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推荐]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8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练习十五第12-17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
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不同的情况,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练习:
(一)根据下列问题你能想到怎样的数量关系。
1、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2、实际超产百分之几?
3、一种服装售价降低百分之几?
4、用水量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百分之几?
(二)口答。
1、100千克比80千克多百分之几?
2、35人比40人少百分之几?
(三)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3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四)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五)只列式,不计算。
1、学校开展节电活动,十月份用电由计划的200度降低到120度,降低了百分之几?
2、同学们参加达标活动,达到优的原有50人,现在增加了15人,增加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计划生产1000台机器,实际超额200台,超产了百分之几?
(六)完成练习十五第16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七)完成练习十五第17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八)根据所给信息,选取条件和问题,编写题目并解答。
①今年造林40公顷
②去年造林32公顷
③今年比去年多造林8公顷
④去年比今年少造林8公顷
⑤今年比去年多造林百分之几?
⑥去年比今年少造林百分之几?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12、1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常用体积单位及进率,并掌握简单的换算,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培养归纳的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和类推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与体积单位有关的实际问题时,能正确思考及换算。(隐藏在条件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自学探究
出示【自学提纲】,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中进行先学。
1.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说一说高级单位的'数量怎样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低级单位的数量怎样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二、探究交流
1.交流自学提纲
(1)集体回答(师板书)
(2)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进率的?
2.交流自学提纲2
(1)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2)交流: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都要乘相应的进率。相反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都要除以相应的进率。
跟进练习: 3.8立方米=( )立方分米
4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6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2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3.5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58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3.尝试完成课本P21第13题。
引导学生思考: 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容积有什么关系? 知道一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能推算出它能盛多少毫升水吗?
跟进练习:
5.002升=( )毫升=( )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立方米=( )升
5立方米30立方分米=( ) 立方分米
2吨=( )千克 3500千克=( )吨
5.006吨=( )吨( )千克=( )千克
三、反馈完善
1.练习四的第1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并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计算结果的单位是否正确。
2.做练习四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16-17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4.练习四的第18题
花坛的占地面积是这个花坛的底面积;求填满这个花坛大约需要多少土,就是求这个花坛的容积;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花坛的侧面积。
5.练习四的第19题
学生先读题,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外面量的数据和从里面量的数据分别与什么有关。
6.阅读"你知道吗"
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四、回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注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有看过足球赛吗?听过有关足球的歌曲吗?我们来欣赏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是冠军),请同学们用一条折线来表示歌曲的起伏变化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师:当有精彩进球时,足球场上会是什么状况?这些声音是长时间一样,还是有变化的?有谁注意过这些声音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来看一幅足球比赛场内声音的起伏情况表。
2、问:仔细观察图,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从图上知道什么?你是怎样观察的?
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解决问题。
3、 试一试:将试一试的内容改为体育场上座情况(1-13轮)
根据这个体育场上座情况,分析球队的战绩情况和原因!
提醒注意:题目给出的那些已知条件?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怎样观察每一个点?
三、巩固拓展:
1、出示大巴车一日行程统计图
本题是让学生根据对变化情况的描述,首先鼓励学生理解语言所描述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点的分析。
2、出示中国石油的股值折线图,分析趋势。
3、师:请同学们将本学期的单元考试和期中考试的成绩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全课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第一单元 位置
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 山(2,2) 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3、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1~5题
第1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第2题
(1)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第3题
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学生所确定的区域。
第2小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的例1,第9页的例2以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正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重难点、关键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计算下列各题
2/11 +2/11+2/11
过程要求
(1) 写出计算过程。
(2) 说一说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想一想,能不能把 2/11+2/11+2/11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
根据题意,电脑课件呈现示意图。
(2) 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
2/11+ 2/11+2/11 = 2+2+2/11 = 6/11
2/11×3= 6/11
(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2/11×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 学生在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② 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板书:
③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A、学生口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B、 教师整理并板书:
分数乘整数,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
计算:3/8×6
(1) 学生独立计算。
(2) 交流计算方法和步骤。
(3) 比较计算过程,看一看哪一种更为简单
(3)归纳: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做一做”。
(1)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计算过程和结果。
(2)第3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
一般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如:
6/7×10×7==60(kg)
2、课本练习二第1、2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7/8× 7 3/4×8 1/9×3 1/2×4
5/6×5 5/18×3 27× 2/3 3/8×16
三、列式计算
1、3个5/8是多少? 2、2/3的6倍是多少?
