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应用所学图形的相关知识来拼组。
2、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应用所学图形的相关知识来拼组。
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你知道吗,用这些图形可以拼组出一些有趣的图形。(出示教材32页第一幅图的房子、汽车。)
二、新授。
1、看图形,说一说。
你看到的作品是由什么图形拼组的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
2、拼图形,说一说。
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拼组图形了,现在同学们剪下教材第103页附图,我们来看看哪个拼得又快又像,并说一说用了哪些图形,各用了几个?
学生自由地进行拼组各种图形,教师巡视指导拼组过程。
展示作品。
三、巩固拓展。
1、看图形,讲一讲。
P33的.第2幅图。
大家在图中看到了哪些故事?
学生自由讲一讲。
2、数图形,填一填。
在你拼的图形中,用了哪些图形?各用了几个?
学生把P33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四、课堂小结。
通过拼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 我的教学思路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课题一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全班每个人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今天就请你做个小调查。
2、出示动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
袋鼠梅花鹿河马
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喜欢这些动物的各有多少人。
4、学生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展示学生刚才初步统计的结果。
(1)用数字表示的。
(2)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
(3)用圆圈表示的。
(4)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
(5)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实践活动
(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
统计表:(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总结:
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
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利用课间调查一下班里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板书设计:统计
统计表: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课后小记:
课题二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展示几份。
二、练习:练习十七
1、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
(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
(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
(4)集体订正。
2、第3题: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集体订正答案。
3、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4、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
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上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100以内数的数数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10个一是十,学会剩下的不够一组时怎样处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难点:理解灵活数数的方法,学会剩下的不够一组时怎样处理。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实物
导学共乐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课件呈现一些串珠。
师:这些串珠都是用小珠子一颗一颗穿起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穿珠子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自学共思
1.观察发现,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教科书P46例7。
师:读题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合学共研
1、尝试解决。
(1)讨论: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交流。
师:把你的想法和答案与同桌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感受多样化策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你的解题思路和过程?
展学共享
2、指名学生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订正。
(1)用小棒摆一摆,每10根小棒捆一捆,58根小棒可以捆5捆,还多8根,所以58个珠子,每10个珠子穿一串,可以穿5串,还剩8个珠子。
(2)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珠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延学共促
及时检验,回顾思考。
1、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课件配合演示:1串10个,2串20个……5串50个,加上剩下的8个,一共有58个。
2、回顾一下,我们解决这个串珠中的.数学问题的思考步骤是怎样的?用了哪些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
检学共长
1.基础训练
50颗星星,每个班级分到8颗,可以分给几个班级?
☆☆☆☆☆☆☆☆☆☆☆☆☆☆☆☆☆☆☆
☆☆☆☆☆☆☆☆☆☆☆☆☆☆☆☆☆☆☆
☆☆☆☆☆☆☆☆☆☆☆☆☆☆☆☆☆☆
2.能力提升
星期天,一(4)班的小朋友去种树。有19棵小树苗,每行种三棵,可以种几行?
3.思维拓展
有14瓶牛奶,每个盒子能装三瓶,五个盒子能装的下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总序
主备人
曹鹰
审核人
刘亚萍、黄凤晖
课型
新授
课题
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隐含规律,能自己确定简单的排列规律。
过程方法:
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经历发现事物中有规律的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大头娃要到少年宫参加数学竞赛,一路上,他边开车边想:我怎样才能在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呢?想着想着,一不小心闯进了红灯区,兔警察拦住了他,很严肃的问他:“你知道这几种颜色的信号灯代表什么意思吗?”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探究与体验
1、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各种颜色信号灯的含义。
①红灯停。
②绿灯行。
③黄灯缓冲。
2、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信号灯闪烁的规律。
①绿黄红
②绿红黄
③红……
3、认真观察、感悟规律,说一说正确的闪烁规律。
学生说一说。
仔细观察每组排列的规律,先同桌说一说,然后班上汇报,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1、出示交通信号灯图片。师:同学们想大头娃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各种交通信号灯的含义。
师:大头娃和你们一样聪明,很快回答了兔警察的问题,兔警察放他继续上路了。
2、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回答三种信号灯是怎样闪烁的有什么规律吗?
