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17 16:29:3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运用旧知迁移,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过程,掌握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鼓励算法思维和算法的多样化。

  3.养成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横式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条、块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媒体出示:28+56=

  师:谁来说说这道题的思考过程?

  反馈结果,指名学生交流。

  师:除了竖式计算,谁来说说横式计算的思考方法?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能够用

  不同的思考方法来得出正确的结果。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师:春天已经来临了,让我们一起去听“春之声”音乐会吧。(媒体出示第22页主题图,同时再出示相关条件:A看台:356人B看台:247人)

  问:从图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A、B两看台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板书:A、B两看台共坐了多少人?

  问:怎样来计算A、B两看台共坐了多少人?算式怎样列?

  板书:356+247=

  2、探究算法。

  1)估算。

  师:你们能估算一下两看台大概共坐了多少人吗?(学生答,师暂不下结论)

  2)揭示课题。

  师:那么到底356+247等于多少,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加法(横式计算)

  3)自主探究。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运用到学过的知

  识,想想,画画,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教师巡视。)

  4)大组交流。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交流你的算法?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算法)

  a.用正方体积木块组成的板、条、块摆出356+247。

  356 +247=603

  个加个6 + 7= 13

  十加十50 + 40 = 90

  百加百300 + 200=500

  13+90+500=603

  b.用简图画出356+247。

  356 +247 =603

  百加百300 + 200 = 500

  十加十50 + 40 = 90

  个加个6 + 7 = 13

  500 + 90 + 13 = 603

  师:A、B两看台共坐了603人。

  (指黑板上画图、摆学具的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很不错。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谁再来试试?

  c.在算线上画出356+247。

  ① 356 +247

  =356+200+40+7先加百

  =556+ 40 +7再加十

  =596+ 7最后加个

  =603

  ② 356 +247

  =356+ 7+40+200先加个

  =363+ 40 +200再加十

  =403+ 200最后加百

  =603

  巧算。

  356+247

  =353+250

  =350+250+3

  =600+3

  =603

  师:真了不起,你们用了不同的横式计算方法算出了356 +247的答案。我们的好朋友小胖他们也想到了这些方法。下面就把书翻到第28页,仔细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3、归纳算法。

  师生共同观察、讨论得出:

  第1、2种方法是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第3种方法是先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或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第4种是巧算的方法,即把其中一个加数看成整十数先加,再加个位数。

  这几种算法都是通过分拆,变为原来学的本领进行计算。

  问: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在书上写出过程。

  234+342 58+182 346+255 728+276

  2、游戏:买轮滑鞋。

  师:前几天,我们看了电影《深蓝浅蓝》,片中豆丁的高超轮滑水平一定给你留

  下深刻印象吧。想不想也拥有一双轮滑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假如给爸爸和你各买一双轮滑鞋,你挑哪两双?该付多少钱?你能很快口吗?

  出示:蓝鲨牌金鲨牌绿宝石牌黄盾牌乌龙牌

  364元435元267元186元309元

  1)学生拿出练习纸,先写出算式,再把答案写下来。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会怎么选,要付多少钱?请你们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学生自由说,教师巡视去听,请两个学生说。)

  四、总结全课

  师:刚才我们学了些什么新本领?

  五、课堂练习:书上P29练一练剩余题目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704+127= 278+157= 270+103= 345+543=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剪出正方形的展开图,通过剪的过程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2. 尝试将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折成正方体并逐步认识到:不是所有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都能折成正方体。

  3. 发展对正方体展开图的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2.认识到:不是所有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都能折成正方体。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纸正方形、剪刀、正方体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个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正方体,谁能说一说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揭示课题:正方体 师:今天继续学习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一)题1(每个学生准备好一个纸正方体。)

  1. 师:多媒体演示,将一个正方形剪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正方形的展示图 从展示图中你能发现什么?(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

  2. 学生操作:请小朋友们用剪刀沿着手中的纸正方体的棱剪开,然后把它摊平。(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路线沿着棱剪开。)

  (1)师:小朋友们都剪得很好,请每一个小朋友把你手中剪完的图形举起来,跟其他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展示交流。

  (都由6个正方形组成;发现剪法不同剪出来的图形也不同,有很多种等等。)

  (2)画出草图并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正方体的展示图。

  (二)题2

  1. 师:请小朋友把你们手中的4个正方体展开图拿出来,先看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由6个正方形组合成的`。)

  师:请你们把这4个图形折一下,看一看能折出正方体吗?(学生操作)

  (学生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6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图形都能折出正方体。)

  2. 补充练习:能将下面的图折成正方体吗?