3、5/14扩大7倍以后是多少? 4、5/6与24的积是多少?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第11页例4以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3、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 关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或者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以学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装修新房等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
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给出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以分数乘整数的问题作研究内容,如“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板书1/5×4)
师: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怎样计算。
师: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出示问题)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根据“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的列式类推出,或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以列出1/5×1/4)。板书算式。
师:(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1/5是多少。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纸,把它看作这面墙,先在纸上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该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操作。
学生交流是怎样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图)
师:我们已经知道,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再涂出1/5的1/4,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学生自己涂色。
师:从涂色的结果看,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师: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归纳(用多媒体或投影片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又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是这张纸的1/20。由此可以得到 (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是求什么?(1/5的3/4是多少?)
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5的34。怎样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板书)
根据板书的两个计算算式讨论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出示例4,读题。
师: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由学生讨论得到: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出3/10×2/3。
让学生独立计算。通过请学生在黑板演算或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演算过程及结果交流计算情况,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并结合学生的演算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课
练习内容:练习二中的第5~10题
练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9×3/5 6/7 × 7/9 5/8 × 4/15 9/20 × 5/21
14× 3/8 15× 7/30 3/4× 2/3 1/5×5
2、计算
6/5× 5/3 1/2×4 27×5/12
过程要求:
(1) 请三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 集体反馈,学生评价计算过程。
(3) 着重强调约分的操作步骤。
二、专项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5~10题
1、第5题
(1) 提问各算式的意义。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分别说一说×、×、×各表示什么?结果是多少?
(2) 将结果写在书上。
2、第6题
(1)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 分别说明三个问题各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
(3) 列式计算。
3、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4、第8题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5、第9题
(1) 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2) 改正算式。
6、第10题
(1)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三、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6/5× 5/3 7/25 × 15/14 3/11 × 1/2 14× 4/21
120× 5/6 5/6×24 5/6×18
二、列式计算
1、12/35米的7/10是多少米?
2、7、60千克的2/7是多少千克?
3、8/15吨的3倍是多少吨?
三、解答下列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个长方体长1/2米,宽3/5 米,高5/6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练习三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下面各题
5×6+7×3 15×(34—29)—+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说一说运算顺序。
二、讲授新知
1、教师明确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2、举例说明
计算:(1/10+1/4)×4
(1) 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2)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 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3、尝试练习
3/5×1/6×5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选出两题,请学生进行板演,学生评价。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3/4—2/5)×200 (3/4+1/6)×2
二、列式计算
1、3/8与3/10的差的1/5是多少?
2、3/8减去3/4的1/5,差是多少?
3、2/3的1/5比5/6少多少?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材第14页例5、例6,练习三的1、2、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乘法,并使一些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关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1、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1)1/2×1/3○1/3×1/2
① 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 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 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2)(1/4×2/3)3/5○1/4×(2/3×3/5)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3) (1/2+1/3)×1/5○1/2×1/5+1/3× 1/5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分配律:(a+b)×c=ac+bc
2、小结。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应用这些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1、计算3/5×1/6×5
(1) 观察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
(2)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3) 汇报计算过程。
3/5×1/6×5
=3/5× 5 ×1/6(问: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 3 × 1/6
=2
(4)想一想:不改写算式,直接进行约分行不行?
抽生板演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明白像这样连乘的算式,可以直接约分同时计算。
(5)试一试
2/3×1/4×3
学生独立计算,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计算(1/10+1/4)×4
(1) 观察算式,说一说你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请两位上台板演。
(3) 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板书:(1/10+1/4)×4
=1/10×4+1/4×4
=2/5+1
(4)试一试
(8/9+4/27)×27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完成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计算过程。
3、计算:87× 3/86
(1)观察算式,说一说算式有什么特征?