3、师演示信号灯的规律。
4、出示“说一说”题目
问:下一个该亮什么颜色的信号灯?
师:大头娃到了少年宫遇到了四个竞赛题目,让我们和大头娃一起参加数学竞赛好吗?
出示:找规律一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组有什么规律,然后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的'教育。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推理,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实践与应用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贴图片。
②订正。
学生边说边演示。
①观察后猜测,说出自己的理由。
②学生独立涂色。
学生观察后确定规律,然后独立按自己确定的规律涂色。
学生到前演示自己的成果,交流自己的想法。
1、出示第二道竞赛题(即练一练第一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出示第三道竞赛题(即练一练第二题)
师:猜一猜带“?”的图形应是什么颜色,并说一说你的理由,猜对了奖一颗智慧星。
3、出示第三题
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规律,然后按自己确定的规律涂色。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能发现并能按规律排列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自己确定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小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次竞赛中表现得都很出色,大头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我们用掌声鼓励自己同时也鼓励大头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材简析:本册教材中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了1-20各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二年级的认识万以内的数打基础。这个阶段的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1到例3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开端,正是牢固的掌握了数数和数的组成,才能更有助于比较数的大小和计算,所以本课的知识尤为的重要。
设计理念: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数格子时,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自己巧数的方法,其他学生可对其随时发问,了解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学目标:
1.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的一个一个的或一十一十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数位的意义。
4.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观察操作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理解100以内的组成。
教学难点:数数过程重,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教学准备:每人100根小棒,10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一数
从9数到20,再从20数到1.
2.填一填
1个十和3个一组成() ()个十和()个一组成17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20是()个十组成的
(板书课题:数数数的组成)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1
请同学们快速整齐的'从20数到100.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边数边拿,一根一根的数,数出十根用橡皮筋困一捆。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个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十根困一捆。
师:如果再接着数出九根,现在一共有几根?(29根)
29根小棒再添加一根是多少?(30根)满十根又要困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接着数到39根,再加上一根是几根?(40根)40根小棒是4捆,接着数到49,再加上一根又怎么办?(捆一捆)是多少根?(50根)为什么是50根小棒呢?如果再加4捆是多少捆?(9捆)接着数91,92,93“..99,再添1根是多少根?是几捆?(10捆)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小结:数物体的个数可以一个一个的数,还可以10个10个的数,十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学生数十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用刚才学的知识,数数可以十个十个的数,这样会比较快。数百羊图,看谁能最快的数出来。
抢答:一十一十的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2.教学例2
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师:拿35根小棒,你怎么拿,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
42.(39再多一根是多少?)(42根是几捆又几根?)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注意:满十根就捆成一捆)不摆小棒直接数一数,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问:79、89、99后面是几?
3.教学例3
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35根)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35根小棒是由3个十5个一组成的)3个十5个一组成多少?(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出示4捆又7根小棒,引导学生自己说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师说生来口答:27、46、58、分别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三、巩固练习
1.课本33页下面的”做一做‘指导学生板演,再说想法。填一填。
2.谁是小老师(做一做,说一说)
3.连一连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数数数的组成
10个一是一个十一捆
10个十是一百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4页的三道例题,第75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在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2、3、4和1的乘法口诀。通过学习,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将对以后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材用儿童乐园游戏场景中的实际问题呈现教学内容。教学2和3的乘法口诀时,写出乘法算式,再从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让学生把乘法口诀和乘法的意义联系起来,并掌握口诀的`结构。在4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先画一张表算一算,再对应数学问题写出几个几相加,列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在教学“四四十六”时,让学生自己完成乘法计算,并把口诀编写完整。最后让学生试编出口诀“一一得一”。?
[教学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多媒体演示王老师带着4组小朋友(每组4人)去公园的场景。?