  (1)先判断一下能否折成正方体?

  (2)操作验证。

  三、练习

  师:(补充说明)像这样由6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图形一共有35种,但是其中只有11种组合图形可以折成正方体。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尝试一下,把这11种组合图形画出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课前准备:一次性水杯、1分硬币、电话卡1张、学生用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做单位呢?

  生:用米做单位。

  师:谁了估计一下,这门大约有多高?

  生:大约高2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谁来到黑板上画出来?

  (指名画,师适当帮助并板书:米(m)教给学生读法)

  师:去年我们还学了一个长度单位是——生:厘米。(板书:厘米(cm)教给学生读法)

  师:厘米是用来量比较怎样的物体的?谁能上来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

  师:1米这么长,1厘米就只有这一点长呀!那这1米的线段里面有几个1厘米的线段呢?(100个)为什么?(因为1米=100厘米)

  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十进制的,比如说10分钱就是1角,10角就是1元,我们计算加法时,一般也是满十进一的,而这里要满了100厘米才是1米,感觉怎样?那有没有一个比厘米长些又比米短些的长度单位呢?(分米)

  师:小朋友们想得真好,科学家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米。

  (板书课题:认识分米)

  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

  1、认识分米

  (1)画一画

  师:按照我们刚才十进制的想法,我们应该把多少厘米定为1分米呢?(10厘米)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在你的课堂练习纸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板书:分米(dm),教给学生读法)

  (2)沟通分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画出了1分米的.线段,那1分米究竟是多长呢?(板书:1分米=10厘米)2分米呢?5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一般会说从0刻度画到10刻度)

  (3)找一找

  师:你们也是这样画的吗?那你们的尺子上只有这一个1分米吗?仔细找找看,看谁的眼睛尖!(引导学生指出从刻度1到刻度11、从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

  (4)比一比

  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吗?请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测量验证,看谁比划得准。

  (5)举例与测量,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师:好,知道了1分米大约是这么长,那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分米呢,你也可以一边找一边量一量。

  (6)沟通米与分米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自己创造出了米和厘米中间的长度单位分米,我们规定1分米就是10厘米,那1米是多少分米呢?嘘——请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板书:1米=10分米)

  2、认识毫米

  (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刚才我们测量了很多物体,现在请大家来量一量我们数学书的厚度。

  (测量结果估计有以下四种情况: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6个小格、6毫米,师根据情况总结引导,使学生感到要比较精确地进行测量,需要有新的长度单位来解决,直接请学生介绍毫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对毫米的认识。)

  (师板书:毫米(mm)并教给学生读法)

  师:到你的尺上找一找1毫米。让学生明确尺上每一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沟通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请大家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3)举例与测量,体会1毫米的实际长度

  师:知道了1毫米是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我们找找看,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物体,让学生量一量它们的厚度,如1分硬币、电话卡等)

  师:在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再量一量这8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4)比一比

  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用硬币、银行卡等物体插进两指之间测量验证,多进行几次,看谁准。

  (5)想一想

  师: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四人小组讨论,集体汇报,师总结补充。)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的。

  说明:刚巧对准哪一个数字就是几厘米,不到点或超过点就要用毫米表示了。

  2、选择合适的单位

  (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铅笔,先选定合适的单位,再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估计情况:对于橡皮的厚度,学生一般会用毫米作单位;对于铅笔的长度可能用分米,也可能用厘米作单位,可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铅笔有长有短,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都可以,要根据铅笔的实际长度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单位。)

  小结: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a、比划一下图中几个物体的实际长度。师把所带的实物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比划。

  b、填上合适的单位。

  3、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

  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

  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来验证结果。

  4、日记改错。

  明明的日记:

  20xx年xx月xx日星期x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师:你们笑什么?明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请你帮他改正了,希望你不要和他一样闹出同样的笑话。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本领,和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2、课后选择家中的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9页总复习3~5题以及练习二十四3~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熟练掌握10000以内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认识近似数。

  (2)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知识的与复习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0000以内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小黑板、把学生分成4组。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时间过的真快啊!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1)读一读,说一说怎样读万以内的数。

  (2)写一写,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3):无论读、写,都要从高位起,读时中间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写数时那一位上没有必须用0补齐。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这此知识复习中来。)

  二、回顾,建构络

  (一)自主,实施创造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都学了哪些内容呢?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1000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与复习,现在一些时间,把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结果?

