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1 17:05:0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86-8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往往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感知、操作体验、猜测验证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初步获得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摆物体、想物体等游戏的体验,享受数学的精彩,享受学 习数学的喜悦,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往往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实物、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观察物体:

  小朋友,你们的桌上是不是放了各种各样的物体,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说说看,从左面看,从右面看,从前面看,从后面看,从上面看,你们看到了什么?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否相同?

  (二)小组交流

  1、学生汇报:从左面看,从右面看,从前面看,从后面看,从上面看,看到物体的什么。

  2、教师展示自己拍摄的物体。

  3、经过刚才的观察,你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否相同?

  预设: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为什么同一个物体会 观察到不一样的结果呢?

  预设: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

  【教学策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 之对学习兴趣盎然 ,通过实物体验,初步感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往往是不同的。】

  二、探究新知:

  (一)各人眼中的壶:

  问题一: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胖、小巧和小亚跟我们一样,也在观察物体,他们观察的对象是茶壶,想一想这些图分别 是谁看到的 ?你在观察的时候,有什么标志吗?(小组讨论)

  预设:小胖 因为看到的壶嘴在左边、壶把在右边

  小丁丁 因为看到的是壶把

  小亚 因为看到的是壶嘴

  小巧 因为看到的壶嘴在右边、壶把在左边

  问题二:(出示第五幅图)这幅图,你觉得应该从哪个方向才能看到?

  师:我们看到了整个壶盖 从上面能观察到

  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观 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往往是不同的。

  【教学策略:通过和书上小伙伴的眼中的茶壶进行比较,从实物转移到了平面的效果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各人眼中的积木图:

  观察积木图。(先出示小鸟)

  1、桌上放着这个积木图,鸟、小丁丁、小亚分别是从积木图的上面、前面和侧面去观察,请你们运用桌上的正方体来摆一摆,摆出这个积木图,并把他们看到的形状粗略地画下来,关键是画出正方形的数量和位置。(小组合作)

  2、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示三个小朋友看到的不同形状。

  小结:从不同的 方向观察同一几何体,观 察到的几何体形状往往也不同。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教学策略:经历了猜测、验证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知 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再枯燥无味,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往往是不同的。】

  3、拓展:

  出示六组立体图形,请学生观察,哪几个从正面可以看到一个正方形?哪几个从侧面可以看到两个正方形?

  (1)小组讨论,可以运用桌上的正方体。

  (2)汇报小结。

  【教学策略:拓展部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图6,处于两个不同平面的面,由于特殊的观察角度,最终连接在一起,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突破了学生容易产生的思维定势。】

  三、巩固练习:

  1、猜一猜:哪些图形画的是同一个物体?他们分别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2、看图画一画:从上面看,这个物体是怎样的?

  【教学策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要回到解决问题和生活实际中去,通过看一 看、猜一猜、画一画让学生 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结合,鼓励学生多动脑。】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让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也学习到了,判断所出示的图形是从哪个方向观察到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板书设计: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往往不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会量、画线段。

  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P32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练习十一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一

  7×( )=( ) ( )÷( )=7

  教学反思:

  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都离不开练习,方法掌握之后的巩固、熟练运用,需要多种形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练习九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练习本、学具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爬梯比赛: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一个组在规定时间内爬得高。

  3+3+3+2

  4+4

  5+5+5

  1+1+1+1+1

  2+2+2+2

  3+3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1、赛龙舟:出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要想知道参赛的一共有多少人,谁能很快列出一道算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出示小黑板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5个4相加2和7相乘

  (2)3个9相加,和是()。

  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写出乘法算式,并及时校正。

  二、指导练习

  1、一共有多少个圆圈?