播音:今天的天气真好,一(1)班的王老师要带孩子们去儿童乐园玩。她带了多少个小朋友?
青青:4+4=8,8+4=12,12+4=16,4+4+4+4就等于16!
阳阳:我有比你更简单的方法呢!
青青:我才不信呢!
2.谈话:小朋友,阳阳确实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你们想学习吗??
揭题:2、3、4的乘法口诀。(板书)
谈话:走,我们随王老师他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吧!
二、学习新知
1.谈话:随着王老师的一声令下,小朋友都跑到儿童乐园里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去玩了。大家一起随王老师去看看吧。
2.学习2的乘法口诀。多媒体演示跷跷板画面。提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提问:一个跷跷板坐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还可以怎么列?
两个跷跷板坐几人?2个2是几,你怎么列乘法算式?
讲述:1×2=2我们可以编一句口诀:一二得二,会说吗?一二得二表示什么意思?
那你会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吗?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得出二二得四。
追问:二二得四表示什么意思?
表扬:哎呀,小朋友真不简单,讨论一下就编出了这句口诀。看看2×1=□你运用什么口诀?
谈话:王老师看你们这么聪明,想考考你们啦!投影显示下列画面:
(1)两个圆柱体图
提问:你会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用了哪句口诀?
(2)四个圆柱体图
提问:你能再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吗?用了什么口诀?
过渡:哎呀,小朋友,你们学得真快呀!看,运用乘法口诀算起来是不是更快呀!以后遇到其他乘法也用乘法口诀,好吗?
3.学习3的乘法口诀。
谈话:走,我们和王老师一起去别的地方看看。
多媒体演示小朋友荡秋千的场景。
提问: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图上共有几个秋千?每个秋千上坐几个人?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谈话:1个秋千坐3人,1个3人是几人?怎么列乘法算式?2个3、3个3呢?
你有什么好方法一下子就能记住1×3=3,2×3=6,3×3=9?告诉别的小朋友好不好?
引导小朋友说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谈话:你们又学会了3的乘法口诀,真了不起。想一想,3×1=□,3×2=□,用什么口诀?
王老师不相信你们这么快就学会了这么多口诀,我们展示给她看看,看谁答得快。
1×2=□ 2×3=□ 3×3=□
3×1=□ 3×2=□ 3×3=□
2×2=□
过渡:王老师真是服了你们了,看,她竖起大拇指夸你们呢!
4.学习4的乘法口诀。
王老师班上的小朋友知道你们这么聪明可爱,都来邀请你们呢。?
多媒体演示小朋友乘小火车的场景。
谈话:这么多小朋友来请我们,真热情,小火车上到底有多少人,我们来画张表算一算。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数
4
8
12
16
谈话:数一数,1个车厢有几人?2个车厢有几人?怎么知道的?3个车厢、4个车厢呢?
看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会列什么乘法算式,会说什么口诀?试一试!
讨论交流得出:
1×4=4一四得四
2×4=8二四得八
3×4=12三四十二
4×4=16四四十六
小结:积是十几时中间的“得”就可以去掉。
谈话:16名小朋友邀请我们,我们用乘法口诀计算下面的题,给他们看看好不好?