(2)你认为应该怎样算比较简便?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3)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87× 3/86
=(86+1)× 3/86
=86× 3/86 + 3/86
=3+ 3/86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的1、2、4、5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
1、(5/12+7/8)×24 2、5/7×4/5×21
3、5/3×2/15×64、39×3/38
二、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借助线段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正确找准单位“1”所对应的量,初步学会画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12×1/2 3/5×7/8
2、口头列式
20的 4/5是多少? 6的2/3 是多少? 120的 4/5是多少?
(二)、教学实施
1、出示第17 页例1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图表表示数量关系,如:
?㎡ ?㎡
2500㎡
2500㎡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板书:
2500㎡
?㎡
| | | | | |
提问:想一想,应重点抓住哪个已知田间分析?这条线段表示什么?
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这个条件,应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请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教师巡视)对照板书,把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提问:想一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这样的2份。)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
板书: 2500× =1000(㎡) 或 2500÷5×2=1000(㎡)
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先把2500平均分成5份,再求这样的份是多少。也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本书,看了 3/5,表示把( )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 )份,看完的页数占这样的( )份,剩下的占( )份。
2、完成教材17页的“做一做”注意提示:一个人的身高是鲸体长的 ,这里把谁看成了单位“1”,把谁平均分成了几份?能用线段图表示吗?求这个人的身高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
3、完成练习四中的第2题,第3 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题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量,然后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分数连乘应用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突出一次计算,会解答分数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各题
1/2×2= 2/5×3= 2/3× 1/2= 3/4× 5=
2、说出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着单位“1”。然后再给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分式乘法应用题。
母牛的头数是公牛的 1/3, 公牛头数的2/3 和母牛相等。
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头数的 3/4, 公牛的头数相当于母牛头数的 1/2。
小组完成,集体订正。
(二)、教学实施
1。板书:公牛有30头,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的1/3 ,小牛的头数相当于木牛的2/5 ,小牛有多少头?(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小牛的头数,就要知道哪个量?(母牛的量)母牛的头数又和哪个数量有关?(公牛的头数)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公牛的头数)崽化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母牛的头数)画多长?根据什么?表示小牛的头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板书:
公牛: | | | | | | | | | | |
30头
母牛: | |
小牛:
?头
3。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牛有多少头,必须先求什么?(母牛的头数)求母牛的头数应该怎样做?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
4。列式解答: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板书:
30× 1/3× 2/5=
根据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同时强调:分数连乘不必像整数,小数连乘那样,逐次计算,可以一次计算,遇到整数和分数相乘,要用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不能约分的直接与分数的分之相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8页第4、5、9、10题,学生要说明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每一步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
(四)课堂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解答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不同点是分数连乘应用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关键是要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熟练的画出线段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
板书:超市运来花生油和豆油共600桶,花生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 2/5。
(二)、教学实施
1。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数学问题:
花生油有多少桶?豆油有多少桶?豆油不花生油多多少桶?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可以一步解决?明确任务,重点研究第二个问题
2。能用图表示豆油的部分吗?板书:
“1”
花生油占总桶数的
| | | | | |
豆油?桶
600桶
3。分析数量关系;看图想想,豆油占总桶数的几分之几?求豆油的桶数就是在求什么?交流讨论得出:豆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 ,求豆油的桶数也就是在求600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列式: 600×(1 – 2/5 )或 600 — 600× 2/5
后者方法很容易理解,主要是从“总桶数 — 花生油的桶数 = 豆油的桶数”这个数量关系入手分析,也就是“和 — 一个量 = 另一个量”
5。出事例2: 明确题意:降低是指什么意思?(比原来少)减少了哪个量的 ?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原来噪音的几分之几?请个别学生尝试板演画线段图
“1”
原来:| | | | | | | |
85分贝
降低了
现在:| | | | | | | |
?分贝
根据线段图想到了什么?
3。分析数量关系: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该怎样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降低了多少分贝,再求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多少;还可以先求现在声音的分贝占原来声音分贝的几分之几,再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4。列式解答:
方法一:80 — 80× 1/8方法二: 80 ×(1 —1/8 )
=80—10 =80× 7/8
=70(分贝) =70(分贝)
(三)、深化练习
完成教材20 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的第2、4、5、8、10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这类题需要两步完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并计算出这类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回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周围分析方法,正确熟练的解决时间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 完成教材练习五第6 题,并把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连接起来。
2。 说出单位“1”及单位“1”比较量是”1”的几分之几。
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一瓶墨水已经用了 ,草莓酱的瓶数比沙拉酱的瓶数多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2,集体读题,理解题意,提问:“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4/5”是什么意思?
