个黑棋子,4个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说一说”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入学习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摸棋子活动的准备。)

  二、摸棋子实验A

  1、教师提出摸棋子的活动和用“正”字记录黑白棋子的出现次数的要求,全班同学轮流摸棋子。

  (设计意图:学生猜并摸出棋子,亲身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交流学生统计的`情况,把结果记录在表(一)合计栏。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的过程,为下面的交流作铺垫。)

  3、提出:观察全班摸棋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从全班统计结果的描述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为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积累直观经验和素材。)

  三、摸棋子实验B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9个黑的,1个白的,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发表意见后,全班进行摸棋子实验。然后整理统计记录。(设计意图:改变事物的条件,让学生猜测,再摸,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理推理能力,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2、让学生观察描述统计结果。

  然后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黑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观察描述摸棋子结果的过程中,感受摸棋子实验的意义,初步体验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次数和盒子中放的这种颜色的棋子个数有关系。)

  四、摸棋子实验C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1个黑的,9个白的,让学生猜一猜摸中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然后整理统计结果,填在表(三)合计栏中,并和大家猜的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背景下,进行猜测、实验,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白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两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中,再次体验到,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可能性和放入盒子里这种颜色棋子的个数有关系。)

  五、可能性大小

  1、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次数跟盒子中棋子个数有关系吗?得出盒子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中的次数就多,反之就少。

  (设计意图:在亲身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盒子中放棋子的情况和摸棋子结果的关系。)

  2、教师介绍可能性大小的含义。鼓励学生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的结果。

  (设计意图:理解可能性大小的部分意义,学会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结果。)

  六、课堂练习与问题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0.256≈ 12.889≈ 40.00001≈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4)抽生板演:0.049×45≈2.2(亿个)

  0.049

  ×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自主探索除数是两位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

  3、感受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学生介绍自己家冰箱的容量和功率,教师记录下几组典型数据。

  (设计意图:介绍自己家冰箱的容量和功率,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轻松愉快话题,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学习。)

  2、让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讨论:冰箱容量和功率有什么关系?得出:一般情况下,电冰箱的容量越大,功率就越大;反之,电冰箱的容量越小,功率就越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感,丰富生活经验,并自然引出节能冰箱。)

  3、教师谈话并介绍节能冰箱与普通冰箱每天的耗电量,让学生计算两种冰箱每月的耗电量。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冰箱耗电量学生不太熟悉,教师给出每天的耗电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二、解决问题

  1、提出第一个问题,学生自己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好奇心,也为下面用竖式计算活动经验。)

  2、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结果。

  (设计意图:交流列式的想法,用语言描述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除法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三、竖式计算

  1、教师谈话,提出用竖式计算的问题,并板书竖式,提出:0.34有两位小数,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怎么办?为什么?

  使学生明白:要把除数0.34转化成整数34进行计算,要扩大100倍,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25.5也要扩大100倍。

  (设计意图:试算前的讨论,既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与迁移,也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及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要过程。)

  2、学生自主计算,并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对比,然后,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在思路的基础上,自主计算并检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计算的方法。)

  3、提出“节能冰箱每个月的耗电量够普通冰箱用多少天”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列式并用竖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补充相关问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掌握计算方法,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4、提出“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讨论、了解除数是一位、两位小数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是对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整合和理解的过程。)

  5、提出“用自己的话说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怎样计算,就是计算方法、归纳的过程。)

  6、提出第二个倍数关系的问题,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要求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开放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列式解决问题的空间,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激发学生探求结果的愿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小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习课

  3.求商的近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利用音像教材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课题研究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试图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设计,实现音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探究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全课采用启发式电化教学,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首先设计一道准备题,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通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与表象,在教师适时启发点拔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遇问题的学习及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主动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教学目的:

  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

  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

  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电教媒体: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一)前提诊测(投影片)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 ? (由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

  [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

  当的铺垫。]

  (二)引人课题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引导思疑

  1。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

  微机屏幕显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微机演示)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板书:人:两个 时间:同时 地点:两地

  方向:相向(相对) 结果:相遇

  [评析:运用微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

  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

  2. 观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准备题中的表格。。

  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填完上表后让学生讨论:

  ①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评析: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准备题的设计正是考虑了这一要求。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里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拔,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下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①让学生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

  ③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

  (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

  ① 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

  644+704

  ②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65+70)4

  4。比较两种算法。

  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评析:前面准备题已通过微机向学生提供了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表象,又通过填表、分析,学生已准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例5的解答已经是水到渠成。然而教师并不急于呈现答案,而是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先启迪学生复述题意、想象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再画出线段图,进一步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难点,真正体现了启发式电化教学解决难点的媒体策略思想。整个例题的解答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意义建构的较高层次。]