4×1=□ 4×2=□ 4×3=□ 4×4=□
5.学习1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自己填写1×1=□,并编出口诀。
三、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读题,明确题目要求:①看算式摆小棒;②把算式填写完整;③把口诀填完整。
学生独立作业。
同桌互相检查摆小棒和填写的情况。
2.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检查。
3. “想想做做”第3题。
每人写几张乘法卡片,然后同桌两人一人出卡片,一人说得数和口诀。
4. “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一些青蛙在练习跳伞,如果落在合适的草地上,就平安无事,如果落错了就可能摔伤。小青蛙们不了解每道乘法算式该用哪句口诀,想请你们帮忙,你们乐意吗?请你们把青蛙和草地画线连起来。要细心呀,如果连错了,就可能摔伤青蛙。
学生独立作业后,同桌互相检查,并反馈作业情况。
四、课外延伸
谈话:回家请爸爸妈妈做卡片,卡片上的内容为2、3、4的乘法,做好后请爸爸妈妈考考你学得怎样。
[总评]
这节“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有这么几个特点:
1.紧扣教科书,循序渐进。教学“一二得二”这句口诀教师帮助学生编,并帮助学生懂得这句口诀的意思,当教学“二二得四”和3、4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尽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2.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编口诀的过程中注意把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认识口诀的结构,领会编口诀的方法。这些思想方法,不论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3.这篇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的情境引入,用游戏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能使儿童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第一课时:十个十个地数
目标
1、会以十作为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数,会数100以内的数,并初步能正确读写。
2、初步学习100以内各数的组成,并会在位值表中正确地填写。
重点、难点:会十个十个地数100以内的数,并在位值表上表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那么,在汉字还没有创造出来时,人们用什么来传递信息呢?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认识了数。比如说,他养了8只羊,就在树枝上刻上8个口子,用这样的'刻痕来表示羊的只数。(课件出示远古时代人们用刻痕来表示数。)
(二)探究阶段
1、出示群羊图,知道用十个十个来数数
但有时,羊有许多,用刻痕的方法是否方便呢?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数数呢?
学生说数数的方法:2个2个数,5个5个数……引入到十个十个地数(出示课题,出示古人数羊图)
(1)不数数,请你估计一下这里有几十只羊?
▲学生可以自行估测
(2)到底有几只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一只一只地数
▲十个一圈,再数
①为什么不2个2个或5个5个一圈,而要10只羊一圈?余下的还要圈吗?为什么?
②共有几个圈?单个的有几只?一圈有几只羊?
圈(十只) 单只
2 6
小结:一圈10只,可看作是1个十,一圈里1只只数又有10个1,所以10个一就是1个十。我们数到了4圈也就是4个十,单个的是7只,也就是7个一,合起来是47。
2、数的读与写
①认识位值表
为了方便计数,我们对数也安排了位置: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
2个十在十位上写2,6个一个位写6。
2个十和6个一是二十六。
出示位值表:
十 个
2 6
(板书)读作:二十六
写作:26
②及时反馈,加深认识:
指名说:26左边是 , 表示 个十。
右边是 , 表示 个一。
③小结:下面我们继续以十为单位来计数。
3、动手操作:
10根一捆,自己动手,数出牙签的根数
② 数一数,同桌说一说
如:
● 23根,捆成
说一说:
十 个
个十和 个一,是
20 + 3=
●34根,捆成
说一说:
十 个
个十和 个一,是
30 + 4=
③小结:写数时,几个十写在左边,几个一写在右边。
(三)运用阶段
数青蛙
要求:看图先估测,再10个一圈,写数,并说说几个十几个一是几。
交流反馈
2、独立练习 郁金香、苹果两者选一完成
要求:“估一估,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
同桌交流,小组内反馈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来数数的?
10个一是几个十?
我们是怎样来记数的?
完成练习册第6页第7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学科:数学
授课年级:一年
设计人: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
课题
乘船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题。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1)一年级的小同学去游玩,一共要乘坐两艘船,一艘船最多乘26人,另一艘船最多能乘44人,两艘船一共能乘坐多少人?
(2)一年级的小同学去游玩,一共有92人,两艘船可乘坐70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6+44=70(人)
92-70=22(人)
探究
1、 出示主题图,口述题意,一年级的小同学去游玩,一共有92人,乘坐两艘船,一艘船最多乘26人,另一艘船最多能乘44人,有几位小朋友不能上船?
2、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1)列式:
(一)92-44-26=22(人)
提问:92减44是什么意思?再减26是什么意思?
(二)44+26=70(人)
92-70=22(人)
44加26是什么意思?92减70是什么意思?
(2)讨论计算方法
(一) 92 48
-44 -26
xx xx
48 22
(二)44 92
+ 26 - 70
xx xx
70 22
3、小结: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解题方法?