  ○ ○ ○

  ○○ ○○ ○○

  ○○○ ○○○ ○○○

  乘法算式:()×()或()×()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7+7+7+7=()×()

  (2)3+3+3+3+3=()×()

  (3)8+8+8+8+8+8+8=()×()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3个9相加。()

  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3。()

  6和4相乘。()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乘法的内在联系。二、读一读。

  4×5 6×3 5×2 3×4

  三、看图写算式

  ★★★  ★★★  ★★★   ★★★   ◆◆◆◆◆  ◆◆◆◆◆

  算式是()×()算式是()×()

  读作()乘()读作()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意义。

  三、课堂作业:随堂练习教科书第50、51页,练习九的第7~14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第52—54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通过测量长度提高测量操作能力,进一步积累测量物体、线段长度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米尺。

  教学构想: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学生在认识分米时,必然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容易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学生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怎样可以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用尺量一量)

  师:文具盒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像这样10厘米的长度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dm)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20厘米呢?(2分米)

  师: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还可以这样说:这个文具盒长大约2分米,宽大约1分米。

  2、感受1分米

  (1)提问:1分米有多长?直尺上就有答案。从哪到哪是1分米?(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2)你会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白纸上。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3)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师: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粉笔长……)

  3、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1)这有一把米尺,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为什么?拿出直尺,平放在桌上,一人看一人数。(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4、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3题

  先用身体尺估一估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分米,再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有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评析:学生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学生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初步感受1毫米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毫米)

  2、关于1毫米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体验1毫米。

  提问: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同桌互相比划,用5角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量小蚂蚁的身长)

  三、小结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屋,里面有很多难题等着我们去挑战,有没有信心?

  四、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哪两条边长度相等?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六、课堂作业

  基础练习:

  1、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 )、( )、( )、( ),用字母表示分别是( )、( )、( )、( )。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是( )。

  2、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 )厘米=1分米 ( )厘米=1米 ( )分米=1米

  综合练习:

  1、在( )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张电话卡厚1( ) 一根黄瓜长2( )

  一支粉笔长8( ) 一本数学书厚8( )

  一张课桌高7( ) 一幢大楼高20( )

  教室门高2( ) 一支铅笔长约2( )

  拓展提升:

  一根小棒长1分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3课时 进位加

  【学习内容】:课本P14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题7

  【教学目标】:绿色圃中小学教育com

  1、通过画图,理解乘法和加法意义的异同;

  2、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区别乘法和加法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第一题是有4排桌子,每排5张。

  第二题是有2排桌子,一排5张,一排4张。

  你能把两道题说的情况在纸上画出来吗?

  学生根据题意画图。

  2、怎样解答?

  第一题是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是求4+5的'和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你还发现了什么?

  第二题中的2排桌子的2,不参加计算。

  3、解答正确吗?

  先对照题意检查图画对了吗?

  再检查算式是否正确。

  最后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2、通过观察数量的变化,初步感知函数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能力。

  4、在教学中渗透数形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初步理解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实际含义。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谁算的又好又快(开小火车)

  16÷4= 24÷8= 45÷5= 18÷2=

  32÷8= 28÷4= 72÷8= 50÷5=

  14÷2= 35÷5= 20÷4= 70÷10=

  (其中72÷8,50÷5,70÷10讲一讲是怎么想的,并讲一讲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分糖果

  今天,我们的四位好朋友要给大家分糖果。

  (1)出示12粒糖果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老师用小圆片来代替糖果,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分一分。(分法多样性)

  师:算式怎么列?

  生:12÷4=3(粒)板书

  师:“12、4、3”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一共12粒,也就是总数;4表示平均分给4个人,也就是份数;3表示每人能分到3粒,也就是每份数。

  (2)出示4粒糖果(口答)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算式怎么列?

  生:4÷4=1(粒)板书

  师:“4、4、1”分别表示什么?

  (3)出示空盒子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

  生:一粒也分不到

  师:一粒也分不到,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生:0

  师:算式怎么列?

  生:0÷4=0(粒)板书

  (4)盒子里没有糖时,要分给我们全班同学,算式怎么列?

  0÷39=0(粒)板书

  分给100个小朋友,算式又怎么列?

  0÷100=0(粒)板书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除数为0的`除法

  2、同桌讨论:你们能找找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小秘密吗?