3。 指导学生画图
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着单位“1”?板书:
“1”
青少年: | | | | | |
75次比青少年多
婴儿: | | | | | | | | | |
?次
4。 列式解答:
借助线段图想想,婴儿的心跳次数相当于哪两部分?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相当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多少?
方法一: 75 + 75 ×4/5 方法二:75 ×(1 + 4/5 )
请学生将这两题的解题思路完整的叙述出来。
5。 深化练习
完成教材21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的第3、7、9题
(三)课堂作业设计
分析数量关系
小红读一本书,已读了这本书的 3/5,( )是单位“1”, 表示( ),没读的页数用( )表示。
面粉比大米多 表示( )。
(四)课堂小结
今年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然后列式计算。
课后反思:
3、倒数的认识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找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呆———杏 土———干 吞———吴
2。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 ) ——( ) ——( )
能根据分之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个名吗?揭示课题:倒数
(二)教学实施
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
1。 观察教材24 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2。 举例验证:4和 1/4, 7和1/7 , 3和 1/3
4乘 1/4的积是1,所以4和1/4 互为倒数;7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就是1/7 ,所以7和 1/7互为倒数。
归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 特殊数:0和1 (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教师归纳板书:0没有倒数,1 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4。 学习例2——求倒数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独立解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集体订正,教师归纳,板书:求倒数的方法
5。 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4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的第3、4题
(二) 课堂练习
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 10 1/2 1/10
填空
1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2/3 。
10的倒数是( ),( )没有倒数。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 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课后反思:
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推广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及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2×6= 2/3×5= 2/5×8=
以上几道题都是分数乘整数,想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能说说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吗?
口算
75 ×2/15 = 3/2 ×1/3 = 4×3/8 = 36×5/9 =
以上几道题有的是整数乘分数,有的是分数乘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别说出以上几道题的意义。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看教材第26 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二)复习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 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三)复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
1、完成教材第26 页第3题,练习七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讲一讲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在计算中把什么数量看着单位“1”。教师要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是要把哪个数量当做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关系看作单位“1”,在两步计算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四)复习倒数的知识
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 页第4题及27 页第7题。
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我们能正确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会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分数和小数,谁能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百分数。你猜一猜它可能和谁有关系?关于百分数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认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同学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课件出示情境图)你认为该先派哪位队员?依据是什么?
(1)组织学生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答案:
生1:可以比较他们三人的进球个数,谁进的多就让谁去。
生2:看看每个人各有几个球没罚进去。
(2)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两种方法可行吗?
学生从表格中的数据能够判断:因为每个人的罚球总个数不同,如果只看一项不能确定。
引导学生想到:选择时不只看某一项的好坏,应该看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几分之几。形成矛盾:如何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通分)把它们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就容易了。这就形成了百分数。
2.百分数的读写。
(1)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39页。
(2)让同桌两人互相提问,读一读,写一写。
(3)让学生说一说在读写百分数时应注意什么。如果有读写错误的同学,更让他说一说,使其加深印象。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学生说一说刚才求出的三个百分数的意义。
生1:90%表示淘气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九十。
生2:80%表示奇思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八十。
生3:84%表示不马虎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八十四。
生4:上面的百分数还可以这样想,例如90%,淘气每罚球100个,就会进球90个。
小结: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相关百分数信息,学生说出教师搜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生1:今天全校学生的出勤率为95%表示出勤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生2:人口普查的51%、49%表示每100人中约有51人是男性,约有49人是女性。
生3:第三个问题中的125%表示妙想现在的身高是入学时身高的.。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与同伴交流。
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的百分数,在小组内和同伴说说它们表示的含义。
4.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想一想,根据定义,百分数的后面能不能加单位?