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到第二种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
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15
巩固与拓展
三、 巩固练习:
1、算一算 89-36-27= 100-54-38=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7-33-28= 96-39-45= 100-91-9=
3、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的小画报有多少本?小故事有多少本?
独立计算
先独立思考
回答问题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减法,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第一个数依次分别减去后两个数,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一起减。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乘 船
(一)92-44-26=22(人)
(二)44+26=70人
92-70=22人
92 48 44 92
-44 -26 +26 -70
———— ———— xx xx
48 22 70 22
教后反思
见博客“回复”部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掌握各种不同口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课件,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授铺垫。
1、看看谁最棒。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5个十和8个一组成()
28里面有()个十()个一
46里面有()个十()个一
6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认识整十数
10、20、30、40、50、60、70、80、90、
[通过“数的组成”和“认识整十数”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3、揭题: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创设情境。
(1)过渡:同学们最近的表现特别好,老师决定买一些本子作为奖品奖给大家,大家说好不好?
(2)课件显示购买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了3包,也就是3个十是30本,又拿给了2本。
(3)提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本?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本?”的问题进行板书。给能根据这一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都加以鼓励。)
[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2、解决30+2和2+30。
(1)师:如果想知道“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练习本?”,应该怎样计算?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0+2=32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才得到30+2等于32的?
(3)同桌交流讨论:30+2=32对吗?同桌两人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到的知识算一算。
(4)汇报算法:①接数法:30接着数2个,就是32,所以30+2=32。
②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就是32。 ③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5)优化算法:大家想的方法很多也很好,那你觉得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用起来最方便?
引导学生说出:算30+2,用数的组成计算最方便。
[使学生理解列出30+2是依据加法的含义,将30和2合起来,而计算30+2的结果,则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6)问:“要求一共多少本?还可以怎样列加法算式?”
教师板书:2+30=
学生说算法,并得出结果。
(7)观察30+2=32和2+30=32,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的,30+2=32和2+30=32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30和2交换了一下位置而已,这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随练。看同学们学的这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小小的比赛,好不好?谁能用数的组成口算出下面的算式,加油吧!还有小奖品等你呢!
20+5= 60+4= 3+50= 2+40=
3、解决32—2=和32—30=。
(1)师:刚才老师如果把2本奖给了同学,那老师还剩多少本呢?应该怎样计算?
(2)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
问: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想加法算减法,因为30+2=32,所以32—2=30等等。)
(3)如果老师拿走3包,还剩几本?你打算怎么解决?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30=2
(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3个10还剩2个一,就是2;还可以想加法算减法,因为30+2=32,所以32—2=30等等。)
随练:70+8= 78—70= 78—8= 5+70= 75—5= 75—70=
三、闯关练习
过渡:聪聪看到大家表现的很好,想领着你们做一个闯关游戏,愿意吗?
第一关:出示口算题
第二关:出示一图四式题。
第三关:出示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
(口算)对,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整十数加一位数,就是把整十数和一位数合起来;几十几减一位数,就是在这几十几里去掉一位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理念:
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主要是死套公式,部分的学生几乎对周长这一概念只是死记硬背,通过模仿去解题,不会灵活运用。尤其是利用周长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也只会套用公式,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转变。究其原因,一是,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公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二是我们的教学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学生学的图形仅限于黑板上和书本中。
新的课程标准就提出,“学生学习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同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有必要从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周长开始,就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起周长这一概念,从他们最熟悉的生活中去理解周长,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片段:
片段1:创设情境,建构周长。
播放情景动画,(演示Flash动画):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生1:笑笑跑得远,因为她跑的长方形比正方形长。
生2:我不同意,因为小明跑的正方形要比长方形宽啊。
生3:那应该相等……
生4:我觉得量一量就知道了。
…………………
师:我觉得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同学说的量一量我觉的最可靠,最有说服力。那怎么量呢?