  展示各小组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这几个小组的结果,你认为哪个小组得比较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二小组得比较好,因为……

  师:你认为哪个小组的还有待改进?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我认为第三小组这样会更好……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及同学们的建议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如发现学生的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系统,可以用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

  师:同学们都得非常全面,一些同学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此的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来进行重点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学生在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总复习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例题填一填,再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些数的组成。

  2.总复习第5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文字,再想一想那些是近似数,那些是准确数。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14座、800米、10座都是准确数。

  大约为8848米是近似数。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习二十四第3题。

  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下这些数,并在小组中相互检查,说一说是怎样写的。

  教师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强调:写完数后要注意检查,想一想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

  2.练习二十四第4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按顺序写出5999后面的5个数,再在小组中互相读一读。

  教师指名读己写的数,全班同学集体订正。

  3.练习二十四第5题。

  先让学生弄懂题目的意思,跳远排名次,按每位学生的最好成绩来排,因此要先找出三位同学三次跳远中的最好成绩,再比较他们的最好成绩,排出名次。

  小亮:135厘米小青:122厘米小英:124厘米

  第一名:小亮,第二名:小英,第三名:小青。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我会填空。

  (1)3个千2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

  (2)5个千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3)和99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4)将下面的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180059810803008

  ()()()()

  2.我会接着往下写。

  (1)289,290,291,____________________,304,305

  (2)2992,2993,29994,___________________,3010,3011,3012

  3.我会根据数的组成填空。

  (1)809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9817=9000+()+()+()

  (3)4006=()+()+()+()

  (二)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如果给自己的表现打分,你打算给自己打多少分?

  2、教师。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让学生正确的自己、正确的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复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数位顺序表万以内数的读写

  数的组成数的比较大小

  教后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在头脑中建构了完整的络,数数、读数、写数、比较数的大小、数的组成,用不同是方法表示一个数,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区别。学生出错较多的地方是在具体情境中找近似数,找和一个数相邻的两个数,在总复习时还要加强练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笔算,能够熟练运用口算、竖式笔算进行计算,会估计物体数目。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竖式笔算、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加减法

  1、口算加减法

  把整百整十数看成整整百数和整十数的和,然后相加减。

  1、计算的方法

  (1)竖式计算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

  (2)加法:减法验算,或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减法: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

  (三)基础练习

  填空题?

  1、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 )。

  2、甲数是700,乙数是125,这两个数的和是( ),差是( ) 。

  3、的三位数与的两位数的和是( ),差是( )。

  数学书93页第9题(6道计时计算)?

  数学书第93页第10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拓展练习

  1、罐头:每盒5元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袋6元

  (1)买6包饼干和1盒鱼罐头,一共需要多少元?

  (2)小明带了20元钱,买了2袋面包,还剩多少钱?

  2、水果店原来有123千克苹果,又运来589千克,现在有多少千克苹果?

  3、火车上有乘客803人,到了一站后,下车320人,上车412人,火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

  4、图书馆有故事书34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12本,科技书有多少本?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

  (五)提高练习

  1、红红的奶奶今年的岁数是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一个的一位数,你知道红红奶奶今年多少岁吗?

  2、小明做了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错看成9,结果和是75,那么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

  3、儿子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再过5年,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P26、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练习回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读法、写法。

  2、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提高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棒、教材、易错练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

  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单元知识回顾整理

  1、加深除法含义的认识

  (1)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

  (2)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4)动手平均分小棒,并说出分的过程。

  (3)根据自己说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写出算式后说说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引导和肯定,不对的地方及时订正。

  2、整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

  (1)出示课件复习2~6的乘法口诀,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2)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同桌互说,师说口诀、生说乘除法算式)

  (3)你有什么发现?(有些乘法口诀 只能说出一个乘法算式 和一个除法算式!)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能列出算式吗?