师适当指导。
通过讨论得出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分数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倍比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倍比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
注意命中率指命中的球数占投篮总数的百分之几。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3.判断。
(1)最大的百分数是100%,最小的百分数是1%。()
(2)一根绳子长35%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叫作百分数。()
五、拓展提升
用百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百里挑一
一举两得
百发百中
十拿九稳
事半功倍
1%
200%
100%
90%
200%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一个百分数来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4、5题。
学生说出猜想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先自己想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再在小组内交流。
自学后和同桌两人读一读,写一写。
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18÷20===90%
8÷10===80%
21÷25===84%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互相配合节省时间,又能让每名学生得到锻炼,提高课堂效率。
不足之处: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还是觉得学生没能亲自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找出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2、会用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析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小黑板、多媒体
教具准备:主题图、小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应控制人口增长并需要保护好耕地。据统计,20xx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谁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师:这是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有关的知识的学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①、从题目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②、要解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就要分析其中的条件和问题,怎样分析呢?(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师出示课本的线段图。
③、你会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吗?(生动手画图指名板演)
④、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⑤、从线段图中你还知道什么?(师出示)“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指多名说)
(师出示)“求2500的2/5是多少?“ ⑥、你们会算吗?动手试试。(指名板演): 2500x2/5=1000(平方米)
为什么要这样算?还有其它方法吗?(预设:2500÷5×2)
⑦、通过计算知道了20xx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1000平方米,你知道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一头鲸长28米,一个人的身高是鲸体长的2/35 。这个人的身高多少米?
①、找出单位“1”,谁能解决,动手试试
②、列式解决,讲评。
2、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题目中隐藏的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20xx只。
3、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谁能说说?
板书设计:
求2500的2/5是多少?2500x2/5=1000(平方米)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能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表面涂有颜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表面涂有颜色的小正方体的各种情况以及其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结构美,获得成功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 探索并发现几何体表面涂色情况的变化规律。
2、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表面涂色且棱长被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方体(出示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模型图,)看,这是一个正方体,我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来展开!揭题。
二、经历过程,探究规律。
(一)探究1: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如果照下图的样子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的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
(1)想一想:能切成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
(2)看一看: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涂色。
(3)得出结论: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分成了8个小正方体,8个小正方体都是3面涂色。
2、过渡:猜一猜,如果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4份……结果会不会也这样?
(二)探究2: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再把正方体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像这样切开后,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一共有几种?分别是哪几种?
(学生看课件说后,教师板书:3?=27,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
2、自主探究:
(1)观察猜想: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把猜测写在实验单上表格1)
师:根据学生猜测板书,这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猜的对不对呢,打上?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来实验验证一下。
(2)实验设计:你认为可以怎样来实验?
(3)动手实验:
①提出实验要求:
A、找一找: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
B、数一数:每种小正方体各有几个?(如果需要可以拆一拆)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指导让数的小组先汇报,再让算的小组汇报。)
②汇报演示:(按上面的顺序,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达成共识。③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像这样把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 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有8个(板书:8);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中间,有12个(板书:12);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中间,有6个(板书:6)。
3、回顾过程:
刚才我们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知道了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知道的?板书: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板书:找、数)、得出结论
过渡:刚刚我们研究了把棱平均分成3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如果把棱平均分成4份呢。
(三)开放探究3:每条棱都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如果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3面、2面、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个模型)
2、自主探究:
(1)提出实验要求:
请你按前面的方法
A、猜一猜: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每种各有几个?
B、找一找。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可以用算的方法)
(2)汇报演示:
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没有,可以提示:除了一个一个数出个数,还有什么快速的方法知道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达成共识。
后比较方法: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有的小组是根据位置的特点算出来的,你更喜欢谁的方法?喜欢的理由?)
(3)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有8个;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中间,每条棱上有2个,12条棱共24个,为了更清楚地表示24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写成(板书:12×2=24);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中间,每个面有4个,6个面共24个(板书:6×4=24)
(四)每条棱都平均分成5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3份、4份时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那把棱平均分成5份呢,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填一填实验单。
汇报演示:找好了吗?达成共识。(很快)
得出结论并板书。
4、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3份、4份、5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和板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讨论一下)
三、观察比较、归纳规律。
1、观察课件和板书,学生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分2个层次)
引导学生对比三次探究的过程,小组讨论后得出规律:
第1层次:不管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几份,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顶点,都有8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棱中间;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面中间。(板书:顶点、棱中间、面中间)
第2层次:怎样确定一条棱上有几个小正方体2面涂色;怎样确定一个面上有几个小正方体1面涂色。(说清楚归纳和发现规律的思考过程)
2、师:如果把棱平均分成6份、7份、9份、10份你能知道每种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了吗?还需要一个一个来研究吗?有什么好办法让人一下子看出其中的规律呢?如果用n表示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用a、b分别表示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你能用式子分别表示n和a、b的关系吗?
a= 12(n-2) b=6(n-2)?