生1:拿直尺慢慢量。
生2:那还不知要量多久啊,拿一把卷尺量就行了。(师:都可以,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呢)
生3:量长方形只要量出上面和左边的就行了。
生4: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就行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如果象你们刚才所说量出了之后,你们来算算。师再出示长度。
生1:笑笑走的:10+6+10+6=32(米)小明走的:8+8+8+8=32(米)
生2:笑笑走的:10×2+6×2=32(米)小明走的:8×4=32(米)
生3:笑笑走的:(10+6)×2=32(米)小明走的:(8+8)×2=32(米)
…… …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所算的,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专门研究过,并把它称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那同学们,你们觉得周长是什么呢?
生1:走一圈就是周长。(师:说得很形象,但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怎么走一圈呢?)
生2:四条边加起来就是周长。(师:有道理,但如果是个三角形呢,其他的图形呢,师出示。)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什么叫周长呢,能说得更准确吗。
生:一个图形有几条边,周长就是把这个图形所有的边合起来。
师:的确,周长就是指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边的长度的总和。
…… ……
片段2:理解与应用
师:小明和笑笑比赛完了之后,又碰到了一到难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呢,请看:
如图,学校操场上的长方形足球门,已知它的长是5米,宽是2米,安装一个足球门需要用去钢管多少米?
生1:这实际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列式应该是5+5+2+2=14(米)
生2:我不同意,从图上看,这个足球门只有三条边组成,应该是5+5+2=12(米)
师:同学们,你们大家赞同谁的说法呢?
过了一会儿,大部分学生觉得生2的说法比较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两个同学的都有道理,但究竟谁的对,还要看看我们足球场上的足球门的地下是不是还有一条边。”
经过学生这么一说,原来我准备说只有三条边的,我也开始动摇了,因为在准备这道题的时候,我也没考虑到这一点,究竟有没有,我也不敢肯定,因此,我向学生说:
“那好,我们下课后,同学们就去实地看看,或询问一下体育老师。”
但经过学生这一调查,询问,新的问题又提出来了,“老师,足球门虽然下面没有一条边了,但它的后面还有几条那样的钢管在支撑着,不止12米啊,后面那些该怎么算呢?”
“那再把后面那些钢管的的长度量出来再加上不就行了吗。”
…… ……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上,我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数学要尽可能要把学习内容置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变书本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在这一节课中:
1、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形象的动画吸引,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了学习中来。并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去学习。
2、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从具体思维(一开始学生认为周长就是跑一圈的长度)逐渐在老师的引导下过渡到抽象思维(在最后学生小结出周长就是组成这个图的边合起来。)
3、通过对周长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找到周长的计算方法,即把所有的边的长度加起来。并且学生通过计算,联系乘法的意义,找到了很多种算法,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算法多样化,而且,在教学中没有一味地去引导学生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直到最后也没有向学生总结公式,而且新版的人教版的教材也是一改过去的老教材,没有在课本上总结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不能用一个公式去限制学生的思路,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用“(8+8)×2=32(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4、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没有灌输给他们方法,而是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理解感知的。
5、通过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往往能提出很多的问题,而且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争论,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印象最为深刻,也理解得最为透彻。同时,在学生最后提出的足球门的钢管长度还包括后面的支撑部分,从而为以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打下了基础。
总之,把抽象、枯燥的数学课本知识置入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一个从事数学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使得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
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
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 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准 又 快)。
3+8= 6+4= 9+6= 10-8= 15-5=
8+7= 4+9= 16-5= 8+8= 5+9=
2、填一填
9+( )=13 ( )+9=15
二、创 设情境,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文具吗?小兔妹妹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看看它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师:在袋鼠妈妈开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买铅笔(板书课题:买铅笔)。
师:谁能说说小兔妹妹说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几枝铅笔?卖给小兔妹妹几枝铅笔?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师:解决“还剩多少枝?”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5-9=
师:说说你为什么用减法呢?
师:15-9怎样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师整理板书。
生1:数数法 从15里面1根1根地减。
师板书:数
生2:把15分成5和4。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5和4呢?