  (3)、为什么用除法算?怎样算的?

  生说出除法的'意义,强调均分问题和包含问题。

  (4)、 解答正确吗?(解决完问题记得检验)

  三、回顾本章易错题并探究 。

  课件出示本章易错题,进行纠正、讲解,加深理解,以防再出错。

  1、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在正确的分法的括号里画“√”。(师生分析出出错原因。)

  2、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注意仔细看图)

  3、看图列算式,并写算式。(注意理解图意,说出图意再列算式)

  4、应用口诀求商看谁算得都对。

  应注意:

  (1)计算时注意运算符号。

  (2)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3)除数是1时,商同被除数相等。

  课件出示本章练习错误较多的题,进行纠正、讲解,加深理解,以防再出错。

  四、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7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1)根据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平均分

  认识除法算式

  用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以反思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通过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通过回顾本章易错题探究 ,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对平均分、除法的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拓展练习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多项思维有助于促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设计说明

  1.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案注重设计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习题的选取上,不仅选取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还大力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在习题的呈现上,大胆选取生活化的内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复习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学生独立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本节课我们复习克和千克以及推理的知识。(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

  ⊙探究疑难,梳理知识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八单元和第九单元的内容,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教师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学习。

  4.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克和千克

  推理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制成图表。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梳理重点、难点,在解读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后进行对照,让学生的知识脉络更清晰、明了。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1)课件出示问题。

  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怎样区分这两个单位?

  (2)集体交流。

  预设

  生1: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生2: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3)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千克?

  预设

  生:一块口香糖的质量约是1克,两袋盐的质量约是1千克。

  2.复习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问题。

  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2)指名汇报。

  1千克=(1000)克

  3000克=(3)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换算方法: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复习常见的测量工具。

  (1)引导学生回忆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有哪些。(天平、盘秤、弹簧秤、体重秤等)

  (2)进一步质疑: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学生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预设

  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天平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盘秤和弹簧秤,称体重用体重秤,它们都用“千克”作单位。

  4.复习秤的使用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7页7题,引导学生交流秤的使用方法。

  (2)学生交流,反馈: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物品有多重。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习单位的选择。

  (1)课件出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2)学生小组交流如何填写正确的质量单位。

  (3)明确方法:先明确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然后以它们为标准进行填空。

  (4)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对称图形

  山东省济南市经八路小学 李静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 110页例 2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独游戏, 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获得更多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有序、 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 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

  3.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学会合理的推理方法进行全面、有序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方向。

  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在玩这个游戏时有什么规 则和技巧呢?

  看来,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掌握技巧才能玩好游戏。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一 个叫数独的游戏。 (板书:数独)

  二、从简引入,初探技巧。

  1、课件出示: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 1~3这三个数,并且每个

  数在每行、每列中都只出现一次。 “?”应该是几呢?

  2、谁来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题你会填吗?在练习纸上试试看。

  3、汇报:你怎么想到要在“?”处填 3呢?

  :根据游戏规则, 观察行和列, 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必须出现两个不同的 数才能准确填写。先填出能确定的空格,然后根据规则,补填其他空格的数。 (板书: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

  三、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同学们, 我们已经会做三行三列的数独了, 那么四行四列的数独你们敢挑战 一下吗?

  1、出示例题,生读游戏规则。

  刚才我们在做三行三列的数独游戏时,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必须出现 两个不同的数。 我们猜想一下:要做四行四列的数独,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 里必须要出现几个不同的数?(板书:出现不同的三个数)观察数独盘,你能直 接确定 B 是多少吗?为什么?

  2、那么,这个数独盘面上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那接下来,你能确定 B 是几了吗?

  3、 掌声为我们喝彩!真是太厉害了,刚才,在无法直接确定 B 是几时, 我们是怎样做的? (看有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 不同的数)对, 凡是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在 3个不同的`数,那我们 就能直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 也就是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再来解决我 们所需解决的问题。

  4、翻开数学书 110页,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就是书上的例 2。 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掌握了四行四列的数独技巧,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看你是否已学会?