3、(修改完板书成:把6×9、6×4、6×1改写成平方的形式。
12×1=12,6×1=6)
4、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除了知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提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1) 先猜一猜
(2) 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展示汇报,从而总结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n-2)3个
四、回顾过程,反思得失。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找各种小正方体时,要注意它们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
(各种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正方体顶点、面和棱有关。)
2、把找、数、算等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
3、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现这些规律的?(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物体位置的确定以及路线图的描述和绘制。(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7、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北偏东、西偏南等方向的含义,熟练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熟练掌握简单路线图的绘制和描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运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绘制路线图并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方向吗?用方向可以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顾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
2、师:怎样描述和绘制简单的路线图?同桌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描述和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题。
(1)师:数对的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顾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师:在方格内45°方向怎么表示?同桌间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明白正方形的对角线就把正方形的角分为两个45°的角。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7题。
(1)师:先读题,同桌间说一说这属于哪一类型的题及其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题的类型,回顾解题方法。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作图的规范)
(3)教师反馈学生仍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单位长度、角度的准确等)
(4)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1)解决第一问。
①师:要补充完整路线图,需要确定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需要确定从哪一段开始补充,确定图上的单位长度代表的实际距离。
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画一画。(教师巡视)
③教师示范规范图示,学生修改。(绘制路线图)
(2)解决第二问。
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公共汽车返回时的路线。(点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10、11题。(小组合作,先说一说,再画一画)
第10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
第11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课件依次出示下列题目)
2、如图,以学校为观测点。
(1)书店在学校的(西)偏(北)(30°)方向,距离是(800)m;
(2)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偏(南)(75°)方向,距离是(400)m。
3、小军要去学校,他从家出发,先向正东方向走200 m到达超市,再向正北方向走150 m到达图书馆,再向北偏东70°方向走400 m就到达街心花园,最后向南偏东40°方向走500 m就到达学校。根据描述,画出小军行走的路线示意图。(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1、本单元的知识整体来说是不难掌握的,可以通过教材例题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层层推进,让学生感知要从方向和距离两方面确定物体的位置。而且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如图,在一块等边三角形草地的三个顶点处分别住着一只小动物。
(1)小羊在小马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2)小兔在小羊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3)小马在小羊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4)小羊在小兔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5)小马在小兔的()方向上,距离是()m。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每个角是60°,可知以下数据,如图:
然后根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1)西北60° 20
(2)西南60° 20
(3)东南60° 20
(4)东北60° 20
(5)正东20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特殊的图形的特点得出图中的角度和长度信息,然后找准谁是参照物。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 类 摄入量/克 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 50
奶类和豆类 450
鱼、禽、肉、蛋等类 600
蔬菜和水果类 900
谷类 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5课时
体积与容积(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
直尺,木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巩固求比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2、沟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3、在实际的生活情境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沟通比与分数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学生举例说明。
(2)猜猜老师的身高与体重,并求出比值。
(3)课件出示:我国小学生体重(kg)与身高(cm)的比值正常值为0.18——0.25。请你算一算自己身高与体重的比值,看看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吗?如果不符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学生先自己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比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已学过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复习的愿望,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猜老师、自己的身高与体重的情境,然后利用所得数据写出体重与身高的比并求出比值,并借助课件向学生渗透健康观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二、归纳整理,实施创造
课件出示:电饭煲煮饭的情境:谁是父母的小帮手?
用电饭煲煮饭,如果水与米的比为3:2,那么1.2千克大米应加多少千克水比较合适?(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解答。
2、分组交流,总结各自的方法。
3、全班集体订正,沟通比与分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借助一个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解答,沟通分数和比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发散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整体提高
你会算吗?