师板书:15-5=10 10-4=6
生3:把15分成10和5先用,10-9=1,再用1+5=6。
师板书:10-9=1 1+5=6
生4: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
师板书:9+()=15
师:孩子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东脑筋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种?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算“16-8=”你是这样算的`?
师板书:16-8=(8) 10-8=2 2+6=8
3、尝试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7―9= 12-9=
请两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做在自己本子上,师巡回指导。并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 算法
1、完成算一算。生独立做,师巡回指导。
请4位小朋友说得数,你是怎么算的?师写过程和得数。
2、完成练一练第4题
10-9= 11-9= 16-9= 13-9=
18-9= 19-9= 12-9= 15-9=
生独立完成,师订正结果。
3、游戏“摘苹果”(3页第4题)
4、师:苹果树上结了许多大苹果,可是每个苹果上有一个算式,同学们必须准确 的计算出得数才能顺利的把苹果摘下来。比比看今天谁的苹果摘得最多。当同学摘苹果时其他同学当裁判。
(提供的题目有:10-9= 、11-9=、16-9=、13-9=、18-9=、19-9=、12-9=、15-9= )
四、发展练习(3页第5题)
投影主题图,让学生自由描述故事情节,提出数学问题。
师小结:松树上长了17个松果,小松鼠摘了一些后,还剩9个松果,小松鼠 摘了多少个松果?
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展示学生结果)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 减9的退位减法。(补充课题: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0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能够掌握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提高计算能力,最后总结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知识与技能: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们的交流、合作,数一数的方法体验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多种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看谁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要做到又快又准确。
1、我会算。(课件出示)
9+5 = 9+3 = 9+2 = 9+7 = 9+6 = 9+5 =
2、我会填。(课件出示)
9+()=11 9+( )=14 9+( )=17
9+()=15 9+( )=12 9+( )=18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掌握十几减9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说一说、摆一摆,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能较准确地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三、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情境图,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小丑叔叔说什么了?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朋友在买气球。
师:我们一块去看看小朋友买了多少个气球?
(设计意图:让一年级的`学生投入到十几减9的计算课的学习中,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
2.你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师:小丑叔叔的气球好漂亮啊!走,我们去看看,小丑叔叔和小朋友在说什么?请大家读一读。
生: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
师:是呀,究竟还有几个气球没卖?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怎样解答?
3.学生列式:15-9=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观察所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4.探究计算方法。
(1)15-9等于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怎样计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方法。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数出9根,还有6根小棒。所以15-9=6
方法二:破十法10-9=1 1+5=6(课件出示)
方法三:平十法15-5=10 10-4=6(课件出示)
方法四:想加算减法9+(6)=15 15-9=6(课件出示)
学生一边汇报,老师一边展示课件,同时把各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并说一说为什么。
(3)小结:同学们用摆小棒,想加算减法,破十法,平十法等方法计算十几减9,在计算中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让我们感受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下面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去算一算吧。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能从教师对每一种方法的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交流,从而增加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算一算。(课件出示)12个小风车,圈起9个,计算12-9=
让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计算,说计算过程。(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11-9=2 12-9=3 13-9=4 14-9=5
15-9=6 16-9=7 17-9=8 18-9=9
小结:巧算“十几减9”,就是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1就是“十几减9”的差。
四、总结梳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计算十几减9,生活中还有许多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归纳,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形成过程,体验分类整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理复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羊村的羊羊们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看喜羊羊先来了,但是它有两道数学题不会做,你们愿意帮帮它们吗?课件出示:19—8= 15—8=(指生回答)
2、观察这两道口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减法算式,口述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被减数的个位够减,就是不退位减法;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就是退位减法。)
3、同学们,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并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表。
二、整理归纳,沟通联系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解决问题),其中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十几减8、7、6,十几减5、4、3、2。
指16—9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过程中可用“破十法”计算,也可以“想加法算减法”等方法计算。还可以用连减的`方法。
2、整理退位减法表。
在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后,晶晶想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式进行整理,你能帮助晶晶吗?