  被除数为0,商也都为0

  3、那0÷0可以吗?(小组讨论)

  除数为0,就是没有分,没有意义。所以0不作为除数。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得到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板书)齐读一遍

  4、练一练(书35)

  0÷5= 0÷6= 0÷7= 0÷8=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4÷0=4()

  0÷18=0()

  0÷6=6()

  0÷40=0()

  0÷0=0()

  2、直接说出答案。(强调原因)

  24÷4= 10÷5= 0÷6= 0÷100=

  0÷9= 0÷45= 40÷8= 64÷8=

  3、填空。(巩固算理)

  0×4=()()÷4=0 4+()=4

  ()-4=0()-0=4 0÷()=0

  4×()=0 0+()=4()÷()=0

  其中0÷()=0这题请很多小朋友说一说,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再请一位小朋友

  这里有无数种填法,但是不能写0,因为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也可总结一下关于0的加减乘除法的规律。

  4、分苹果

  小巧每天去森林给小动物分苹果。一起去看看小巧是怎么给小动物分苹果的。

  (1)森林的小屋里住着几只小动物。第一天,小巧带去6个苹果,出来了3只小动物,平均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苹果?算式怎么写?

  6÷3=2(个)答:

  (2)第二天,小巧没有带去苹果,3只小动物等着小巧。怎么分呢?谁来说?

  0÷3=0(个)答:

  5、分鸡蛋

  篮子里有18只鸡蛋,平均分到6个碗里,每个碗里有几只?

  18÷3=6(只)答:

  篮子里鸡蛋都卖完了,平均分到6个碗里,每个碗里有几只?

  0÷3=0(只)答: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被除数为0的除法)

  你知道了什么?(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教后反思:

  1、结论不应该修改,要一步得出,否则学生会先入为主。要在探讨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秘密时,直接抛出问题0÷0可不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说明除数为0,就是没有分,是没有意义的。

  2、在一开始的口算部分,要分析得出答案的原因,同时还可以复习一下各部分的名称,为这节课做铺垫。

  3、在设置分糖果这个情景时,每一个算式都要板书出来,强调每一个数表示什么,这样在没有糖果时,小朋友能立即列出0÷4=0的算式,并清楚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列式,而不是列出4×0或者4÷0这样的算式。这里一定要慢慢讲,说清楚算理。

  4、填空题中0÷()=0这一题,可以让小朋友说,说了很多种之后,请一个小朋友总结一下,小朋友自然而言会说出黑板上板书的结论,即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达到进一步巩固算理的目的。

  5、最后设置应用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被除数为0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1. 认识“身体尺”。

  2. 用“身体尺”量。

  教学反思: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5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会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拼,看看你能拼出哪些熟悉的形状?

  在四人小组里相互合作完成。

  2、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每人再拼两个这样的大正方体。学生拼完后,相互检查。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谈话:你们小组的同学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看看你们拼成的大正方体,数一数或算一算,摆这样的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2、看课本上的`表格,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个表格的意思?请大家把表格填完整,尽量自己填。

  组长检查每个同学表格填得是否正确,指导填错的学生改正。

  3、提问:你能看表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根据表里的数先写乘法算式,再编口诀。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写。

  4、全班交流,指名读口诀,大家共同订正。

  5、练习记忆,再讨论交流。

  你认为哪几句好记?你用什么什么方法来记住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三道题的得数相同?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指名在班上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在书上填写。

  订正后提问:你是怎样填写的?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知道6个8相加的和是48,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如果知道8个8相加的和是64,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

  讨论:我们可以怎样记住那几句难记的口诀?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看看题中的两个小朋友,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要求吗?同桌两人一人说8的乘法口诀,另一人说能列出的乘法算式,说完后再交换角色练习。活动结束后提问:你们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了几道乘法算式?有特殊情况吗?

  4、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订正。

  5、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看一看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想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再填写算式。

  6、学生独立填写想想做做第7题,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教学反思:

  教师依据新课程转变教师的角色这一理念,没有采取讲授的方法“送”口诀,“背”意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自然而然促成了学生由遇到问题到寻找方法,发现规律的思维过渡。充分地体验,主动思考,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页,3、6、9的乘法关系。

  教学目标:

  1、复习3、6、9的乘法,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探究和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3、6、9之间的关系:2个9=3个6=6个3

  教学难点:

  会用3、6、9之间的关系来推理解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互相对口令说说3、6、9的乘法口诀。

  2、我们已经学习了2、4、8乘法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运用类似的方法继续来研究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课题)

  [通过同桌之间互对口令的形式复习3、6、9的乘法口诀以及学生对于2、4、8乘法之间关系的掌握,为探究3、6、9乘法之间的关系做了有效铺垫]