  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

  每分60米 每分75米

  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

  c。两地间的路程:()()+()()=()米

  另一种解法:

  a。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两地间的路程是[()+()]()=()米

  ②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拓思创新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模型;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游戏导入: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4、引出课题。

  师:看来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很乐意表现自己,老师真为你们而高兴。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一次折一折的游戏,想不想再继续玩?(想)好,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请听好要求: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2名学生,1人汇报,1人演示)(生1边演示)生2边汇报:我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两位小老师。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组的。你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师:汇报得真好!还有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注明:每一种拼组学生汇报后都贴在黑板上。在老师小结时,故意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拿掉,并用画虚线表示。)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师:看来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都说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面积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形和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板,让学生对比进行引导)

  销售汇报: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才对。

  同学们现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大家拼图形的过程。

  老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师:看来,我们通过玩一玩,拼一拼,知道了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那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板书)

  师追问: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2”?

  生:“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后,让学生齐读公式)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板书)

  4、介绍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更了不起!他们年纪很大了才发现的,而咱们年纪轻轻的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咱们自己!(响起掌声)好,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更有信心继续展示自我?(是)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1、

  计算生活中的三角形的面积(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举起实物)如果想求它的面积有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需要三角形的底和高。(课件出示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师:我们经常见到类似以下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注明:“4.8分米”是边提问边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生:3×4÷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3×2.5÷2呢?

  生:因为2.5分米不是3分米对应的高。

  师:如果与2.5分米对应的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们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必须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才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3)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

  师: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

  师: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警告标志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边小结,课件边出示板书)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门口到人民路口这段路,在放学时经常出现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大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其中两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同时出示标有底是9分米,高7.8分米的数据的图形)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订正时主要关注”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小结。)

  (4)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积极,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

  师:上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完成第6题)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回顾梳理本单元知识,能用思维导图清晰的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熟练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单元复习过程,熟练掌握单元知识的同时,再次感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理解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难点: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四、配套资源:

  《多边形的面积》ppt课件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小测、《多边形的面积》专项突破

  五、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课前,教师发给学生如下复习资料,学生独立完成: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有序回忆概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以一组简单并且特征明显的数为线索,让学生重现已有的概念,不仅能抓住要领,而且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为接下来建构知识网络做好准备。】

  2.知识梳理,整体回顾

  (1)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①一样大?为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很清晰。我们利用这样的分割、移补后,图形的面积是没有改变的。这就是数学上的“出入相补”原理。

  出示课件:

  (2)认识底和高

  师:屏幕上的这些图形都不陌生,你能按要求画出它们的高吗?

  师:用三角尺画图形的高,需要先确定什么?(确定图形中的某个顶点或图形边上的某个点)

  师:接着该怎样画呢?(接着,思考如何用三角尺画出底上的垂直线段,其中一条直角边过图形中确定好的某个点,另一条直角边和图形的底重合。最后画出图形的高)

  注意:画高时要用虚线,关注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出示课件:

  (3)多边形的面积

  师: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你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推导出这些公式的嘛?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小组交流,教师概括学生的回答,学生交流会后用课件动态依次出示:

  小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把三角形和梯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3.完善思维导图

  (1)引导整理,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小组集体整理/调整思维导图(知识网络)。

  师:哪一组愿意来介绍下整理/调整后的的情况?

  请2~3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知识整理图,说明这样整理的理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质疑,提出改进意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看看你们小组整理的知识图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通过改进,使你们组的知识图也更加完善。

  各小组对本组的知识图进行反思和修改。

  师:现在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经过修改之后的知识整理图?

  学生二次交流,全班评价,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大致形成下面知识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共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能够起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进一步升华。】

  4.典型题目练习,综合应用知识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答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4×15=360(cm)

  梯形的面积:(14+26)×22÷2=440(cm)

  三角形的面积:42×7÷2=147(dm)

  【解析】代入相应的面积公式,求出相应的面积。

  (2)一面用纸做成的直角三角形小旗,两条直角边分别长12厘米和20厘米。做10面这样的.小旗,至少需要用纸多少平方厘米?

  【知识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答案】12×20÷2×10=1200(cm)

  答:至少需要用纸1200平方厘米。

  【解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题目中已说明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12厘米、20厘米。则根据公式可求出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题目中要求要做10面这样的小旗。因此再用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0即可解决问题。

  (3)做《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小测、《多边形的面积》专项突破。

  5.全课小结

  师:通过对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全班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复习

  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公式分别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请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3.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哪些题目容易出错?收集整理一些容易错误的题目。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习,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习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习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   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117÷36=3.25   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习,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  ),它是(  )小数,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2.在○里填上“>”“<”或“=”。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

  (4.05+4.5)÷2○4.05

  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

  (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08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3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14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09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17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02-0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3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