(1)小明的爸爸想给快成熟的柑桔打药水,农药说明书是这样写的:“此药配制时,请将药与水按1:100的浓度配制。”根据需要,他要配制这种药水4040千克,请你帮忙算一算,需要买药粉多少千克?
(2)为了保持校园整洁,学校政教处决定把840平方米的校园按面积划分给各班,其具体分配如下:三、四、五、六各年级所负责面积比为:1:2:3:4。你知道各班环境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学生独立解答以上各题,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
2、全班集体汇报交流,提出不同的解法,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我选取了两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让学生解决,使学生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性。
四、图片欣赏,知识拓展
利用课件播放一组有关“黄金分割”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黄金分割,体验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黄金分割,感受到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教学反思: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在此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圆,了解半径和直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鉴于本课时的教学属于计算公式的'教学,在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循序渐进,逐层展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尝试,在尝试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动手实验,突破关键。
理解和认识圆周率是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关键。教学时用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和认识圆周率,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计算、交流中发现和认识圆周率,理解周长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圆形硬纸板、圆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认识圆的周长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辆车,车轮的大小不一样。
师:明明和刚刚分别骑着自行车和踏板车,如果轮子只滚动一圈,哪个滚得远?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车轮越大,滚一圈就越远。
2.引入:在课前,我们通过学情检测卡的内容,已经了解了车轮滚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的周长。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 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 3.14×( )2=28.26(平方米)
3.14×( )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 (平方米)
⑵ - = 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
多少平方米?
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19页例1及相关练习。
内容简析
例1的教学是根据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某个点的位置。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景引入,直接给出标有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 km”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
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解决根据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某个点的位置。教学中以具体情景切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借助动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东偏南30°”的含义,在观察讨论中克服教学难点。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来学习,体验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B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呈现电视播报台风警报的场景,播音员播报:目前台风中心位于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 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教师提问: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课件播放暂停,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以播放台风警报作为情景切入,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设B 问题引入法:课堂伊始,教师播放台风引发的灾难,教师提问:为了避免更多的灾难发生,我们面对台风需要做哪些准备?(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台风的位置以及与城市的距离,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等)。然后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 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启发学生交流思考,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最后,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品析: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做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19页例1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讨论疑惑。
学生在读题后,对下列问题可能会产生疑问。
(预设1:什么是“A市东偏南30°”;预设2:谁是参照点)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理解方向。
(1)师: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与哪个方向更接近;预设2:与A市之间的距离;预设3:角度)
(2)尝试实践操作。
①学生先在练习纸上画出只有四个方向的方位图,然后找出台风中心的大体位置。然后教师追问:现在我们能确定台风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更详细的信息。
②集体交流反馈,发现东偏南的位置不具体,还需要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东偏南30°”并结合课件动态演示。
东偏南30°是以正东方向为基准,向南偏30°。
③操作活动。请以教室为观测点,指出“东偏南30°”方向。(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演示“东偏南30°”,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位角”)
④确定距离。
教师追问:确定了方向,现在位置确定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A市的东偏南30°方向上有无数个点,只依据方向不能确定位置)
师:A市的东偏南30°方向上的点太多了,如果你沿着A市的东偏南30°一直找下去,可能会找到6号台风、7号台风。看来只有东偏南30°方向还是不行,还得有一个什么条件?(生述,师板书:距离)
(课件出示)经测量,台风中心距离A市600 km。现在请看图完整地说出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归纳小结,总结方法。
回顾一下,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测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组织计算,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么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时)
【品析: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在不断质疑中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明确需要具备方向与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对知识点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一:怎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讨论后明确: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质疑二:怎样理解东偏南30°?
学生讨论后明确:东偏南30°,指的是以正东方向为起始边,向南旋转30°。
质疑三:“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的含义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的含义相同,它们都是表示的同一条射线。
【品析:通过反馈质疑,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位置与方向中方向与距离的必要性,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延伸,你能在学校平面示意图上说明各个主要建筑、活动场所的位置吗?
【品析:通过交流校园平面示意图,把生活中的物体方位与平面示意图中的物体方位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确定位置,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具体的位置,并强化练习,使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1-02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教案01-07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1-07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06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5-29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1-12
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案08-27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9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教案01-07