小组合作:请同学们2人为一组,先说一说晶晶是怎样整理的,再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然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快速算
教师出示已经整理好的算式表,让学生比较检查。
3、找出算式间的规律。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通过整理好的算式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及时整理学生思路。
(1)横着看每组算式。被减数不变,减数减少,计算结果增加:减数减少1,计算结果就会增加1……
(2)竖着看每组算式。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1,计算结果增加;减数减少1,计算结果就会少1,计算结果随着被减数变化。
(3)斜着看每组算式,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相同的数,计算结果不变。
4、应用规律
羊村的村长看到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想让同学们应用规律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的说出来。(指生汇报)
同桌之间把差是7的算式互相说说一说。
三、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同学们真棒,不仅帮晶晶整理了算式,而且探索出这么多规律,还会运用规律。下面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提问: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是怎样知道的?要解决一个是什么问题?
(2)怎样列式解答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知识,我们现在和羊村的羊羊们一起闯关吧。
下面的计算有误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想说些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丫丫买了两盒水彩笔,亮亮买了10盒,每盒水彩笔有24枝,他们两人各买了几枝?
2.学生试做,老师观察学生各自不同的做法。
3.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做法。
4.归纳讲解典型做法。
(1)24×2=48(枝) (2)24×10=240(枝)
5.如果红红买了12盒,怎样算呢?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20×12=240 (2)24×2=48
4×12=48 24×10=240
240+48=288 48+240=288
以上两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说一说。重点归纳笔算方法。
二、练一练:
用竖式计算。
34×12 25×11 43×22
32×13 24×21 32×21
三、巩固练习:
书上39页第1、3题。
四、作业:
书上39页第2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十几减8、7、6的应用练习。(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并掌握十几减8、7、6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快速计算的学习习惯。
3.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计算等多种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1.熟练进行十几减8、7、6退位减法的计算。
2.理解算理,理解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课件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分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对又快)
8+5= 7+8=
7+6= 15-7=
6+8= 5+7=
5+6= 13-7=
18-7= 14-8=
17-6= 16-8=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口算接力。
小组内合作完成,每人做一道题,其他同学进行判断,看一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1)7+8-6= 5+10-6=
10-9+9= 16-7+8=
(2)10-2+9= 4+3+9=
14-7+5= 10+5-6=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4题。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全班分成若干组,然后每2组进行比赛,每次派一个代表上来,我说一个算式看看谁先回答,回答对的.得一分,回答错的扣一分,好不好?(好)
在比赛中培养学生快速口算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式子可以重复来使用,教师注意带动学生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2.教学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0题。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点名学生回答)
左边的鸭子加上右边的鸭子为15只,白鸭子加上灰鸭子为15只。
师:那我们可以列出怎么样的式子?(点名学生板演,要求学生说出数量关系)
15-7=8(只) 15-6=9(只)
注意:带动学生逻辑性思考,让学生明白题目中简单的逻辑关系并列出式子,使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第5~9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第5题:< > = > < <
第6题:12-7--5 15-8--7
17-9--8 13-6--7
12-6--13-7 15-7--14-6
13-9--11-7 14-7--16-9
13-8--11-6
第7题:5 8 9
第8题:6 12-6=6
第9题:12 2 18 7 14 13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们能熟练计算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了吗?你们总结出了哪些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练习课
10.15-7=8(只) 15-6=9(只)
教学反思
1.增加趣味,提高积极性。
教学本节课时,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计算的热情,如先给出简单的十几减8、7、6的计算,再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计算中回顾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的知识,再过渡到生活中的应用上。解决问题时,仍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自主探索题中的数量关系,理清思路,让自己尽量成为“伴学者”和“指导者”。
2.循序渐进地引入知识,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知识要循序渐进地引入。通过口算和提问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心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这样寓教于乐,能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02-03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2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04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08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4-11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6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1-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