  二、探究:

  1.小兔欢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点击)我们书上也有,一起把书翻到5 4页

  1)出示计算条片墙

  师:看,这是用计算条片筑的墙,观察后小组讨论:三种颜色的条片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桌互相说说)

  2)通过探究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2条9格条片=3条6格条片=6条3格条片。

  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

  2×9=3×6=6×3(板书)

  [首先通过出示不同颜色的计算条片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3、6、9乘法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学生熟悉的数射线上进一步验证]

  2、小朋友们真聪明,请看看第二题,你能看懂吗?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1)师:小兔欢欢提出了什么要求?你们小组是怎么理解的?

  大家理解的都不错。在数射线上做3的乘法,1×3积是3,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2×3积是6,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依次类推,然后做6的乘法,1×6积是6,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9的乘法也是一样1×9积是9,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

  2)请大家继续在数射线上做3、6、9的乘法,并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点击)

  3)小朋友刚才大家在数射线上做3、6、9的乘法,又在表格里分别把3、6、9乘法的积“√”了出来,那么3、6、9乘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比一比那组发现的多?

  3.汇报:

  方案1、积之间的关系:(表格)

  生:3、6、9的乘法都在18这里打勾。

  发现了吗?谁还有补充?

  (这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2个9=3个6=6个3

  18=2×9=3×6=6×3

  4个9=6个6=12个3

  36=4×9=6×6=12×3

  方案2:积之间的关系:(弧线)

  生:红、兰、黄三种颜色的弧线都在18、36这里碰头了。

  发现了吗?谁还有补充?为什么会在18、36这里碰头呢?谁有进一步发现?

  生:

  ①它们的积都是18、36。

  ②2个9=3个6=6个3

  18=2×9=3×6=6×3

  4个9=6个6=12个3

  36=4×9=6×6=12×3

  方案3:生:2个9=3个6=6个3

  谁还有补充?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没有进一步的发现?

  生:18是3、6、9的乘法中出现的相同的积。

  为什么它们有相同的积18呢?

  小结:看来3、6、9乘法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刚才我们找到了18和36是3、6、9的乘法相同的积,那么3、6、9的.乘法相同的积还会是几呢?

  [这一题是尝试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利用学生喜欢猜想的特点,让他们大胆地猜测,再去验证,进一步了解了3、6、9乘法之间的关系]

  问:你们想得真好,那么3、6、9的乘法相同的积有多少个呢?

  [这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高,但是可以给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4、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2个9是18就是2×9=18,3个6是18就是3×6=18,还有6个3是18就是6×3=18,36也是这样。这些算式积都是18(36),因数却都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因数是怎么变化,引起积的不变。18、36任意一组算式为例开展四人小组讨论。

  18=2×9 36=4×9

  18=3×6 36=6×6

  18=6×3 36=12×3

  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

  汇报。

  小结:看来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积不变。

  三、练习:

  欢欢表扬我们学得很认真,让我们利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来做闯关游戏,你们想玩吗?

  1.第一关:

  30=( )×6=( )×3问:你是怎么想的?

  54=( )×9= ( )×3问:你是怎么想的?

  ( )×9=( )×3问:可以怎么填?你是怎么想的?(因为9÷3=3所以几×3=几)

  如果老师在这里填( 6 )×9=( 12 )×3行吗?为什么?可以怎么改?

  欢欢表扬我们,第一关顺利过关。(点击)

  2.第二关:

  欢欢要求我们利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来闯第二关小组合作完成

  72=9×( )=3×()=6×()

  问:你是怎么想的?

  你们真聪明,小兔欢欢要我们再接再厉来闯第三关。(点击)

  3、第三关:

  利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还能帮我们算一些从来没学过的题,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了12×6与24×3的积都是72。

  小兔欢欢给我们设计了第三关的题,18×3=( )×( )=( ),你能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来推算吗?请大家合作完成。

  祝贺大家顺利过关。(点击)

  四、课堂总结:

  我想通过今天的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3、6、9乘法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

  板书:

  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2个9=3个6=6个3

  18=2×9=3×6=6×3

  4个9=6个6=12个3

  36=4×9=6×6=12×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1-23

【热】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1-13

【热门】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推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12-31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