  1、数学书 110页,做一做。

  2、介绍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

  五、全课,畅谈收获。

  同学们, 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数独游戏,现在谁能谈谈你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吗?

  数独游戏就是应用我们上节课学的推理的方法来解决的。只要同学们掌握了方法,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一定能完成更多更难的数独。说不定你还能发现更好的方法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教师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

  ①在解决问题中进行估算。教师在引入主题,展会讨论,巩固练习等五一节上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如收集矿泉水瓶,乘火车和乘飞机,购物,看书等。以生活化的情境为载体,以估算为内容,把解决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和估算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在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②探索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想出来的方法也是各有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估算时鼓励学生寻求多样化的合理估算方法,肯定学生独特的想法。如在估算“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时,学生就想出了多种合理的估算方法,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也看出他们理解了估算,懂得运用估算。

  ③发展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流利的数学表达能促进更广阔的数学思考。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估算过程。学生在表达中加深了对估算过程的印象,对估算理解也更准确。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③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第98、100页采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矿泉水瓶能再利用吗?矿泉水瓶是塑料做成的,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进行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一班一个月来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电脑展示例题5;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①根据统计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量吗?

  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教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学生思考并提出:

  a.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了多少矿泉水瓶?

  b.第四周比第三周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

  c.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师:哪个问题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第三个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

  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a.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么列式?

  板书:192+219=

  师:不计算,估一估这两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矿泉水瓶?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并对计算结果作出预测和解释。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8题——26页14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等,使学生逐步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数感,第四册认数复习。

  2、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喜欢数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

  教学难点:

  感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0——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寻找规律,发展学生数感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结合游戏情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感觉生活离不开数学。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激趣导入

  明明发现0——9这些数字有很多的乐趣和知识,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乐趣,你有兴趣吗?

  明明乘坐火车,他发现列车车厢的编号很奇特,和平时的车厢编号不一样。媒体演示25页8题。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车厢的编号吗?

  1) 小组讨论 找到规律

  2) 全班交流汇报 (百位、个位分别为9 、8、7、6,十位1、2、3、4, 所以其它车厢的编号应该为:555、464,373)

  3) 独立解答 第二列火车的编号问题

  4) 小组交流汇报 判断正误

  二、应用拓展 25页9题

  1,试一试:

  明明用0、1、2、3、4、5、6、7、8、9、中随意取出三张卡片为一组,可以组成三位数,如:4、8、5 可以组成845、854 、548、584等等,小学数学教案《第四册认数复习》。 你试试看,看谁组的多。

  什么情况不能组成三位数?为什么?

  1) 可以组成那些三位数?读出来

  2) 同桌俩人的比一比,谁的大?为什么?说出理由

  3) 百位不同,怎么比?百位相同怎么比?

  2,看谁最接近 26页10题

  老师报数,请你用卡片摆出来 每组2个数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读数。

  2)你认为那些数和400最接近?

  4) 请拿400卡片的同学来到讲台。谁接近400青走到前面来,说出理由。互相交流。

  3,请你当裁判 26页11题

  明明发现运动场上也有数字。请同学们看田径场上的`运动健儿们的编号

  1) 你认为他们的比赛结果是怎样的?

  2) 按照编号排出名次。

  3) 你能把他们的编号从大到小写下来吗?试试看

  4) 汇报交流

  4,请你来当家 26页12题 生活中更离不开数学。明明家的电饭煲295元。妈妈说微波炉比电饭煲贵得多

  1) 贵得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认为微波炉可能是多少钱?

  3) 300元够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三、巩固深化

  1,请你做评委 媒体演示13题

  讨论:

  1)谁家的书多?谁家第二?谁家的书最少?

  2)明明家的书与其他三家比,可以怎么说?

  2,看谁最聪明 26页14题

  老师知道有一位同学家的书是212本,你知道是谁家吗?

  1)如果我要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该怎样表示?

  2)要用几颗珠?为什么?

  3)你能用计数器表示其他的三位数吗?

  同桌交流

  四 、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和小明一起探索了数字的奥妙,你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数字乐园

  多些 少一些 多的多 少的多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3-02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06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1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09-29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07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2-0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